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9 23: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永鎮
研究生(外文):Yung-Chen Chang
論文名稱:中共處置重大自然災害之研究-以共軍救援川震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hina’s Management in Major Natural Disaster—Taking PLA in Si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樊中原樊中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作者未提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學院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8
中文關鍵詞:應急、減災川震解放軍自然災害
外文關鍵詞:Emergency ManagementDisaster ReductionNatural Disas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及「人類之間的關係」均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人類發展始終脫離不了與自然環境抗鬥,往往處於下風,縱使文明發展的今日,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依舊是束手無策,接受上蒼的安排。地震災害是人類最懼怕的自然災害,通常又只能等到災情傳出後,期待政府實施救災。災情重大時,更須依靠軍事單位的搶救與維護。
當全球化效應產生後,安全議題成為每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非傳統威脅將自然災害歸納其中,人類開始漸漸重視。災害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更是各國之間的黏著劑。四川5.12大地震讓中國大陸更加重視應急管理工作,解放軍進一步改變角色,成立專業的救援單位,並舉步朝向站穩大國之姿。
近年來,亞太地區在國際的重要性日益提昇,台灣正處於亞太地區的核心位置,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層面,都與亞太地區緊相互關聯,況且兩岸關係又主導了亞太的未來發展,殊值發人省思。筆者以為,兩岸關係的改善應從符合人道精神,爭議性較低、政治意味最淺的急難救助議題為洽,先行瞭解對方減災體制的運行與效益,才有建立將來林林總總的合作機會。期許透過共軍處置地震災情的經驗,作為本論文研究的重點與方向,並為兩岸日後的發展提出淺顯拙見。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nature and people among themselves are major issues in social science studies. In human history, while efforts were made to fight against the nature, men has been always vulnerable to natural disasters even in modern days. In all kinds of calamities in the world, earthquake is the most dreadful one to human lives, and due to unpredictability and disastrousness, an earthquake, especially a severe one, always causes plenty of casualties. Thus, disaster relief and recovery afterwards from military aids are necessary.
National security has becoming a core issue to every state after globalization. Natural disasters, a subdivision in non-traditional threat,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ccordingly. Not only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 catastrophe is also a binding power among countries. The 512 Sichuan Quake raised China’s alarm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further transformed the role of PLA into a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in disaster relief, making great stride towards a big power.
In recent years, Asian Pacific zon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stag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it, Taiwa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culturally or socially. Similarly important, we have to keep in mind that cross-strait relation ha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future growth of this region.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argues that cross-strait relation ought to begin with issues regarding to emergency rescue, which are humanitarian, less controversial and lower politics.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have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and efficiency of disaster mitigation system and seek out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emphasis on PLA’s experiences in managing the Sichuan earthquake, and hopes to bring up some ideas for better relations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hereafter.
