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Carolyn W. Pumphrey編,郭家琪等譯(2003),《中國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I. M. Destler原著,王恩冕、于少蔚譯(2006),《美國貿易政治》(American Trade Politics)。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Joshua S.Goldstein原著,歐信宏、胡祖慶合譯(2005),《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臺北:雙葉書廊。
Milton Ezrati著,陳雅雲譯(2001),《日本巨變》。臺北:遠流出版社。
丁樹範主編(2004),《中國大趨勢:2003-2004》。臺北:新新聞文化。
王子昌(2004),《東亞區域合作的動力與機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志民、熊李力、喬旋、王海濱、檀有志著(2009),《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政治因素及中國的對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海山(2003),《科學方法百科辭典》。臺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王高成主編(2008),《當代戰略思想之省思與前瞻》。臺北:時英出版。
王學鴻(2003),《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形成與雲南對東南亞的開放》。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我國因應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江啟臣、洪財隆主編(2009),《「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論叢》。臺北:太平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台灣經濟研究院。
江啟臣主編(2007),《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臺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出版。
宋興洲(2005),《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臺北:鼎茂出版社。
宋鎮照、陳欣之主編(2007),《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杜震華、盧信昌(2001),《世界經濟概論:東南亞篇》。臺北:華泰書局。
洪淑芬(2003),《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胡鞍鋼主編(2003),《中國大戰略》。中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孫承(2005),《日本與東亞:一個變化的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徐萬勝(2005),《日本政治與對外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袁易、嚴震生、彭慧鸞主編(2004),《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亞中主編(2003),《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智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錫鎮(1999),《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出版社。
曹云華(1995),《東南亞的區域合作》。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曹雲華、唐翀(2005),《新中國一東盟關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梁志明主編(2004),《亞太研究論叢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盛斌(2002),《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許志嘉(2004),《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出版社。
郭曉合編(2002),《中國-東盟:雙邊貿易、次區域經貿合作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時代經濟。
陳勁(1999),《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峰君(1999),《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鴻瑜(1992),《東南亞各的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陸建人主編(1999),《東盟的今天與明天:東盟的發展趨勢及其在亞太的地位》。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彭百顯主編(1997),《南向政策與台灣經濟未來》。臺北:財團法人新社會基金會。
黃定嵩(200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西南民族經濟》。北京:民族出版社。
維尼.伯特(Wayne Bert)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5),《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孰者勝出》。臺北:國防部。
趙理海(1996),《海洋法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蔡東杰(2007),《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聶德寧(2006),《全球化下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其趨勢》。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致政、宋允文編(2007),《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蘇浩著(2003),《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顧長永、蕭新煌編(2002),《新世紀的東南亞》。臺北:五南圖書。
顧瑩華(2009),《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遠景基金出版社。
二、專書論文
王遠嘉(2005),〈「東協十加一」與「東協十加三」整合之比較研究-以區域主義的觀點分析〉,《海峽兩岸南向政策與東協》。臺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朱浩(2009),〈「東協加N」FTA的經濟效益〉,《「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論叢》。臺北:太平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台灣經濟研究院。
江啟臣(2007),〈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演變與發展〉,《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臺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出版。江啟臣(2007),〈東南亞各國一中政策之檢討〉,《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江啟臣(2008),〈新區域主義浪潮下台灣亞太區域經濟戰略之研析〉,《當代戰略思想之省思與前瞻》。臺北:時英出版。
