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6: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鄒明惠
研究生(外文):TSOU, MING-HUI
論文名稱:蘇童《妻妾成群》女性悲劇意識探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mplication of Tragedies in Su Tong’s Wives and Concubines
指導教授:陳弘昌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蘇童妻妾成群女性悲劇意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長久以來,蘇童在文學上的卓越表現是有目共睹,而標誌蘇童寫作歷程轉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則是1989年年底發表的《妻妾成群》。《妻妾成群》在蘇童小說中扮演的轉變地位,無論題材、人物形象或敘事方式,都與此前的小說有所區隔,同時也標誌蘇童小說的高峰時期。本論文探討蘇童《妻妾成群》的女性悲劇意識,希冀藉由不同視野的藝術探究,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以開拓蘇童《妻妾成群》在文學上的意義與價值。
本論文先述蘇童童年生活與創作的緊密關係。其次介紹中西悲劇理論,以此理論為基底,探索蘇童《妻妾成群》的女性悲劇意識。接者探討《妻妾成群》女性形象,並以「悲劇理論」為主軸,貫穿每個章節,藉以凸顯悲劇意識在文本中的重要意義,並以「女性研究」概念參酌「女性主義」思想,加以討論,期以豐富本文的視野,並以之分析《妻妾成群》的女性形象。另外從男權意識述明女性悲歌的形成,由文本的分析探討《妻妾成群》的悲劇意識。
本篇論文研究,希望能夠透過在悲劇意識探討層面的擴展延伸下,來闡述蘇童在小說作品《妻妾成群》當中,所欲凸顯的主題意識與情感特色,以及他所展現高超的文藝創作技巧,得以總結他這部女性中篇小說的開創性表現,包括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評價,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啟示與影響。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7
第二章 蘇童之生平 ………………………………………………… 9
第一節 童年生活與創作 …………………………………………… 9
一、艱苦的童年生活 ……………………………………………… 9
二、與書為友 ……………………………………………………… 11
三、擺脫創傷的寫作 ……………………………………………… 12
四、悲劇情懷 ……………………………………………………… 13
第二節 學術之路與飛翔 ………………………………………… 16
一、學術之路 ……………………………………………………… 16
二、飛黃騰達 ……………………………………………………… 18
三、幸福生活 ……………………………………………………… 20
四、與「電影」結緣 ……………………………………………… 21
五、女性的知音 …………………………………………………… 24
第三章 中西悲劇理論簡述 ………………………………………… 27
第一節 西方悲劇藝術和理論 ……………………………………… 27
一、西方悲劇藝術的源流 ………………………………………… 28
二、西方悲劇藝術的發展 ………………………………………… 29
三、西方悲劇理論簡述 …………………………………………… 32
四、蘇童的女性悲劇《妻妾成群》………………………………… 46
第二節 中國悲劇意識和悲劇觀簡述 ……………………………… 47
一、中國古代悲劇意識 …………………………………………… 47
二、儒道釋對中國古代悲劇意識的影響 ………………………… 51
三、中國近現代悲劇觀念演變…………………………………… … 53
第三節 悲劇的走向 ………………………………………………… 59
一、從古典希臘戲劇到現代美學…………………………………… 60
二、現代悲劇的特質 ………………………………………………… 60
第四章 《妻妾成群》女性形象……………………………………… 63
第一節「女性研究」的概念與方法 ………………………………… 63
第二節 紅顏悲歌——蘇童《妻妾成群》的女性形象 ……………… 68
一、毓如——保守隱忍型女性 ……………………………………… 71
二、卓雲——爭鬥邀寵型女性 ……………………………………… 72
三、梅珊——報復反抗型女性 ……………………………………… 74
四、頌蓮——抗爭妥協型女性 ……………………………………… 78
五、紅顏悲歌 ………………………………………………………… 96
第五章 男權意識下之女性悲歌 ………………………………………100
第一節 女性悲劇形成的外部因素 ………………………………… 100
一、傳統文化的網——男尊女卑的觀念 …………………………… 101
二、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的苦難 …………………………………… 113
第二節 女性悲劇形成的內部因素 …………………………………… 119
一、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識 …………………………………………… 120
二、女性的人格衝突 ………………………………………………… 121
第六章 《妻妾成群》的悲劇意識…………………………………… 125
第一節 悲劇時代……………………………………………………… 125
第二節《妻妾成群》悲劇意識的文本呈現 ………………………… 128
第三節《妻妾成群》悲劇意識的文本意義 ………………………… 131
一、引導小說的悲劇化 ……………………………………………… 131
二、悲劇美學 ………………………………………………………… 134
第七章 結論 ………………………………………………………… 141
參考書目 ……………………………………………………………… 147
參考書目
一、蘇童相關著作
蘇童:《蘇童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月。
蘇童:《妻妾成群》,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9月。
蘇童:《傷心的舞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月。
蘇童:《離婚指南》,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
蘇童:《刺青時代》,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
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二、中西美學、心理學論著(依姓氏筆畫)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11月二版。
朱光潛:《談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12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8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年8月。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台灣開明書局,1985年3月三版。
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三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郭玉生:《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6年11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9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月。
葉朗:《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4月二版。
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1981年再版。
肯尼施‧麥黎緒(Kenneth McLeish)著,何畫瑰譯:《亞里斯多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著,葉頌姿譯:《悲劇的超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4年9月三版。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3月。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11月。
佛德里希‧威廉‧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08月。

三、專書(依姓氏筆畫)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09月。
