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安麗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2000)。〈卓越基石〉,《安麗台灣全球資訊網》。上網
時間:2010年11月6日,取自http://www.amway.com.tw/1knewamw/ideal.asp
李茂政(1984)。《人類傳播行為大系通論》。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李秀珠(2004)。〈研究典範的多元化:組織傳播的核心內涵與現況〉,《新聞學研
究》,79:251-256。
李洋(2010)。〈組織傳播:研究進路、「范式」建構及其未?〉,《雲南行政學院
學報》,12(5):105 -109。
李長潔(2010)。〈分離與認同:全球化下的組織傳播研究〉,《全球在地趨勢與變
遷論文研討會論文集》,8:177 -197。
邱皓政(2000)。〈組織創新環境的概念建構與測量工具發展〉,「創新與創造力-
技術創造力的涵義與開發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邱小芸(2009)。《主管教導行為對員工正向情緒表達與失態行為之影響:魅力領
導行為與不當對待領導行為之干擾效果》。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清山(2004)。〈僕人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20:154-155。
吳清山(2006)。〈創意學校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142:9-15。吳淑敏、徐村和、唐國銘(2007)。〈情緒智慧、組織氣候與服務品質之關係研究—
以台灣銀行產業為例 〉,《中華管理學報》,10(2)。
林怡芳(2010)。《領導型態對於部屬的組織公民行為及離職傾向之影響:以富邦
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姿(2008)。〈直銷泰斗陳婉芬賺錢的祕訣在於分享希望〉,《遠見雜誌》,3。林宜箴(2001)。《頭版設計與年輕讀者閱報效應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大眾傳
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五(2002)。《企業主持人的釋意歷程及其影響》。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思伶(2003)。〈從『服務領導』的理念看教育組織領導與發展〉。「第二屆教育
領導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輔仁大學。
林訓民(1997)。《傳銷全方位指南》。台北:英文雜誌有限公司。
林振祥(1997)。《企業人員之人口統計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性研究》。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星曄(2008)。《平面廣告版面編排設計對眼動軌跡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設
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守民(1999)。〈新世紀的管理─談僕性領導〉,《護理雜誌》,46(2):72-76胡河寧(2005)。〈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9(6):137 -142。
胡光夏(1999)。〈廣告文化理論學派之探討—三種解讀廣告文本的取徑分析〉,《廣
告學研究》,13:93-111。
洪啟恩、陳曉媚(2010)。〈用愛與感動贏在生命中的不可能〉,《安麗月刊》,5。
徐瑋伶、鄭伯壎(2002)。〈組織認同:理論與本質之粗不探討分析〉,《中山管理
評論》10(1),45-64。
梁雙蓮(1984)。《中央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組織認同的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張秀蓉(1998)。《口語傳播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張沛文譯(2001)。《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台北:商周。(原書James C.