摘要……………………………………………………………………………iv
誌謝……………………………………………………………………………vi
目次……………………………………………………………………………vii
表目錄…………………………………………………………………………ix
圖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14
第五節 名詞界定……………………………………………………………17
第二章 地震災害的概述……………………………………………………21
第一節 自然災害的概念……………………………………………………22
第二節 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徵………………………………………………29
第三節 地震災害的特性與影響……………………………………………36
小結……………………………………………………………………………45
第三章 中共減災政策與組織發展…………………………………………47
第一節、災害與人類發展的關係……………………………………………48
第二節 傳統救災觀念與作法………………………………………………58
第三節 應急減災制度的建立………………………………………………63
第四節 改革開放後的國際接軌……………………………………………84
小結……………………………………………………………………………90
第四章 共軍救災依據研究…………………………………………………93
第一節 共軍的任務與角色…………………………………………………94
第二節 國防動員救災歷程…………………………………………………100
第三節 共軍參與應急救災…………………………………………………113
小結……………………………………………………………………………114
第五章 川震應急救災探討…………………………………………………123
第一節 川震救災現況探討…………………………………………………124
第二節 川震災後檢討………………………………………………………138
小結……………………………………………………………………………142
第六章 結論…………………………………………………………………14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9
參考文獻………………………………………………………………………151
附錄
A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169
B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178
C國家地震應急預案…………………………………………………………192
D自然災害救助條例…………………………………………………………208
E國防動員法…………………………………………………………………215
F共軍搶險救災條例…………………………………………………………227
專書
子杉(2005)。國家的選擇與安全。上海:上海三聯。
中共研究雜誌社專刊編委會(2008)。中共「應急建設」評析專刊。台北:中共研究,未出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輯組(1992)。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爭動員分冊。北京:軍事科學。
王昂生(2007)。中國減災與可持續性發展。北京:科學。
王美權、黃承偉、陳龍(2007)。國防動員潛力調查統計指南。北京:國防大學。
王振耀(2007)。中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體制、機制與對策。李立國、陳偉蘭(合編),災害應急處置與綜合減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泰全(2002)。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彙編。台北:翰蘆圖書公司。
田義祥(2007)。軍隊在國家應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載於中國應急救援。北京:解放軍。
任民(2008)。國防動員學。北京:軍事科學。
朱浤源(2006)。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佛蘭納根、馬提(2004)。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方淑惠、余佳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吳安家(1988)。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
宋筱元(2003)。跨國性及非傳統性威脅對台灣安全的影響。載於曾章瑞(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頁329-337)。台北:國防大學戰研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國觀中心。
李小雲、趙旭東(2008)。災後社會評估框架、方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李宏、張桂珍(2007)。增強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搞好國家形象建設。載於梁守德、李亦虎(編),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
李繼耐、施雷(2008)。強軍之路—親歷國軍隊重大改革與發展第1卷。北京:解放軍。
汪永清(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解讀。北京:中國法制。
周光召(1997)。中國自然災害與經濟發展。武漢:湖北科學技術。
查爾斯.派里、瑪莉娜.特拉瓦雅琪絲、巴比.安德森、亞隆.艾森柏格(2009)。臨危不亂:救災外交、國家安全與國際合作(李永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范寶俊(1998)。中國自然災害與災害管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
郎佩娟、王傅宏(2007)。論我國政府公共事件管理機構。北京:中國行政管理。
夏雪(2008)。非傳統安全中的氣候問題。載於劉杰(編),國家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頁123-178)。北京:時事。
孫承斌、張旭東、田雨、顧瑞珍(2006)。科學應對、共創和協─寫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發布之際。北京:新華社。
秦啟文、李天安、陸林、周永康、孫崇勇(2004)。突發事件的管與應對。北京:新華。
秦啟文、陸林、周永康、蔡岳建(2008)。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北京:新華。
翁明賢(2003)。中共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載於張五岳(編)中國大陸研究(頁163-212)台北:新京文。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2006)。國際關係。台北:五南。