尹鴻:《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冰心:《冰心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0月。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5月四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
《周易正義》,(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卷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毛詩正義》,(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卷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儀禮注疏》,(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卷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禮記注疏》,(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卷五,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論語注疏》,(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卷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再版。
林海音:《林海音作品集》卷四,臺北:遊目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5月。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二版。
洪淑苓:《民間文學與女性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4月四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年11月再版。
宋‧范曄:《後漢書‧列女傳》,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局編印,中華書局出版,1986 年。
漢‧班固等撰:《白虎通》,《百部叢書集成》據《抱經堂叢書》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晉‧張湛注:《列子》,《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局編印,中華書局出版,1986 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卷8:散文卷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4月典藏初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郭松義:《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1996年8月。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
陳衛平:《影視藝術鑑賞與評論》,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1月。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近代文學名家作品評析》,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7月。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年5月。
劉鶚:《老殘遊記眉批詳註》,高雄:河畔出版社,1981年3月二版。
劉毓秀、曾珍珍譯:《希臘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10月。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劉森堯:《天光雲影共徘徊:文學‧電影及其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鄭明娳師編著:《貪嗔痴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魯迅:《魯迅作品精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6月。
閻國忠:《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韓秀鳳、曉海編選:《張藝謀:為藝謀不為稻梁謀》,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顏元叔:《莎士比亞通論: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5月。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6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3月再版五刷。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9月二版。
亨得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著,牧村圖書編寫:《聖經的故事:舊約篇》,臺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8月。
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凱特‧米特列(Kate Millett)著,宋文偉譯:《性政治》,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裘伊‧瑪姬西絲(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女書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3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
王明月:《林海音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吳佳珍:《蘇童小說的女性人物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吳玉霜:《黑格爾《美學》的悲劇理論研究》,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林欣薇:《存在與想像─—蘇童小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胡小麗:《何處是歸程——論蘇童創作中的回歸現象》,四川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月。
孫麗秀:《蘇童小說主題論》,首都師範大學位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張學昕:《南方想像的詩學——論蘇童的當代唯美寫作》,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12月。
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陳慈敏:《《詩經》與「水」相關意象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郭穎杰:《論蘇童小說的童年意緒》,浙江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12月。
曾恆源:《蘇童小說文本研究(1985-1994)》,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黃國莤:《論蘇童中、長篇小說的女性形象》,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楊美珠:《曹文軒少年小說悲劇意識之研究——以《草房子》及《紅瓦房》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4年。
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五、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
方躍平、張翠榮:〈論童年經驗對蘇童小說創作的影響〉,《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頁120-125。
王德威:〈「扮皇帝,我在行,我作皇帝比人強……」評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聯合文學》,1992年12月,頁174-176。
王海燕:〈蘇童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80-85。
