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一、 檔案、史料彙編
《外交檔案》,藏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03-37 <巴黎和會>
03-38 <國際聯合會>
中研院近史所編,《中俄關係史料》(民國十年):1、一般交涉;2、中東鐵路與
俄政變;3、東北邊防與外蒙。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3-1975。
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二、報章雜誌
《東方雜誌》
《大公報》
《申報》
三、專書
王正廷編,《國民政府近三年來外交經過紀要》(民國十五年—十八年)沈雲龍主
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二十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王芸生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8卷,北京:三聯書店,198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田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
石源華,《中國十外交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朱漢國,《南京國民政府紀實》,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吳東之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十期:1911-1949》,河南: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0。
吳品今,《國際聯盟及其趨勢》,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李信成,《楊增新在新疆》,台北:國史館,1993。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6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李迺楊,《俄國通史》,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
李新、孫思白主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2卷,北京:中華書
局,1980。
李嘉谷,《中蘇關係(1917-192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沈潛,《百年家族─顧維鈞》,台北:立緒文化出版事業,2001。
沈慶林,《中國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邁先,《俄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
李鐵城編,《聯合國裡的中國人,1945-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金光耀著,《顧維鈞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林軍,《俄羅斯外交史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金問泗,《從巴黎和會到國聯》傳記文學叢書之十五,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3。
周琇環編,《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工作報告(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台北
新店:國史館,1999。
洪鈞培,《國民政府外交史》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八輯,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8。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叢書13,台
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上海
三聯書店,2008。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出版社,1880。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台北:正中書局,1943年臺出版、1984年第五
刷。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1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88。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4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93。
陳旭東,《對國際聯盟的再認識》,北京:世界歷史出版社,1989。
張建華著,《俄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張建華,《俄國現代化道路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張建華著,《激盪百年的俄國史─20世紀俄國史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張建華等著,《紅色風暴之謎─破解從俄國道蘇聯的神話》,北京:中國城市出
版社,2003。
傅啓學,《中國外交史》,未註出版地,1966。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續編》,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
楊澤偉,《宏觀國際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4。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3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鄭會欣,《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嘗試》,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98。顧維鈞口述,唐德剛整理,《顧維鈞回憶錄》,台北:蒲公英出版
社,1986。
薛代強主編,《中國外交年鑑—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至十二月》,南京:正中書局,
1936。
四、論文
丁強,<論弗里德約夫‧南森對國際難民事務的貢獻>,《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
11期(2008年11月),頁102-107。
丁強,<對1933年關於難民國際地位的公約>的歷史考察>,《歷史教學》,2009
年第12期,頁45-51。
丁強,<國際聯盟與國際難民的遣返嘗試>,《西伯利亞研究》,第37卷第3期(2010
年6月),頁75-80。
仲竹譯,<國際聯合會的十五年>,《東方雜誌》第32卷第7號,上海:商務
印書館,1935年4月1日,頁201。
宋全成,<論一戰後的難民問題>,《人文雜誌》,2008年第3期,頁76-85。
宋全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基本經驗教訓>,《理論學刊》,1998年第5期,
頁92-97。
吳秀峰,<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之經過>,《民國檔案》總第72期,南京:民
國檔案雜誌社,2003年,頁19-30。
吳凱聲,<最近一年之國際聯合會>,《時事年刊》第一期民國十九年至民國二
十年,上海:大東書局,1932年,頁627-636。
李恩涵,<伍朝樞的外交事業>,《近代中國歷史人物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頁353-374。
林孝庭,<外交家伍朝樞與近代中國>,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
唐啟華,<顧維鈞與北京政府對國際聯盟的參與,1919-1922>,《顧維鈞與中國
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86-112。
張力,<國際聯盟>,《中華民國外交志(初稿)》,台北新店:國史館,2002,
頁957-1050。
張力,<顧維鈞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顧維鈞與中國外交》,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20-236。
陳東杰、辛亞超,<楊增新主政新疆時期與俄(蘇)關係>,《宜賓學院學報》,四川:
宜賓學院,2010年9月,第10卷第9期,頁9。
楊和平,<國際聯盟的歷史方位>,《重慶師範大學學報》,重慶:重慶師範大
學,2007年第3期,頁80-86。
外文部分
一、國際聯盟出版品
Advisory and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it. Minutes of the
Sixteenth Session. Geneva: July 15th, 1931.
“American Comments on the Re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Mission.”Information
Bulletin 1:9-10(February-April 1933).
Information Section. Essential Facts about the League of Nations(1933).
Special Supplements to the Official Journal-----國聯大會及各股會紀錄。
二、專書
Bendiner, Elemer. ATime for Angels: The Tragicomic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5.
Burton, Margaret E.. The Assembly of the Na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1.
Chu, Hung-Ti. 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bana: Illinois, 1937.
Curry, Roy W.. Woodrow Wilson and Far Eastern Policy, 1931~1921.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ion, 1957.
Ferris, Elizabeth G.. Refugees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rager Publisher,
1985.
Hsu, Immanuel C..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cy Phase,
1858~1880. New York: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Iriye, Akira.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King, Wen-Zu. China at Paris Peace Conference in 1919.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
Press, 1961.
Leong, Sow-Theng,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 1917~1926. Canberra, 1976.
Loescher, Gil. Beyond Charity: Interan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Refugee Cri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oescher, Gil. The UNHCR and World Politics- A Perilous Pa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oescher, Gil. and Ann Dull Loescher. China Pushinf toward the Year 2000.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1.
Marus, Michael. The Unwanted: European Refuge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Morley, Felix. The Society of Nations: Its Organiz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Brooking Institute, 1932.
Nathan, Andrew J..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Michigan University, 1976.
Skran , Claudena. Refugees in Inter-War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a Regi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285.
Walters, F. P.. 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Zhang, Yongj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1.
三、 期刊
Hathaway, James C. “The Evolution of Refugees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Law: 1920-1950.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33, No.2, 1984.
Roversi, Alessandra. “The Evolution of the Refugee Regime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 Legacies from the Nansen Period.” Refugee Survey Quaterly, Vol.22, No. 1, 2003.
Rubinstein, Jacques L..”The Refugee Problem.”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5, No. 5, 1936.
Quan, Lau-king.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League of Natons.”The China Quaterly 2:3. 1937.
Skran , Claudena.” Profiles of the First Two High Commissioners.” Journal of Refugees Studies, No.1, 1998.
Wang, Tsao-shih,”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1920-1926.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2:4(Oct.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