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書類
一、古籍專著(以作者時代為序)
(西漢) 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6。
(西漢) 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西漢) 戴聖編,《禮記》,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東漢) 趙岐註,(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本,1997。
(東漢) 班固撰,《白虎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東漢) 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6年。
(東漢) 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漢) 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
(魏) 何晏集解,(唐)陸?明音義,(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 : 台灣開明書局,1991年。
(晉)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1980
(晉) 葛洪撰,《抱朴子內外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南朝宋) 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1。
(南朝梁) 劉勰撰,《文心雕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南朝梁) 沈約撰,《宋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0。
(南朝陳) 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 : 中華書局,1999。
(北齊) 魏收撰,《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 孔穎達著,《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 劉克莊著,《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 脫脫等撰,《宋史》,臺北 : 鼎文書局,1980。
(明) 胡應麟著,《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明)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言》,濟南:齊魯書社1992。
(清) 顧炎武,《日知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 趙翼,《廿二史劄記》,上海: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 沈德潛撰,《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63。
(清) 王夫之撰,《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月。
二、今著(依出版年月排序)
古層冰著,《漢詩研究》,上海:啟智書局,1934。
王斯睿撰,《慎子校正》,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梁啟超著,《中國美文及其歷史》,上海:中華書局,1936。
胡適著,《白話文學史》,臺南:萬象書局,1962。
胡適著,《白話文學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
丌婷婷著,《兩漢樂府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蕭滌非著,《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
鄭振鐸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3月。
劉師培著,《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5月。
王運熙、王國安著,《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史鳳儀著,《中國古代婚姻與家庭》,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陸侃如著,《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袁行霈著,《中國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翦伯贊著,《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再生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顧鳴塘、顧鑒塘著,《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潛明茲著,《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
林瑞明著,《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年6月。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馬建石、楊育裳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宋鎮豪著,《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李路主編,《中國女性百科全書》,北京: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伯康、施正康著,《中國經濟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王運熙著,《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高敏著,《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高敏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蔡文輝著:《婚姻與家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年8月。
陸侃如、馮沅君著,《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陸侃如著,《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余冠英著,《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王嘉良、張繼定編著,《新編文史地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郭建勛著,《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編,《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蕭滌非著,《蕭滌非說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趙德馨主編,范傳賢、楊世鈺、趙德馨著,《中國經濟通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趙敏俐、吳相洲、劉懷容、鍾濤、方銘、沈松勤、陶允冀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朱紅林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魯迅著,《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魯迅著,《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趙浴沛著,《兩漢家庭內部關係及相關問題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國瓔著,《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貳、論文類(先學位論文、後期刊)
一、學位論文(依發表年排序)
許繼起,《秦漢樂府制度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
孫尚勇,《樂府史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