王淑蕙:〈試論《妻妾成群》中悲劇意識〉,《南台科技大學學報》第26期,2002年3月,頁187-199。
王巧鳳、韓璿:〈留得殘荷聽雨聲——小說與電影中的頌蓮〉,《太原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7-20。
王建珍、閆蘭娜、王海靜:〈男權文化中的女性悲劇——論蘇童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婦女研究論叢》,第4期,2006年7月,頁63-66。
王幹:〈蘇童意象〉,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王麗梅:〈由性到情:《妻妾成群》的欲望發抒〉,《北方論叢》,2007年第6期,頁35-37。
王冠一:〈淺談《妻妾成群》意象描寫及女性想像的困境和突破〉,《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8年7月,頁72-75。
母華敏:〈「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妻妾成群》中的棄婦群像析〉,《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期,2004年3月,頁47-49。
伊蘭‧蕭華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頁77-114。
汪政:〈蘇童:一個人與幾組詞〉,《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2006年第3期,頁44-48。
李鳳蘭:〈一場女人的戰爭——析蘇童的《妻妾成群》〉,《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51-52。
易瑛:〈從《妻妾成群》看蘇童小說的敘述風格〉,《懷化師專學報》,1995年10月,頁81-85。
林舟:〈女性生存的悲歌——蘇童的三篇女性視角小說解讀〉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一版。
林舟、蘇童:〈永遠的尋找——蘇童訪談錄〉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周新民、蘇童:〈打開人性的皺摺—蘇童訪談錄〉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洪永春:〈透視中國女人命運的一面鏡子——試論《妻妾成群》中的悲劇女人群體〉,《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3月,頁55-56。
姜廣平、蘇童:〈留神聽著這個世界的動靜——與蘇童對話〉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高堯:〈蘇童:在小說和現實之間來來往往〉,《今日中國》,1994年10月,頁32-35。
徐業東:〈蘇童筆下的女性世界管窺〉,《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14卷,1994年,頁62-65。
徐正龍:〈蘇童的影象世界〉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馬鈺瀅:〈淺析《妻妾成群》的心理描寫藝術〉,《網路財富‧文化研究》,2009年7月,頁106-107。
馬會會、袁春蘭、王傑彥:〈男權制度下女性的悲劇命運——析蘇童的《妻妾成群》〉,《大眾文藝》2009年第16期,頁59。
張學昕:〈人文關懷的注入與女性意識的凸出——蘇童小說女性形象的塑造〉,《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第4期,頁58-60。
張學昕:〈孤獨「紅粉」的剩餘想像——蘇童小說人物論之二〉,《南方文壇2007‧今日批評家》,2006年12月,頁4-7。
張清華:〈從啟蒙主義到存在主義——當代中國先鋒文學思潮論〉,《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頁132-146。
張清華:〈天堂的哀歌〉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陳愛麗:〈試析蘇童《妻妾成群》中的父權機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000年9月,頁365-372。
許俊雅:〈論林海音在《文學雜誌》上的創作〉,《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11月,頁55-77。
莊仁傑:〈對蘇童《妻妾成群》的評析〉,《國文天地》,2005年5月,頁95-100。
強軍紅:〈《妻妾成群》中的女性悲劇〉,《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2005年11月,頁174-176。
陸燕:〈無望的救贖——《妻妾成群》的文本分析〉,《科教文匯‧文化研究》,2006年12月,頁224-225。
張琳:〈蘇童小說的敘事風格〉,《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4-6。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黃學軍譯:〈作為婦女的閱讀〉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頁43-68。
黃貴寅:〈蘇童的女人「評《妻妾成群》、《紅粉》」〉,《書評》,1994年6月,頁10-14。
黃萍:〈蒼茫的古韻空靈的詩意——蘇童小說的象徵意味〉,《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32-34。
程桂婷:〈蘇童研究綜述〉,《揚子江評論》,2008年第6期,頁32-39。
葉礪華:〈新潮的洄流——評蘇童的創作轉型及其價值意義〉,《文學評論家》,1992年第1期,頁22-27。
鄒午蓉:〈獨特的視角深切的憂憤——蕭紅小說對婦女命運的表現〉,《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頁105-110。
詹悟:〈女人與女人的戰爭─—談蘇童小說《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電影表現的手法〉,《書評》,1995 年4 月,頁13-17。
葛紅兵:〈蘇童的意象主義寫作〉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瑪奇‧洪姆(Maggie Humm)著:《女性主義批評》成令方節譯第一章,〈女性文學批評〉,《聯合文學》48期,1988年10月。
趙自雲:〈接受與變形:先鋒小說「觸電」現象透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25-28。
蔡宛如:〈《妻妾成群》小說與《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呈現手法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2007 年10月,頁173-191。
蔣建強:〈經典重評——《妻妾成群》再闡釋〉,《小說評論》,2008年5月,頁14。
劉曉暉:〈張愛玲與蘇童筆下女性形象比較〉,《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142-144。
劉茜茜、劉桂華:〈論蘇童「婦女系列」小說中的女性悲劇〉,《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19-22。
鮑紅新:〈「女性」與「歷史」:兩個批評關鍵字——重讀《妻妾成群》〉,《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1卷第4期,2009年8月,頁61-72。
韓璿:〈鳳樓人遠蕭如夢——談頌蓮形象的改編〉,《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5卷第4期,2003年4月,頁115-117。
羅小珊:〈試論蘇童《妻妾成群》中頌蓮命運的抗爭與妥協〉,《才智‧人文論壇》2009年第30期,頁149。
蘇童:〈蘇童創作自述〉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童:〈一份自傳〉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童:〈年復一年〉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童:〈自序七種〉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童:〈尋找燈繩〉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童:〈我為什麼寫《妻妾成群》〉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童、汪政:〈蘇童訪談〉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童、張學昕:〈回憶‧想象‧敘述‧寫作的發生〉收錄於汪政、何平編,《蘇童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