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丁金光(2007),《國際環境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主編(2010),《全球治理與中國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2008),《國家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編(1998),《1998國際形勢年鑒》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子杉(2005),《國家的選擇與安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與重構》。上海:三聯書店。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2000),《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之佳(1999),《中國環境外交》。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王之佳(2003),《中國環境外交:中國環境外交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王東(2011),〈氣候變化談判:從哥本哈根到坎昆〉。收於李慎明、張宇燕,《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1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議題與發展》台北市:鼎茂圖書。
王逸舟(1999),《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2001),《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2003),《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逸舟主編(2003),《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王緝思、袁明、莊俊舉(2009),《2009北大國際論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馥堂等著(2003),《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的影響》。北京:氣象出版社。
王曦主編(2005),《國際環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巨克毅主編(2010),《全球安全與戰略研究的新思維》。台北:鼎茂出版社。
巨克毅主編。(2007),《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新視野》。台北:鼎茂出版社。
多伊爾(Timothy Doyle)、道格(Doug McEachern)著,陳穎峰譯(2001),《環境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
曲格平(1998),《中國的環境管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2004),《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縣: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江啟臣(2009),《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余瀟楓、潘一禾、王江麗主編(2006),《非傳統安全概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冷則剛、任文姍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五南書局。
宋學文(2003),〈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中之角色:一個政治學的觀點〉,收於范麗珠主編《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李明正等著(2006),《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河清(2007),〈國際環境政治學〉,收於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
李學保(2006),《當代國際安全合作的探索與爭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肖顯靜(2003),《生態政治-面對環境問題的國家抉擇》。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谷祖莎(2005),《綠色屏障—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亞當‧羅伯茨(Adam Roberts)著,吳志成、張蒂、劉豐、劉興華等譯(2010),《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聯合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林而達(2001),《氣候變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北京:北京出版社。
林雲華(1999),《國際氣候合作與排放權交易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林碧炤(1990),《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肯尼士‧瓦茨(Kenneth N. Waltz),胡祖慶譯(1997),《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邵鵬(2010),《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金正昆(1999),《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金熙德(2001),《中國的東北亞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俞正樑等著(1998),《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姜冬梅主編(2007),《應對氣候變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柳中明(2010),《全球環境變遷》。台北:華都文化事業。