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王士峰(2000),《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對殯葬業經營管理之挑戰》。2.王勝宏(2000),《入口網站之顧客價值、產品組合特性、與客製化策略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8),《台灣省喪葬設施使用及費用概況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
4.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0),《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
5.李自強(2002),《台灣地區殯葬服務之消費行為分析》,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6.杜巽珍(1997),《台灣中部地區護理人員對照顧瀕死病患之知識、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7.阮俊中(2003),《台灣殯葬產業動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邱文錫、陳憲國(1996),《實用華語臺語對照典》,樟樹出版社。
9.林素英(1997),《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文津出版社。10.Jonathan Grix著,林育珊譯(2008),《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寂天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金偉燦(W.Chan Kim)、莫柏尼(Renee Mauborgne)合著,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2.周祖慶(2005),《客製化概念行銷與體驗行銷之互動行理論分析—以遊戲產業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3.姜義華注釋,黃俊郎校閱(2004),《新譯禮記讀本,喪大記》,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4.姜義華注釋,黃俊郎校閱(2004),《新譯禮記讀本,檀弓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5.徐婉禎(2006),《2006 年臺灣人口學會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與社會發展》,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16.徐福全(2003),《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出版者徐福全。
17.庫伯勒.蘿絲著,謝文斌譯,《論死亡與瀕死》,牧童出版社。
18.許慎撰,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2007),《說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
19.張捷夫(1995),《中國喪葬史》,文津出版社。
20.張淑美(1999),《震災後的教育省思—論生死教育的理念與實施》,公教資訊季刊2,4,1–14。21.張璠、張吉宏、朱琦文(2001),《體驗經濟時代來臨對工業區域發展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6卷第4期,經濟部,台北,154~169。22.黃芝勤(2004),《台灣殯葬禮儀人員執業現況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23.陳繼成(2003),《台灣現代殯葬禮儀師角色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24.陳寬政、劉正、涂肇慶(1999),《出生時平均餘命的長期趨勢》,台灣社會學研究。
25.陳寬政(1985),《人口轉型的形式動態》,人口學刊 8,頁1-23。26.曾煥堂(2007),《台灣喪葬服務專業現階段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揚智出版社。
27.曾煥堂(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揚智出版社。
28.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2004),《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9.楊文山(2007),《台灣地區家戶組成變遷與家人關係》,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30.樓玉梅、趙偉慈、范瑟珍(2010),《影響人口結構變動因素之分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31.鄭明松、王世澤,(2004),《現代行銷—體驗行銷創造消費價值》,貿易雜誌第150期,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台北,22~26。32.中時新聞資料庫http://www.ta.org.tw/901206c.html
33.商業周刊第1210期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34.康健雜誌56期http://blog.yam.com/lastwish/article
35.自由時報http://www.ta.org.tw
36.TVBS2009/03/21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
二、外文部分
1.Berry,Leonard L.(1995),“Relationship Marketing of Services-Growing Interest, Emerg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Fall, pp.236-245.
2.K.Denzin(ED.),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p.56-85).Thousand Oaks,CA:Sage.
3.Kubler Ross(1973),On Death and Dying(p.28)
4.Lepper, M.R.& Malone,T.W.(1987)“Making Learning Fun:A Taxonomy of Ins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N.J.:Lawrence Erlbaum Assoc.,vol.3,pp225-254.
5.Morse,J.M.(1998),Designing funded qualitative research . In N.
6.Marc Gobe(2001),Emotional branding : the new paradigm for connecting brands to people.
7.Pine B.J.(1993),“Mass Customizing:The New Frontier in Buessiness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
8.Pine B.J.(1993),“Mass Customizing Product and Services,”Planning Review, vol. 21,pp.6-13.
9.Sheth, J.N.and Sisodia R.S.(1999)“Revisting Marketings’ lawlike generalizations’ ”,Jour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s, 17(1),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