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文獻 丁育群 2002 〈挑戰2008國發計畫中社區規劃師之角色與政策任務〉,《社區規劃社區建築全國論壇論 文集》,高雄。 小林俊彥 1995 〈町併保存的日本起點-妻籠宿的日本經驗〉─《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 文集》(黃蘭翔譯)。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1993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 2005 〈生態農村規劃與評估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1998 張菀珍〈老人的宗教教育需求〉,《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所舉辦的第四屆高齡學科 技研討會論文集》。 文建會 1999 〈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會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 2005 〈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申學庸 1994 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台北。 方偉達、賴明洲、薛怡珍、周睿鈺、李吳嘉、張毓貴 2006年 〈溼地植生整治、復育工法與選種建議〉,《2006年自然資源保育暨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171-190。真理大學觀光學院自然資源應用學系。
王中天 2003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 (TSSCI),42 (5), 139-163。 王非凡 1996 〈都市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指南里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 王俊秀 1994 〈環境社會學的出發〉,台北。 王派仁 1994 〈兩個社區發展個案之比較:以一個城市社區與一個鄉村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塗發 2000 〈永續發展與再生能源〉,《看守台灣季刊》第183-189頁。 王鑫 1995 〈鄉土教學概說〉,台北:國語日報台灣鄉土教育資源中心。 包遵彭等譯 1970 〈國立歷史博物館創見與發展〉,台北:台灣書店。 司榮信 2006 〈社區居民對森林生態系經營之認知與態度〉。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台中。 甘俊二、鄭昌奇 2002 〈農業節餘水量有效運用策略研析〉,經濟部水利署。 田靜、姚建 2004 〈生態社區及其指標體系研究,工業建築〉。 交通部觀光局 1995 〈地區性觀光市鎮之評估與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 朱立君 2003 〈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朱美珍 1995 〈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 江千綺(譯) 1999 〈永續栽培設計─田園城市〉,江大樹主編《府際關係》第九章,頁 365-391。 江明修 1996 〈社區活動參與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 江明修、陳定銘 2000 〈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政大公共行政學報》。 江哲銘(主編) 2007 〈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8 〈永續發展小百科〉。 冷則剛 2000 〈永續發展政治:加拿大經驗及其對台灣的啟示〉,《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期,頁 17-35。 吳宗仁 2007 〈社區行動的菁英參與和社會資本—以高雄都會區邊緣三個鄉村社區為例〉。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芝儀、廖梅花(譯) 2001 〈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 吳書萍 2001 〈應用「靈敏度模型」評估社區永續性-平等里個案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 所。 吳凰君 2009 〈社區總體營造類型及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研究所。 吳麗娟 1985 〈理性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呂育誠, 2004 〈永續發展對地方基層組織與人員影響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頁 33- 64 。 呂怡儒 2001 〈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念謙 1997 〈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 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仁豪 2005 〈農村社區推動永續發展模式之探討-以彰化縣永樂社區及華崙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 及都市計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永展 2005 〈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台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79-91。 李永展 1995 〈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
李永展 2003 〈在地經營,全球接軌-永續發展式的城鄉風貌〉,《建築師》,pp106-108。 李永展 2003 〈城鄉風貌改造之回顧與前瞻〉,《建築師》,pp116-119。 李永展 2004a 〈永續發展策略〉,詹氏書局,。 李永展、洪菁谿 1999 〈生態社區之營造〉,《水資源管理季刊》。 李佳霖、黃衍明 2004 〈民居類型演化研究之問題探討—以彰化縣八卦山山腳路民居為例〉,《2004年第四屆文 化山海觀-全國研究生文化資產研討會》。 李怡燕 2004 〈花蓮港口阿美族的部落發展-年齡階級組織觀點的探討〉,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 李香玟 2008 〈台灣地區工業用地再利用趨勢探討-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 士論文,台北。 李惠斌、楊雪冬主編 2000 〈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 李登輝 1995 〈地區性觀光市鎮之評估與規劃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 李永展 1995 〈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 沈又斌 1993 〈社區動員與都市意義的轉變─臺北市「慶城社區」的形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論文。 沈介文 1999 〈台灣科技公關公司核心能力之研究〉,中華民國科技管理論文研討 會論文集,高雄:中 山大學企管系。 阮玉梅 1997 〈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於尹祚芊總校閱,公共衛生護理學(二版)。 