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王勇、門洪華、王榮軍等譯(2003),《Govere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胡健(2008),〈國際氣候建設中的多維博弈與中國負責任的發展〉,收於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國家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孫哲主編(2010),《全球金融危機與中美關係變革》。北京:時事出版社。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編著(2007),《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烏爾利希•貝克等著,張世鵬等編譯(2004年),《全球政治與全球治理:政治領域的全球化》。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袁鶴齡(2004),《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台北:鼎茂出版社。
高家偉(2000),《歐洲環境法》。北京:工商出版社。
國務院環委會編(1992),《我國關於全球環境問題的原則立場》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張五岳主編(2003),《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
張亞中主編(2007),《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
張海濱(2008),《環境與國際關係-全球環境問題的理性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海濱(2010),〈氣候變化與中國國家安全〉,收於張海濱,《氣候變化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張淑蘭(2010),《印度環境政治》。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台北:韋伯出版社。
莊貴陽(2004),〈國際氣候機制與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收於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莊貴陽、朱仙麗、越行姝(2009),《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莊貴陽、陳迎(2005),《國際氣候制度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郭關玉(2006),《中國—歐盟合作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佩堯、夏立平主編(2006),《國際戰略縱橫-第二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欣之(2003),〈國際關係學的發展〉,收於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迎(2008),〈國際氣候政治的發展與前景〉,收於李慎明、王逸舟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08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陸忠偉(2003),《非傳統安全概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傅勇(2007),《非傳統安全與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傅勇(2008),〈非傳統安全及其相關概念辨析〉,收於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國家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2008),《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台北:天下遠見。
程路連(2004),《WTO與多邊環境協議》,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黃金勝(2008),《環境外交綜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黃秋龍(2004),《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楊志峰,劉靜玲等編著(2007),《環境科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潔勉(2009),《世界氣候外交和中國的應對》。北京:時事出版社。
葉汝求等著(2001),《環境與貿易》。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葉至誠主編(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啟政等編著(1994),《社會科學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劉必榮(2008),《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台北:先覺出版社。
潘錫堂(1994),《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守秋(1992),《環境外交概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拓(2002),《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蔡東杰(2008),《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戴維‧赫爾德(Held David)、安東尼‧麥克格魯(Anthony McGrew)著, 曹榮湘、龐虎譯(2004),《治理全球化-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2),《全球環境展望3: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薄貴利(1992),《國家戰略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蘇長和(2000),《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蘇長和(2000),《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丁忠毅、林棟(2008),〈當前中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及影響因素〉,《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頁10-12。
