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6: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姿君
研究生(外文):Tzu-Chun Lin
論文名稱:宋代茶肆文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ultural History in Su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Teahouse
指導教授:韓碧琴韓碧琴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汪中文江乾益
口試日期:2011-06-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宋代茶肆茶肆沿改 茶文化
外文關鍵詞:Teahouse in Sung dynastyTeahouse developmentTea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5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近年來,臺灣茶館林立,由於茶文化與人們精神娛樂生活關係極為密切,學界針對茶文化本身進行討論者所在多有,然而專門對於「茶肆」之論述為數不多。茶肆並非現代新興之產物,古代業已出現茶肆蹤跡,晉代啟其端,宋代振其緒,清代集其大成,根據宋人文獻典籍記載,宋代茶肆機能完備,在營業品項上更有精益求精之況,是故,本文目的在於針對宋代茶肆進行全面探述,期能重新廓清宋代茶肆之真實風貌。
晉代茶攤係茶肆之濫觴,興起於唐代,入宋之後,受到夜禁制與坊市制之崩離、城市經濟興盛等因素影響,此時茶肆發展漸臻成熟,而宋代茶肆中之營業品項五花八門,飲食、娛樂、服務等一應俱全,反映出宋代經濟富庶繁榮之現象。簡言之,宋代茶肆與當代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不分士庶男女皆可以化身為生產者/消費者,反映出當時市民生活景況。本文以「宋代茶肆文化研究」為題,研究方法則採取文獻研究法,以今日現存之文獻典籍為主,藉由社會背景、典籍資料、書畫資料等向度進行論述。本文研究主要著眼於宋代以前之飲茶活動與宋代茶肆之分析,對於宋代以降之茶肆文化發展著力不深,此係個人未來持續努力之方向。


Taiwan teahouse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recent years. The tea cultur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pirit, life and entertainment of human. There are many scholars discuss about tea culture, however, statement focusing on “teahouse” is not much. Teahouse is not a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and the trace of teahouse is found in ancient times. It can be traced from Jing to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of Sung, the function of teahouse is complete and the business categories are improved. This study is aimed at the overall description and clarifies the true condition of the teahouse in Sung dynasty.

The prevalence of tea stall and teahouse started from Tang dynasty. In Sung, curfews, the collapse of square-market and boom e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eahouse into mature. The business categories including diet, entertainment and service are miscellaneous which reflects th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flourishing in Sung dynasty. In one word, the teahouse in Sung dynas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everyone can be a producer or a consumer reflecting the condition of Sung people’s life.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the statement is inferred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cient records and drawing materials and so on. Our research stresses on the tea activity before Sung dynasty and the analysis of teahouse in Sung to provide a more completed research on the teahouse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9

第二章 宋代以前的飲茶文化發展 ……………………………… 13
第一節 茶之定名及其起源 ……………………………………………… 13
一、茶之定名 ………………………………………………………… 13
二、飲茶發源 ………………………………………………………… 21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飲茶習尚的演變 …………………………………… 26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茶習尚 …………………………………… 26
二、士庶風尚的演進與茶文化發展的關係 ………………………… 32
第三節 唐代飲茶習尚的演變 …………………………………………… 35
一、唐代的飲茶習尚 ………………………………………………… 35
二、唐代飲茶文化系統的形成 ……………………………………… 38

第三章 宋代茶肆文化普及的背景 ……………………………… 47
第一節 宋代茶葉產銷活動的精進 ……………………………………… 47
一、宋代茶葉生產的發展 …………………………………………… 47
二、宋代藏茶與鑒茶方法的變化 …………………………………… 51
三、宋代茶葉消費的形成與開展 …………………………………… 55
第二節 宋代茶事活動的興盛 …………………………………………… 60
一、集體飲茶形式的興起 …………………………………………… 60
二、飲茶技藝的崇尚與流行 ………………………………………… 66
第三節 宋代社會軌制的突破 …………………………………………… 73
一、夜禁準則的懈弛 ………………………………………………… 74
二、坊市制度的瓦解 ………………………………………………… 78
三、消費娛樂市場漸開 ……………………………………………… 85

第四章 宋代茶肆的流傳與經營型態 …………………………… 93
第一節 茶肆名詞來源意涵之釐定 ……………………………………… 93
第二節 宋代茶肆的分布 ………………………………………………… 100
一、北宋東京的茶肆 ………………………………………………… 100
二、南宋臨安的茶肆 ………………………………………………… 110
三、兩宋州鎮的茶肆 ………………………………………………… 118
第三節 宋代茶肆的經營模式與型態 …………………………………… 122
一、宋代茶肆之規模體制 …………………………………………… 122
二、宋代茶肆之營業策略 …………………………………………… 128

第五章 宋代茶肆文化的演變 …………………………………… 137
第一節 茶肆與經濟消費的興盛 ………………………………………… 137
一、空間屬性之變化與突破 ………………………………………… 137
二、營業時間之延長─中國式的「燈火嘉年華」 …………………… 148
第二節 市民生活景況的反映 …………………………………………… 154
一、商務活動之活躍…………………………………………………… 154
二、人際社交之場域…………………………………………………… 161
第三節 宋代以降茶肆文化的開展 ……………………………………… 169
一、宋代以降茶肆消費的盛行 ……………………………………… 169
二、茶肆文化呈現的轉型特色 ……………………………………… 176

