一、中文部分
乃慧芳(1999)。男子跳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教練研究所,桃園縣,台灣。文超(1996)。田徑熱點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淑華、陳九州、陳志中、郭燦星等 (1999)。助跑速度以及最終5公尺與10 公尺速度對跳遠成績的影響。北體學報,7,88-100。
王淑華、陳九州、陳志中等 (1999)。我國優秀跳遠選手助跑速度與助跑速度利用率分析。北體學報,7,193-206。何維華(2002)。台灣男性青年人與運動員之人體肢段參數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吳永宏、吳小五(2000)。對我國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在起跳過程中擺動腿的運動對身體重心運動狀況影響的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6(9),34-36 。
李修平(2001)。世界男子跳遠技術的發展趨勢。山東體育科技,23(3),5-7。
李鴻江(1977)。田徑教學訓練實用叢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林政雲(2003)。優秀選手趙志堅跳遠技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屏東縣,台灣。林萍仙(1998)。從當前世界跳遠技術特點談運動員的訓練。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4(3),102-106。
邱靖華(1994)。跳遠不同起跳角之動力學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7,197-210。胡滿香、劉明等 (2002)。跳遠運動中助跑速度的分析。岳陽師範學院學報,15(2),89-91。
姬榮軍、楊宗憲(2001)。大專男子跳遠之運動學分析。師大體育,45,11-16。
袁作生、南喜仲(1997)。現代田徑運動科學訓練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馬文海(2000)。跳遠踏跳的生物力學分析。河南大學學報,30(3),58-60。
馬明彩、熊西北(1999)。田徑運動技術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馬勇占、方愛蓮(2001)。對我國優秀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的運動學比較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7(2),22-24。
馬開坪(1998)。對跳遠最後幾步助跑節奏的探討。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4(2),32-34。
張保羅(1998)。體育入門叢書-田徑。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深代千之(1998)。跳遠,久違了23 年的世界紀錄的秘密。牛頓雜誌,184,112-113。
許彤(1994)。跳遠踏跳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綜述。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7(2),55-53。
許樹淵(1977)。田徑運動力學。台北: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許樹淵(1992)。田徑論。台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1994)。亞運會急行跳遠成績分析。中華體育,8(3),55-60。許樹淵(1995)。趙志國1995年世大運跳遠技術成績分析。大專體育,22,64-68。許樹淵、金子公宥(1996)。短距離助跑跳遠起跳技術特徵的研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報。16(2),38-42。陳春虎、周振平(1999)。我國男子跳遠運動員與世界優秀運動員起跳技術比較。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2),56-59。
陳進龍(1997)。台灣區運動會男子跳遠實力演變分析比較。北體學報,(6),27-42。陸瑞當、謝偉(2001)。中外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參數的研究。體育科技,22(3),14-17。
馮樹勇(1998)。從雅典世錦賽看當今跳遠技術發展趨勢。田徑,6,28-30。
廖輝(1999)。不同級別男子跳遠運動員踏跳階段相關因素初探。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2),101-104。
趙丙軍(2000)。世界男子跳遠運動員的年齡特徵及其技術類型特點概析。浙江體育科學,22(1),28-30。
褚曾文(1997)。跳遠運動技術訓練分析。樹德學報,20,287-295。劉民(2002)。談當代跳遠運動發展特點及趨勢。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7(2),108-110。
劉正泉(2001)。中外優秀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的運動學比較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0(4),11-13。
劉培福、徐明(1995)。男子跳遠諸因素的灰色建膜分析。北京體育學報,18(2),99-104。
蔡志堅(2002)。跳遠踏跳教學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6(1),62-63。
鄭秀瑗(1994)。用CT法進行中國人體慣性參數的研究。體育科學,14(4),50-58。
錢鐵群(2000)。跳遠助跑後2步步長變化對起跳諸因素的影響。中國體育科技,38(5),49-51。
簡鴻玟(1991)。乃慧芳與世界一流跳遠選手在跳遠動作上之比較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3,223-234。簡鴻玟(1991)。跳遠技術分析。大專體育,1(4) ,43-49。
蘇榮基(1991)。國內優秀跳遠遠手起跳、飛程與落地距離的分析。中華體育,4(4),46-50 。二、英文部分
Bruggemann, G.(1990).Take-off Preperation of Elite Male and Female Long Jumpers.Techniques in Athletics, Cologne,7-9.
Clayton, J. (1992). Jumping Events: Similarities-Difference. Take &Field QuarterlyReview.92(4): 1~3.
Dempster,W.T.(1995).space Requir ements of the seated operator.Wright-patterson Air Fource,Ohio,(WAD-TR-55-159)
Galloway, M. & Conner, K.(1999).The Effect of steering on Stride Patterm & Velocity in Long Jump.ISBS coaches information service. Seyfarth, A.,Friedrichs,A.,Wank V.,Blickhan R.(1999).Dynamics of the long iump.Journal of Biomechanics,32,1259-1267.
Hay, J. G, Miller, J. A. & Canterna, R. W. (1986). The techniques of elite male long jumpers. J. Biomechanics,(19) 10, 855~866.
Hay, J. G. (1988). Approach strategies in the long jump. Sport Biomechanics 4,114~129.
Hay, J. G., Miller, J. A. (1985).Techniques used in the Transition form approach to take-off in the Long Jum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tanics,1,174-185.
Jacoby, E., & Fraley, B. (1995). Long Jump. In J. Anderson, J. Blakley, K.Reel, & M.Smith (Eds.),Complete Book of Jump.(p43-57).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Larkins, C. (1989). The take-off drill for the Long Jump. Track Technique. 107,3415~3418.
Nigg, B. M. (1978). Sprung, Springen, Sprunge. Zurich: juris: verlag.(Cited in Hay, J.G. 1987)
Norris; Dave. (1988). Run-ups in the horizontaal jumps. Track Technique. 104.
Popov, V. B.(1971). Long jump (Russian). Moscow,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 (Cited in Ref.27)。
Schopp, D. (1992). Long Jump Mechanics. Track & Field Quarterly Review. 92(4):17~21.
Tidow, G. (1990). Model for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assessing movements in thletics:The Long Jump Track Technique. 113, 3607~3620.
Zatsiorsky,V.,& Seluyanov,V.(1983).The mass and inerti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segmental of the human body,journal of Biomechnaics,8B,1152-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