馬曉麗(2009)。跨戰區行動。瀋陽:白山。
高爾(2007)。不願面對的真象(張瓊懿、欒欣)。台北:商周。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移轉 1978~2004。台北:五南。
張五岳、張仕賢(2003)。中國大陸國清探析。載於張五岳(編)中國大陸研究(頁1-40)台北:新京文。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
張濤、項永琴、壇晶(2009)。中國傳統救災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梁守德、李義虎(2007)。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
郭強、菅強(2008)。中國突發事件報告。北京:中國時代經濟。
郭濟(2004)。政府應急管理實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
陳安(2008)。特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策略。載於全國特大自然災害應急處置研討會專刊,頁16。北京。
陳國華、張新梅、金強(2007)。區域應急管理實務-預案、演練與績效。北京:化學工業。
程美東(2008)。透視當代中國重大突發事件(1949-2005)。北京:中央黨史。
鄒建華(2009)。突發事件與輿論引導策略:政府媒體危機公關案例回放與點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
趙建民(2003)。中國政治體制。載於張五岳(編)中國大陸研究(頁115-138)台北:新京文。
劉必榮(2008)。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台北:先覺。
劉慶元(2003)。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
劉繼賢(2008)。創新發展的軍事指導理論。北京:軍事科學。
潘小文(2009)。從震央回來。香港:星悅工作室。
蔣方正(1983)。新兵制與新兵法。北京:商務。
鄭成功(1994)。中國災情論。長沙:湖南。
戰俊紅、張曉輝(2006)。中國公共安全管理概論。北京:當代中國。
薄智躍(2009)。中國菁英政治之展望。載於楊開煌(編),中國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頁459-487)。台北:問津堂、中國大陸研究會。
薛瀾、張強、鐘開斌(2003)。危機管理。北京:清華大學。
韓泰華(1998)。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五大。北京:北京。
魏一鳴、傅小峰、陳長杰(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管理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
期刊論文
中共研究資料室(2008)。最新術語導讀:震災重建「四個堅持」、「審計八必須」。中共研究,42(6),頁130-131。
文可芝(2009)。著力提高部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台北:國防雜誌,2007(2),頁43。
毛鋒(2011年4月3日)。日政府誤判核災。亞洲週刊,25(13),頁20-26。
林茵璇(2008)。從汶川地震處置看中共應急管理措施中共研究。中共研究,42(7),頁85-95。
林偉(2007)。中國國防動員體制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科恩(2006)。從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競爭優勢。哈佛-商業評論,2006(1),頁18-20。http://www.gotoread.com/vo/867/page82450.html。
郎佩娟、王傅宏(2007)。論我國政府公共事件管理機構。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7(11),頁104。
高小平(2008)。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成就和發展。中國行政管理。2008(11)。http://www.cpaj.com.cn/qkfb/ReadPaper.aspx?id=249。
張潔平a(2009年4月19日)。川震公民調查拒絕遺忘。亞洲週刊,23(15),頁28-29。
張潔平b(2009年5月24日)。川震周年政治巨石壓住真象。亞洲週刊,23(20),頁38-41。
張潔平c(2010年4月25日)。青海大地震救援挑戰全中國。亞洲週刊,24(16),頁44-45。
張潔平d(2010年5月21日)。青海地震救援真象。亞洲週刊,24(17),頁20-25。
梅岩、莫琳波、史亮(2010)。基於多樣化軍事任務的救災裡附屬物資儲備研究。中國儲運網,2010(12)。頁:109。
陳吉誠(2008)。大規模地震災害救援運作機制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筆鋒(2011年3月27日)。日本複合式大災難的啟示。亞洲週刊,25(12),頁5。
楊念祖(2008)。探討中共應急處突動員管理與作為。中共研究,42(7),頁96-116。
董立文(2010)。對中共應急管理概念的初探。發表於第13屆公共安全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研究中心主辦。台北:2010年6月11日。
劉靜(2011)。淺析非戰爭軍事行動指揮效能的提高。經濟研究導刊。2011(2),頁254。
鄭大成(2009)。解放軍在國家安全危機的角色。中共研究,43(9),頁91-106。
顓鴻(2008)。通膨壓力大又逢四川震災。中共研究,42(5),頁3-20。
雜誌報紙文章
于宏建(2008年7月30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會見四川地震災區中小學生代表。北京:人民網。 http://www.512gov.cn/GB/126482/7590291.html。
王卿(2010年2月16日)。總參謀長陳炳德首次披露汶川大地震調兵14萬內幕。錢江晚報;北京:北方網。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10/02/16/004499653.shtml。
亓樂義(2009年9月1日)。現代化共軍強調搶險救災能力。台北:中國時報。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whichpage=9.92&TOPIC_ID=5362&。
史照棟、溫常青、李淩志(2008年5月15日)。他們首先進入汶川:本網獨家揭秘首支進入震中部隊。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5/15/content_8179916.htm。
四川省人民政府(2009年5月7日)。5.12汶川地震四川學生死亡及失蹤人數5,300餘名。四川:四川新聞網。http://www.sc.gov.cn/zwgk/zwdt/bmdt/200905/t20090507_722124.shtml。
