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0: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阡瑜
研究生(外文):Chian-Yu Huang
論文名稱:成語語法結構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Idiom Grammar and Structure : Samples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an-Guo-Yen-I)
指導教授:江惜美江惜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作者未提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3
中文關鍵詞:成語三國演義語法結構
外文關鍵詞:grammatical constructionidiom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成語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活文化,從數千年前誕生,經過時空遞嬗,至今仍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富含歷史典故與人文軌跡,用另一種方式記錄人類的生活,實為文化中的瑰寶。成語的學習不比一般語詞,得透過更深層的體會,才能精準的掌握正確的使用方式,就好比食物需要經過咀嚼、消化,才能順利吸收,得到其中的養分,學習成語也需要花時間咀嚼,才能得到精華。
  現下的學生視學習成語為畏途,動輒害怕使用錯誤,原因在於對成語意義的不了解,一味死背強記,效果當然不好,學習胃口當然會被打壞。學習應該從引起動機開始,能正確理解成語的原義,才不致產生誤用問題。每則成語都有故事,從故事著手是最有趣的學習法,輔以書證,就能輕鬆掌握原義與引申義。
  本論文首先說明研究背景。《三國演義》是說書人說書時的稿本,文體兼採文言與白話,引用成語豐富,具有研究的價值,是以本論文的研究以百二十回《三國演義》為範疇,從中蒐羅成語,做為研究對象。
  其次藉由前人的研究,與各家的說法,討論成語的定義,並列舉現階段各種常見分類成語典,對成語的分類方式,討論其分類的優缺點。
再者就「《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分類」,試著將《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做出分類,從使用義的角度,把《三國演義》成語分為「本義」、「引申義」、「本義與引申義並行」三大類。
  然後,就「《三國演義》四字成語語法結構」,分析《三國演義》成語的語法結構,分為主謂結構、偏正結構、述補結構、述賓補結構、聯合結構、連動結構等。
  最後的「結論」,總結整篇論文的研究發現,並提出未來可接續研究的方向。
“Idiom” is a very special living culture, which was born thousand years ago, has passed down and evolved through time and space. It abounds with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humanities, and it records human life in another way. It is undoubtedly the treasure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earning of idiom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eneral phrases-- you have to appreciate it deeper and further to know the correct usage precisely. Just like food digestion, food has to be chewed, decomposed, and eventually we may absorb the inner nutrients. Learning idioms also takes times to think over so that we may get its essence.
Students now are afraid to undertake learning idioms, and are afraid to mistake the usages at every turn. The reason is because students don’t ful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idioms, so they persistently learn them by rote. As a result, the effect is weak, and it also ruins the learning eagerness. Learning should start with causing motivation. As long as we realize the idiom’s original meaning correctly, we may not have using errors. Each idiom has its resource. Therefore, if we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idiom from the beginning, learning will be interesting. Besides, we may consult the classics of ancient books, so that we may master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its extended meaning.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first.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the script of the story-tellers when they are telling a story. The literary form of the book contains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s, inside the idioms quoted are abundant and various, which possesses the value of doing research. The study of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120 chapter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author collects the idioms from them to be the object of study.
Second, discuss the definitions of idioms by the studies of former researchers as well as varied factions theories. Moreover, the author enumerates several current common classified idiom allusions, and analyzes their classified method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Third, according to the “idioms classifying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author tries to categorize the idiom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view of using its meaning. Therefore, they are categorized in three aspects: main meaning, extended meaning, and combining main and extended meaning.
After that, the author takes 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of four-word idiom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o analyze 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of idiom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we can get six structures—S-P construction, Modifier construction, Predicate-Complement construction, Predicate object-Complement construction, Combined construction, and Verb Se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final “conclusion” sums up the entire thesis so as to offer the succeeding research aspect in the future.
第壹章 緒論 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三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 七
第四節 小結 二一

第貳章 成語的定義與分類 二三
第一節 成語的定義 二三
第二節 成語的分類 三三
第三節 小結 五一

第參章 《三國演義》中成語的分類 五五
第一節 成語引用本義 五六
第二節 成語引用引申義 八一
第三節 成語引用本義與引申義並行 九○
第四節 小結 一○六

第肆章 四字成語語法結構 一一一
第一節 主謂結構 一一三
第二節 偏正結構 一二八
第三節 述賓結構 一三七
第四節 述補結構 一四○
第五節 聯合結構 一四六
第六節 連動結構 一五七
第七節 其他 一六一
第八節 小結 一六三

第伍章 結論 一七一

主要參考書目 一七七

附錄一 《三國演義》成語目錄(依回數排列) 一八三
附錄二 《三國演義》成語目錄(依筆畫順序排列) 二一三
附錄三 《三國演義》成語目錄(分回依筆畫順序排列) 二二七
附錄四 《三國演義》成語目錄(成語出現回數) 二五三
一、工具書(按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成語典》,繆天華主編,臺北:復興書局,一九七一年十一月,第三版
《三國演義辭典》,沈伯俊、譚良嘯編著,四川:巴蜀書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一版
《常用成語八解辭典》,劉鑑平主編,臺北:國家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一版
《遠流活用成語辭典》,陳鐵君主編,臺北:遠流事業公司,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
《歷代典故辭典》,陸尊梧、李志江,臺北:建宏出版社,二○○○年七月,第一版
《成語大典》,唐樞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二○○二年二月,第一版
《成語熟語辭海》,唐樞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二○○二年二月,第一版
《成語典》,三民書局成語典編纂委員會,臺北:三民書局,二○○五年五月,第一版
《三國演義大辭典》,沈伯俊、譚良嘯編著,北京:中華書局,二○○七年七月,第一版
《新版成語大辭典》,許易人主編,臺北:三遠文化,二○○九年九月,第一版

