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5: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肆鴻
研究生(外文):Zhang-Si Hong
論文名稱:自牧心牛─張肆鴻色鉛筆符形號素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Being Ascetic in Heart-Zhang Si Hong’s Creative Expressions with Color Pencils
指導教授:洪昌穀洪昌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ng-Chang Gu
口試委員:李蕭錕熊宜中
口試委員(外文):Li-Xiao KunXiong-Yi Zhong
口試日期:2011-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自牧
外文關鍵詞:heartBeing ascet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李白〈上清寶鼎詩〉:「人生燭上花,光滅巧妍盡。…只知雨露貪,不聞零落近。…」佛陀的悲懷在於度化世間迷妄執著的眾生,而眾生執念之始源乃在於「心」。佛教認為一切苦的根本唯心所造,故調心伏妄是通往清涼境地的唯一途徑。禪宗揭示了一切眾生本自俱足清明靈覺的佛性,認為本心是從未丟失的,只因塵蔽而不明。廓庵禪師的〈十牛圖頌〉提供了一個方法上的方便之門,足以作為吾人契會禪悟境界的參照。透過藝術創作的歷程,筆者在反覆的重複行為中,一次次的與自己「心」的律動相共鳴。誠如淨土一心不二的念佛節律,深刻的與常駐的自己對話。
禪宗主不立文字,即使留下浩繁的公案語錄,在結構主義符號學的邏輯分析上,相對應的指稱關係也被斷除殆盡。這正是禪宗最初的本意─「著相即乖」,故而對於文字的具體指涉,極力的稀釋它的濃度。基於此,筆者嘗試以有別於傳統對於禪畫的表現形式,來作為探索一個絕對真理的手段。筆者以〈自牧心牛〉為題,聲聲佛號,默默耕耘,期能循序漸進,鎖心猿、調狂象,一窺桃源三昧清涼地。

Li Pai, a poet in Tang Dynasty, once said, “Life is parallel to the gleaming flame on a candle. As the flame dwindles, so does life. People simply pursue pure pleasures and never expect the coming of catastrophes.” The heart of sympathy in Buddhism is the key to getting away from all that. It is assumed in Buddhism that catastrophes are deeply rooted in disequilibrium; therefore, getting rid of disequilibrium is the only access to spiritual freedom. A great Zen master in Sung Dynasty used pictures to clarify the fact that those secular worries clouded our abilities to reflect and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process to get to the end. Such a technique is used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talks within oneself.
The Zen left many quotations in the form of dialogues for future generation referenc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Zen’s semiological approaches made it hard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real purpose was to help Zen learners think outside the box, instead of being glued to the word surface meanings. The following creation is going to follow an ascetic means of expression to reach the state of spiritual freedom.

論文提要………………………………………………………………………………Ⅰ
ABSTRACT………………………………………………………………………………Ⅱ
目次……………………………………………………………………………………Ⅲ
圖次……………………………………………………………………………………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5
〈一〉 象形文字記號素 5
〈二〉 符形記號素 5
〈三〉 花形記號組 6
〈四〉 篆文裝飾圖文運用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一〉 研究方法 6
〈二〉 研究步驟 7
〈三〉 研究架構圖 8
第二章 覓心與自牧 9
第一節 心為法本 9
〈一〉 一切為心造 9
〈二〉 自覓其心 10
第二節 心牛自牧 12
〈一〉 自修的實踐 14
〈二〉 終極關懷 20
第三章 創作形式探討與行為指向 24
第一節 中國極多主義藝術家作品形式研究 24
〈一〉 邱志杰〈書寫蘭亭序一千遍〉 24
〈二〉 宋冬〈水寫千年〉〈水寫日記〉 25
〈三〉 丁乙〈十示〉 27
第二節 行為的意義指向 28
〈一〉 遊戲三昧 28
〈二〉 行為指向 31
〈三〉 意義存於過程 33
〈四〉 定量與無限 35
第四章 創作思維與作品內涵分析 36
第一節 禪的思想旨趣與公案語言指涉 36
〈一〉 禪的思想旨趣 36
〈二〉 公案語言指涉 37
〈三〉 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 40
第二節 作品內涵分析 42
〈一〉 象形文字記號素 44
〈二〉 符形記號素 48
〈三〉 花形記號組 52
〈四〉 篆文裝飾圖紋運用 58
第五章 結論 66
第一節 無常幻滅的人生感悟 66
第二節 伏妄調心任運自在 68
第三節 欣求淨土般若現前 70
第四節 別無工夫好好沾墨 71
〈一〉 以境表道法 72
〈二〉 遮斷箭頭法 72
〈三〉 不會不知法 72
〈四〉 柳暗花明法 73
第五節 桶底脫落大歡喜 74
參考書目 77
附表:公案故事與原典出處 79

一 專書
1.釋曉雲 著:《禪話》,原泉出版社,1998年。
2.李中華 註譯:《新譯六祖壇經》,三民書局,2000年。
3.吳汝鈞 著:《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學生書局,1993年2月初版。
4.《大智度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5.吳言生 著:《經典頌古》,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11月。
6.吳言生 著:《經典禪語》,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11月。
7.張渝 沈珉 著:《書法主義》,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
8.陳兵 著:《自淨其心‧重讀釋迦牟尼》,1998年8月一刷。
9.僧肇等著:《注維摩詰所說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吳言生 著:《禪宗詩歌境界》,中華書局,2001年9月2版。
11.廖明活 著:《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12.顏素慧 編著:《釋迦牟尼小百科》,橡樹林文化,2002年12月。
13.張節末 著:《禪宗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14.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1985年。
15.劉燦銘 著:《中國現代書法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16.高名潞:《另類方法 另類現代》,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17.黃河濤 著:《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正中書局,1997年8月初版。
18.水月齋主人 編著:《宋代禪宗概說》,海信圖書公司,2008年4月一版一刷。
19.黃連忠 著《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初版。
20.濮列平 郭燕平 著:《中國現代書法到漢字藝術簡史》,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年。
21.伽達默爾 著:《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
22.龔雋 著:《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學思想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年5月1版。
23.李蕭錕 著:《坐者何人‧李蕭錕禪畫公案》,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一刷。
24.邱志杰《漢字的力量》載於王冬齡 主編:《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
二 期刊論文
1.吳言生《論金剛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中國佛學》1999年第1期。
2.高本漢 著:《剖析禪宗話題之義理結構與發展》,《中國佛教》第32卷第4期,1988年4月30日出刊。
3.釋恆清《禪淨融合主義的思維方式─從中國人的思維特徵論起》,《台大哲學評論》第14期,1991年1月出版。
4.陳雅芳 著:《禪宗公案義理結構之分析》,《禪與文學論文集》,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5年10月出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