田義祥(2010年4月20日)。中國軍隊年底建成5萬人應急救援部。北京:中國新聞評論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朱玉林(2009年7月10日)。大國要合力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深圳:新聞網。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9-07/10/content_3900300.htm。
呂冰(2008年9月4日)。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北京:人民網。http://www.512gov.cn/GB/126525/7789005.html。
宋常青、王艷明(2008年5月29日)。印尼和巴基斯坦醫療救援隊趕赴甘肅災區。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9/content_8275233.htm。
李旭(2008年6月11日)。馬來西亞捐助物資赴四川 澳門再派醫療隊。四川:四川新聞網;轉自:四川日報。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8/06/11/010889469.shtml。
李旭(2008年6月11日)。馬來西亞捐助物資赴四川,澳門再派醫療隊。四川:四川新聞網;轉自:四川日報。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8/06/11/010889469.shtml。
李金生(2010年9月22日)。金門協議20年,兩岸代表:像昨天的事。台北:中國時報,A16版。
李拯宇、干玉蘭(2008年5月16日)。韓國救援隊前往成都參與地震救災。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6/content_8186233.htm。
李菲(2008年5月13日)。中華慈善總會緊急調撥400頂帳篷並撥出100萬元。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3/content_8159588.htm。
杜宇(2010年4月22日)。審計署:汶川地震社會捐款99.9%已到位。四川:四川在線;轉自:新華網。http://focus.scol.com.cn/zgsz/content/2010-04/23/content_686295.htm。
武少民(2009年5月12日)。香港救助汶川地震災區紀事:你的傷痛我來分擔。北京:新華網;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09-05/12/content_11356270.htm。
武少民(2009年5月12日)。香港救助汶川地震災區紀事:你的傷痛我來分擔。北京:新華網;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版。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09-05/12/content_11356270.htm。
邱震海(2008年5月23日)。接受境外救援隊意義深遠。太陽報。 http://the-sun.on.cc/channels/news/20080523/20080523002703_0000.html。
邱觀史(2010年2月26日)。國防動員法有四特點 明確戰爭災害發生時政府職責。北京:新華網。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02/26/4865s2768055.htm。
侯坤(2010年8月2日)。海南省軍區省級應急專業力量會操在海口舉行。華夏經緯網。http://hk.huaxia.com/thjq/jsxw/dl/2010/08/2015980.html。
洪大用(2007年5月11日)。中國轉型期的公共危機與危機管理。北京:南方日報。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5719248.html。
胡楠(2008年5月22日)。國外媒體贊解放軍在救災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鳳凰網;轉自:中國廣播網。http://news.ifeng.com/special/0512earthquake/waimei/200805/0523_3466_557624.shtml。
胡楠(2008年5月23日)。德國國防部長高度評價中國軍隊在四川地震災區的救援工作。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網。http://www.china-botschaft.de/chn/zgyw/t457582.htm。
孫承斌、張旭東、田雨、顧瑞珍(2006年1月11日)。科學應對、共創和協─寫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發布之際。北京:新華社。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43018。
孫繼斌(2008年5月18日)。溫家寶總理在四川地震災區的88個小時。北京: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8-05/18/content_15309658.htm。
徐才厚(2009年10月29日)。說明中國提出多樣化軍事任務概念。北京:中央社。http://n.yam.com/cna/china/200910/20091029179049.html。
徐松、白潔(2008年5月13日)。國際社會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提供援助。搜狐網;轉自:新華網。http://news.sohu.com/20080515/n256872067.shtml。
袁宏永、蘇國峰、李藐(2007年11月26日)。論應急本文、預案、數字預案與智能方案。廣州: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網。http://www.gdemo.gov.cn/yjyj/llyj/200711/t20071126_35143_5.htm。
張玉珂(2008年5月19日)。大陸首架救災包機直航台灣。北京:人民網。http://tw.people.com.cn/BIG5/7263968.html。
張亞晨(2009年5月23日)。上合組織多國聯合救災中國救援隊演習:做得好。北京:新華網。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9-05/23/content_1322805.htm。
張瑞昌(2010年10月24日)。創意保險桿尋獲,人車蒸發。台北:中國時報,A1版。
張榮仁(2010年9月10日)。兩岸官方船艦將聯合搜救演練。台北:聯合報,A18版。
畢永光(2008年6月11日)。澳門第二支醫療救援隊今天中午啟程赴四川。北京:新華網;轉自:中國新聞社。 http://hm.people.com.cn/GB/85423/7366944.html。
陳志新(2009年6月6日)。上合組織舉行緊急救災部門領導人會議。北京: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BIG5/57507/9425279.html。