丁金光(2008),〈中國環境外交的成就與問題〉,《綠葉》,第4期,頁30。頁26-33。
丁金光、史卉(2010),〈中美環境外交的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頁27-31。
于宏源(2008),〈權力轉移中的能源鏈及其挑戰〉,《世界經濟研究》,第2期,頁29-34。
于宏源(2010),〈坎昆會議為世界貢獻了什麼〉,《環境保護》,第24期,頁56。
于宏源、王健(2009),〈全球氣候治理和發展中國家氣候談判策略研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7期,頁61-66。
于宏源、湯偉(2009),〈美國環境外交:發展、動因與手段〉.《教學與研究》,第9期,頁62-69。
元東鬱(2002),〈中、日、韓三國對外環境政策與東北亞環境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2期,頁70-73。
元東鬱(2004),〈趨同與分散-東北亞三國國內環境政策比較〉,《當代韓國》,夏季號,頁1-7。
天莞(2001),〈內蒙古農牧業自然災害問題探討〉,《內蒙古草業》,第13卷第4期,頁27-32。
巴殿君(2010),〈論東北亞區域的地區治理〉,《環球經緯》,第3期,頁88-90
方曙兵(2009),〈國際環境合作存在基礎與發展障礙〉.《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5期,頁90-95。
毛維准(2011),〈全球治理新試驗?議題互嵌、機制關聯和公民社會興起—以貿易議題和氣候變化為例〉,《國際展望》,第1期,頁13-34。
王利濤(2010),〈國際傳播視野中的中國環境外交〉,《國際論壇》,第12卷第3期,頁49-54。
王前軍(2007),〈論歐盟環境外交政策〉,《環境科學管理》,第32卷第9期,頁22-24。
王珍、李秋萍(2010),〈中美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比較分析〉,《商業經濟》,第6期,頁27-31。
王軍(2008),〈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應對〉,《學術月刊》,第12期,頁5-13。
王根緒、程國標、沈水準(2002),〈近50年來河西走廊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特徵與綜合防治對策〉,《自然資源學報》,第17卷第1期,頁78-86。
王崑義(2004 ),〈全球化、人類安全與後SARS 時代:兩岸非傳統安全的新議題〉,《遠景基金會季刊》,5卷第2期,頁153-194。
王崑義(2010),〈非傳統安全與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2期,頁1-43。
王華(2003),〈治理中的夥伴關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間的合作〉,《雲南社會科學》,第3期,25-28。
王逸舟(1998),〈生態環境政治與當代國際關係〉,《浙江社會科學》,第3期,頁12-19。
王葉,延曉冬(2006),〈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大氣科學》,第30卷第5期,頁1009-1018。
王肇隆、郭瑞華(2006),〈自由主義的國際建制理論與上海合作組織〉,《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期,頁291-305。
王毅(1996),〈國際環境外交的現實圖景〉,《東方》,第2期,頁20。
王毅(2001),〈全球氣候談判紛爭的原因分析及其展望〉,《國際環境合作交流》,第1期,44-47。
王緝思(2009),〈當代世界政治發展趨勢與中國的全球角色〉,《北京大學學報》,第46卷第1期,頁11-14。
王鴻斌、馮艷玲(2003),〈試論全球環境治理的框架設想〉,《廊坊師院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頁57-62。
王禮茂(2005),〈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幾點思考〉,《氣候變化研究發展》,第1期,頁57-59。
冉鵬程、呂文林(2010),〈中美兩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的分歧及啟示〉,《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頁11-14。
史卉(2007),〈論小布什執政時期美國的環境外交〉,《前沿》,第10期,頁205-208。
未吉鐘(1998),〈韓國環境狀況與環境政策〉.《陝西環境》,第3期,頁41-44。
田中明彥(1992),〈環境外交是日本最後的王牌〉,《中央公論》,第2期,頁39-41。
田甲方(2010),〈樹立綜合安全觀〉,《國際關系學院學報》,第6期,頁29-30。
曲格平(1994),〈中國環境與資源的形勢和對策〉,《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4卷第3期,頁4-8。
朱少可(2010),〈淺析環境非政府組織〉,《大眾商務》,第1期,頁265。
江家駟(2009),〈中美氣候變化合作:在金融危機當中創造雙贏〉,《綠葉》,第3期,頁84-87。
艾亮(2009),〈走出結構性衝突-中日共有觀念的建構,《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頁84-87。
何月香、王兵銀(2002),〈21世紀初中日發展環境合作有利因素分析〉,《當代亞太》,第6期,頁53-57。
何忠義(2002),〈全球環境治理機制與國際秩序〉,《國際論壇》,第4卷第2期,頁26-29。
何忠義、盛中超(2003),〈冷戰後美國環境外交政策分析〉,《國際論壇》,第1期,頁75-78。
何強、孟憲芳(2010),〈全球治理視域中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國際技術經濟研究》,第28卷第1期,頁159-165。
余淵(2010),〈淺析中印氣候變化合作〉,《東南亞南亞研究》,第1期,頁63-68。
余維海(2006),〈中日環保合作的現狀、問題和前景〉,《日本問題研究》第3期,頁20-25。
余維海(2006),〈中日環境合作述評〉,《日本研究》,第3期,頁45-48。
吳兆雪、李淵喆(2008),〈呵護地球家園、構建和諧世界-簡論中國新環境外交觀〉,《理論建設》,第1期,頁33-36。
吳玲君(2005),〈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頁1-27。
吳國光、劉靖華(1996),〈圍堵中國的神話與現實〉,《戰略與管理》,第1期,頁52-61。