二、專書
(一)一般專書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胡適,臺北:雲風書局,一九七六年二月,第一版
《成語出迷宮第一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一版
《成語出迷宮第二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九○年一月,第一版
《成語出迷宮第三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九○年七月,第一版
《成語出迷宮第四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
《成語出迷宮第五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九一年五月,第一版
《成語出迷宮第六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九一年十月,第一版
《成語出迷宮第七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九二年十月,第一版
《成語故事三百篇》,陳日朋、金士杰,吉林: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二版
《成語出迷宮第八輯》,臺北:中央日報,一九九四年二月,第一版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一版
《成語典故文選》上下冊,李毓芙選注,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第一版
《中國小說史》,郭箴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四月,第一版
《細說成語典故》,王成綱主編,北京:九州出版社,二○○六年二月,第一版

(二)語言學專書
《諺語》,武占坤、馬國凡,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五月,第一版
《漢語熟語學》,孫維張,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
《語言風格學》,張德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九○年,第一版
《文化語言學》,邢福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
《成語和諺語》,李新建、羅新芳、樊鳳珍,鄭州: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詞匯》王寧、鄒曉麗,香港:和平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一版
《成語》,馬國凡,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第一版
《現代漢語詞匯系統論》,徐國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四月,第一版
《漢語詞彙學》,竺家寧,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第一版
《漢語詞彙與文化》,常敬宇,臺北:文橋出版社,二○○○年,第一版
《漢語成語與漢文化》,莫彭齡,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二○○一年八月,第一版
《現代漢語詞匯》,苻淮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三年,第一版
《語言學概論》,葛本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二○○二年五月,第一版
《漢語史稿》,王力,北京:中華書局,二○○四年三月,第一版
《現代漢語》,張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四年九月,第一版
《詞匯學詞典學研究》,周荐,北京:商務印書館,二○○四年十二月,第一版
《漢語描寫詞匯學》,劉叔新,北京:商務印書館,二○○五年,第一版
《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崔希亮著,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二○○五年四月,第一版
《漢語熟語論》,王勤著,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二○○六年四月,第一版

三、學位論文
《三國演義研究》,洪淳孝,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三年六月

《成語辭典的編纂理念研究》,黃瓊慧,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鄭培秀,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六月
《資訊融入成語教學之研究——以國小教學為主》,莊偉淇,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二○○七年一月
《左傳成語研究》,張秋蘭,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七年六月
《折射文化的稜鏡——世說新語成語研究》,徐淑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八年五月
《四書常用成語研究》,許婉琪,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八年六月
《詩經成語研究》,王琳雅,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八年六月

四、期刊論文
〈關於熟語〉,云生,《中國語文》,一九五九年七月,頁三四九
〈熟語和成語的種屬關係〉,唐松波,《中國語文》,一九六○年十一月,頁三七五至三七六
〈仁與禮||道德自主與社會制約〉,張端穗,載於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三年,頁一○七至一六九
〈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曾昭旭,載於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三年,頁二○八至二四一
〈禮法、秩序與親情||中國傳統的長幼之倫〉,耿立群,載於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一年,頁四七三至五一八
〈熟語的語形問題〉,劉廣和,《中國語文》,一九九六年四月,頁二八八至二九二
〈「熟語」的屬種地位及其定義域〉,姚錫遠,北京《漢字文化》,一九九八年二月,頁四○
〈慣用語及慣用語的譬喻修辭〉,黃立己,北京《中國語文》,第八九卷第一 期,二○○一年七月,頁四四
〈四字成語的結構、功能、語義及釋義特徴〉,余桂林,載於李如龍、蘇新春編《詞匯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一年十二月,頁三四五至三五九
〈成語規範問題〉,李行建,載於李如龍、蘇新春《詞匯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二○○一年十二月,頁三三九至三四三
〈慣用語初探〉,鄧春琴,成都《四川教育學院學報》卷一九 第三 期,二○○三年三月,頁五四至五六
〈中華成語探源〉,徐續紅,瀋陽《理論界》第四期,二○○三年四月,頁七四
〈論成語與典故的異同〉,楊薇,太原《語文研究》八九期,二○○三年四月,頁四○至四一
〈語海之中「家族」多,區別「融通」應探索——論典故與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的區別與「融通」〉,吳直雄,南昌《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卷三四 第六期,二○○三年六月,頁一二四至一六三
〈異形成語的規範原則〉,王若江,載於蘇新春、蘇寶榮編《詞匯學理論與應用(二)》,臺北:商務印書館,二○○四年二月,頁三一四至三二六
〈中國民間熟語的前沿研究〉,李耀宗,民族文化遺產,二○○四年十月,頁一二六至一四四
〈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陳新,《國文天地》卷二二 第一○ 期二六二 號,二○○七年三月,頁七八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