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4: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古淑杏
研究生(外文):Su-Hsin Ku
論文名稱:〈孔雀東南飛〉的代際矛盾與家庭危機處理
論文名稱(外文):Inter-generation Contradiction and Family Crisis Management of " Southeasternwards Flying Peacocks"
指導教授:柯金虎柯金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孔雀東南飛家庭問題代際矛盾
外文關鍵詞:Southeasternwards Flying PeacocksInter-generation Contradictionfamily proble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孔雀東南飛〉產生於東漢末年的建安時期,這一時期編戶齊民在天災頻仍、吏治敗壞、地方豪強的重重侵淩下紛紛破產離鄉,加上東漢王朝疲於應付邊地異族的侵擾,國力不斷削弱,因此黃巾之亂使得東漢政權從此一蹶不振。在此劇變中,不僅儒家學說式微、禮教崩落,社會風氣也由積極進取轉向迷惘頹廢,加上個人自主意識抬頭,於是社會充滿縱欲式的及時行樂和奢侈逐利之風。
緣事而發的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透過劉蘭芝與焦仲卿二人的愛情悲劇,在思想主題和藝術形式獲得高度的成就。其主題和悲劇的根源至今仍是爭點,論者多集中在焦母戀子說、無子說、焦母貪財說、封建禮教殺人說、愛情謳歌說等幾方面。
焦母的世代承繼家長治理制,追求家庭生命的極大值;劉蘭芝的世代個人意識高張,追求個人生命的極大值。兩個世代不同的價值觀,引發代際矛盾,劉蘭芝因而要求自遣。太守為子求親後,劉蘭芝相繼失去兄長、母親和丈夫的支持後,讓他對現實世界絕望,才與丈夫相約投身神仙世界圓夢。因此代際矛盾才是影響劉蘭芝決定的關鍵,是悲劇的主因。
“Southeastern wards Flying Peacocks” derived from Jinan time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People during that time went bankrupted and could not but left their hometown because of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political ruin and powerful riches’ bully. Furthermore, the regime of Eastern Han Dynasty declined due to being tired out against foreign infiltration and invasion. Finally Yellow Turban Rebellion caused the collapse in the reign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 this drastic change, not only did Confucians theory decline, but also Ethics decayed. The positive enterprise of the social convention turned into depressive confusion. With the raise of individualism, the society was under a climate of indulging in sensual pleasures and seeking luxury by advantage.
“Southeastern wards Flying Peacocks”, a Chinese poem composed in a folk song style, was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a true story. Throughout the love tragedy between Liu Lanzhi and Jiao Zhongqing, the theme of thought and the form of art got high achievement. The root of this tragedy has been a focal point for argument still now. The scholars proposed theories of mother Jiao’s loving child complex, childless, mother Jiao’s greed for money, oppression of feudal ethics and sad love poem.
Mother Jiao, an inheritor of paternalism, sought the extreme of eternal family life. However, Liu, living in a wave of individualism, sought the extreme of personal fulfillments. The two different values attributed to inter-generation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Liu asked for divorce by herself. After the proposal made by General-in-Chief, Liu lost the support of her mother, elder brother and former husband. In this situation, she despaired of the reality, so she made an appointment with her former husband to commit suicide. To sum up, inter-generation contradiction is the key point of Liu’s fatal decision and the root of this trage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孔雀東南飛〉的時代背景 17
第一節 漸趨衰亂的東漢中後期政治局勢 17
一、 外戚與宦官之鬥爭 18
二、 為鎮壓羌族而長年用兵 21
三、 黃巾起事,中原紛亂 26
第二節 東漢中後期的社會 28
一、 自然災害多 29
二、 吏治腐敗 30
三、 奢侈逐利之風 33
第三節 小農經濟與地主的莊園生活 37
一、 戰後經濟的復甦 37
二、 小農經濟的哀歌 38
三、 莊園經濟的勃興 41
四、 江南經濟的崛起 43
第四節 東漢的思想背景 50
一、 儒家的發展 50
二、 道家的發展 52
三、 佛教的發展 54
四、 神仙方術的發展 56
五、 東漢的禮教 59
第五節 東漢婦女的地位 65
一、 東漢婦女的社會地位 66
二、 東漢婦女的家庭地位 71
第三章 〈孔雀東南飛〉內容探究 83
第一節 詩旨探析 83
一、漢樂府的特色 84
二、〈孔雀東南飛〉主人公生活的世界 92
三、作者的心靈世界 98
第二節 故事情節 104
一、 序曲 105
二、 序幕 105
三、 開端(被譴) 106
四、 發展(迫嫁) 110
五、 高潮(殉情) 113
六、 結局(化鳥) 115
第三節 形象分析 116
一、 劉蘭芝的形象 118
二、 焦仲卿的形象 123
三、 焦仲卿母氏形象 125
四、 劉芝蘭母氏形象 126
五、 劉芝蘭長兄的形象 127
第四節 焦劉二家之代際矛盾 129
一、 焦家的代際矛盾 130
二、 劉家的代際矛盾 132
第四章 〈孔雀東南飛〉的家庭危機與處理 135
第一節 東漢時代家庭概述 135
一、 東漢的家庭結構 136
二、 東漢家庭的經濟狀況 143
三、 東漢家庭的職能 153
第二節 〈孔雀東南飛〉的家庭分析 155
一、焦家的家庭結構 156
二、劉家的家庭結構 163
第三節 〈孔雀東南飛〉呈現之家庭問題 168
一、焦家的家庭危機和家庭問題 169
二、劉家的家庭危機和家庭問題 176
第四節 〈孔雀東南飛〉的家庭危機處理 179
一、家庭危機探究 179
二、家庭危機處理的建議 181
第五章 結論 185
參考文獻 191
壹、專書類

