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玲(2003)。學校自我評鑑之探討。研習資訊,20(3),67-75。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5-8。王令宜(2005)。我國大學校務評鑑之發展與現況。教育研究月刊,137,80-92。王保進(2007)。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作業程序。評鑑雙月刊,8,10。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王保進(譯)(2002)。大學自我評鑑 (原作者:H. R. Kells)。臺北:正中。
王保進(1997)。大學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161-218。臺北:五南。
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2008)。院臺訴字第0970083666號行政院訴願決定書。2008年10月09,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42446&ctNode=1096&mp=1
伍振鷟(1997)。大學法與大學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2,1-22。
李丁權(2005)。日本的大學評鑑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2,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4TKU05078005。李聰明(1997)。大學評鑑的研究。台北:文化大學。
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八版)。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呂世偉(2007)。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委員專業能力與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6NPTT5576072。余竹郁 (2005)。大學分類與評鑑—以英國高等教育評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2,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4NCTU5331006。吳文月(2003)。英國「大學研究評鑑」(RAE)制度之研究及其對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啟示。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2NTNT5576008。吳萬益等(2001)。企業研究方法。臺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邱燕如(2008)。大學系所財務經營績效、聲望、及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東海大學為例。東海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6THU00385005。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9)。97年度下半年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公布。評鑑雙月刊,20,9。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8)。97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08年06月01,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a)。成立宗旨。2009年05月31,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b)。五年計畫。2009年05月31,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孫志麟(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許培基(2009)。學習品保與國際認證。評鑑雙月刊,19。2009年05月27,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5/01/1601.aspx
陳立軒(2007)。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6NTNU56310060。陳維昭(2007)。臺灣高等教育的困境與因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信翰(2007)。我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6TMTC5778008。陳曼玲(2006)。系所評鑑認可結果表。評鑑雙月刊,1,13。
陳儀綸(2004)。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頁70)。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08月2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CTU5331007。陳漢強(1995)。大學品質保證之方式。評鑑新訊,4,13-15。
教育部(2009)。大學評鑑辦法,第4、5、7條。2011年05月30,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41732&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08)。私立學校法,第57條。2011年05月30,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407&KeyWordHL=%e7%a7%81%e7%ab%8b%e5%ad%b8%e6%a0%a1%e6%b3%95&StyleType=1
教育部(2007)。大學法,第5、11條。2008年06月01,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30001
教育部(2006)。大學法施行細則,第10條。2009年08月30,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640&KeyWordHL=%e5%a4%a7%e5%ad%b8%e6%b3%95%e6%96%bd%e8%a1%8c%e7%b4%b0%e5%89%87&StyleType=1
教育部(2004)。學位授予法,第6條。2009年05月18,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615&KeyWordHL=%e5%ad%b8%e4%bd%8d%e6%8e%88%e4%ba%88%e6%b3%95&StyleType=1
教育部(1997)。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評鑑手冊。臺北:教育部。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台北:五南。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高等教育。
郭忻穎(2004)。我國大學教育評鑑方法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6.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2CHPI0457015。評鑑雙月刊編輯部(2009)。探索學生學習能力指標。評鑑雙月刊,19。2009年06月01,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5/01/1600.aspx
彭森明(2008)。將學生學習成果納入大學評鑑指標項目之必要性與可行性。評鑑雙月刊,15,9-14。黃琬婷(2006)。從澳洲高等教育評鑑反思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06月1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5NTNU5261026。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溫世頌(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
楊瑩(2008)。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建構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68,5-20。楊振昌(2005)。一所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自我評鑑實務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02月22,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4TMTC1778007。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系所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台灣教育,632,2-1。楊龍立(2004)。評鑑發展史對課程評鑑的啟示。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95-120。台北:心理。
楊玉惠(2003)。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08月20,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TMTC0576032。銘傳大學圖書館(2010)。認識銘傳。201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lib.mcu.edu.tw/introd.statdx.htm
廖月娟、陳琇玲(譯)(2001)。如何領導深層變革?(原作者:Sange, P., Kleiner, A., Roberts, C., Ross,R., & Smith, B.)。載於變革之舞: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的挑戰與策略(上),18-38。台北:天下遠見。
蔡小婷(譯)(2009)。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學生學習成果的挑戰(原作者:John Hawkins)。評鑑雙月刊,19。2009年06月01。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5/01/1605.aspx
蔡惠如(2004)。大學教師對系所自我評鑑之調查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09月11,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TKU00631005。葉昱岑(2005)。我國大學評鑑政策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08月20,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CNU0631014。潘慧玲(2005)。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心理。
鄭立輝(2001)。臺灣地區實施大學評鑑制度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08月25,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MCU00457041。劉維琪(1993)。大學校院教育評鑑。台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戴曉霞(2005)。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載於反思會議工作小組(主編),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臺灣學術評鑑,313-328。臺北:唐山發行。
蘇錦麗(2003)。談教育評鑑之專業性。教育研究月刊,112,31-36。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藍婉心(2007)。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07月29,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5NTNU5631003。Cerych, L., & Sabatier, P . (1986). Great expectations and mixed perform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europe. Stoke-on-Trent: Trentham Books.
Cochran, T. R. & Hengstler, D. D.(1984).Political processes in anacademic audit : Linking evaluation information to programmatic decision. ﹝Monograph﹞. Higher Education, 10,181-192.
Eillot, G.(1992). A business perspective on quality management. In I. Stronach(Eds.).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Current debates, 43-56". Scotland, U.K.: Scottish Office Education Dept.
Ewell, P. T. (2001). Accreditation and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 proposed point of departure. CHEA occasional paper .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Frazer, M.(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 Craft(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9-25 . London:The Falmer Press.
Kells, H. R. (1988). Self-study process : A guide for 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itutions and programs (3rd ed.). New York: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arcus, L. R. (1983). The path to excellence: Quality assurancein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cus, L. R. & Others(1984). Self-stud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path to
excellence.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4510)
Ottenwaelter, M.(1995). Teachers training in France:The IUFMs and their evaluation by th CN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eminar, Taipei, Taiwan.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J. : Prentice Hall.
Sallis, E., & Hingley, P.(1991). Colleg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Blagdon: Coombe Lodge.
Sizer, J., Spee, A., & Borma, R. (1992).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Monograph﹞. Higher Education, 24,133-155.
Steinkrauss, P. J., & Krans, M. R. (1981). Quality assurance inhigher education. Joliet, I.L.:College of St. Francis.
Watson, D . (1995). Quality assurance in British universities:Systems and outcomes﹝Monograph﹞.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7,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