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8: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孟蓁
研究生(外文):Meng-Jen Wu
論文名稱:試論達悟族信仰之意涵與變異:以夏曼‧藍波安的文本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Meanings of the Tao’s Beliefs and their Modifications in Syman Rapongan’s Literary Works
指導教授:高嘉勵高嘉勵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國偉唐毓麗
口試日期:2011-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夏曼.藍波安泛靈信仰惡靈(Anito)基督
外文關鍵詞:Syman RapongananimismAnitoChristia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臺灣原住民各族隨著其居住山海環境的不同,在泛靈信仰的原始思維中,衍生出許多相關神話,而這些神話往往成為原住民的文化內涵及信仰核心。而後西方人帶來了西方宗教,部落生活中,傳統信仰仍繼續維持著,但也可感受到族人信奉上帝的虔誠,這樣一個混雜的文化場域,是目前臺灣原住民部落中普遍可以看到的現象。本論文欲探討夏曼.藍波安的文本中所顯露出的信仰議題,從中了解達悟族神觀、文化的建構以及生活於世的倫常關係。
達悟族的傳統信仰是在泛靈觀的思維中形構出來,對於世間萬物皆認為有靈的存在,也因此對於自然間的有形物體皆抱持著敬畏的態度來面對。與達悟族息息相關的山、海、樹神以及飛魚神是族人心中崇敬的對象,幾乎成了達悟族的主要信仰特質,人在自然的面前顯得渺小及卑微,面對祂們時的態度也潛移默化地養成了達悟族人的謙虛性格,建構出達悟族的社會倫理關係。
達悟族的另一個信仰特色便是懼怕惡靈,所有的災難皆認定是由惡靈所引起,此與蘭嶼的地理環境及早先知識尚未普及有極大的關係。族人在懼怕惡靈的心境影響下,發展出特殊的禁忌文化,背後充滿著達悟族的生活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正向意涵。在現代化進入部落之後,達悟族承受著許多文化被破壞的族群危機,這些現代化的破壞性以惡靈為象徵,族人僅能消極的承受,落於毫無抵抗能力的地步。
達悟族的傳統信仰在現代化進入部落之後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西方宗教的傳入,為部落帶來了貢獻也帶來了衝擊,改變了族人的信仰思維及生活習慣、弱化了達悟族的傳統文化,族群的倫常關係及社會秩序也開始重新建構。
夏曼.藍波安文本中,透過宗教信仰議題的書寫,隱藏許多值得探討的社會現象及族群的文化歷史,藉由文本的研究及分析,了解達悟族文化及民族性的改變,希冀在信仰混雜的場域之中,仍能保有自身的文化精神。

Living in the different mountains and islands, the Taiwanese aborigines have developed a lot of mythologies which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of their culture and beliefs. When missionaries introduce Christianity into the tribes, the traditional beliefs continue to function and, meanwhile, the aborigines begin to believe God piously. This kind of hybrid cultural phenomenon is commonly seen in most of the aboriginal tribes nowadays.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issue of beliefs in Syman Rapongan’s literary works to understand the Tao’s idea of spirits, culture 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 to The Tao people’s social ethics.
The traditional Tao’s beliefs are formed by animism. The Taos think that there is spirit inside everything of the world; therefore, they respect most tangible things in the nature such as mountains, seas, trees and flying fishes. These creatures are close to the Tao society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o people’s beliefs. When facing the nature, the tribe people feel that human beings are tiny, which cultivates their modesty and constructs the ethics of the Tao society.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beliefs is fearing anito; the Taos think that all calamities are caused by anito. Such a belief may be derived from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of the Orchid island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Taos’s fear of anito developed special taboo culture which is full of living wisdom and positive meanings toward life. After the tribal society undergoes modernization, the Taos encounter the crisis of the loss of their culture. This destruction of culture is symbolized by anito and Tao can only passively endure it and feel powerless.
The traditional Tao belief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e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 Christianity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Tao society,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tribes but changed the aborigines’ beliefs and customs. It weakens the traditional Tao culture and re-structures the ethical relations and social orders.
Lots of social phenomena and native history are deserved to explore in the writing of religious issues in Syman Rapongan’s works. By discussing Syman’s works, this research sheds lights on the changes of the Tao culture and hope that the Tao people can preserve their own culture and spirit in the hybrid religious environm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步驟………………………………………………………15
第五節 論文章節架構..……………………………………………………………….16
第二章 泛靈信仰中人與自然的關係…………………………19
第一節 山海的想像與倫理…………………………………………………………...20
第二節 飛魚信仰的圖像及意涵……………………………………………………...30
第三節 本章小結……………………………………………………………………...37
第三章 人之島下的Anito(惡靈)信仰……………………….39
第一節 惡靈信仰的負面意義和正面啟示…………………………………………...40
第二節 現代化的衝擊和惡靈意涵的轉變…………………………………………...49
第三節 本章小結……………………………………………………………………...55
第四章 西方宗教在蘭嶼的衝突與矛盾………………………57
第一節 信仰混雜下的部落生活樣貌與人心之變異………………………………...59
第二節 福音下的貢獻與破壞………………………………………………………...66
第三節 本章小結……………………………………………………………………...72
第五章 結論……………………………………………………74
參考書目………………………………………………………..79


