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子 杉著,2005年,國家的選擇與安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6年,中國台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北京:九州出版社。
尹啟銘,2006年,斷鏈:前瞻台灣經濟新未來,台北:天下雜誌公司。
王央城等12人,2007年,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編印,。
包宗和、張五岳等9人,2003年,爭辨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巨克毅主編,2007年,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新視野,台北:鼎茂書局。
布里辛斯基著、高德源譯,2008年,美國的危機與轉機,台北:左岸文化。
朱敬一主編,史惠慈等著,2009年,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江啟臣等,2009年,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論叢,台北: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3年,加強實質關係至建立外交關係途徑之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發行,。
吳介民等,2007年,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李 非主編,2003年,海峽兩岸經濟一體論,台北:博揚文化公司。
林中斌,2005年,中共建構中之國家發展戰略-和平崛起論,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社。
邵宗海,2004年,兩岸協商與談判,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范 炯,1993年,戰爭沉思錄,台北:雲龍出版社。
殷存毅,2006年,兩岸經濟關係,2006-2008年台海局勢研究報告,北京:九州出版社。
趙春山,2007年,「大陸的兩岸政策演變」,陳重成主編,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183~204
高 長,2009年,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編印,1996年,中共於國際雙邊關係中對台灣地位等問題的主張之研究(1949年10月-1996年3月),台北:政大國研中心。
寇建文,2005年,中共菁英政治演變:制度化與權力的轉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 春著,2007年,美國思想庫與一個中國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五岳主編,邱坤玄等著,2007年,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張國城,2009年,兩岸關係概論,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129
莫大華主編,2002年,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際—台灣的角色與作為,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許 勖、謝爾.霍羅威茨合編,2008年,亞洲衝突,台北:國防部史編局。
許世銓著,2007年,激蕩中的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
郭承天,2002年,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黃嘉樹、林紅著,2007年,兩岸“外交戰”—美國因素制約下的國際涉台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保筠,郭國興,2009年,北大東南亞研究論文集,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開煌,2005年,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葉立誠、葉志誠,1999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頁134~160
劉大年,2009,「從大三通到ECFA:開展台灣發展新契機」,蔡朝明主編,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125~141
劉國深等著,2006年,台灣政治概論,北京:九州出版社。
魯曙明、田憲生主編,旅美學者看臺灣—二十一世紀臺灣社會考察與分析,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12月。
黎安友、陸伯彬著,何大明譯,1998年,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
盧世祥、呂一銘、楊士仁編撰,2006年,台灣的卓越,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頁11
盧曉衡著,2003年,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穆懷閣,2006年,台灣局勢與兩岸關係觀察,北京:九州出版社。
戴萬欽主編,2006年,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的展望,台北: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3月初版。
羅致政、宋允文主編,2007年,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台灣智庫。
嚴勝雄、吳連賞,2000年,中國發展.發展中國,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期 刊)
于有慧,2008年,「十七大後中共外交走向觀察」,國關學報,第25期,頁175~182。中共研究資料室編,2008年,「馬總統近期有關兩岸關係講話輯要」,中共研究,第42卷第6期。
王健全,2004年,「台灣產業發展之瓶頸與尋求突破的新思維」,經濟前瞻,第95期。王學紅,2005年,「有關解決台灣問題的幾點建議」,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第5卷第2期。
伍向豪,2003年,「全球化下的路徑依賴;以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共外交為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頁43-54。朱 浩,2004年,「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的觀點」,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7卷,第1期。
江憶恩,2006年,「中國外交政策研究:理論趨勢及方法辨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8期,頁1~16。