呂耀東(2011),〈中日雙邊互動的戰略性思考〉,《東北亞論壇》,第1期,頁34-46。
宋渭澄(2003),〈聯合國體系下的非政府組織及其國際政治效應〉,《國際論壇》,第2期,頁7-13。
李丹(2010),〈全球危機治理中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地位與作用〉,《教學與研究》,第3期,頁69-75
李宛(2008),〈試論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東北財經大學學報》,第2期,頁42-44。
李河清(2001),〈環境外交與氣候議題談判--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9期,頁14-27李河清(2003),〈永續發展的國際關係面向:全球環境治理〉,《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38期,頁21-24。李河清(2004),〈知識社群與全球氣候談判〉,《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頁73-102。
李河清、羅永青(2004),〈全球暖化與全球正義〉,《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2期,頁3-11。
李建新(2000),〈環境轉變論與中國環境問題〉,《北京大學學報》,第37卷第6期,頁105-111。
李強(2009),〈應對氣候變化:中印關係發展新契機〉,《國際經濟》,第21期,頁238。
李榮柞(1999),〈東北亞地區的環境合作〉,《國際政治研究》,第2期,頁129-132。
李薇(2009),〈從科學發展觀探析中國和平外交〉,《天府新論》,第6期,頁48-49。
李寶俊、金彪(2008),〈全球治理中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的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頁50-62。
杜偉、吳建華(2004),〈發展中日環保合作的有利因素〉,《當代亞太》,第2期,頁48-51。
汪振友、石宏亮(2007),〈從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大眾科學》,第20期,頁172-175。
沈丁立(2009),〈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以及東北亞國際關係〉,《當代亞太》,第2期,頁19。
沈海濤、趙毅博(2008),〈日本對華環境外交:構建戰略互惠關係的新支柱〉,《東北亞論壇》,第17卷第5期,頁32-36。
周文魁、苗潔(2009),〈氣候變化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應為策略〉,《齊齊哈爾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2期,,頁54-56。
周永生、丁安平(2009),〈中日兩國環境合作的機遇和對策〉,《和平與發展》,第2期,頁27-30。
周放(2001),〈布什為何放棄實施京都議定書〉。《全球科技經濟瞭望》,第10期,頁108-109。
周剛,〈中印關係現狀及未來〉,《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4年),頁24-26。
周紹雪(2010),〈氣候外交將成為中美戰略合作新增長點〉,《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6期,頁37-42。
周暄明、丁子函(2010),〈2009年中日關係的特點與對策〉,《宏觀戰略環境》,第1卷第1期,頁23-39。
周鳳起(2009),〈發展低碳經濟的國際動向與中國的低碳經濟道路〉,《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第10期。頁4-6。
林曉光(1992),〈日本政府的環境外交〉,《日本學刊》,第1期,頁20-26
祀憂(2009),〈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果有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3期,頁12-15;
金強一(2004),〈論中國的東北亞區域戰略〉,《韓國研究論叢》,第2期,頁34-39。
金熙德(2001),〈10+3 框架與中日政策取向〉,《當代亞太》第6期,頁17-21。
俞可平(2002),〈全球治理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1期,頁25-27。
俞曉秋(2004),〈國家安全的新焦點—非傳統安全〉,《世界知識》,第12期,頁49-53。
姜妮(2008),〈關注氣候變化:新形勢,新選擇〉,《環境經濟》,第59期,頁36-38。
姜善鑫、盧光輝(1989),〈全球氣溫是否在上升〉,《科學月刊》,第240期,頁85-91。段海燕(2009),〈東北亞環境合作模式的前景分析與推進路徑〉,《環境保護》,第8期,頁77-80
祈揚(1998),〈歐盟的環境合作政策〉,《歐洲》,第4期,頁1-12。
苗昆、姜妮(2008),〈綠色選擇或成金融危機緩衝器〉,《環境經濟》,第59期,頁52-53
范士明(1998),〈國際關係中的非政府組織淺析〉,《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頁33-36。
范麗軍、符宗斌、陳德亮(2005),〈統計降尺度法對未來區域氣候變化情景預估的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第20卷第3期,頁320-329。
唐更克、何秀珍、本約朗(2002),〈中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協議的立場與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第8期,頁30-40。
夏光(2010),〈全面增強環境保護的國家力量〉,《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第4期。頁4-6。
孫強(2009),〈新時期中日合作關係的構建〉,《法治與社會》,第10期,頁208。
孫凱(2006),〈演進中的全球環境體系〉,《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16-18。
孫鳳蕾(2009),〈試論主權國家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地位〉,《社會綜橫》,第8卷第9期,頁159-162。
徐小玲(2010),〈論我國非政府組織在對外交往中的作用及實現〉,《經營管理者》,第17期,頁14-15。
徐步華、葉江(2011),〈淺析非政府組織在應對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中的作用〉,《上海行政學院學報》,12卷第1期,頁79-88。