陳運泰、許力生、張勇、杜海林、馮萬鵬、劉超、李春來(2008年5月22日)。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報告。北京:中國地震資訊網。http://www.csi.ac.cn/sichuan/chenyuntai.pdf。
陳肇鴻(2002年1月25日)。具有缺陷的陸軍動員制度。台北:軍事焦點評論網。http://www.diic.com.tw/comment/20020125-3.htm。
陳曉虹(2010年5月17日)。淺析市場經濟對國防動員的影響。北京:國防報。 http://www.mod.gov.cn/big5/gflt/2010-05/17/content_4157033.htm。
麥琪(2010年4月20日)。建立8支國家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約有5萬人。北京: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news/2010-04/20/content_19862970.htm。
彭立軍(2008年5月13日)。全軍和武警部隊全面啟動應急機制緊急馳援災區。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3/content_8155461.htm。
曾志堅、葉鋒、趙葉蘋(2008年6月11日)。成都軍區抗震救災部隊失事直升機黑匣子已找到。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11/content_8350295.htm。
曾坤(2008年5月14日)。澳門特區政府撥款一億人民幣賑濟四川地震災區。北京:人民網。http://leaders.people.com.cn/GB/7235928.html。
陽艷萍(2010年9月21日)。兩岸紅十字組織協同開展海上救生救護演練。北京:中國台灣網。http://big5.chinataiwan.org/xwzx/la/200709/t20070922_458456.htm。
馮昌勇、黃堃(2008年5月22日)。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的救援設備運抵成都。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2/content_8231634.htm。
楊維漢(2008年5月19日)。中國地震局:修訂汶川地震震級屬正常。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9/content_8205879.htm。
萬世成(2008年5月17日)。香港第二批搜救隊前往四川災區。北京: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7253296.html。
董強、丁海明、馬越舟(2010年9月26)。從汶川到舟曲:人民子弟兵非戰爭軍事行動啟示錄。北京:解放軍報。來源: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076/52984/12813314.html。
熊爭艷、曹國廠(2010年10月12日)。中國軍隊應急專業力量已近10萬人。北京:新華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72467/12934543.html。
管淑平(2008年7月3日)。紐時:川震救災,凸顯解放軍未現代化。自由時報電子報;轉自:紐約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3/today-int3.htm。
翟坤(2005年10月30日)。非傳統安全浮出水面。北京:人民日報。 http://www.people.com.cn/BIG/gooji/1030/1943522.htm。
劉衛兵(2008年6月6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會議。北京: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6/06/content_8318226.htm。
劉鎏(2009年3月25日)。2008年河北突發公共事件13萬起,直接損失105億。中國經濟網;來源:長城線上。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0903/25/t20090325_18606486.shtml。
劉謹、馮昌勇(2008年5月16日)。俄羅斯、韓國救援隊抵達成都。北京: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6/content_8186233.htm。
樊如鈞(2008年5月19日)。胡錦濤等在北京等地向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默哀。北京: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5/19/content_8208869.htm
歐陽維(2008年5月22日)。國家安全與危機處理中的中國軍隊。北京:新華網。http://www.nihaotw.com/gfxgx/zjft/200805/t20080522_357741.htm。
潘勛(2010年1月31日)。過去10年,天災奪78萬人命,6成死於地震。台北:中國時報,A2版。
編輯組(2002年12月20日)。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news/ztbd/llb/keyword/200212200630.htm。
編輯組(2002年3月14日)。搶險救災納入軍事訓練。江南時報,3版。北京: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447/5706/579093.html。
編輯組(2002年6月12日)。中國確定19支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版。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6438/633483.html。
編輯組(2006年11月14日)。軍隊處置突發事件應急指揮規定頒布實施。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2006-11/14/content_9347.htm。
編輯組(2006年12月14日)為甚麼中共中央軍委要頒發「應急預案」?獨立評淪(111)。新唐人網。http://www.ntdtv.com/xtr/b5/2006/12/14/a52658.html。
編輯組(2007年10月25日)。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六)。北京:解放軍報,第1版。
編輯組(2008年5月13日)。快訊:中國紅十字會已收到逾6,500萬元的捐款捐物。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3/content_8160565.htm。
編輯組(2008年5月14日)。坐鎮災區,溫家寶摔電話:快救!台北:聯合報,第2版。
編輯組(2008年5月15日)。台灣「行政院」宣布支援災區20億元新台幣。新浪網;轉自:大洋網。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5/155815546668.shtml。