李明峻,2005年,「中國和平發展與台韓關係的轉變」,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94年7月,頁104~110。
汪曙申,2008年,「兩會復談開啟兩岸和平發展新局面」,台灣周刊,總第781期。
邵宗海,2002年,「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政治關係之走向」,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信 強,2008年,「權力政治、制度建構與未來兩岸關係:一種制度主義的分析邏輯」,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頁45-60。
信 強,2009年,「建構命運共同體:大陸對台灣戰略之重構」,中國評論, 4月號。
紀 欣,2004年,「從五一七聲明談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中國大陸海峽評論,第162期。
倪永杰,2009年,「兩岸和平發展的機遇管理爭議」,上海台灣研究,頁32~33。
唐永紅,2010年,「海西區先行試戰略可與兩岸ECFA連接」,中國評論,2月號。
高 朗,2004年,「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頁19~48。
張久營,2003年,「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在台灣問題上的談判思想初探」,理論與改革,2003年第5期。
張祥山,2008年,「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台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頁22~41。盛九元,2008年,「把握發展機遇積極推動形成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兩岸關係,北京:2008年第12期。
郭國興,2009年,「析論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經貿策略」,展望與探討,第7卷,第11期。郭瑞華,2007年,「中共十七大之後的對台政策」,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2期,頁80~99。陳鴻鈞,2008年,「美國貿易授權法時期FTA的簽訂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頁143~161。
童振源,2003年,「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童振源,2008年,「十七大後中國對台政策評估與兩岸關係展望」,劉勝驥等編二十一世紀中國:中國十七大觀察報告,政大國關中心。
賀衛平,2007年,「兩岸事務性談判模式選擇探析」,改革與開放,2007年第3期。
楊志恆,1999年,「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10期,頁29-44。楊毅周,2008年,「面對現象,建立互信:開創一個務實的兩岸關係」,台聲,總第283期。
趙文衡,2001年,「台灣與東協締結FTA之政經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一期,頁84。
劉春英,2007年,「商務談判中的僵局化解策略」,工會論壇,第13卷第5期。
劉相平,2008年,「2008年台灣大選後的兩岸關係走向蠡測」,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3期。
劉德海,2004年,「南韓民主化與國家安全」,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三期,2004年9月,頁26~35。劉德海,2009年,「超越貿易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韓國學報,第二十期,民98年2月,頁60~69。蔡東杰,「兩岸外交競爭主軸之變遷與挑戰」,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2003年3月,頁45-66。賴怡忠,2005年,「從國際戰略看北京一中原則」,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0期,頁31-43。戴肇洋,2009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評估」,今日合庫,第35卷第4期。謝昌生,2000年,「中共對我『三光』外交圍堵政策之研析」,中華戰略學刊,4月,頁111~138。鍾 焰,2009年,「今後八年台灣經濟發展情勢評估,戒驕戒躁2009年」,中國大陸上海東亞研究所。
蘇長和,2006年,「周邊制度與周邊主義—東亞區域治理中的中國途徑」,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7~14。
(論 文)
張北海,2007年,「胡溫體制下中共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戰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葉定國,2004年,「論台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韓原化,2006年,「胡錦濤執政時期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正旭,2006年,「不對稱結構下的對應:論2000年以來的兩岸政治互動」,全球化與兩岸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致理技術學院、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主辦。
王志民,2006年,「和平發展道路與兩岸關係之影響」,全球化與兩岸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致理技術學院、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主辦。
王昆義、李黎明,2006年,「攻心為上-解構中國對台與論戰」,第九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
顧瑩華,2008年,「東協加一對台灣的影響」,兩岸經貿合作及發展研討會。
初國華,2006年,「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 辜汪會談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李國林,2007年,「馬英九兩岸政策走向觀察」,第三屆北京台研論壇─論文彙編,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主辦。
李啟龍,2003年,「中國共產黨與1978年以來台灣海峽兩岸關係」,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3年6月。
宿振裕,2005年,「2000年以來中共的對台政策研究」,清華大學法學碩士論文(北京)。
孫亞夫,2006年,「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主張」,亞太地區的和平發展與地區安全─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