徐海燕(2008),〈中日戰略互惠關係與日本的國家戰略選擇〉,《當代世界》,第7期,頁23-25。
徐偉(2005),〈新中國環境外交的特點〉,《科學與管理》,第2期,頁45-48。
徐嵩齡(2002),〈中國一東北亞國家之間的環境合作:狀況分析與評價〉,《東北亞論壇》,第2期,頁49-54。
徐嵩齡(2002),〈中國-東北亞國家間的環境合作:狀況分析與評價〉,《東北亞論壇》,第1期,頁49-54。
徐嘉正(2009),〈非政府組織提升中國軟實力〉,《合作經濟與科技》,第5期,頁114-115。
徐影、丁一匯、趙宗慈(2004),〈長江中下游地區21世紀氣候變化情景預估發展〉,《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1期,頁25-31。
徐瑩、李寶俊(2004),〈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治理外交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3期,頁30-33。
馬世銘、林而達(2003),〈氣候變化適應性與適應能力研究進展〉,《中國農業氣象》,第24卷增刊,頁46-51。
馬建英(2009),〈全球氣候外交的興起〉,《外交評論》,第6期,頁30-45。
馬建英(2009),〈淺析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頁48-52。
崔吉燕(2010),〈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形成及其面臨的挑戰〉,《金卡工程-經濟與法》,第3期,頁336-337。
崔成(2009),〈美國氣候變化政策對未來中美能源合作的潛在影響〉,《國際石油經濟》,第7期,頁27-31。
常進、鄧瑾(2008),〈安倍時期中日關係態勢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2期,頁35-41。
張力(2009),〈中印戰略對話:探索中印戰略互動機制及其制約〉,第3期頁1-7。
張立平(2009),〈奧巴馬的氣候外交〉,《世界知識》,第2期,頁42-43。
張效民,羅建波(2008),〈中國軟實力的評估與發展路徑〉,《國際論壇》,第10卷第5期,頁24-29。
張海濱(1997),〈國外環境安全問題研究評述〉,《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頁69-75。
張海濱(1998),〈中國環境外交的演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頁12-15。
張海濱(1998),〈論中國環境外交的實踐及其作用〉,《社會科學情況》,第3期,頁6-10。
張海濱(2000),〈東北亞環境合作的回顧與展望〉,《國際政治研究》,第2期,頁76-79。
張海濱(2001),〈環境問題與中日關係〉,《國際政治研究》,第1 期,頁39-44。
張海濱(2006),〈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立場:連續性與變化及其原因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頁 36-43。
張海濱(2007),〈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挑戰與機遇〉,《國際經濟評論》,第6期,頁54-58。
張海濱(2007),〈中國與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頁21-36。
張海濱(2008),〈世界環境七大國:環境外交之比較〉,《綠葉》,第4期,頁1-13。
張海濱(2008),〈從減震器到引擎:中日環境合作面臨重大轉型〉,《世界環境》,第4期,頁76-79。
張海濱(2009),〈印度:一個國際氣候談判中有聲有色的主角〉,《世界環境》,第1期,頁30-35。
張海濱(2009),〈應對氣候變化:中日合作與中美合作比較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38-48。
張海濱、李濱兵(2008),〈印度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立場〉,《綠葉》,第8期,頁64-73
張健(2009),〈中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景〉,《綠葉》,第8期,頁13-21。
張梅紅(2007),〈東亞合作進程中的中印關係〉,《法治與社會》,第2期,頁454-455。
張勝今(2007),〈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向展望〉,《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頁5-8。
張銳(2005),〈開啟全球經濟的明天之門--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述評〉,《大經貿》,第3期,頁46-49。
張贊(2006),〈全球環境治理中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甘肅農業》,頁161。
張驥、王宏斌(2003),〈論全球環境問題對當代國家主權的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第3期,頁75-80。
張豔軍(2008),〈非傳統安全與中國的新安全觀〉,《社會科學論壇》,第8卷,頁97-104。
曹建如(2009),〈淺析印度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畫〉,《全球科技經濟瞭望》,第3期,頁5-10。
笪志剛(2010),〈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發展與前景分析〉,《亞非縱橫》,第1期,頁21-27。
郭秀清(2008),〈新世紀中國環境外交的歷史重任〉,《南京政治學學報》,第24卷第4期,頁64-67。
陳竹華、壽小麗(2001),〈中國環境外交的歷史演變與現實挑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11卷第4期,頁51-54。
陳志敏(1998),〈國際關係中的環境問題及其解決機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59-60。
陳迎(2005),〈後京都時代國際氣候制度的發展趨勢〉,《國際技術經濟研 究》,第8卷第3期,頁1-7。
陳迎(2007),〈國際氣候制度的演進及對中國談判立場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頁52-57。
陳迎、潘家華、莊貴陽(2008),〈對斯特恩新報告的要點評述和解讀〉,《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第4卷第5期,266-271。
陳繼東(2001),〈21世紀初印度的對華外交政策〉,《國際觀察》,第5期,頁42-47。