吳宗憲(2002),〈論「中共一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構與挑戰〉,《新世紀的東南亞》。臺北:五南圖書。
吳榮義(1999),〈PECC與CSCAP的第二軌道外交及最新發展〉,《ROC—CSCAP Newsletter》。臺北: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秘書處。
宋興洲(2005),〈區域主義、東亞的區域主義〉,《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臺北:鼎茂出版社。巫寧耕(2004),〈東亞經濟合作的道路〉,《亞太研究論叢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若雩(2005),〈由新自由制度主義觀點看:「中國─東協自由貿區的成立及其對台灣的影響〉,《海峽南向兩岸政策與東協》。臺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洪淑芬(2003),〈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前景〉,《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范凱云(2009),〈日本對東亞經濟整合的見解與策略〉,《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論叢》。臺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梁銘華(2007),〈從區域主義論「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以中國視角出發〉,《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欣之(2007),〈東南亞區域整合的發展與影響〉,《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臺北:五南圖書。
黃介正(2004),〈兩岸態勢評估(2003/2004年)〉,《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蔡增家(2002),〈多邊主義、區域主義與ASEAN體制:從跨層次分析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新世紀的東南亞》。臺北:五南圖書。聶德寧(2006),〈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球化下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其趨勢》。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顧瑩華(2009),〈ECFA對台灣的重要性〉,《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遠景基金出版社。
三、期刊
方鳴(2003),〈三邊合作 撥雲見日—再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中國對外貿易》,第12期,頁20。
王士錄(200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背景、意義及前景〉,《雲南社會科學》,第1期,頁26-31。
王文創、苑濤,〈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競爭與對策〉,《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47-50。
王玉主(201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影響分析—經濟利益與戰略關係〉,《東南亞縱橫》,第1期,頁12-18。
巨克毅(2008),〈當前美國的東亞戰略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頁19-44。石華圓、蒲瑤(2010),〈「南海問題」與中國因應之策〉,《未來與發展》,第9期,頁31-34。
朱浩、黃兆仁(2008),〈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東亞經貿的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7期,頁92-97。江啟臣(2008),〈亞太地區經濟整合新趨勢〉,《APEC通訊》,第111期,頁2-3。
江敏華(2009),〈從東協經濟整合看中國的區域戰略〉,《戰略安全研析》,第47期,頁34-37。
吳玲君(2005),〈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頁1-27。吳玲君(2007),〈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頁117-139。吳瑟致(2005),〈中國對區域主義的影響之初探〉,收錄於《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3期,頁107-120。吳福成(2002),〈亞洲的新震撼: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7期,頁47-53。吳德美、曾聖文(2005),〈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東協經濟發展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頁57-91。宋興洲(2005),〈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頁1-48。宋鎮照(1996),〈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5期,頁15-28。宋鎮照(1997),〈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策略〉,《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4期,頁34-60。宋鎮照(1998),〈中共與東南亞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頁63-75。宋鎮照(2010),〈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之區域政經意涵:台灣的因應與思維〉,《海峽評論》,第230期,頁22-25。
李小聖(2007),〈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障礙因素分析〉,《天中學刊》,第22卷第4期,頁71-74。
李平、王薔(2009),〈中日韓建立FTA的可行性及制約因素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第4期,頁93-95。
李國雄(1995),〈東協安全機制的演變與區域秩序〉,《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9期,頁21-40。李國雄(2004),〈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兩岸經貿文摘》,第9期,頁14-19。
李國雄(2005),〈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第12期,頁14-19。
李隆生(2006),〈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第33期,頁101-124。李琰(2009),〈淺析中日韓三國經濟合作〉,《青年科學》,第5期,頁132。
汪威毅(2003),〈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困難與前景〉,《當代亞代》,第10期,頁26-29。
