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網頁。2009年2月2日,取自http://sbra.kjsh.tpc.edu.tw/
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網頁。2008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trgsh.tp.edu.tw/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59-170。台北市私立達人女子高級中學(2007)。深耕達人—追夢、築夢、圓夢。台北市九十六年度優質學校參選資料—校園營造獎項。
台北市私立達人女子高級中學(2008)。教育有愛,以愛經營。台北市九十七年度優質學校參選資料—學校文化獎項。
田又方(2005)。陽光國小校園空間建構歷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臺北市。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4。周濟幼(2002)。孩子天空的一朵雲:參與式設計及校園營造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院附設實驗小學「校門變變變」課程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姜得勝(2008)。「校園符號」之探索—「校園文化」的另累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74,75-89。施慧美(2005)。情境教育在藝術教育上的運用—以日本名古屋市立千種台中學為例。台灣教育,633,15-25。洪正和(2002)。天主教中學辦學理念與特色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張允明(2006)。學校空間意象之研究—以高雄市新建學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惠如(2005)。大學校長辦學理念與實踐之研究—以一所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曹音鵬(2004)。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郭印庫、李美鶴、艾明珠、林淑珍編(2005)。達人女中30週年校慶特刊。台北: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郭為藩(1993)。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61-74。陳成宏(2005)。學校變革與校長領導理論的整合性觀點:Bolman和Deal之多元架構領導途徑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55-176。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陳朝興(2006)。校園規劃的新形式邏輯及其競爭優勢。載於永續校園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喻肇青(2001)。向孩子學習:一個「人與空間」關係的環境教育行動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43-78。喻肇青(2007)。永續校園的心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56,44-57。曾旭正(2007)。新校園運動與教育新空間。教育研究月刊,156,30-43。曾旭正(2008)。校園空間營造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74,39-48。湯志民(1991)。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革新的思維—「人—境」互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1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5-62)。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6)。不教之教—開創自尊尊人的教育情境。載於吳清基編著,品格回流:22為校長邀約您一起來重視並實踐品格教育(頁120-126)。台北:聯經。
湯志民(2007a)。優質學校校園營造的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清基編著,優質領航—校園營造篇(頁6-27)。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湯志民(2007b)。教育新空間的思維與發展。教育研究,156,5-12。
湯志民(2008a)。學校創新經營:政大附中的理念、策略與環境。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報,1,1-55。湯志民(2008b)。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4,18-38。湯志民、廖文靜(2001)。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規畫。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35-68)。台北:作者。
馮朝霖(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49-60。黃文琳(2005)。由工程變課程—北市師院實小「路公園」校園營造行動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黃世孟(無日期)。校園物語之理念與實踐:高雄大學參與式校園場所營造經驗。2008年12月13日,取自www.giuda.nuk.edu.tw/homepage/meng950105-3.pdf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劉貞貞、劉舜仁(2007)。台灣國民小學建築空間型態演變之探討。建築學報,61,175-195,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蔡昆良(2008)。空間領導的實踐先驅—專訪台北市立新生國小校長劉美娥。教育研究月刊,174,10-17。
鄭伯壎、郭建志、任金剛編著(2001)。組織文化:員工層次的分析。台北市:遠流。
Argyle, M., & Furnham, A., & Graham, J. A.(1996)。社會情境(張君玫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81)
Hoy, W. K., & Miskel, C. G. (2003)。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務(林明地等譯)。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McAndrew, F. T.(1995)。環境心裡學(危芷芬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Schein, E. H.(1996)。組織文化與領導(第二版)(陳千玉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2)。
Schulz, C. N. (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原著出版年:1979)。
英文部分
Javierre, A. M. (1977). The Catholic school. Retrieved December 24, 2008, from http://www.catholic.edu.hk
Bolman, L. G., & Deal, T. E. (1993). The path to school leadership: A portable mentor.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Keyton, J. (2005).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 key to understanding work experienc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al, T. T., & Peterson, K. D. (1999).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rown, J.S., &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