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4: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國華
研究生(外文):Chiu-Kuo Hua
論文名稱:國軍志願士兵投考動機之研究─以南部憲兵指揮部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Motives Of Joining Volunteer Soldier Using Southern Military Police Command Center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吳昇曄吳昇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Yeh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傳播行為志願士兵募兵制
外文關鍵詞:RecruitmentsVolunteer Soldier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國軍基層人力出現不足的情形,隨著徵兵制的逐漸退場,改由募兵制為主要的政策方針。對於人力不足所產生的警訊與影響。國防部已正視這個問題,除了改善工作環境及相關待遇外,加強吸引社會各階層人員之投考誘因。並設立專責機構如:國軍人才招募中心,透過行銷的概念與手法,達到宣傳與招募的效果,解決人力不足的困境。而招募志願士兵的工作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如何加強民眾的投考動機以及吸引更優質的人力加入。社會結構轉變下,社會整體價值觀的變化,更隨著國人生育率的降低,大學入學管道不再如「窄門」般,不論是就業與升學管道已是多元化,這對於招募國軍人才的工作將產生「排擠效果」,多數人才被不同行業所吸引,這也是募兵制度迫切地改善及提升志願士兵的待遇及誘因。本研究將以志願士兵的投考動機之因素,探討志願士兵其投考的動機與作為其決定投考的影響與因素。研究重點著重志願士兵本身的人口特性以及人際傳播的影響。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差異、不同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和價值觀的不同等因素,這些往往影響著個人求學過程及就業問題的抉擇。本研究將透過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媒介,以及人口特性這三個主要的變項,來設定問卷的題目與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探討。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shortage of nation armed forces, and gradual change form conscription to recruitments. Due to the shortage and change, Ministry of Nation Defense has already stared to attract the various social classes to become volunteer soldier by improving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reatment, even establishing Armed Forces Recruiting Organization. Armed Forces Recruiting Organization purposes 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national armed forces by unifying armed forces recruiting resources and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promote recruitments. Moreover, how to recruit the talent to become volunteer soldier is an urgency mission. Especially in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changing, social value altering, birth rate decreasing and various approaches to job and study, recruiting the talent is more difficult. This thesis decides to seek the motives and causes of joining volunteer soldier by questionnaire designed on a basi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摘要II
Abstract 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傳播行為與動機理論5
第二節 募兵政策的發展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13
第一節 研究設計13
第二節 抽樣設計15
第三節 資料蒐集17
第四節 變數衡量17
第五節 資料分析2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23
第一節 人口特性之描述性統計23
第二節 大眾傳播媒介對志願士兵行為之關係28
第三節 人口變項與人際傳播之關係47
第四節 志願士兵投考動機分析61
第五節 志願士兵傳播行為與投考動機相關研究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0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2
參考文獻
中、英文部分114
附錄
附錄A 問卷調查內容116
表次
表3-1 志願士兵人口特性之分佈情形16
表3-2 KMO統計量的判斷原理19
表3-3 因素萃取後的主要因素20
表4-1 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表23
表4-2 居住地區之次數分配表24
表4-3 年齡之次數分配表24
表4-4 家庭經濟狀況之次數分配表25
表4-5 家長職業之次數分配表25
表4-6 軍警親友之次數分配表26
表4-7 未來生涯規劃之次數分配表26
表4-8 志願士兵人口特性之分佈情形26
表4-9 志願士兵之招募訊息管道28
表4-10 不同教育程度的志願士兵受媒介訊息來源管道之差異29
表4-11 不同居住地區的志願士兵受媒介訊息來源管道之差異31
表4-12 不同年齡的志願士兵受媒介訊息來源管道之差異34
表4-13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志願士兵受媒介訊息來源管道之差異36
表4-14 不同家長職業的志願士兵受媒介訊息來源管道之差異39
表4-15 軍警親友的因素與媒介訊息來源管道之關係42
表4-16 未來生涯規劃與媒介訊息來源管道之關係44
表4-17 教育程度與人際傳播的影響與差異47
表4-18 居住地區與人際傳播的影響與差異49
表4-19 年齡與人際傳播的影響與差異51
表4-20 家庭經濟狀況與人際傳播的影響與差異53
表4-21 家長職業與人際傳播的影響與差異54
表4-22 軍警親友與人際傳播的影響與差異57
表4-23 未來生涯規劃與人際傳播的影響與差異59
表4-24 志願士兵動機次數分配表62
表4-25 不同教育程度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差異情形64
表4-26 不同居住地區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差異情形68
表4-27 不同居住地區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各構面的變異數分析72
表4-28 不同年齡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差異情形73
表4-29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差異情形77
表4-30 不同家長職業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差異情80
表4-31 不同軍警親友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差異情形85
表4-32 不同未來生涯規劃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差異情形92
表4-33 不同未來生涯規劃的志願士兵其從軍動機各構面的變異數分析98
表4-34 媒介招募訊息管道與投考動機之相關分析100
表4-35 人際招募訊息管道與投考動機之相關分析101
圖次
圖2-1 人類傳播形式的區分7
圖3-1 研究架構圖14
中文部份
[1]中華民國政府網站,全民的國軍(國防篇),看見進步的台灣─總統之施政與願景,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achieve/subject04.html
[2]王昌杰 (2005)。專業志願士兵暨儲備士官選擇從軍之決策行為研究─國軍九十四年第一梯次新訓旅招募之啟示。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3]吳瓊恩(2002)。行政學。台北:三民。
[4]邱佑珍 (2007)。國軍女性志願士兵傳播行為與報考動機之關聯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6]帥化民(2001),檢視國家兵役制度發展方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 -C-090-135.htm
[7]帥化民(2004),募兵-優質善戰之兵,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C-093-051.htm
[8]施正鋒(2002),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5-2-020123.htm
[9]國防大學兵役制度研究小組(2002) 。募兵制可行性研究。桃園:國防大學。
[10]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9)。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11]陳祥(2008)。鎖定特定時空情境變數以提升資料品質:情境研究的理論與實務操作。資訊社會研究,15(7),233–248。
[12]楊孝濚(1995)。傳播社會學。台北:商務。
[13]趙美珠 (2008)。我國軍事院校招募機制與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4]劉豔(2005)。受眾的媒介使用動機。當代傳播,第一期。
[15]蔡念中(1998)。大眾傳播概論。台北:五南。
[16]鄭健雄、黃穎捷(1989)。農業傳播的發展理念與策略。台中區農推專訊,96期。
[17]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台北:天下。
[18]James F. Dunnigan(1998)。數位化戰士(曾祥穎譯)。台北:黎明。
英文部份
[1]Berlson , Bernard, & Steiner Gary A.(1964). Human Behavior: 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Findings.. 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Deutschmann, Paul. (1967). The Sign-situation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 (2).
[3]Hoy, wayne K, &Cecil G. Miskel.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NY: Random House.
[4]Luthans, Fred. (1973).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Y: McGraw-Hill. 3rd ed. 1981; 4th ed. 198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