一、圖書

(一)中文專書
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合著,《活力教會》,台北市:光啟文化事業,2004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9年。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尤稀.達袞(孔文吉),《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
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台北市:晨星出版社,1994年。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生命禮俗》,台北市:武陵出版社,2003年。
布興‧大立,《原住民的台灣認同》,嘉義:信福出版社,1999年。
余光弘,《雅美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1997年。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
吳當,《山海英雄》,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7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施正鋒、許世楷、布興.大立主編,《從和解到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夏本.奇伯愛雅(周宗經),《雅美族的古謠與文化》,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1996年。
夏本.奇伯愛雅(周宗經),《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4年。
夏本.奇伯愛雅,《蘭嶼素人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2004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台北: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主編,《原住民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黃旭,《雅美族之住居文化與變遷》,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5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台北:臺原,2002年。
簡扶育,《祖靈昂首出列:台灣原住民族群像》,台北市:幼獅出版社,2003年。
簡鴻模等著,《當達悟遇上基督》,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

(二)翻譯專書
Philip Jenkins著,《下一個基督王國》,梁永安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3年。

二、期刊論文
布興.大立,〈尋回豐富台灣原住民生命的宣教〉,《玉山神學院學報》第17期, 2010年6月,頁33-51。
伍寒榆,〈抵抗知識份子的海洋謳歌〉,《文學臺灣》 第50期,2004年, 頁208-227。
吳斐甄 ,〈縱橫情「海」的達悟之子--夏曼.藍波安〉,《中國語文》102期,2008年6月,頁101-107。
吳錦珠,〈原住民文化--穿梭山林飛魚狩獵〉,《中華文化雙周報》試刊2號,2004年,頁88-93。
吳旻旻,〈「海/岸」觀點:論臺灣海洋散文的發展性與特質〉,《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年12月,頁117-146。
吳靖國,〈「海洋詩性智慧」教學內涵之探究〉,《海洋文化學刊》第六期,2009年6月,頁171-200。
宋澤萊,〈夏曼‧藍波安小說《海浪的記憶》中的奇異修辭及其族群指導,〉《台灣學研究》第三期,2007年6月,頁16-33。
李秀琴,〈有關台灣原住民、西洋宗教體系與傳教士的德文文獻〉,《台灣史研究》第一卷第二期,1994年12月,頁131-140。
呂光洋、杜銘章,〈芋頭、飛魚、丁字褲和生態〉,《大自然》第3期,1985年,頁41-43。
余光弘,〈敬事海上的神靈--達悟族飛魚季的祭儀〉,《新活水》第 11期,2007年3月,頁26-31。
林正盛,〈寫給達悟人的那片海洋--我所認識的夏曼.藍波安〉,《聯合文學》 第22期,2006年9月,頁88-91。
林逢林,〈論臺灣原住民小說中的泛靈信仰〉,《中國現代文學》第 9期 ,2006年,頁21-37。
林淑鈴,〈基督教作為列強侵略工具之探討〉,《史耘》第12期, 2007年6月,頁21-41。
夏曼.藍波安,〈均衛在山與海的想像--達悟民族的保育觀念〉,《新觀念》第193期,2004年,頁14-15。
夏曼•藍波安,〈蘭嶼達悟族的海洋知識〉,《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5期,2009年6月,頁125-154。
夏曉鵑,〈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臺灣社會研究》第77期, 2010年3月,頁5-58。
孫大川、夏曼‧藍婆安,〈海底獨夫: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臺灣原YOUNG》第12期,2006年,頁21-31。
張瑞芬,〈豐饒之海--評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文訊》第264 期,2007年,頁51-59。
張清志記錄整理,〈專輯:夏曼.藍波安--只有海浪最愛我:孫大川對談夏曼.藍波安〉,《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期,2005年,頁32-45。
