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I AbstractIII 致謝V 目錄VI 圖目錄IX 符號說明XIII 第一章 緒論1 1-1 前言1 1-2 文獻回顧1 1-3微流道表面矽奈米線的成長機制4 1-3-1 奈米線之生長方法4 第二章 實驗設計與步驟7 2-1 實驗環路及設備7 2-1-1 微量注射泵浦7 2-1-2 測試段7 2-1-3 加熱模組8 2-1-4 加熱電源供應器8 2-1-5 精密電子天平9 2-1-6 X-Y-Z三軸平台9 2-1-7 溫度擷取系統9 2-1-8 壓力擷取系統9 2-1-9 個人電腦10 2-1-10 玻璃光纖照明系統10 2-2 實驗量測儀器10 2-2-1 溫度量測10 2-2-2 壓力量測11 2-2-3 流量控制與量測12 2-2-4 影像擷取與影像處理設備12 2-3流道內部運動分析12 2-4 熱傳分析計算14 2-5 實驗方法與步驟15 2-5-1 實驗方法15 2-5-2 實驗流程16 第三章 含有奈米結構之矽質微流道製作流程19 3-1 微流道製作過程19 3-1-1晶片清洗技術19 3-1-2 薄膜沉積技術21 3-1-3黃光微影技術22 3-1-4感應耦合式蝕刻系統25 3-1-5濕式蝕刻系統26 3-1-6 陽極接合26 3-1-6-1 晶片接合技術之原理與應用27 3-2 微流道與含有奈米結構之微流道製程27 3-2-1 光罩設計27 3-2-2 微流道之製程步驟28 3-2-3 奈米結構之矽質微流道製作流程29 3-2-4 超疏水性之矽質微流道製作流程3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32 4-1壁面溫度與進口壓力量測結果32 4-2流場流譜圖分析33 4-3 微流道參數條件與流譜之關係35 4-4 臨界熱通量攀升比較圖36 第五章 結論37 參考文獻39 圖目錄 圖1-1 採用分段蝕刻奈米線之SEM剖面圖42 圖1-2 垂直擺放蝕刻奈米線之SEM剖面圖42 圖1-3 實驗參數所蝕刻奈米線之SEM剖面圖43 圖1-4 實驗參數所蝕刻奈米線之SEM剖面圖(高度5.71um)43 圖1-5 實驗參數所蝕刻奈米線之SEM剖面圖(直徑84.4nm)44 圖2-1 實驗環路圖45 圖2-2 測試段的剖面示意圖45 圖3-1普通矽質微流道前段製程46 圖3-2普通矽質微流道後段製程47 圖3-3含有奈米線結構微流道製程47 圖3-4超疏水微流道製程48 圖3-5經濕蝕刻後之晶圓48 圖3-6蝕刻後流道進口端經OM拍攝圖49 圖3-7蝕刻後尺標經OM拍攝圖49 圖3-8超親水表面接觸角量測圖49 圖3-9超疏水表面接觸角量測圖50 圖3-10 微流道成品圖50 圖4-1 q”=266.334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51 圖4-2 q”=266.334 kw/m2 , Re=22之壓力量測圖51 圖4-3 q”=300.995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52 圖4-4 q”=300.995 kw/m2 , Re=22之壓力量測圖52 圖4-5 q”=354.864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53 圖4-6 q”=354.864 kw/m2 , Re=22之壓力量測圖53 圖4-7 q”=266.334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54 圖4-8 q”=266.334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54 圖4-9 q”=300.995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55 圖4-10 q”=300.995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55 圖4-11 q”=354.864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56 圖4-12 q”=354.864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56 圖4-13 q”=266.334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奈米線結構)57 圖4-14 q”=266.334 kw/m2 , Re=22之壓力量測圖(奈米線結構)57 圖4-15 q”=300.995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奈米線結構58 圖4-16 q”=300.995 kw/m2 , Re=22之璧面壓力量測圖(奈米線結構58 圖4-17 q”=354.864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奈米線結構) 59 圖4-18 q”=354.864 kw/m2 , Re=22之壓力量測圖(奈米線結構)59 圖4-19 q”=266.334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奈米線結構)60 圖4-20 q”=266.334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奈米線結構)60 圖4-21 q”=300.995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奈米線結構) 61 圖4-22 q”=300.995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奈米線結構)61 圖4-23 q”=354.864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奈米線結構)62 圖4-24 q”=354.864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奈米線結構)62 圖4-25 q”=266.334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超疏水表面) 63 圖4-26 q”=266.334 kw/m2 , Re=22之壓力量測圖(超疏水表面)63 圖4-27 q”=300.995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超疏水表面)64 圖4-28 q”=300.995 kw/m2 , Re=22之壓力感測圖(超疏水表面)64 圖4-29 q”=354.864 kw/m2 , Re=2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超疏水表面)65 圖4-30 q”=354.864 kw/m2 , Re=22之壓力量測圖(超疏水表面)65 圖4-31 q”=266.334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超疏水表面)66 圖4-32 q”=266.334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超疏水表面)66 圖4-33 q”=300.995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超疏水表面)67 圖4-34 q”=300.995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超疏水表面)67 圖4-35 q”=354.864 kw/m2 , Re=12之璧面溫度分佈圖(超疏水表面)68 圖4-36 q”=354.864 kw/m2 , Re=12之壓力量測圖(超疏水表面)68 圖4-37 q”/G= 2.3 kJ/kg 壁面溫度攀升示意圖69 圖4-38微流道內之流譜隨時間變化圖70 圖4-39超親水微流道內之流譜隨時間變化(無週期性)70 圖4-40超親水微流道內之流譜隨時間變化圖(有週期性)72 圖4-41超疏水微流道內之流譜隨時間變化圖73 圖4-42 普通矽質微流道之氣泡成核現象圖73 圖4-43 奈米線結構微流道之氣泡成核現象圖74 圖4-44 超疏水性微流道之氣泡成核現象圖74 圖4-45普通矽質微流道熱通量和流量與流譜關係圖75 圖4-46超疏水微流道熱通量和流量與流譜關係圖75 圖4-47超親水微流道熱通量和流量與流譜關係圖76 圖4-48臨界熱通量攀升示意圖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