一、古籍專著(以作者時代為序)

(西漢) 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6。
(西漢) 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西漢) 戴聖編,《禮記》,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臺六版。
(東漢) 趙岐註,(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本,1997。
(東漢) 班固撰,《白虎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東漢) 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6年。
(東漢) 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漢) 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
(魏) 何晏集解,(唐)陸?明音義,(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 : 台灣開明書局,1991年。
(晉)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1980
(晉) 葛洪撰,《抱朴子內外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南朝宋) 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1。
(南朝梁) 劉勰撰,《文心雕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南朝梁) 沈約撰,《宋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0。
(南朝陳) 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 : 中華書局,1999。
(北齊) 魏收撰,《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 孔穎達著,《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 劉克莊著,《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 脫脫等撰,《宋史》,臺北 : 鼎文書局,1980。
(明) 胡應麟著,《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明)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言》,濟南:齊魯書社1992。
(清) 顧炎武,《日知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 趙翼,《廿二史劄記》,上海: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 沈德潛撰,《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63。
(清) 王夫之撰,《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月。


二、今著(依出版年月排序)

古層冰著,《漢詩研究》,上海:啟智書局,1934。
王斯睿撰,《慎子校正》,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梁啟超著,《中國美文及其歷史》,上海:中華書局,1936。
胡適著,《白話文學史》,臺南:萬象書局,1962。
胡適著,《白話文學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
丌婷婷著,《兩漢樂府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蕭滌非著,《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
鄭振鐸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3月。
劉師培著,《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5月。
王運熙、王國安著,《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史鳳儀著,《中國古代婚姻與家庭》,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陸侃如著,《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袁行霈著,《中國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翦伯贊著,《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再生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顧鳴塘、顧鑒塘著,《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潛明茲著,《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
林瑞明著,《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年6月。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馬建石、楊育裳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宋鎮豪著,《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李路主編,《中國女性百科全書》,北京: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伯康、施正康著,《中國經濟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王運熙著,《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高敏著,《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高敏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蔡文輝著:《婚姻與家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年8月。
陸侃如、馮沅君著,《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陸侃如著,《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余冠英著,《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王嘉良、張繼定編著,《新編文史地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郭建勛著,《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編,《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蕭滌非著,《蕭滌非說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趙德馨主編,范傳賢、楊世鈺、趙德馨著,《中國經濟通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趙敏俐、吳相洲、劉懷容、鍾濤、方銘、沈松勤、陶允冀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朱紅林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魯迅著,《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魯迅著,《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趙浴沛著,《兩漢家庭內部關係及相關問題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國瓔著,《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貳、論文類(先學位論文、後期刊)

一、學位論文(依發表年排序)

許繼起,《秦漢樂府制度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
孫尚勇,《樂府史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
宋仁桃,《秦漢家庭關係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譚浩,《劉秀集團與東漢帝國的建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吳曉紅,《中國古代女性意識一一從原始走向封建禮教》,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方定君,《〈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2004
趙 靜,《東漢政治與東漢士風》,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范志軍,《東漢江南經濟發展探討》,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杜慶餘,《漢代田莊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寧江英,《漢初家庭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蔡秀亮,《東漢後期名士的精神世界與現實抉擇》,重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陳斯懷,《道家與漢代士人心態及文學》,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韓仲秋,《東漢自耕農階層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鄧偉平,《東漢莊園經濟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萬 雷,《東漢中期政治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高莞爾,《從文史材料中重構漢代婦女的社會地位與感情生活》,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9。
華麗娜,《〈孔雀東南飛〉古代接受史》,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柯淑惠,《漢代敘事詩之人物形象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許杏妃,《〈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比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2010。

二、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序)