第六章 結論 ……………………………………………………… 183
徵引文獻 …………………………………………………………… 189


一、古籍

(一)經部(依作者時代排列)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毛詩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許慎,《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晉)常璩,《華陽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二)史部(依作者時代排列)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沖昭,《南嶽小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長孫無忌奉敕撰,《唐律疏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樊綽,《蠻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存奉敕撰,《元豐九域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溥,《五代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宇文懋,《欽定重訂大金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錄於(宋)孟元老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佚名,《大宋宣和遺事》,錄於《宋元平話五種》,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6年1月。
(宋)佚名,《靖康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吳自牧,《夢粱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密,《武林舊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林洪撰,(明)周履靖、陳繼儒校,《山家清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皓,《松漠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趙明誠,《金石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歐陽修,《集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竇儀,《宋刑統》,臺北:新宇出版社,1985年10月。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脫,《金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佚名,《如夢錄》,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吳應箕,《留都見聞錄》下,收入《貴池先哲遺書》,板橋:藝文出版社,1975 年。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金陵叢刻》本。
(清)王軒等纂修,《山西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
(清)施若霖,《璜涇志稿》,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段汝霖,《楚南苗志》,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黄卬,《錫金識小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臨晉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7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景印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三)子部(依作者時代排列)
(漢)劉安編,(漢)高誘注,《淮南鴻烈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晉)張華,《博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日)原仁,《入唐求法巡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張君房,《雲笈七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陸羽,《茶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趙璘,《因話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劉肅,《唐新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歐陽詢、令狐德棻等奉敕撰,《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明清,《投轄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明清,《揮麈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觀國,《學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弁,《曲洧舊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彧,《萍洲可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何薳,《春渚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密,《齊東野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煇,《清波雜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岳珂,《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夷堅志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袁采,《袁氏世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高承,《事物紀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莊季裕,《雞肋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宋)陳世崇,《隨隱漫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陶榖,《清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彭乘,《墨客揮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無名氏,《南窗記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費袞,《梁谿漫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儒,《品茶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葉夢得,《巖下放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趙令畤,《侯鯖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敬叔,《異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蔡襄,《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魏泰,《東軒筆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龐元英,《文昌襍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象先,《丞相魏公譚訓》,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三》。
(元)施耐庵集撰、羅貫中修纂,《水滸傳》,錄於《中國古典小說新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2月初版三刷),頁330。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十六編》,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崇禎尚友堂刻本。
(明)梅鼎祚編,《隋文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初版3刷。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2刷。
(明)楊慎,《丹鉛餘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楊慎,《藝林彙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臧懋循,《元曲選》,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萬曆刻本。
(清)白眼新,《後官場現形記》,錄於《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嘉慶八年新鐫卧閑草堂本。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清)汪灝、張逸少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韻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陸延燦,《續茶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四)集部(依作者時代排列)
(漢)揚雄,《揚子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王建,《王司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佚名編,(宋)章樵注,《古文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杜荀鶴,《唐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群玉,《李群玉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張籍,《張司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貫休,《禪月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黃滔,《黃御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齊己,《白蓮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劉長卿,《劉隨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毛滂,《東堂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千秋,《審齋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洋,《東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禹偁,《小畜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庭珪,《盧溪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向子諲,《酒邊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宋祁,《景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林逋,《林和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適,《盤洲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胡仔,《漁隱叢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耒,《山中白雲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耒,《柯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梅堯臣,《宛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東,《少陽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師道,《後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陸游,《劍南詩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與義,《簡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惠洪,《石門文字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曾慥,《樂府雅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程垓,《書舟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庭堅,《山谷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時,《龜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無咎,《逃禪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葛勝仲,《丹陽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子翬,《屏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克莊,《後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過,《龍洲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歐陽脩,《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戴復古,《石屏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魏了翁,《鶴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48, 頁26。
