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ac57:fc92:1c8d:566e)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8: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信宮
研究生(外文):Lee, Hsin-Kung
論文名稱:莊子〈應帝王〉政治哲學向度解讀
論文名稱(外文):Reading the Dimens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Zhuangzi of “Responding to Emperors and Kings”
指導教授:伍至學伍至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Zhi-Xue
口試委員:李霖生伍至學莊兵
口試委員(外文):Li, Lin-ShengWu,Zhi-XueZhuang,Bing
口試日期:2011-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9
中文關鍵詞:政治自然無為明王仁義
外文關鍵詞:politicalnaturedoing nothing in lifesage monarchbenevol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莊子在〈應帝王〉篇中,提出以「無為」而治理天下的概念。通常在論述莊子的時候,皆會將莊子視為嚮往自然主義的極為重要人物。那麼莊子如何在〈應帝王〉中提出「無為」,則必須先看莊子如何回應「政治」的問題。依照《莊子》書中各篇章的論述來看,莊子個人以批判政治制度為開始,並將政治看作束縛人性發展的問題點,但是,莊子卻也認識到人不可能生活在離群索居的原始社會中,因此在退而求其次之下,莊子則是要求君王能夠以「無為之治」來管理國家的施政。
在莊子所言「無為而治」的行為中,首先要反省並消除的,是對於治國知識的追求與渴望。因為君主在獲得知識後,會自認為必須先推廣於天下,以求得國家的安定,而不論國家安定的背景為何,君王總希望能藉此穩定自身的權力。莊子指出這樣的欲望,是造成君主無法自由的問題。
其次面對「仁義」的概念,莊子則是將此一概念視為必須先突破的意識。尤其是儒家為代表的「仁義」精神,對莊子來說,這種行動根本是在破壞人的自主性的發展。當然在此首要的前提,是莊子認為人皆能夠自主的生活,而不需要國家藉由「仁義」或是任何名目來管理人民。因此,莊子試圖將所謂「政治」上的「明王」,以各種角度論述可能成立的原由,並從中讓讀者了解到,為何君主必須實行「無為而治」的精神;即是以人民之自主為起點,透過解放君王的心靈,讓君王與人民能各安其分,而不須互相敵視對方的身分與權力。
當然莊子在〈應帝王〉中,莊子並不是反對政治的運作,而是反對君主將個人意志,以制度的方法強加於民。莊子認為人民與君主同身為「人」,並不需要透過君主的關心,人民才能生活,而是君主在政治上只需要無為,人民同樣能夠安居,並同與自然相契。

Zhuangzi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doing nothing in life” in the book of ‘Responding to Emperors and Kings’. Usually, when in discussion of Zhuangzi, that mean the man who as a longing for all will be extremely important figure in naturalistic. So how Zhuangzi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oing nothing in life” in the chapter “Responding to Emperors and Kings”, it must look at how to responds to Zhuangzi “political” issue first. Accordance with the book “Zhuangzi” ,in chapter of the book discusses the point of view, Zhuangzi individuals to criticize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begin, and believe that the political issues were a bound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it is impossible that human couldn’t lives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without having visited each other, so the second best was become a country of to “govern by acting through inaction”, and it is a requirements for monarch.
In Zhuangzi the way to“govern by acting through inaction”, it is first that the way to cancellation and reflect which for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for the country and a desire. The king ,Usually, gain the knowledge would must be that the promotion in the world , and ob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Whenever, the sovereign hopes to stabilize its all power. According to Zhuangzi, this desire was the problem of monarch couldn't be the free in soul
Second, the question of “benevolence” concept, it the consciousness which is must be regarded a breakthrough. In the Confucianism, according to Zhuangzi, the consciousness “benevolence” was undermining the autonomy of human development. Of course, the “benevolence” undermines means that everyone has capable of independent living, and it become useless the “ benevolence ” includes useless items by country’s power. Thus, Zhuangzi 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possible to set up a variety of point of view on “sage monarch” in political, and that’s why monarch must be implementation the way to “govern by acting through inaction”, it is that the autonomy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liberation of the mind of monarch, let the sovereign and the people can do their own thing, do not hate each other's identity.
In the chapter‘Responding to Emperors and Kings’, Zhuangzi opposed the monarch will of the individual forced to the people, rather than opposed to the operation of political. Zhuangzi believe that monarch and people as the same human beings, people does not need to concern by the monarch, and people can still live very well, and with nature integration even people can still live if no monarch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錄----------------------------------------------------------------------------------------------Ⅲ

第一章:導論------------------------------------------------------------------------------------01

第一節:《莊子.應帝王》的政治哲學問題-------------------------------------------------01
第二節:無為之政治觀點回顧---------------------------------------------------------------07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14

第二章:〈應帝王〉之「政治的自然狀態」---------------------------------------------------16

第一節:自然與天性—無名人與天根的交談---------------------------------------------16
第二節:前政治的自然狀態--------------------------------------------------------------------22
第三節:自然與教化---------------------------------------------------------------------------27