宋仁桃,《秦漢家庭關係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譚浩,《劉秀集團與東漢帝國的建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吳曉紅,《中國古代女性意識一一從原始走向封建禮教》,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方定君,《〈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2004趙 靜,《東漢政治與東漢士風》,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范志軍,《東漢江南經濟發展探討》,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杜慶餘,《漢代田莊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寧江英,《漢初家庭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蔡秀亮,《東漢後期名士的精神世界與現實抉擇》,重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陳斯懷,《道家與漢代士人心態及文學》,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韓仲秋,《東漢自耕農階層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鄧偉平,《東漢莊園經濟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萬 雷,《東漢中期政治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高莞爾,《從文史材料中重構漢代婦女的社會地位與感情生活》,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9。華麗娜,《〈孔雀東南飛〉古代接受史》,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柯淑惠,《漢代敘事詩之人物形象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許杏妃,《〈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比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2010。二、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序)
張晉發、孫景梅,〈孔雀東南飛“序”質疑 〉《學習與探索》。1979年4期。
費秉勛,〈關於〈孔雀東南飛〉的“序”——與張晉發、孫景梅二同志商榷〉,《學習與探索》。1980年6月。
羅文博,〈論建安詩歌〈孔雀東南飛〉〉《阜陽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4月。
段渝,〈荊楚國名問題〉,《江漢論壇》1984年第8期。
楊國娟,〈孔雀東南飛的創作意識與技巧〉《書和人》。1982年第344期。伍慶樂,〈〈孔雀東南飛〉考辨 〉《中國文學研究》。1991第3期。
王文顏,〈孔雀東南飛試析〉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
趙敏俐,〈論兩漢詩人思想變革及其意義〉《東北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
陸又新,〈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因素探討〉《屏東師院學報》。1992年第5期 。萬桃濤,〈東漢時期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考古》。1993年3月,第3期。
黃瑞雲,〈楚歌‧樂府‧古詩一一漢詩發展的道路〉《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4卷第5期。
陳瑞芬,〈孔雀東南飛析論〉《藝術學報》。1994年第55期。李明劼,〈〈孔雀東南飛〉神話考〉《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第1期。
陳吉其,〈儒學的政治化對東漢經學衰落的影響〉《黔東南民族飾專學報》。1995年3月,第13卷第1期。
魏洪丘,〈論中國古典詩歌體式的流變〉《上饒師專學報》,1996年。
潘志峰,〈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1998年6月。
周志文撰 〈當愛情超越死亡──談孔雀東南飛〉《聯合文學》。1999年2月,第15卷第4期。
紀永貴,〈〈孔雀東南飛〉時代考綜述 〉《池州師專學報》。1999年4期。
王東江,〈論佛教初傳與神仙方術的關係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0卷第2期。
孫明君,〈中國古代詩歌的流變歷程〉《陝西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9月第16卷第3期。
高莉芬,〈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對話〉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1999年7月。
施淑婷,〈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9年10月,10卷3期。林秀蓉,〈孔雀東南飛的對話表現〉《中國語文》。2000年516期。劉淑娟,〈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解析〉《吳鳳學報》。2001年5月,第9期 。周建江,〈孔雀何以“東南”飛—關於“孔雀東南飛”的文化解析 〉《肇慶學院學報》。2001年9月,第22卷第3期。
徐華,〈東漢莊園的興起及其文化意蘊〉《南都學壇》。2002年5月,第22卷第3期。
張叉,〈〈焦仲卿妻〉中之“東南”考辨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3月,第11卷第1期。
章培恒,〈關於《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過程與寫作年代 〉《復旦學報》。2005年1期。
李彤,〈漢代禮教影響下的夫婦關係〉《石油大學學報》。2005年4月,第21卷第1期。
黃淑貞,〈盛妝下的控訴──劉蘭芝與杜十娘最後尊嚴的捍衛〉《中國語文》。2006年3月,585期。崔煉農,〈〈孔雀東南飛〉文本考索〉《江漢論壇》。2006年8月。
宋雪玲,〈孔雀東南飛》中“東南”之義再討論〉《安徽文學》。2007年,第5期。
陳紀然,〈東南孔雀飛何遠──〈孔雀東南飛〉的遠離意蘊 〉《北方論叢》。2007年,第6期。
劉濤、張二平,〈孔雀東南飛的故事構成〉《語文學刊》。2007年1月,2007年2期。
曾放,〈〈孔雀東南飛〉詩題意蘊淺議〉《瓊州大學學報》。2007年2月,第14卷第1期。
王卓然、梁麗,〈從江南的開發歷史中看孫吳與曹魏對立的歷史必然〉《中國水運》。2007年9月,第7卷第9期。
楊玉芝,〈孔雀東南飛主題解讀〉《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6期。
趙常興、安魯,〈秦漢時期北人南遷及其經濟效應分析 〉《北方論叢》。2008年3月,總第209期。
餘穎,〈黃老思想在漢樂府詩歌中的反映〉《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4月,第27卷第4期。
劉紅梅,〈東漢佛教傳播特點探析 〉《合肥學院學報》。2008年7月,第25卷第4期。
何利晴,〈’樂府’始創年代辨析 〉《安徽文學》。2009年第11期。
楊鵬舉,〈孔雀東南飛悲劇原因新探〉《閱讀與鑑賞》。2009年1期。
岳春梅、李蓉、李丹,〈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 〉《重慶工學院學報》。2009年1月,第23卷第1期。
尹建強,〈東漢小農階層生活狀況之研究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1月,第31卷第1期。
謝模楷,〈論漢樂府詩的生命意識〉《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2月,第29卷第1期。
黎國韜,〈樂府起源新考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2月,第1期。
歐陽鳳蓮、吳顯華,〈略論秦漢婦女地位的演變〉,《學理論》,2009年,第26期。
古丹妮,〈近十五年〈孔雀東南飛〉研究的視域綜述〉,《安徽文學》。2010年,第10期。
王乃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探究〉,《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27卷第4期。
張鵬飛,〈悲劇詩歌的新典範〉,《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24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