周松蘭(2009),〈中日韓FTA建設戰略動向〉,《戰略研究》,第6期,頁13-14。
周慶行、金陶陶(2008),〈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期,頁60-62。
林欽明(2000),〈東南亞區域整合的趨勢〉,《東南亞投資》,第13期,頁1-8。邱睿(2008),〈中國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制約因素、調控機制及對策〉,《現代商業》,第20期,頁157-158。
金秀琴(2003),〈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及對我國之影響〉,《經濟研究》,第4期,頁1-20。
施曉恩、張毓欣(2008),〈東協─日本總括性經濟合作協定之發展與評析〉,《經貿法訊》,第77期,頁4-8。
洪財隆(2004),〈中國與東協建立FTA背景分析:兼論我國經貿策略應變之道〉,《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7卷第1期,頁115-122。洪財隆(2005),〈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進程內容與效應〉,《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頁13-17。洪敬富(2007),〈東亞經濟整合的政治面思考〉,《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頁7-15。唐世平、張蘊岭(2004),〈中國的地區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頁8-13。
夏樂生(2006),〈日本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夥伴協定(EPA)」的現況與意圖〉,《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0期,頁14-20。孫哲(2003),〈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頁58-63。
孫國祥(2003),〈新區域主義及其對台灣發展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3期,頁83-113。孫國祥(2006),〈東亞經濟共同體與自由貿易協定未來之發展〉,《亞太研究通訊》,第4期,頁88-109。孫國祥(2010),〈近期南海爭端中權力與權利之衝撞〉,《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頁13-19。
徐斯勤(2003),〈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對我國非經濟層面之影響〉,《APEC通訊》,51期,頁2-4。
袁珠盈(2000),〈冷戰後東盟的亞太戰略〉,《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中國)》,第4期,頁58-61。
馬春輝(2009),〈中日韓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問題與前景研究〉,《東南亞縱橫》,第2期,頁96-100。
馬燕冰 (2007),〈中國與東盟合作新動向及對地區格局影響〉,《和平與發展》,第3期(總第101期),頁31-35。
高向杲(1974),〈中國對東南亞經濟擴張及其結果〉,《新時代》,第10卷第14期,頁27-34。高長、吳瑟致(2009),〈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2期,頁1-48。崔日明、包豔(2007),〈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路徑選擇〉,《亞非縱橫》,第2期,頁57-64。
張乃麗、張雄輝(2006),〈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與障礙分析〉,《亞太經濟》,第1期,頁21-24。
張心怡(2006),〈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頁1-46。
張心怡(2010),〈「東協+3」v.s.「跨太平洋策略性經濟夥伴協定+N」:亞太經濟整合的擴大及其效應〉,《國際關係學報》,第29期,頁131-168。
張如倫(2005),〈「東協加一」與東亞「區域化」〉,《陸軍月刊》,477期,頁108-119。張垚(2009),〈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比較研究〉,《經濟研究導刊》,第13期總第51期,頁175-176。
張琦、楊傑(201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動態效應分析〉,《國際經濟合作》,第8期,頁71-75。
張震(2002),〈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障礙性因素分析〉,《世界經濟研究》,第6期,頁25-29。
張學剛(2008),〈大國的東南亞戰略及其影響〉,《亞非縱橫》,第1期,頁18-23。
張錫鎮(2008),〈東盟實施大國平衡戰略的新進展〉,《東南亞研究》,第3期,頁20-25。
曹海濤、葉日崧(2009),〈中國企業對東南亞國協直接投資之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第6卷第1期,頁109-146。盛斌(2010),〈美國視角下的亞太區域一體化新戰略與中國的對策選擇-透視「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的發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70-80。
許志嘉(2007),〈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3期,頁43-90。許寧寧(2010),〈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現狀與前景〉,《東南亞縱橫》,第11期,頁31-36。
陳之華(2003),〈近十年台海兩岸對東協貿易之比較研究〉,《經濟研究》,第4期,頁81-104。
陳欣之(1996),〈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5期,頁15-33。陳凌英(200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背景、意義與未來〉,《東南亞縱橫》,第8期,頁40-43。
陳峰君(2004),〈加強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戰略意義〉,《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總91期),頁24-25。
陳華凱(2010),〈「東協10+1自由貿易區」成立後臺灣的行動戰略〉,《復興崗學報》,97期,頁47-74。
陳鴻瑜(2010),〈南海爭端的政治與法律面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頁1-6。
陸建人(2006),〈日本的區域合作政策〉,《當代亞太》,第1期,頁13-22。
曾怡仁、張惠玲(2000),〈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8期,頁53-70。童益民(2005),〈東亞經濟整合對APEC的衝擊〉,《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3期,頁21-32。隋峰燕(2009),〈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構建與障礙〉,《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中旬刊》,第8卷第11期,頁129-130。
馮維江(2010),〈東盟區域戰略:平衡中不可承受之重〉,《世界知識》,第17期,頁20-21。