林尤麗 2005 〈台北市芝山岩生態社區形構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 〈質性研究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林信揚 2004 〈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以桃米社區及大雁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 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欽 2002 〈邁向永續-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的反思〉,《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十五期》, PP.181-203。 林振春 1998 〈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 林敏哲、譚以德 2000 〈以永續發展理念營造生態農村環境〉,《關懷九二一震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 築技術學會,p128。 林朝欽、周新基、李桃生 2004 〈營造e化生態社區:六龜鄉新林業夥伴的故事〉。
林登讚 2003 〈世界遺產與聚落保存〉,《載於林登讚主編》,2003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 產,頁149-153,。台北:文建會。 林陽杰 2001 〈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藝 術教育研究所。 林瑞穗 1996 〈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 林萬億等 2001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效益評估研究報告〉,臺北市。 林憲德 1997 〈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內政部建築研 究所。 林憲德 2001 〈城鄉生態〉,詹氏書局。 林秀娟 2008 〈從文化產業取向探索南投陶業之發展策略〉。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彰化縣。 林采瑩 2004 〈非營利組織成員參與節慶活動的動機與效益認知之研究-以宜蘭國際藝術童玩節為例〉。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信華 1999 〈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振春 1994 〈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雜誌》, 第8卷第4期,頁117-129。 《社區化論文集》,頁 70-95。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邱奕儒 1999 〈玉井生態村之土地利用最佳化分析與生態建築規劃〉,東華自然資 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施教裕 1997 〈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期》,頁2-8。 柯惇貿 1999 〈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 論文。 洪英聖編著 2001 〈牛在台灣〉,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 洪英聖編著 2000 〈牛屎崎鄉土誌〉,南投縣草屯鎮御史里辦公室。 洪崇雄 2009 〈農村社區生態規劃規範之研究:以台南縣中坑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博 士論文。 洪敏麟撰 1972 〈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歷代治理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台中。 范麗娟 1994 〈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第7卷第2期,臺北。 郁元 1998 〈社區總體營造規劃與執行之差異探討-以集集鎮經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 文,桃園縣。
倪進誠 2003 〈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城鄉新風貌的發展連結〉,《桃園縣永續發展願景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 徐宗國(譯) 1996 〈質性研究概論〉,(原著:Anselm Strauss & Corbin),台北: 巨流。 徐震 1982 〈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徐震 1995 〈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 張子文、張我軍、郭啟傳、林偉洲合撰 2003 《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張世賢 2004 〈聯合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2期。 張立立 2000 〈都市再發展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芝鳳 2000 〈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陣 1998 〈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論與原則〉,收錄於徐震總編,《社會福利》 張珩、邢志航 2004 〈住宅特性與居住機能滿意程度關聯之研究—以公寓大廈式集合住宅為例〉,《建築學 報》,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47期,pp.89-106。 張珩、邢志航 2004 〈「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 以台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 報》,第五卷,第1期,pp.29-47。 張譽騰 1996 〈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台北。 張譽騰 1999 〈社區博物館的精神〉,《文化視窗》,10,12-19。 張譽騰 2001 〈社區博物館的理念與形成:歷史的視野〉,《社區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研討會》,15-26。 台北:文建會。 莊吉發 1982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 陳伯璋 2000 〈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 陳其南 1994 〈社區與國家重建〉,中國時報10月6日第十一版。 陳其南 1995 〈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其南 1995 〈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中國時報,1995.2.19,第11版。 陳其南 1996 〈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第10 卷,第2 期,頁109-116。 陳其南 1996 〈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陳其南、陳瑞樺 1998 〈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陳怡如 2000 〈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思全 2002 〈綠村共生生態的集村規劃-以新竹縣竹北市、芎林鄉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 文。 陳恆均 2002 〈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文化。 陳國華譯 2004 〈未來學導論〉,學富文化。 陳國寧 2001 〈社區博物館的經營與社區資源互動〉,《社區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研討會》3-14。台北:文 建會。 陳紹馨修、莊金德增修 1972 〈臺灣省通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中。 陳欽春 2000 〈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陳碧琳 2005 〈白米木屐村創造老社區的新可能〉,《TAIWAN 財經文化週刊》。 陳麗華 1997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 陳覺惠 1996 〈臺中縣大甲鎮社區總體營造整體規劃研究〉。