陶菁(2009),〈中國環境保護領域非政府組織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科教文匯》,第3期,頁226-227。
陶濤(2007),〈全球環境治理中的非政府組織〉,《當代世界縱橫》,第4期,頁20-22。
彭近新(2002),〈當代中國環境保護成功之路和挑戰解析〉,《中國環境管理》,第1期,頁9-13。
彭渰雯(2007),〈全球治理與環境外交〉,《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頁197-199。舒泰峰、康雯萱(2007),〈當氣候成為政治〉,《瞭望東方週刊》,第25期,頁1-7。
賁越、李霞(2010),〈中日環境合作對我國環境與發展事業的啟示〉,《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3期,頁1-4。
黃淑慧(1994),〈由美國外交政策探討環保問題對未來國際關係的影響〉,《台北工專學報》,第27卷第1期,頁517-525。黃鳳志、金新(2011),〈中國東北亞安全利益的多維審視〉,《東北亞論壇》,第2期,頁8-9。
楊晶(2010),〈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社會中的發展〉,《長春市黨校學報》,第4期,21-24。
楊潔篪(2009),〈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開創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新局面〉,《求是》,第2期,頁54-46。
楊鴻璽(2007),〈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新理念〉,《學習月刊》,第5期,頁20-21。
解振華(2000),〈努力推進新時期環境外交工作〉《環境保護》,第7期,頁12-13
解振華(2001),〈中國環境保護戰略與對策〉,《中國環境管理》,第1期,頁4-7。
詹焱(2009),〈全球治理架構下的非政府組織〉,《法治與社會》,第6期,頁205。
賈峰(2008),〈倡導環境責任我們更需要行動〉,《世界環境》,第6期,頁2-3。
鄒逸麟(1998),〈對21世紀中國環境問題的思考〉,《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14卷第4期,頁1-6。
鄒慶治(2008),〈環境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自然之友為例〉,《江海學刊》,第2期,頁130-136。
赫布爾˙烏爾˙哈克(1993),〈發展合作的新架構〉,《聯合國記事-中文版》,第10卷第4期,頁40-42。
趙行妹(2006),〈國際氣候合作的現實與前景〉,《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第5期,頁250-253。
趙伯樂(2005),〈中印關係一新型的大國關係〉,《當代亞太》,第3期,頁31-36。
趙秀梅(2004),〈中國NGO對政府的策略:一個初步考察〉,《開放時代》,第6期,5-23。
趙秀梅(2004),〈中國NGO對政府的策略:一個初步考察〉,《開放時代》,第6期,頁5-23。
趙柯(1998),〈國際環境合作存在基礎與發展障礙〉.《世界政治與經濟》,第2期,頁8-11。
趙娟、羅宏、谷石岩(2010),〈和諧社會中的環境責任構建〉,《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第4期,頁7-9。
趙敏(2010),〈從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看新自由制度主義國際合作理論〉,《長沙大學學報》,第24卷第6期,頁59-60。
齊峰(2009),〈改革開放30年中國環境外交的解讀與思考—兼論構建環境外交新戰略〉,《中國科技論壇》,第3期,頁1-8。
劉中民、王倩(2007),〈多維視角中的國際氣候制度研究綜述〉,《太平洋學報》,第6期,頁26-33。
劉孟修(2004),〈中日雙邊環境合作之初探〉,《亞太研究通訊》,第3期,頁107-112。劉東(1996),〈周恩來關於環境保護的論述與實踐〉,《北京黨史研究》,第3期,頁29-32。
劉青建(2005),〈挑戰、應對、構建—中國多邊外交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9期,頁34-41。
劉虹利(2010),〈國際環境非政府組織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作用〉,《中國商界》,第5期,頁218-219。
劉穎(2008),〈多元中心体系下的全球环境治理〉,《全球視野理論月刊》,第10期,頁157-159。
樓慶紅(1997),〈美國環境外交的三個發展階段〉,《社會科學》,第10期,頁28-29。
歐渤芊(2008),〈新安全觀和東北亞安全機制〉,《韓國研究論叢》,第2期,頁1-7。
潘家驊(2005),〈後京都國際氣候協定的談判趨勢與對應思考〉,《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第1期,98-101。
蔡守秋(1994),〈論環境外交的發展趨勢和特點〉,《上海環境科學》,第6期,頁242-244。
蔡守秋(2001),〈論環境安全問題〉,《環境安全學報》,第1卷第5期,頁27-29。
蔡拓(2002),〈試論全球問題對當代國際關係的影響〉.《南開學報》,第3期,頁1-7。
蔡東杰(2007 ),〈東北亞安全問題與區域治理機制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19期,頁1-17。鄧剛(2009),〈氣候合作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分析〉,第16卷第12期,頁38-39。
鄧剛(2009),〈淺析中印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共同挑戰〉,《魅力中國》,第98期,頁278-279。
鄧剛(2009),〈試析中印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潛在分歧〉,《經營管理者》,第22期,頁232。
鄧國勝(2005),〈中國環保NGO的兩種發展模式〉,《學會》,第3期,頁4-9。
鄭捷(2001),〈中國環境外交的發展歷程及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環境》,第1期,8-10。
鄭景雲、葛全盛(2002),〈氣候變暖對中國近40年植物物候變化的影響〉,《科學通報》,第47卷第20期,1582-1587。
盧業中(2002),〈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頁43-67。錢箭星(2010),〈環境安全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中國發展》,第10卷第1期,頁13-16。