Hunter(1998).The Servant A Simple Story About the True Essence of Leadership)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市:韋伯。(原書Lewis,
J.(2005).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
張瑋珊(2009)。《僕人領導行為、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 自我導向
學習傾向的調節效果》。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媛媛(2002)。《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提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愛玲(2006)。《恐懼強度與威脅類別之反菸平面廣告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公
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陳正展(2008)。《領隊魅力領導與旅客之追隨者效應關係之研究-以團體套裝旅
遊為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序維(2002)。《組織政治知覺與組織公平對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某公營銀
行為》。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君(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
桃竹苗四縣市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陳定璿(2009)。《廣告公司的公司廣告:台灣廣告代理商企業形象平面廣告內容
分析(1977-2008)》。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陳錦麗、曾榮豐(2008)。〈績效管理、組織認同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以國立
大學公務人員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1:129-156。
戚樹誠、黃敏萍(1995)。〈國內大型企業魅力領導與公司規範之關聯性研究〉,《臺
大管理論叢》,6(2):109-134。
彭玉樹、林家五、郭玉芳(2004)。〈購併公司命名決策、組織公平和組織認同之
研究—主、被併公司員工之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1):49-070。
趙飛帆(2009)。《符號學應用於平面廣告創意與視覺風格之影響以泰國、日本、
台灣為例》。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研究論文。
游淑惠(2003)。《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嵇龍生、陳婉芬(2008)。〈堅持創造不凡人生,綻放梅花精神〉,《安麗月刊》,2。
嵇龍生、陳婉芬(2010)。〈專訪皇冠大使直系直銷〉,《安麗月刊》,2。
楊紅玉、楊建昌(2004)。〈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與病人滿意度之相關性探討〉,《醫
務管理期刊》,5(2):152-170。
楊紅玉、楊建昌(2005)。〈醫療機構核心能力與組織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台灣
健康管理學會學術研討會」,新竹:元培科學技術學院。
蔡進雄(2003)。〈走入心靈深處:僕人式領導的意涵及其對中小學校長領導的啟
示〉,《教育政策論壇》,6(2):69-83。
蔡佩珊(2008)。《領導風格、組織氣候、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之實證研究》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 學生學習動機
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雄(2003)。《直銷業導入電子商務對其直銷商角色之影響研究--Amway 及
Quixtar 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傳人、沈絮凡(2010)。〈春風化雨,千錘百煉〉,《安麗月刊》,1。
黃怡真(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僕人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靖瑜(2002)。《多層次傳銷業之組織文化與傳播型態初探— 以丞燕公司為個
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憶婷(2005)。《網路廣告的版面配置對視覺焦點、閱讀動線的影響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昭中(2005)。《人格特質對小團體決策品質之影響:從團體迷思觀點談起》。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超、鄭伯壎、陳欽雨(2001)。〈台灣企業員工組織認同的來源及其效益〉,《人
力資源管理學報》1(1):27-51
賴如珊(2001)。《雜誌版面設計形式與讀者認知度與符合度研究》。雲林科技大
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湘晴(2010)。《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蘇建名(2009)。《僕人領導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
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警察行政組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Covey, S. R. (1994). Serving the one. Executive Excellence, 11(9), 3-4.
Forgas, J. P. (1985). Language and Social Situa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Hirokawa, R. Y., & Scheerhorn, D. R. (1986). Communication in faulty group
decision-making. In P. Y. Hirokawa & M. S. Pooles (Eds.), Communication and
group decision-making (pp. 63-80). Beverly Hill, CA: Sage.
Hirokawa, R. Y., & Rost, K. M. (1992). Effective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Field test of the vigilant interaction theory.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 267-288.
Hirokawa, R. Y. (1985). Discussion procedures and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A
test of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 203-224.
Hirokawa, R. Y. (1988). Group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A
continued test of t
House, R.J., & Howell, J.M. (1992). Personality 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Leadership Quarterly, 3(2), pp. 81-98.
Hoy & Miskel,2001/2003。
Greenleaf, P. K. (1977). Servant leadership: A journey into the nature of
legitimate power and greatness. New York: Paulist.
Jablin, M. F. (1980). Superior-subordinate communication: The state of ar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201-1222.
Kathleen A Patterson(2003), Servant Leadership: A Theoretical Model,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G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Regent University
Lohse, G. L. (1997). Consumer Eye Movement Patterns on Yellow Pages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6(1), 63-73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197CA: Wadsworth Pub. Co.
Shamir, B. (1992). Attribution of influence and charisma to the leader:The romance
of leadership revisited.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2(5), 386-407.
Sheehan, K.(2004). Controversies in 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Sendjaya, S., & Sarros, J. C. (2002). Servany leadership: It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9(2), 57-64.
Spears, L. C. (1998). Tracing the growing impact of servant-leadership. In L. C.Spears
(Ed.). Insight on leadership. (pp.1-20). New York Wiley.
Vroom, V.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and Sons.
Wernick, A.(1991). Promotional culture: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