陶蕃瀛 1994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 喻肇青 2001 〈共生生態環住居空間組研究課題「綠谷」構想的實踐-第一階段「綠谷」構想中的綠色矽 島空間架構〉。 喻肇青 2003 〈共生都市、生態社區與都市設計〉,台北市永續城市景觀規劃論壇。 黃世輝 2001 〈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 黃世輝、宮崎清 1996 〈從地方文化的再生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課題〉,《84年度留日學人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東京,pp103-114。 黃世輝等 2001 〈從社區參與談日本社區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資產活化〉,蘭陽博物,2,11-14。 黃光男 1999 〈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 黃光男 1999 〈新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社區化與社區博物館〉,《文化視窗》,10,6-11。 黃光男 2000 〈如何開發博物館的社會資源〉,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美傳 2000 〈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以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日昌 2000 〈永續發展的內涵與對台灣的意義〉,《政策月刊》,65期,17-22頁。 賈芸隸 1992 〈怎樣建立青少年的自尊〉,台北:東方出版社。 廖孟儀 1999 〈建立生態社區準則之研究一以苗栗縣獅潭鄉大東勢聚落為例〉,台大環工所碩士論文。 廖俊松 2001 〈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理論初探〉,收錄於趙永茂、孫同文、江 廖俊松 2004 《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期。 劉阿榮 2001 〈治權轉移與政策變遷-以環保/經濟政策為例〉。 劉虹彤 2004 〈永續海岸觀光遊憩資源系統評估架構之設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碩 士論文。 劉久清 1999 〈公民、社區與自主性〉,收錄於沈清松編《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 頁193-232。 潘淑滿 2003 〈質性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蔣玉嬋 2000 〈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 政管理碩士論文,台北。
蔣玉嬋 2007 〈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以推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博士 班,台北市。 蔡必焜、王俊豪、卓正欽 2004 〈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台灣鄉村研究》, 第三期,頁 53-76。 蔡宏進 1985 〈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美華譯 2003 〈行動研究法〉,學富文化。 盧思岳等 2006 〈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篇〉,台北市:內政部。 盧誌銘、黃啓峰 1995 〈全球永續發展的緣起與發展〉,《工業污染防治》,第56期,P.1-23。 賴明洲、薛怡珍、黃鈺婷、余貞曄 2006 〈永續校園生態設計〉,《2006永續校園環境規劃與生物棲地營建生態工程研討會論文 集》。頁19-48。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暨研究所。 賴明洲、薛怡珍、黃鈺婷、余貞曄、黃莉婷 2006 〈東海大學枯枝落葉有機堆肥教學實習場之設計探討〉,《2006永續校園環境規劃與生物 棲地營建生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暨研究所。 賴春櫻 2006 〈從權益關係人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的推動機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 論文。 謝青燕 2004 〈傳統自然村生態社區規劃─以彰化縣二水鄉源泉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 文。 謝晶瑩 2003 〈社區建設新理念:生態社區〉,24-25。 嚴祥鸞 1998 〈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三民書局。
二、英文文獻 Aarsaether, & Baerenholdt. 2001.Coping strategies, social capital and space,Aarsaether, N., & Baerenholdt, O. J. (2002). Coping strategies, social capital and space.
Ablon (Eds.), 2002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enance of Self-esteem In Childhood (122-150).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Alberti M. 1996 Measuring urban sustainability , Environ impact assess , Vol. 16,pp.381-424.
Altman, I., & Low, S. M. 1992. Place attach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25(1), 56-65.
Banks, J. A. 1981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Bourdieu, P. 1985 The forms of capital: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J. G. Richardson, (Ed.). NewYork: Greenwood.
Bridger, J.C. and Luloff, A.E. 1999Toward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5 (4): 377-387
Brugmann, J. 1997 Is there a method in our measurement? The use of indicators in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Local Environment.