黃奎博(2000),〈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173-214。廉曉梅(2004),〈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制約因素〉,《現代日本經濟》,第138期,頁23-24。
楊平山(1994),〈略談東盟地區論壇〉,《當代亞太》,第6期,頁43-47。
楊勝利、李海青(2004),〈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存在問題及其對策〉,《西安財經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頁60-63。
葉亭葶(2007),〈日本區域政策的挑戰與調整從「東協加一」到「東亞共同體」〉,《青年論壇》,第15期,頁98-99。廖少廉(2008),〈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的現狀與問題〉,第1期,《南洋問題研究》,頁10-16。
廖文義(2003),〈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頁53-69。廖舜右(2010),〈現階段亞太區域整合之發展趨勢(EAFTA、CEPEA、P4、APc)〉,《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7期,頁37-47。
趙文志(2009),〈2009東協高峰會後對中國與東協關係的幾點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50期,頁18-22。
趙文衡(2002),〈區域貿易協定與東亞國際政經體系之重組〉,《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頁81-107。齊敏(2009),〈中日韓合作的務實戰略〉,《東嶽論叢》,第30卷第7期,頁74-78。
劉昌黎(2009),〈日本FTA/EPA的新進展、問題及其對策〉,《日本學刊》,第4期,頁58-70。
劉亮、李盧霞、蔣靜潔(2011),〈論ECF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基於雙邊自由貿易理論的分析〉,《亞太經濟》,第1期,頁146-149。
劉重力、盛瑋(2008),〈中日韓FTA戰略研究比較〉,《東北亞論壇》,第17卷第1期,頁54-60。
劉碧珍(2010),〈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於兩岸關係之影響與未來挑戰〉,《東協瞭望》,創刊號,頁4-9。
劉文祥、向宇(2005),〈日本參與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政策評析〉,《國際政治研究》,第2期,頁70-76。
歐陽歡子(2008),〈中國-東盟經貿關係的發展進程及前景〉,《世界經濟研究》,第9期,頁73-77。
潘濤(2007),〈日本的FTA戰略〉,《日本問題研究》,第2期,頁31-33。
範新華(2010),〈CAFTA框架下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商業經濟》,第12期,頁89-90。
蔡學儀(2003),〈亞洲經貿區域化與台灣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頁25-53。蔡靜怡(2010),〈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第二回談判概況〉,《亞太區域情勢》,第130期,頁9。
餘頌(2000),〈美國對南中國海的軍事滲透〉,《國際資料資訊》,第12期,頁28-31。
盧芳華(2009),〈試析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東南亞研究》,第4期,頁6-10。
龍心剛、梁東興(2010),〈論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東南亞縱橫》,第9期,頁16-19。
顏慶章(2006),〈從WTO談台灣國際化之思維〉,《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3期,頁75-80。顧長永(2010),〈中美對峙與南海島嶼主權爭端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頁7-12。
四、學位論文
何永信(2009),《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構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周作姍(2005),《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梁銘華(2005),《從「區域主義」論中國與東協的政經區域整合》。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貞妤(2010),《中國與東協之關係─以新古典現實主義分析》。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惠(2009),《日本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下之EPA策略》。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海德(2005),《日本自由貿易協定策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
薛釗(1999),《後冷戰時期我國南海戰略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顏奇坪(2001),《東協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整合理論的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其他
江啟臣(2009),〈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展望研究—兼論我國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伙伴協定之可行性分析〉,國貿局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計畫。
竹內孝之(2006),〈日本的FTA外交〉,《日本與亞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吳玲君(2005),〈中共與「十加一」:「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張心怡(2009),〈中國與東協的政經發展:區域合作〉,《「東亞政經論壇」學術研討會,新世紀東亞與台灣政經發展教學研究計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梁文興(2005),《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合作的意涵與前景》,發表於「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童振源(2005),〈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國際經貿政策研究群第二次專題研討會》。五、網路資源
人民網。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中央社。www.cna.com.tw/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日報網。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
中國外經貿部(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中國年鑑信息網。http://www.chinayearbook.com/