(宋)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軾,《東坡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轍,《欒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刻本。
(明)張岱,《陶庵夢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梅鼎祚編,《古樂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徐倬等輯,《御定全唐詩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曹寅等輯,《御定全唐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法)謝和耐著、劉東譯,《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法)薩伊著,陳福生等譯,《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臺北:學生書局,1965年。
毛家華編,《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定璋,《猜拳、博戲、對舞─中國民間遊戲賭博活動》,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
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風情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編,《中國城市建設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年。
成善卿,《天橋史話》,北京:三聯出版社,1990年。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覺農,《茶經述評》,北京: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年
吳灝,《清明上河圖吳子玉精摹本》,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5月。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年。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二),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沈冬梅,《宋代茶文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尚元子、陳維禮,《宋元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
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初版。
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風棠等,《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版。
姚瀛艇等,《宋代文化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9月。
高豐、孫建君,《中國燈具簡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1年12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纂,《故宮書畫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1965年。
梁思成等撰,《中國建築圖集》,臺北:明文出版社,1981年。
許政揚,《許政揚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初版。
連振娟,《中國茶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文良主編,《北京傳統文化便覽》,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郭立誠,《故都憶往》,臺北:學生出版社,1975年。
無名氏原著、程毅中等校點,《京本通俗小說等五種》,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黃志根,《中華茶文化》,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1 刷。
黃驗,《圖解東京夢華錄》,臺北:實學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15日。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上海:鳳凰出版社,1997年。
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再版。
劉修明,《中國古代飲茶與茶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蔣禮鴻,《蔣禮鴻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版。
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初版。
龍潛庵,《宋人言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戴念祖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以壽,〈中國茶道發展史綱要〉,《農業考古》第4期,1999年,頁20-25。
王俊奇,〈宋代的茶肆〉,《文史雜志 》,第3期,1999年,頁78-79。
成蔭,〈北宋開封飲食服務業述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頁127-133.
冷輯林、樂文華,〈論兩宋都城的飲食市場〉,《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頁111-116。
呂維新,〈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茶葉機械雜志 》,第3期,1995年,頁31-33。
李春棠,〈從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經濟之發展〉,《湖南師院學報》第3期,1984年,頁100-107。
李埏,〈經濟史研究中的商品經濟問題〉,《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87 年,頁6-15。
李國彤,〈《東京夢華錄》中的女性及文化分層〉,《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1994年,頁67-71。
李瑞,〈北宋東京公共娛樂空間形態分析〉,《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2005年,頁25-28。
周樹斌,〈「神農得茶解毒」考評〉,《農業考古》,總第22期(《中國茶文化》專號),1991年,頁196-220。
徐吉軍,〈南宋臨安飲食業概述〉,《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1998年,頁26-32。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入《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
梁庚堯,〈南宋的市鎮〉,收入《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頁14。
郭丹英,〈宋代的茶館〉,《茶葉》,第3期,2001年,頁58-59。
陳素平,〈北宋東京都市旅游研究〉,《文史博覽》第2期(2006年),頁10-11。
陶德臣,〈宋代茶館茶葉消費的特點分析〉,《貴州茶葉 》,第3期,2008年,頁21-24。
游彪,〈宋代商業民俗論綱──以城市餐飲業為中心的透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頁94-102。
馮勤,〈北宋市民文化的勃興及其與士大夫審美趨向的轉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3卷第12期,2002年2月。
楊子華,〈《水滸》與宋元杭州的茶文化〉,《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期,2008年,頁29-33。
楊永兵,〈試論宋代茶館的功能〉,《農業考古 》,第2期,2004年,頁181-184、198。
楊金梅,〈宋詞中的南宋都城杭州盛景〉,《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第2期,2004年,頁57-60。
董杰、曹金發,〈宋代飲食業中的陪酒女郎〉,《史學月刊》第2期,2008年,頁109。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收入《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復旦大學,1984年。
劉清榮,〈宋代茶館述論〉,《中州學刊 》,第3期,2006年,頁189-192。
劉學忠,〈中國古代的茶館〉,《中國典籍與文化 》,第2期,1994年,頁28-33。
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農業考古 》,第4期,1995年,頁85-90、92。
劉興祝,〈淺談茶館的起源與發展〉,《科技信息》,第22期,2010年,頁547-548。
劉靜貞,〈正位於內?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間〉,《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1998年12月,卷6,頁61-64。
蔣力,〈宋代的茶肆〉,《商業文化》,1994年,頁50-51。
蕭歲寒,〈市民社會的歷史考察〉,《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1999年,頁102。
蕭麗華,〈中日茶禪的美學淵源〉,《法鼓山人文學報》第3期,2006年12月,頁183-209。
蕭麗華,〈唐代僧人飲茶詩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2009年11月,頁209-230。
龍登高,〈南宋臨安的娛樂市場〉,《歷史研究》,第5期,2002年,頁34。
鍾金雁,〈宋代兩京飲食業析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8年,頁37-42。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江裕春,〈龍潭椪風茶文化研究──在地知識的傳承〉,高雄餐旅學院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余玥貞,〈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貞慧,〈唐代佛寺中的茶文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亦杰,〈地方文化產業治理機制評估研究:以貓空茶文化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盈秀,〈英式下午茶文化的呈現與體驗消費:以古典玫瑰園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淑敏,〈老上海的茶館酒樓〉,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婁淑惠,〈茶文化產業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貓空為例〉,私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郭宏榮,〈宋朝市民階層婦女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俊男,〈金門地區茶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傅及光,〈唐代茶文化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5年。
雲惠遠,〈唐代茶道文化及其思想之研究──以江東茶文化圈為中心〉,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馨儀,〈日治時期臺灣紅茶文化研究──以三井合名會社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士朋,〈清中葉以降至民初的茶館酒樓與客棧〉,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戴月芳,〈明代茶之研究──以內茶與邊茶為主〉,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廖建智,〈明代茶文化藝術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顏靜如,〈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唐代飲茶文化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顏鸝慧,〈唐代茶文化與茶詩〉,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五、資料庫與電子文獻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古籍基本資料庫,2008
http://140.115.130.224:8080/~refitoy/eDB/database/cgk/setupcgk.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