Bullen. P., & Onyx. J. 2000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6(1), 23-42.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nter, D. (1977). The psychology of place.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Claval, P.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Geography, translated by Ian Thompso. Coleman, S.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h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Cotton, N. S. 1985. The development and self-esteem regulation. In J. E. Mack & S. L.
Earl Babbie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Edwards, B., & Foley. M. W. 1997.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ur discontent,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0(5), 669-678.
Elliott, J.A. 1994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9(2), 151-165.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9, (2), 151-165.
G. Ellis Burcaw 1997 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
Gagnon, M. 1997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ecology in the Fayum sequence (Egypt),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32:133–160
Gilbert, O.L. 1989The ecology of urban habitats, London ; New York : Chapman and Hall Gilman, R.,1991,The Eco-Village Challenge, IN CONTEXT:Living Together, 29:10-15
Giraudel, J.L. and Lek, S. 2001A comparison of self-organizing map algorithm and some conven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ordination, Ecological Modelling, 146:329–339
Gordon, D. 1990Green cities:ecologically sound approaches to urban space, Montreal:Black Rose Books
Hamdi, N. and Goethert, R. 1999 Action Planning for Cities—A Guide to Community Practice, 張恆輔、徐芳菁、張曉玲譯,台北:六合
Hoff, M.D. 1998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New York:Lewis Publishers。
Howard, E., Hardy, D., Hall, P. and Ward, C. 1989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New York:Routledge
IUNC、UNEP,and WWF 1980 〈世界自然保育方案〉。 Kinard, J. 1985The Neighborhood Museum as a Catalyst for Social Change, Museum.
Kirby, A. 2002〈Redefin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at the ecovillage at Ithaca: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3:323-332
Lee, Y.J. 1994Sustainable Community Plan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1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owar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 in the 21st Century, Taipei:National Chenchi University
Lee, Y.J. 1995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aiwaness Cities, the Fourteenth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Regional Science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July 25-27. Taipei, Taiwan
Liao, C. M. 1996〈Guiding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Eco-City Development〉---Works in Progress in Los Angeles,《永續生態城鄉 發展理念與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3-37
Mansvelt, J. and Mulder, J. 1993European Feat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ontribution to the Dialogu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7:67-90
Maser, Chris 1997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Delray Beach, Fla. : St. Lucie Press
McKenna Jr., J.E. 2003An enhanced cluster analysis program with bootstrap significance testing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analysis,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18:205–220
Mckenzie, R. D. 1925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nbiot,G. 1996 〈The Lands is Ours〉.
Munasinghe, M. 1993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42.蕭代基譯。
Nijkamp, P. 1991Sustainability of urban systems: a cross-national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urban innovation, England : Avebury Oxford: Blackwell.
Paterson, D. and Connery, k. 1998Reconfiguring the edge city:the use of ecological design parameters in defining the form of commun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6:327-346
Pearce, D. W. and J. J. Warford 1992A World Without End: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zzy John 199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An Economic Analysis〉 Washington D.C。
Rodriguez, D.J. 1999 A method to detect higher order interactions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 Ecological Modelling,117:81–89
Sanders, R. 2000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seven Chinese eco-villag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25):349–372
Trainer, T. 2001Deb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lobal Eco-village Movement: A Reply to Takis Fotopoulos, Democracy & Nature, 8,1,:143-157
Wates, N. and Knevitt, C. 1994Community architecture: how people are creat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謝慶達、林賢卿譯,臺北:創興。
Weaver, James H., Michael T. Rock, and Kenneth Kusterer 1997 Achieving Broad-Bas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Growth with Equity. West Hartford, Connecticut: Kumarian Press.
Wight 1998 Tools for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in planning and managing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the destination, Sustainable Tourism: A geographical persptive,Harlow: Addison-Wesley Longman,75-91.
三、網路文獻 http://www.gen-europe.org www.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GEN.com 【牛專題】人文‧南投牛屎崎,2011,http://e-info.org.tw/node/40517 http://www.hnitc.com.tw/ezfund/ez35/ez35_page7.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