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ries,R., Zan,B.,《美德教室,美德孩子-在幼年教育中創造建構論的社會道德情境》,李文正譯,台北:光佑文化,2001。
Dewey, J.,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ianco , 1959。
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Touchstone Rockefeller Cetter ,1997。
Doll,W.E.,《後現代課程觀(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王紅宇譯,台北:桂冠,1999。
Noddings,N.,《教育哲學》,曾漢塘,林季薇譯,台北:弘智,2000。
Otten,E. H.“Charact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932, 2000。
Rawls, J.,《作為公平的正義》,姚大志譯,台北:左岸,2002。
Straughan,R.,《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李奉儒譯,台北:揚智文化,1994。
王宗傑,〈從杜威的知識論看學校智育的危機問題〉,《教育研究》,第2期,1988。王欣宜,〈杜威的知識論與課程論之研究及對現今國小教育之啟示〉,《國教之聲》,第31卷,1997。王秉倫,〈康德與杜威道德及在道德涵義上的比較〉,《教育文粹》,第16期,1987。王金國,〈品格教育的教學策略~使用兒童文學作品,實施品格教育〉,《研習資訊》,第26卷,第1期,2009。王金國,〈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第162期,2007。王淑娟,〈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兒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3。王連生,《現代教育思潮》,嘉義:震平,1975。
朱建民,〈導言:杜威專題〉,《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2期,2010。艾莎‧貝斯寇,《貝雷的新衣》,艾莎‧貝斯寇繪圖,林真美譯,台北:天下,2006。
艾莉克斯‧歐尼爾,《珍妮小霸王》,蘿拉.胡莉絲卡-貝絲繪圖,游馥嘉譯,台北:天下,2005。
艾莉莎‧巴托尼,《培培點燈》,泰德.陸溫繪圖,劉清彥譯,台北:三之三,2002。
佛格森,《道德哲學原理》,孫飛宇,田耕譯,上海:人民,2003。
何三本,《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1995。
但昭偉,〈不夠好也沒有壞過的品德教育工作者與道德教育—兼論品德教育推行上的一個困難〉,《學生輔導雙月刊》,第92期,2004。A.利哈諾夫、池田大作,《給青少年的哲學》,劉焜輝譯,台北:正因,2008。
吳俊升,〈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評價〉,《教育與文化》,第251期,1961。吳俊升,《自由與文化》,台北:正中,1975。
吳俊升,《增訂杜威教授年譜》,台北:商務,1982。
吳淑玲主編,《品格怎麼教?圖像閱讀與創意寫作》,台北:心理,2006。
李孝康,〈杜威教育哲學道德論〉,輔大哲學碩士論文,1998。李奉儒,〈道德教育的再轉向或新保守?〉,台中東海大學:「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2004。
李連珠,〈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教師之友》,第43期,1991,頁29。李園會,《杜威的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1977。
杜 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北京:人民,1990。
杜 威,《民主主義與教育》,林寶山譯,台北:五南,1916。
杜 威,《民主與教育》,薛絢譯,台北:網路與書,1916。
杜 威,《民本主義與教育》,鄒恩潤譯,台北:台灣商務,1988。
杜 威,《兒童與課程》,林寶山、康春枝譯,台北:五南,1995。
杜 威,《明日學校》,朱經農、潘梓年譯,北京:商務,1993。。
杜 威,《科學與人文的護法-杜威》,李日章譯,台北:允晨,1982。
杜 威,《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台北:五南,1938。
杜 威,《學校與社會》,林寶山、康春枝譯,台北:五南,1899。
杜威,《民主.經驗.教育》,彭正梅譯,上海:人民,2009。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林寶山譯,台北:五南,1989。
貝恩斯坦選編,《杜威論經驗、自然與自由》,曾紀元譯,台北:臺灣,1981。
