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康譯(2006)。童年哲學(Matthews, G. B.)。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卞瑞賢譯(1980)。皮亞傑兒童心理學淺述(原作者Issacs N.)。臺北市:聯經。
石鎮嘉(2007)。兒童遊戲權之研究-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一條檢視我國兒童遊戲權之保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Berk, L. E. & Winsler A.)。臺北市:心理。
吳幸玲、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 : 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Johnson, J. E. &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臺北市:揚智文化。.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譯(2005)。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Frost, J. L. & Wortham, S. C. & Reifel S.)。臺北市:華騰文化。
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不只是遊戲 : 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Moyles, J. R.) 臺北:心理。
任凱、陳仙子譯(2006)。兒童發展心理學(Schaffer, H. R.)。臺北市:學富文化。
伊彬、劉瑋婷(2007)。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困境與願景:從插畫創作者之角度檢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4(3),327-356。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高月梅、張泓(1995)。幼兒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張欣戊(1989)。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郭靜晃(2004)。兒童福利。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臺北市:心理。
黃秋芳(2005)。兒童文學的遊戲性。台灣:萬卷樓。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臺北市:五南。
楊美雪(2002)。網路非實體電子童書現況與評鑑規準之建構。教育科技與媒體,62,16-25。廖信達(2004)。幼兒遊戲。臺北縣永和市:群英。
潘小慧(2008)。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市:五南。
謝依蓉、浮絲曼、黎文貞、張毓娟、林秀芬、劉佩玲(2000)。兒童福利概論。臺北縣:永和市。
魏肇基譯(1965)。愛彌兒(Rousseau, J. J.)。臺北市:台北商務。
網路文獻
Pop-up and Movable Books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2004)。The Movable Book Society。擷取日期2011/4/8,取自http://ipaworld.org/
玩具書專題(2004)。青林國際。擷取日期2011/4/27,取自http://www.pop-upbook.com.tw
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2011)。2011波隆那兒童書展台灣館「東方小美人」網站。擷取日期2011/4/28,取自http://bolognachinesebookfair.blogspot.com/
聯合國兒童人權公約。內政部兒童局。擷取日期2011/4/8,取自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aspx?uid=119&docid=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