張秋雄,〈上帝用原住民部落的母語說話:從部落母語情境詮釋法閱讀聖經與部落傳統〉,《玉山神學院學報》第13期,2006年6月,頁97-117。
陳孜涵,〈夏曼.藍波安海洋書寫中的惡靈信仰觀〉,《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 ,2006年6月,頁39-58。
陳芷凡,〈魔鬼的形象--試論達悟族anito神話的漢語詮釋問題〉,《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 9期,2004年,頁243-263。
陳美琪,〈傳統信仰與現代醫療的決戰—《蘭嶼行醫記》中的醫病關係〉,《國文天地》第24期,2009年4月,頁31-35。
陳器文,〈臺灣原住民文學之神話思維與美學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頁1-25。
陳靜容,〈「命名」、「信仰」與「海洋」的重奏—達悟族口傳文學中的「動物故事」及其內在文化意涵研究〉,《海洋文化學刊》第4期,2008年6月,頁25-48。
郭健平、林建享,〈蘭嶼達悟的海洋交響曲〉,《人籟論辯》月刊第38期,2007年,頁94-97。
許雅筑,〈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頁103-128。
黃丁盛,〈最自然的臉譜--認識達悟族的海洋文化〉,《農訓雜誌》第21期,2004年,頁12-15。
黃郁茜,〈蘭嶼Tao族「交換」的再思考〉,《東臺灣研究》第14期, 2010年,頁3-52。
葉連鵬,〈阿尼肚.上帝.海洋--從文學作品觀達悟族的宗教信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8期,2002年,頁41-54。
楊千慧,〈達悟的飛魚文化--飛魚季、飛魚祭與飛魚忌〉,《新觀念》第152期,民2001年,頁76-83。
楊政源,〈試論《冷海情深》(1992-1997)時期夏曼‧藍波安的文化策略〉,《東吳中文學報》第16期,2008年11月,頁181-200。
楊冠政,〈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第28期,1996年,頁7-20。
廖梅璇,〈達悟守護神--飛魚〉,《少年臺灣》第13期,2003年,頁22-23。
劉魁立〈神話及神話學〉,《民間文學》第三期,1982年,頁73-77。
魯郡,〈達悟族人的海上樂園--蘭嶼〉,《百世教育雜誌》第205期, 2008年,頁68-75。
鄭漢文,〈飛魚.水芋.獨木舟--雅美族的植物文化〉,《大自然》第 63期,1999年,頁66-73。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台灣族群和諧〉,《鵝湖》月刊第209卷第9期1994年3月,頁27-37。
鄭雅雯、黃美英、林韋助,〈以詩歌佐船,神遊人之島――達悟拼板舟的詩歌與文學特展〉《台灣文學館通訊》第24期,2008年9月,頁44-47。
謝世忠,〈雅美/達悟與海中游類:一個「非孤嶼」原住族群的多視角「魚觀」〉,《臺灣風物》第57期,2007年12月,頁39-75。
璐芝.瑪雍,〈原住民教會全面培育之我見〉,《玉山神學院學報》第14期, 2007年6月,頁41-51。
簡曉惠,〈淺探外來文化的入侵與夏曼.藍波安的創作〉, 《中國語文》第101期,2007年,頁51-59。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頁225-27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伍寒榆,〈抵抗知識份子的海洋謳歌〉,《文學臺灣》 第50期,2004年, 頁208-227。
2. 吳斐甄 ,〈縱橫情「海」的達悟之子--夏曼.藍波安〉,《中國語文》102期,2008年6月,頁101-107。
3. 吳錦珠,〈原住民文化--穿梭山林飛魚狩獵〉,《中華文化雙周報》試刊2號,2004年,頁88-93。
4. 宋澤萊,〈夏曼‧藍波安小說《海浪的記憶》中的奇異修辭及其族群指導,〉《台灣學研究》第三期,2007年6月,頁16-33。
5. 李秀琴,〈有關台灣原住民、西洋宗教體系與傳教士的德文文獻〉,《台灣史研究》第一卷第二期,1994年12月,頁131-140。
6. 呂光洋、杜銘章,〈芋頭、飛魚、丁字褲和生態〉,《大自然》第3期,1985年,頁41-43。
7. 余光弘,〈敬事海上的神靈--達悟族飛魚季的祭儀〉,《新活水》第 11期,2007年3月,頁26-31。
8. 林正盛,〈寫給達悟人的那片海洋--我所認識的夏曼.藍波安〉,《聯合文學》 第22期,2006年9月,頁88-91。
9. 林淑鈴,〈基督教作為列強侵略工具之探討〉,《史耘》第12期, 2007年6月,頁21-41。
10. 孫大川、夏曼‧藍婆安,〈海底獨夫: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臺灣原YOUNG》第12期,2006年,頁21-31。
11. 張瑞芬,〈豐饒之海--評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文訊》第264 期,2007年,頁51-59。
12. 張秋雄,〈上帝用原住民部落的母語說話:從部落母語情境詮釋法閱讀聖經與部落傳統〉,《玉山神學院學報》第13期,2006年6月,頁97-117。
13. 陳芷凡,〈魔鬼的形象--試論達悟族anito神話的漢語詮釋問題〉,《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 9期,2004年,頁243-263。
14. 陳美琪,〈傳統信仰與現代醫療的決戰—《蘭嶼行醫記》中的醫病關係〉,《國文天地》第24期,2009年4月,頁31-35。
15. 陳器文,〈臺灣原住民文學之神話思維與美學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頁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