張晉發、孫景梅,〈孔雀東南飛“序”質疑 〉《學習與探索》。1979年4期。
費秉勛,〈關於〈孔雀東南飛〉的“序”——與張晉發、孫景梅二同志商榷〉,《學習與探索》。1980年6月。
羅文博,〈論建安詩歌〈孔雀東南飛〉〉《阜陽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4月。
段渝,〈荊楚國名問題〉,《江漢論壇》1984年第8期。
楊國娟,〈孔雀東南飛的創作意識與技巧〉《書和人》。1982年第344期。
伍慶樂,〈〈孔雀東南飛〉考辨 〉《中國文學研究》。1991第3期。
王文顏,〈孔雀東南飛試析〉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
趙敏俐,〈論兩漢詩人思想變革及其意義〉《東北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
陸又新,〈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因素探討〉《屏東師院學報》。1992年第5期 。
萬桃濤,〈東漢時期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考古》。1993年3月,第3期。
黃瑞雲,〈楚歌‧樂府‧古詩一一漢詩發展的道路〉《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4卷第5期。
陳瑞芬,〈孔雀東南飛析論〉《藝術學報》。1994年第55期。
李明劼,〈〈孔雀東南飛〉神話考〉《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第1期。
陳吉其,〈儒學的政治化對東漢經學衰落的影響〉《黔東南民族飾專學報》。1995年3月,第13卷第1期。
魏洪丘,〈論中國古典詩歌體式的流變〉《上饒師專學報》,1996年。
潘志峰,〈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1998年6月。
周志文撰 〈當愛情超越死亡──談孔雀東南飛〉《聯合文學》。1999年2月,第15卷第4期。
紀永貴,〈〈孔雀東南飛〉時代考綜述 〉《池州師專學報》。1999年4期。
王東江,〈論佛教初傳與神仙方術的關係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0卷第2期。
孫明君,〈中國古代詩歌的流變歷程〉《陝西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9月第16卷第3期。
高莉芬,〈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對話〉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1999年7月。
施淑婷,〈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9年10月,10卷3期。
林秀蓉,〈孔雀東南飛的對話表現〉《中國語文》。2000年516期。
劉淑娟,〈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解析〉《吳鳳學報》。2001年5月,第9期 。
周建江,〈孔雀何以“東南”飛—關於“孔雀東南飛”的文化解析 〉《肇慶學院學報》。2001年9月,第22卷第3期。
徐華,〈東漢莊園的興起及其文化意蘊〉《南都學壇》。2002年5月,第22卷第3期。
張叉,〈〈焦仲卿妻〉中之“東南”考辨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3月,第11卷第1期。
章培恒,〈關於《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過程與寫作年代 〉《復旦學報》。2005年1期。
李彤,〈漢代禮教影響下的夫婦關係〉《石油大學學報》。2005年4月,第21卷第1期。
黃淑貞,〈盛妝下的控訴──劉蘭芝與杜十娘最後尊嚴的捍衛〉《中國語文》。2006年3月,585期。
崔煉農,〈〈孔雀東南飛〉文本考索〉《江漢論壇》。2006年8月。
宋雪玲,〈孔雀東南飛》中“東南”之義再討論〉《安徽文學》。2007年,第5期。
陳紀然,〈東南孔雀飛何遠──〈孔雀東南飛〉的遠離意蘊 〉《北方論叢》。2007年,第6期。
劉濤、張二平,〈孔雀東南飛的故事構成〉《語文學刊》。2007年1月,2007年2期。
曾放,〈〈孔雀東南飛〉詩題意蘊淺議〉《瓊州大學學報》。2007年2月,第14卷第1期。
王卓然、梁麗,〈從江南的開發歷史中看孫吳與曹魏對立的歷史必然〉《中國水運》。2007年9月,第7卷第9期。
楊玉芝,〈孔雀東南飛主題解讀〉《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6期。
趙常興、安魯,〈秦漢時期北人南遷及其經濟效應分析 〉《北方論叢》。2008年3月,總第209期。
餘穎,〈黃老思想在漢樂府詩歌中的反映〉《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4月,第27卷第4期。
劉紅梅,〈東漢佛教傳播特點探析 〉《合肥學院學報》。2008年7月,第25卷第4期。
何利晴,〈’樂府’始創年代辨析 〉《安徽文學》。2009年第11期。
楊鵬舉,〈孔雀東南飛悲劇原因新探〉《閱讀與鑑賞》。2009年1期。
岳春梅、李蓉、李丹,〈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 〉《重慶工學院學報》。2009年1月,第23卷第1期。
尹建強,〈東漢小農階層生活狀況之研究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1月,第31卷第1期。
謝模楷,〈論漢樂府詩的生命意識〉《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2月,第29卷第1期。
黎國韜,〈樂府起源新考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2月,第1期。
歐陽鳳蓮、吳顯華,〈略論秦漢婦女地位的演變〉,《學理論》,2009年,第26期。
古丹妮,〈近十五年〈孔雀東南飛〉研究的視域綜述〉,《安徽文學》。2010年,第10期。
王乃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探究〉,《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27卷第4期。
張鵬飛,〈悲劇詩歌的新典範〉,《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24卷第7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