張曉芳,「議論兩岸關係中的政治談判問題」,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學位,2007年4月。
(中文報紙)
李 春,「港失業率微跌 『困難時刻已過去』」,聯合報,2003年11月18日,第43版。
「論兩岸經貿與自由貿易協定」,工商時報,2006年8月18日,第A2版。
趙文衡,「韓美FTA衝擊台灣經貿」,蘋果日報,2007年4月13日。
王孟倫,「東協加六 一旦成形 衝擊台灣最大」,自由時報,2007年12月09日,第C02版。
于國欽,「美消亞長 區域經濟快速躥升」,工商時報,2008年2月13日,第A2版。
于國欽,「首度超越美國占我外貿總值比重直逼13% 東協躍登我第三大貿易夥伴」,工商時報,2008年02月13日,第A2版。
杜巧霞,「兩岸共同市場和談重要契機」,工商時報,2008年03月23日,第A7版。
史惠慈,「『WTO與企業』台灣不能自外於亞洲區域整合」,工商時報,2008年4月20日,第D2版。
李 春,「港失業率 10年來最低」,聯合報,2008年5月20日,第55版。
鄭漢良,「兩岸簽CEPA? 政治框架成難題」,中國時報,2008年9月10日,第A13版。
「CEPA模式將禍延台灣人民」,自由時報,2008年9月16日,第A02版。
朱婉寧,尹啟銘,「將與歐盟簽FTA」,聯合報,2008年09月24日,第42版。
于國欽,「兩岸關係改善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交往層級與互動頻率明顯提升」,工商時報,2008年10月12日,第A3版。
周慧如,「台、美經貿 楊甦棣:歐巴馬對台海議題不陌生」,工商時報,2008年11月13日,第A4版。
于國欽,「歐巴馬看重WTO 我邊緣化紓解」,工商時報,2008年11月14日,第A16版。
趙春山,「自我防衛 不迫美參戰」,中國時報,2010年5月5日,A15版。
「和平協議就是中程方案」,聯合報,2011年6月24日社論, A2版
(網路資源)
「群策會『ECFA答客問』,」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specials/ecfa/ecfa.htm,上網時間:2011年5月10日。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年2月,「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hk/chn/xwfb/zfbps/t55531.htm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年2月,「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hk/chn/xwfb/zfbps/t55531.htm,上網時間:2011年5月10日。
中國台灣網:http://big51.chinataiwan.org/wxzl/zhyyl/hjt/200906/t20090603_911640.htm,上網時間:2011年6月18日
巨克毅,「全球化下:兩岸和平戰略互動省思」,中國評論, 2010年6月26日,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1364250&page=9
李允傑,2010年,「後ECFA時代 打造台灣黃金十年,國政評論財金(研) 099-013號,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8019,上網時間:2011年5月10日
李華球,2003年,「由歷史、政治、戰略的角度談 中共武力犯台」,國政評論國安(評)092-239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239.htm
李華球,2011,「兩岸的禁忌 仍值得開創新機會」,國政評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1/6/27,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9354
林祖嘉、譚瑾瑜,「ECFA效益迅速顯現」,國政評論科經(評) 100-077 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9205,2011/5/24
孫效孔,「銀行再出發,要靠ECFA!」,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財金(評)098-088號,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5825。
馬準威,「ECFA之簽署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政治層面分析」,網址: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1/B1-2.pdf。
張五岳(2007),「胡錦濤報告涉台部分的表述值得肯定與重視」,中國評論新聞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劉碧珍,2010,「推動ECFA的經濟思維」,台灣WTO中心WTO電子報,
鄭又平,2010年,「 從兩岸簽署ECFA看中國大陸『經略東亞』大戰略」, 國政評論國安(研) 099-009 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8377,上網時間:2011年5月10日
戴肇洋,「兩岸簽署ECFA的策略思維及影響之評估」,http://www.tri.org.tw/research/impdf/1108.pdf,上網時:2011.06.14
謝明瑞,2011,「台灣黃金十年與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國政評論,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9276
謝明瑞,2011年,「後ECFA時代對台灣經濟及金融業的影響之探討」,國政評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9095】
謝明瑞,2011年,「後ECFA時期的台灣經濟發展」,國政評論財金(研) 100-004 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8998
(網站)
經濟部網址:http://www.ecfa.org.tw/intro.aspx。
經濟部國貿局網址:http://www.trade.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址:http://www.mac.gov.tw/。
聯合新聞網址: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
自由電子報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台灣智庫網: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中國大陸國台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lajm/tzqyxh.asp。
中國大陸新華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
中國大陸華夏經緯網址: http://www.huaxia.com/ 。
中國大陸文匯網址:http://sp.wenweipo.com/。
中國大陸人民網址: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