周紫芸,〈兒童繪本閱讀融入小學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第25期,2000。林火旺,《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台北:寶瓶,2006。
林永崇,〈應用倫理學方法論:光譜下的定位與操作〉,華梵哲學碩專班「應用倫理學專題研究」上課講義,2011。
林永喜,《三大學派教育哲學思想概要》,台北:文景,1985。
林秀珍,〈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師大教育博士論文,1998。林真美,《故事繪本---兒童的閱讀之窗》,台北:天衛,1999。
林敏宜,《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學,2002。
林慈瑋、林炎旦,〈「悅讀不說教」—運用繪本教學進行品格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 南華大學,第70期,2008。
林遠澤,〈決疑論與實踐討論—以對話倫理學做為醫學倫理學教學之基礎的試探〉,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八期,2005。林敏宜,《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2002。
松居直,《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台北:台灣英文雜誌,1995。
俞吾金主編,《杜威、實用主義與現代哲學》,北京:人民,2007。
施耿,〈如何加強公民與道德教育〉,《台灣教育月刊》,第542期,1996。
柯爾伯格.杜里爾,《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魏賢超譯,上海:蘇格蘭,1971。
派特‧湯姆森,《真是太過分了!》,強納森.亞倫繪圖,黃聿君譯,台北:天下,2006。
胡麗華,〈老莊哲學與生命教育-以繪本教育為例〉,華梵哲學碩士論文,2009。郝廣才,〈油炸冰淇淋-圖畫書在台灣的觀察〉,《美育》,第91期,1998。
高廣孚,《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1984。
張光甫,《教育哲學-中西哲學的觀點》,台北:雙葉,2003。
張培倫,〈企業倫理方法論—規範與經驗之間沒有交集嗎?〉,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1期,2005。張淑瓊、劉清彥,《精選繪本好書一百--教出品格力》,台北:天下,2007。
莊孟蓉,〈讀書治療與繪本運用〉,台北教大社教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2010。
陳德和,《臺灣教育哲學論》,台北:文史哲,2002。斯蒂文.洛克菲樂,《杜威宗教信仰與民主人本主義》,趙秀福譯,北京:北京大學,2010。
黃木蘭,〈給孩子最美好的生日禮物〉,《師友月刊》,第445期,2004。
黃仲義,《近代西洋教育思想》,台北:台灣,1987。
黃純敏,〈杜威倫理教育思想之研究〉,《教育文粹》,1987。黃迺毓等,《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台北:宇宙光,1994。
葛琳,《師專兒童文學研究》,台北:中華,1973。
路可鐸,《你很特別》,馬第尼斯繪圖,丘慧文、郭恩惠譯,台北:道聲,2000。
雷秋爾,《道德哲學要義》,林逢祺譯,台北:桂冠,2010。
趙仰雄,《杜威與孔孟教育思想的異同》,台北:幼獅,1987。
趙祥麟,《杜威教育論著選》,王承緒編譯,上海:華東師範,1981。
劉芳文,〈杜威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理念〉,《網路社會學通訊》,嘉義大學,第59期, 2006。
劉淑雯,〈繪本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2004。歐陽教,《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1985。
蔣雅俊,〈杜威的經驗課程觀〉,《上海學前教育研究》,第1期,2008。
鄭世興,《顏習齋和杜威哲學及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1984。鄭玉卿,〈書評: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2期,2010。鄭如安,〈杜威道德論對國小生活與倫理科教學之啟示〉,《高市鐸聲》,第3卷,1992。
鄭雪玫,〈從多媒體欣賞兒童文學〉,《圖畫書視聽之旅導覽》,第11期,1989。
鄭麗文,《幼兒文學》,台北:啟英,1999。
賴馬,《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賴馬繪圖,台北:信誼,1997。
薩缪爾.史密斯著,《品格的力量-一本暢銷全球超過130年的品德書》,李小丹編譯,台北:雅書堂,2009。
嚴秋蓮,〈從「服務學習」看杜威的「做中學」〉,生命教育學科中心,第44期,2005。蘇振明,〈認識兒童圖書及教育價值〉,《幼教天地》,第5期,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