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部分
1.Alderfer, C., & Alderfer, C. P. (1969).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4, 142-175.
2.Beck, T. M. (1974). The Place of Private Police in Society:An Area of Research for the Social Science. Social Problems, 21, 225-239.
3.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Worth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4.Green, G. (1981). Defining Security’s Role, Introduction to Security(3rd Ed). Woburn, M.A.: Butterworth Publisher Inc.
5.Hayes, J. L. (1979). A New Look at Managerial Competence. Management Review, 68(11), 2-3.
6.Hess, K. M., & Wrobleski, H. M. (1992). Introduction to Private Security(3rd Ed.). C.A.:Wese Publishing.
7.Jeffery, C. R. (1977).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Sage.
8.Ledford, G. E. (1995). Paying for The Skil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7(4), 55-62.
9.Ledford, G. E. (1995). Fortune 1000 Companies. San Francisco: Jossey.
10.Lawler, E. E. (1994). From Job-based to Competency-based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15, 3-15.
11.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Happer & Row.
12.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24.
13.McDowall, D., & Loftin, C. (1983). Collective Security and Demand for Legal Handgu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88, 1146-1161.
14.Mcgill, M. E., & Slocum, J. W. (1993). Unlearning The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Dynamics, 22, 67-79.
15.Merton, R. K.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16.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Y.: Macmillan.
17.Parry, S. B. (1998).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Training, 35(6), 58-64.
18.Skolnick, J. H. (1989). The Police Idea Revisited:What Is Private about Private Police . An Unpublished Paper for The Conference in Social Change and Policing, Taiwan.
19.Spencer, L., & Spencer, M. (1993). Competency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Siegel, L. J. (2003). Criminology (8th Ed.). St, M.N.:West.
21.Wood, R., & Payne, T. (1998). Competency-Based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二、中文部分
1.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2.王君暐(2006)。保全產業分析及其結構變動趨勢。收錄於「全國保全論壇」,2,3-4,台北市:中華保全協會主辦。
3.王姿潔(2007,6月)。建構以職能為基礎之工程專業人員評選模式-以C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4.王基哲(2008,1月) 。整合式動態核心職能模式化系統建構-用於組織策略與人力資源更新。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方世榮譯(2001),Gary Dessler 原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6.內政部(2003)。內政部辦理保全業評鑑實施要點。
7.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8)。保全業務,取自http://www.cib.gov.tw/tw/crime/crime01_8_d.aspx。
8.內政部警政署(2008)。資料統計,取自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1358&mp=1。
9.刑事警察局(2005) 。 預防犯罪寶典,取自 http://www.cib.gov.tw/crime/Crime_Book_ Content.aspx?chapter_id=0000008&rule_id=0000004。
10.行政院主計處(2010)。職業名稱及定義,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6132&ctNode=3375。
11.吳佳儒(2000,7月)。HR 專業人員才能需求模型之建立-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2.吳政哲(2002,11月)。高科技產業工程專業人員職能需求分析-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3.吳富榮(2008,12月)。保全業標準作業流程與風險管理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林麗惠(2002,2月)。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5.林相君(2003)。保全業基本資料。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1-15。
16.邱建豪(2008,6月)。國軍新訓單位教育班長管理職能評鑑之研究-360度評鑑法之運用。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17.高永昆(1999)。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之管理與保全實務(第一版)。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8.高永昆(2006)。保全員流動率的最佳控制。收錄於「全國保全論壇論文集產業」篇,12,1-10,台北市:中華保全協會主辦。
19.海基會(2011)。海基會協處台商人身安全案件統計表,2011年4月6日。取自兩岸經貿網﹕http://www.seftb.org/。
20.許春金(2005)。犯罪預防與私人保全。台北市:瑞興書局。
21.黃俊能(2009,10月)。保全產業現況分析與探討。收錄於「保全產業現況暨學術座談」,1-50,台北市:中央警察大學主辦。
22.張裕隆(2001)。管理才能測驗發展及信效度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0,65-95。23.陳文光譯(1988) ,村上良三原著。人事考核手冊-制度設計與運用。台北:台華工商圖書出版公司。
24.陳衍潔(2006)。人力供應業基本資料。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1-10。
25.陳靜惠(2006,7月)。保全業維護治安之功能與角色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26.郭志裕(2006)。非公設警察納入治安體系之研究–以私人保全為例。收錄於「全國保全論壇」,4,1-5,台北市:中華保全協會主辦。27.黃彩鳳(2003,6月) 。立法院國會助理核心職能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8.黃俊能(2008,8月)。保全產業現況暨學術座談—保全產業現況分析與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暨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29.張大文(2003,7月)。台灣省警察分局長專業職能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0.張甲賢(2005)。理才聖經。台北:泛亞人力。
31.張洋瀧(2006,8月)。人身保全員工作危險情境認知與勤務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2.張正賢(2009,6月)。核心職能、教育訓練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定期海運業為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33.傅美惠(2003)。保全業法介紹。台北市: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34.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35.楊士隆、何明洲(2004)。竊盜犯罪防制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36.楊士隆、何明洲、傅美慧編著 (2005)。 保全概論。台北:五南。
37.楊尊恩(2004,7月)。訓練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8.鄧國宏(2000,6月)。主管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與信、效度分析—以某商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9.鄭芬姬、何坤龍(2004)。管理心理學。台北:新陸。
40.羅貫中(2005,1月)。 台中市保全業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1.譚天 (2000)。人力管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蘇俊維(2003,11月)。保險業人力資源專業人員職能評鑑量表之建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