編輯組(2008年5月15日)。國際社會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提供援助。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jrzg/2008-05/15/content_975165.htm。
編輯組(2008年5月15日)。溫家寶總理赴災區指揮搶險。樂平地震科普網。http://www.glplrx.com/pldzj/01news/0515a2.htm。
編輯組(2008年5月15日)。溫家寶輾轉趕到川北重災區看望受災群眾。樂平地震科普網。http://www.glplrx.com/pldzj/01news/0515a10.htm。
編輯組(2008年5月16日)。日本救援隊今早抵青川縣關庄鎮。台北:聯合早報。http://realtime.zaobao.com/2008/05/080516_34.shtml。
編輯組(2008年5月16日)。胡錦濤抵達四川灾區,溫家寶將乘飛機返京。北京: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6/4/7/3/10064736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647363。
編輯組(2008年5月18日)。北京首度接受外國軍方伸援,美兩架軍機抵川。雅虎香港;轉自:法新社。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518/8/6abt.html。
編輯組(2008年5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介紹軍隊救災情況。北京: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80518/zhibo.htm。
編輯組(2008年5月18日)。國際社會繼續向中方表示慰問並提供援助。北京:新華網;轉自:人民日報。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19/content_8203403.htm。
編輯組(2008年5月19日)。約旦空運物資助地震災民。星洲互動;轉自:明報。http://www.sinchew-i.com/sciWWW/node/22457。
編輯組(2008年5月22日)。俄羅斯戰地移動醫院在災區收治傷員47人。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5/22/content_8231436.htm。
編輯組(2008年5月22日)。派自衛隊飛機橫生枝節顯示日本政府錯估形勢。共同社。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3374150,00.html。
編輯組(2008年5月30日)。日本幫助中國救災,棄用軍用飛機。德國之聲;轉自:共同社。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3374150,00.html。
編輯組(2008年6月16日)。日媒:救災顯示解放軍後勤能力還停留在朝戰水準。環球網。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080615/u1a3654967.html。
編輯組(2008年6月23日)。致香港社會各界的感謝信。北京:中聯辦。http://www.locpg.hk/big5/tupianxinwen/200806/t20080624_3361.asp。
編輯組(2008年9月25日)。四川汶川地震已確認69,227人遇難。新浪網;轉自:中國新聞網。http://news.sina.com.cn/c/2008-09-25/183514499939s.shtml。
編輯組(2009年10月9日)。解放軍打造戰場交通設施提升戰場運輸水準。北京:解放軍報。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t/js/09-054/1593284.html。
編輯組(2009年5月12日)。地震周年前夕中國發表減災白皮書。海峽資訊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52224.html。
編輯組(2009年5月12日)。地震周年前夕中國發表減災白皮書。海峽資訊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52224.html。
編輯組(2009年5月18日)。中國首派隊伍參加上合救災演練。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9/05/18/_IN-1083882.htm。
編輯組(2009年5月7日)。5.12汶川地震四川學生死亡及失蹤人數5,300餘名。四川新聞網。http://www.sc.gov.cn/zwgk/zwdt/bmdt/200905/t20090507_722124.shtml。
編輯組(2009年5月8日)。川震周年 台灣捐款計70億。台北:蘋果日報,第1版。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611806/IssueID/20090508。
編輯組(2010年1月8日)。四川重建捐款。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總署。http://www.had.gov.hk/tc/whats_new/donations.htm。
編輯組(2010年4月15日)。中國海軍遙感飛機災區探測已發回首批數據。北京: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9/0/0/101290075.html?coluid=6&kindid=27&docid=101290075。
編輯組(2010年4月15日)。四川強震:綿陽核設備安全?中國緊急檢測。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8/05/18/162-2276635.htm#ixzz1LxzYs5Rb。
編輯組(2010年5月13日)。汶川災區有望提前實現重建目標。瀟湘晨報;轉自:新華網。http://xxcb.rednet.cn/show.asp?id=1027907。
編輯組(2010年5月22日)。概況:5.12抗震救災各類捐贈總價值937億元。公益時報網。 http://www.gongyishibao.com/zhuan/csdh/juanzeng/news1.html。
編輯組(2010年5月22日)。概況:5.12抗震救災各類捐贈總價值937億元。公益時報網。http://www.gongyishibao.com/zhuan/csdh/juanzeng/news1.html。
編輯組(2010年5月22日)香港特區政府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基金。香港:香港特區政府網。http://www.cmab.gov.hk/tf/。
編輯組(2011年4月13日)。輻射外洩嚴重低估,日核災飆升最高七級。台北:蘋果日報,A1版。
蔡永偉(2008年5月16日)。新加坡55人災難拯救隊伍今早飛成都。台北:聯合早報。http://realtime.zaobao.com/2008/05/080516_18.shtml。
蔡和順(2009年2月18日)。中共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台北:青年日報,第7版。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8/m980710-a.htm。