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http://fta.mofcom.gov.cn/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網路電視台。http://www.cctv.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e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http://www.custom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163.29.3.66/index_01.html
中華紡織網。http://www.texindex.com.cn/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http://taiwan.wtocenter.org.tw/
北方網。http://news.big5.enorth.com.cn/
台灣經貿網。http://www.taiwantrade.com.tw/CH/
台灣經濟研究院。http://www.tier.org.tw/
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twbusiness.nat.gov.tw/home.do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國貿局。http://cus93.trade.gov.tw/fsci/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http://www.trade.gov.tw/
經濟部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http://idac.tier.org.tw/
路透中文網。http://cn.reuters.com/
遠景基金會。http://www.pf.org.tw
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
蕃薯藤新聞網。http://n.yam.com/
蘋果日報。http://tw.nextmedia.com/
六、報紙
《中國時報》。1991年4月27日,版7。
董更生,〈中國與東協簽自貿協定〉,《聯合報》。2004年11月30日,版1。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Finkelstein, David, China Reconsiders Its National Security: The Great Peace and DevelopmentDebate of 1999 (Alexandria, VA: CAN Corporation, 2000)
Khalilzad, Zalmay, Abram N. Shulsky, Danie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A. Shlapak, Ashley J. Tellis (1999),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CA: RAND.
Kindleberger, Charles P. (1973), 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Nesadurai, Helen E. S. (2003), Globalis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Reg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5),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Secretary & Defense.
World Bank(2005),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Trade, Reg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03), World Trade Report 2003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二、專書論文
Feridhanusetyawan, Tubagus (2005),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MF Working Paper, WP/05/149.
Goldstein, Avery (2001),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The China Quarterly , Iss. 168.
Kim, Samuel (1989), “ New Directions and Old Puzzle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in Samuel Kim, ed.,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Mistry, Percy S. (1999), “The New Regionalism: Impediment or Spur to Future Multilateralism?” in Björn Hettne et al. eds.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chott, Jeffrey J.,“Assessing US FTA Policy,” in Jeffrey J. Schott ed., Free Trade Agreements: US Strategies and Priorities,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 D. C.,2004.
Segal, Gerald (2000), “East Asia and the ‘Constrainment’ of China,” in Michael E. Brown, Owen R. Cotê, Jr., Sean M. Lynn-Jones& Steven E., eds., The Rise of Chin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三、期刊
Arnold, Denis(2006), “Free Trade Agreements and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36, No.2, pp.195-216.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ed.(1992), “ 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 9, No. 2, pp. 240-241.
Ba, Alice D.(2003), “ China and ASEAN: Renavigating Relations for a 21st Century Asia, ” Asian Survey, Vol.43, No.4, pp. 622-647.
Baviera, Aileen S.P.(1992), “ASEAN’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China”, China Currents, Vol.3, No.2, pp.21.
Beeson, Mark(2003), “Sovereignty Under Siege:Globalization and the State in Southeast Asia,”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24, No.2, pp.366-368.
Buszynski, Leszek(1992), “Southeast Asia in the Post-Cold Era:Regionalism and Security,” Asian Survey, Vol.32, No.9, pp.830-847.
Buszynski, Leszek(1987), “ASEAN, A Changing Regional Role,” Asian Survey, Vol.27, No.7, pp.764-786.