閻世輝(2000),〈當代國際環境關係的形成與發展〉,《環境保護》,第7期,頁14-17。
戴玉、張明新(2002),〈論環境權與國家主權的關係〉,《學海》,第1期,頁65-72。
檀躍宇(2010),〈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南北關係〉,《當代世界》,頁32-34。
薄彥(2007),〈全球環境治理的有效性與國際環境正義〉,《綠葉》,第4期,頁65-68。
謝曉光(2010),〈東北亞區域環境合作及前景展望〉,《蘭州學刊》,第4期,頁18-20。
藍建學(2008),〈中印對外戰略異同與雙邊關係〉,《外交評論》,第3期,頁37-42。
藍健學(2009),〈中印關係正朝更深層次的務實合作邁進〉,《學習月刊》,第17期,頁46-47。
藍煜昕、榮芳、于繪錦(2010),〈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與NGO參與:國際經驗借鑒〉,《中國非營利評論》,第1期,頁87-104。
羅潔(2008),〈中日關係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世界知識》,第9期,頁 31-33。
譚偉(2010),〈歐盟推行環境外交的原因及局限性〉,《求索》,第7期,頁167-169。
嚴雙伍、肖蘭蘭(2010),〈中國與G77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分歧〉,《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頁21-26。
龔耀飛(2009),〈中日環境合作的戰略互惠性〉,《外國問題研究》,第2期,頁29-34。
(三)、學位論文:
呂理鴻(2009),《軟權力與中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宜蒓(1997),《國際氣候合作建制形成之研究--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成(2002),《國際體制形成之探討:以京都議定書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育安(2008),《中國與日本參與東亞地區環境建制之比較》。台中: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羅永青(2002),《後冷戰時期中共的環境外交-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參與為例》。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四)、未出版論文:
王啟民(2009),〈氣候變遷與國際關係理論〉,《全球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全球競合格局下安全環境變動趨勢》,第8屆,頁10-17。
(五)、網路資料來源: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
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http://big5.mep.gov.cn)。
中外對話(http://www.chinadialogue.net)。
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
中非合作論壇 (http://www.focao.org)。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http://www.rcsd.org.cn)。
中國氣候變化信息網(www.ccchina.gov.cn)。
中國氣候變化網(http://www.ipcc.cma.gov.cn)。
中國能源法律網(http://www.energylaw.org.cn)。
中國新聞網(http://news.sina.com.cn)。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http://gjs.mep.gov.cn)。
中國環境報 (http://www.cenews.com.cn)。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http://www.cciced.net)。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安全部(http://www.mlr.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http://jp.china-embassy.org)。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http://www.sepa.gov.cn)。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世界新聞網(http://www.worldjournal.com)。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全球資訊網(http://sta.epa.gov.tw)。
行政院環保署(http://www.epa.gov.tw)。
科技日報(http://laiba.tianya.cn)。
香港中國通訊社(http://www.hkcna.hk)。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國際日報(http://www.chinesetoday.com)。
國際線上(http://big5.chinabroadcast.cn)。
朝鮮日報中文網(http://chn.chosun.com)。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 )。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經濟參考報(http://jjckb.xinhuanet.com)。
學習時報(http://big5.china.com.cn)。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與專書論文:
Andresen, Steinar, and Tora, Skodvin (2000),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imes.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Carraro, Carlo, and Egenhofer, Christian (2003). Firms, Governments and Climate Policy.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Chasek, Pamela S. (2001), Earth Negotiations:Analyzing thirty year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avid, Pearce (1991), Blue2: Greening the World Economy.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Edwards, George C. and Wayne, Stephen J. (1994),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Flannery, Tim F. (2003). The Weather Makers: How Man Is Changing the Climate and what It Means for Life on Earth.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Gore, Albert (2007 ). An Inconvenient Truth: The Crisis of Global Warming. Penguin USA Press.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1989),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eohane, Robert O. (2005),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ngold, Peter (1999),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nill, J. R. (2000) ,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Pirages, Dennis Chark (2004), Ecological securit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Globalization. U.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rincen, Thomas and Finger, Matthias (1994), Environmental NGOs in WorldPolitics:Linking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London: Routledge.
Rosenau , James N. (1995),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James N. (2000), Change, Complexity and Governance in Globalizing Space,” in John Pierre ed.,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res, Paul B ed. (1998) ,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 A Global Survey.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usskind, Lawrence E. (1994),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rry, Terriff (1999), Security Studies Toda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Baldwin, Sedphen M. (2001), “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5, No.2, pp.98-99.
Cha, Victor D. (1989), “Global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37, No.3, pp157-159.
Dabelko, Geoffery (1996), “Ideas and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Security Concep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vention, No.3, pp.1-16.
Finkelstein, Lawerence (1995), “What Is Global Goverence,” Global Goverence, No.3, pp.367-372.
Homer, Thomas F. (1991), “On the Threshold: Environmental Charges as Causes of Acute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6, No.2, pp.76-166.
Keohane, Robert O. (1990),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45, No.4, pp.731-764.
Lemos, Maria C. and Agrawal, Arun (2006), “Environmental Goverenc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 Resources, Vol.31 No.3, pp.297-325.
Porter, Gareth (1995),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s a National Security Issue,” Current History, Vol.94, No.592, pp.218-219.
Urquhart, Brian (1989),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 Vol.44, pp.69-71.
(三)、網路資料來源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http://ec.europa.eu)
G8 Information Centre, (http://www.g8.utoronto.ca)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ttp://www.ipcc.ch)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http://www.iea.org)
IPCC, (http://www.ipcc.ch)
Whitehouse, (www.whitehouse.gov)
World Energy Outlook, (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