衛敏麗(2009年5月11日)。民政部:汶川地震共接受捐款659.96億。騰訊;轉自:新華網。http://news.qq.com/a/20090511/001516.htm。
衛敏麗(2009年5月11日)。民政部:汶川地震共接受捐款659.96億。騰訊;轉自:新華網。http://news.qq.com/a/20090511/001516.htm。
鄭光魁(2010年5月12日)。陝西:「特殊黨費」104個投資土建工程已竣工90個。網易;轉自:人民網。http://news.163.com/10/0512/12/66FVV07F000146BC.html。
鄭履中(2009年8月19日)。美直升機吊怪手搶進那瑪夏。台北:中國時報,A1版。
黎雲a(2008年5月14日)。解放軍成立軍隊抗震救災領導小組。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4/content_8167884.htm。
黎雲b(2008年5月14日)。解放軍全天空運兵力11,420人;創造單日最高紀錄。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jrzg/2008-05/14/content_971718.htm。
黎雲c(2008年5月13日)。解放軍全天空運兵力11,420人。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4/content_8164160.htm。
戰興祥(2008年5月17日)。國際社會繼續就四川地震災害向中方表示慰問並提供援助。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7/content_8196391.htm。
錢春弦(2010年5月21日)。中國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建立 各級應急預案逾240萬件。北京: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0-05/21/c_12128623.htm。
閻紀宇(2010年1月14日)。7.0級強震撼動海地,數千人死。台北:中國時報,A2版。
儲飆(2010年2月14日)。港媒:兩岸擬海上搜救演練 利深化互信合作。北京:中國新聞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72467/12715758.html。
應妮、陶社蘭(2010年7月30日)。中國軍隊已組建8支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兵力約5萬人。北京:中新社。http://hk.huaxia.com/xw/dlxw/2010/07/2014480.html。
薄熙來(2010年7月18日)。國防動員工作要講政治、重感情、辦實事。四川:重慶日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q.xinhuanet.com/zhengwu/2010-07/18/content_20367813.htm。
譚浩、叢峰(2010年5月23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兩年來四川以黨建促重建綜述。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轉自:新華社。http://www.gov.cn/jrzg/2010-05/23/content_1611714.htm。
蘇楠(2010年4月15日)。總指揮部明確玉樹抗震救災各項任務時間表。北京:人民網。http://society.people.com.cn/BIG5/41158/11379676.html。
網路資料
中央氣象局。http://scman.cwb.gov.tw/eqv5/eq100/100/051.HTM#。
中共2010國防白皮書(全文)。2011年4月1日。中國政府網。http://big5.jconline.cn:82/Contents/Channel_6930/2011/0401/617362/content_617362.htm。
中共國務院民政部網。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81307919。
中國的減災行動(中國政府白皮書)(全文)。2009年5月11日。中國新聞網。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bn.china-embassy.org/chn/zgxw/t561584.htm。
中華民國外交部NGOs網站資訊中心。 http://www.taiwanngo.org.tw/ngowbs/index.jsp。
百渡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447.htm。
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全文)。2010年9月1日。中國台灣網。http://big5.chinataiwan.org/flfg/bwgz/201009/t20100901_1509780.htm
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全文)。2005年6月20日。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6/20/content_3110707.htm。
國防動員法(全文)。2010年7月1日。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2-26/2141911.shtml。
國防動員與國防經費。2007年1月6日。四海一家網。 http://hifayay.com/seehi/phparticle/article.php/320。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全文)。2006年1月12日。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PI-c/1091583.htm。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全文)。2006年1月11日。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law/1089190.htm。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全文)。2007年3月23日。中國政府網。http://big5.bl.gov.cn/gate/big5/www.bl.gov.cn/doc/blzw/ztrd/yjgl/yjya/gjjyjya/2007_3_23/36175.shtml。
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全文)。2007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國家減災網。http://www.jianzai.gov.cn/index.html。
雅虎奇摩資訊網。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5170556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