第三章:何謂「明王之治」與「聖人之治」:對儒家政治觀的批判----------------------32

第一節:老聃之「明王之治」:立乎不測而由於無游者----------------------------------32
第二節:對於仁義與儒家之批判問題------------------------------------------------------38
第三節:莊子之聖人與政治—肩無與狂人接輿兩人對話------------------------------43

第四章:「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意義:政治的操作方式-------------------------------48

第一節:君王的無為而治---------------------------------------------------------------------48
第二節:渾沌之死:無為之治與無用之治-------------------------------------------------53
第三節:無為之治的表現—壺子四相中的自然與人文合一---------------------------58

第五章:結論------------------------------------------------------------------------------------62

參考書目----------------------------------------------------------------------------------------65
原典與註解:
郭 象:《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圖書公司,200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99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鼓應註釋:《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
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健康書局,1956年。
專書:
王志楣:《莊子哲學的生命情調》,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郭齊勇:《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
徐秀榮:《中國哲學三十講》,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台北:水牛圖書公司,2007年。
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 涅:《《莊子》入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韓林合:《虛己以遊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段建海:《美和自由的人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雄山:《老莊人性思想的現代詮釋與重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振綱:《中國古代哲學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劉生良:《鵬翔無疆—《莊子》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王德有:《莊子神遊》,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呂錫琛:《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吳 怡:《逍遙的莊子》,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歐崇敬:《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界的裡與外》,高雄:麗文出版公司,200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鼓應:《莊子淺說》,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邱綮鐊:《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文津出版公司,1999年。
趙衛民:《莊子的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朱榮智:《莊子的文學與美學》,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邵燕:《莊子的智慧》,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凃又光:《楚國哲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孫以楷:《莊子通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的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1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收於《唐君毅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劉光義:《莊學蠡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程兆熊:《道家思想》,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張默生:《莊子新譯》,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台北:作者自印,1975年。
蔡明田:《莊子的政治思想》,台北:牧童出版社,1974年。
期刊論文:
劉政維:〈從莊子哲學論其無政治主張〉,《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8卷第1期(2010年6月)。
白賽玲:〈淺析莊子的處事之道〉,《西安社會科學》第28卷第2期(2010年4月)。
馬 耘:〈論莊子哲學中「政治〉之意義與地位〉,《止善》第7期(2009年12月)。
劉思禾:〈斷裂的世界—莊子政治思想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9年11月)。

郭 超:〈「緣督以為經〉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巢湖學院學報》第11卷第5期(2009年5月)。
李蕙如:〈試論莊子學說中的「無無」思想〉,《明新學報》35卷第1期(2009年2月)。
梅 廣:〈從楚文化的特色試論老莊的自然哲學〉,《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
王光松:〈從《應帝王》看莊子的政治哲學〉,《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
蘇梅芳:〈老莊的無為政治思想〉,《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
宋惠昌:〈論《莊子》的自然主義政治哲學〉,《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10卷第6期(2006年12月)。
伍至學:〈老莊之自然現象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第2期(2005年12月)。
蕭裕民:〈論《莊子》的「德」字意涵---個別殊異性〉,《高師大學報》第18期(2005年6月)。
陳政揚:〈莊子的治道觀〉,《高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
尚永亮:〈論莊子的個體關懷和人生思考〉,《東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3月)。
林俊宏:〈《莊子》的語言、知識與政治〉,《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2001年12月)。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對戰國諸家子學的批判〉,《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
安繼民:〈簡論莊子社會批判觀的基本思路〉,《中州學刊》1997年第6期(1997年6月)。
安繼民:〈莊子的社會批判〉,《黃淮學刊》第13卷第1期(1997年3月)。
高柏園:〈《莊子.人間世》的應世態度〉,《鵝湖月刊》第17卷第8期(1992年2月)。
蔡明田:〈論莊子的渾沌寓言〉,《東方雜誌》第18卷第11期 (1985年11月)。
蔡明田:〈莊子應帝王篇的應治思想〉,《政治大學學報》第42期 (1980年12月)。
陳伯鏗:〈莊子政治思想的探賾〉,《復興崗學報》第22期(1979年12月)。
學位論文:
錢炤穎:《莊子自然思想的生命哲學—以莊子內七篇為中心》,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趙敏芝:《《莊子》命論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雅嵐:《《莊子》「內聖外王」說疑義商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家榮:《立乎不測-《莊子‧應帝王》文本結構的詮釋與分析》,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慧君:《《莊子》哲學體系中「知」的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瑞龍:《《莊子》真人觀及其理想社會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民福:《莊子安命思想的哲學考察》,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羅信枝:《莊子社會思想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系碩士論文,2004年。
黃瑞珠:《《莊子》至人思想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子翎:《論莊子「自我」與「自由」概念》,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邱茂波:《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洪巳軒:《《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金登懋:《莊子的政治思想》,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