Cal, Kevin G.(2003), “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 and East Asian Regional Grouping,”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5, No.3, pp.387-404.
Calder, Kent E.(2006), “China and Japan’s Simmering Rivalry,” Foreign Affairs, Vol.85, No.2, pp.129-139.
Callahan, William A.(2005), “How to Understand China: The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of Being a Rising Pow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1, No.4, pp.701-714.
Cheng, J. Y.(2004), “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8, No.2, pp.257-277.
Shih Chih-Yu(2005), “Breeding a Reluctant Dragon: Can China Rise into Partnership and Away from Antagonis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31, No.4, pp.755-774.
Gilson, Julie(2004), “Complex Regional Multilateralism: “Strategising’ Japan’s Responses to Southeast Asia,” The Pacific Review, Vol.17, No.1, pp.71-94.
Hoang, Anh Tuan (1994),“Vietnam’s Membership in ASEA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mplic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6, Vol.16, No.3, pp.259-273.
Hund, Markus(2003), “ASEAN Plus Three: Towards a New Age of Pan-East Asian Regionalism? A Skeptic’s appraisal,” Pacific Review, Vol.16, Issue.3, pp.383-417.
Hwee, Yeo Lay(2006), “Japan, ASE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ast Asia Community,” Contemporary South East Asia, Vol. 28, No. 2, pp. 259-275.
Kim, Sunhyuk & Schmitter, Philippe C.(2005), “The Experienc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Potential for Northeast Asian Integration,” Asian Perspective, Vol.29, No.2, pp.5-39.
Klintworth, Gary(1998), “China: Status Quo Power or Regional Threat,”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Vol.XII, No.2, pp.364-383.
Lee, Kuan Yew(2004), “Grow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Asia,” Forbes, Vol.173, No.8, pp.19-29.
Lee, Lai To(1995), “ AS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s, ” Pacific Review, Vol.8, No.3, pp.538-539.
Munro, Ross H. (1992), “Awakening Dragon :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 62, pp. 10-16.
Nye, Joseph S., Jr. (1999),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73, No.4, pp.22-35.
Roland Holst, David & John Weiss (2004), “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 The World Economy, Vol.27, No.8, pp.1255-1274.
Roy, Denny(1994), “Hegemon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1, pp.149-168.
Wanandi, Jusuf(2004), “Challenges to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and the Moves Forward,”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Vol.32, No.2, pp.111-112.
Watanbe, Matsuo(2004), “Issue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East Asia: Conflicting Priorities and Perceptions,” Asia Pacific Review, Vol.11, No.2, pp.1-17.
Yoshimatsu, Hidetaka(2006),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SEA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8, No.1, pp.115-141.
Yoshimatsu, Hidetaka(2005), “Political Leadership, Informality,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 Vol.4, No.2, pp.205-232.
四、網路資料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of Singapore。http://www.fta.gov.sg.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nd His Cabinet。http://www.kantei.go.jp/
The Japan Times。http://search.japantimes.co.jp/agree/agree.html?file=
TVNZ News。http://tvnz.co.nz/
世界貿易組織。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東協祕書處。http://www.aseansec.org/
美國中央情報局。https://www.cia.gov/index.html
曼谷郵報。http://www.bangkokpost.com.
國際貨幣基金。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五、報紙
The Straits Times(Singapore), November 7, 2001; The Straits Times(Singapore), January 10, 2002.
參、日文部分
一、書籍
天兒慧(2006),《中国‧アジア‧日本一大国化する「巨龍」は脅威か》。東京:筑摩書房。
世界和平研究所(2005),《日台オ-ラム2004年台北会議論文集》。臺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浦田秀次郎・石川幸一・水野亮(2007),《FTA ガイドブック2007》。東京:ジェトロ。
二、網路資料
日本外務省。http://www.mofa.go.jp
日本參議院。http://www.sangiin.go.jp
日本農林水產省。http://www.maff.g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