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內政部 (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衛生署、勞委會(2009)。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97年至100年中程計畫,臺北市:內政部。
王雅各譯 (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臺北:心理。
王慧娟 (2007)。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之生活經驗與其相關社會福利之探討─以老年妻子照顧者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王麗雪、何美瑤、呂桂雲、葉淑惠 (2007)。照顧者社會支持、照顧評價和失能老人家照顧品質的相關性探討。實證護理,3(3),177-187。史曉寧、黃愛娟 (1996)。家庭重病老年病患之主要照顧者壓力源和其家庭功能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3(2),138-147。朱素貞 (2000)。老來伴?老來絆?兩性在照顧失能配偶的角色與心態歷程之探討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何瓊芳 (2000)。探討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正向經驗。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呂寶靜、陳景寧 (1997)。從女性家屬照顧者處境談福利政策之建構。載於劉毓秀 (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頁59-92) 。臺北:女書。
呂寶靜 (1997)。照顧者在社會服務體系角色之初探。主計月報,84(6),35-38。
呂寶靜 (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臺北:五南。
吳聖良、胡杏佳、姚克明 (1991)。臺灣地區居家照護老人主要照顧者負荷情況及其需求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8(3),237-247。吳聖良、林豐雄、張瑛玿、姚克明 (1992)。臺灣省社區殘障老人主要照顧者之壓力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9(2),166-177。
吳味鄉 (1993)。臺灣地區老人照顧與社會網絡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吳味鄉 (1993)。臺灣地區老人長期疾病照顧現況分析。福利社會,38,17-21。
吳淑瓊、吳念倫 (1998)。功能障礙老人主要家庭照護者的照護現況與支持需求。照顧者季刊,1,1-6。
吳淑如、邱啟潤 (1998)。居家照護病患照護問題及照顧者的壓力。照顧者季刊,2,14-20。
吳淑瓊、林惠生 (1999)。臺灣功能障礙老人家庭照護者的全國概況剖析。中華衛誌,18(1),44-53。吳書昀 (2002)。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吳淑瓊、戴玉慈、莊伸洋、張媚、呂寶靜、曹愛蘭、王正、陳正芬 (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台灣衛誌,23(3),249-258。李淑霞 (1994)。照護失能老人對家庭照護者的負面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李淑霞、吳淑瓊 (1998)。家庭照護者負荷與憂鬱之影響因素。護理研究,6(1),57-67。林松齡 (1993)。老年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兼論四個社會支持模式。載於王國羽 (主編),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 (頁265-289)。嘉義縣: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林秀純、徐亞瑛 (1998)。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之照顧回饋與負荷及相關因素探討。長庚護理,9(2),1-11。
林秀純、徐亞瑛、姚開屏、吳淑瓊 (1999)。台灣北部地區失能老人家庭照顧品質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7(1),15-28。林如萍 (2001)。高齡化社會與家庭。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仙梅、陳芳茹 (主編),家庭概論 (頁322-337)。台北:空中大學。
周月清 (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周麗端、黃郁婷、楊康臨、唐先梅 (2010)。家庭危機與管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卓春英 (2001)。頤養天年─台灣家庭老人照護的變遷。台北:巨流。
邱惠慈 (1993)。社區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的特性與負荷。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邱啟潤、許淑敏、吳淑如 (2003)。居家照護個案之主要照顧者綜合性需求調查。醫護科技學刊,5(1),12-25。邱啟潤、陳武宗、陳宜品 (2005)。慢性病病患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之研究。長期照護雜誌,9(3),245-262。邱啟潤、金繼春 (2006)。一位家庭照顧者在愛的勞務中之自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護理雜誌,53(4),49-57。洪湘玲、賴欣宜、許怡娟 (2004)。影響家庭照顧者照顧失能老人意願的文獻探討。銀樺學誌:中臺醫護技術學院論文選集,3(1),23-35。
胡幼慧、王孝仙、郭淑珍 (1995)。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與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22(2),99-113。胡幼慧 (1996)。台灣老年人口的依賴結構初探:以老年婦女為例。人口學刊,17,83-112。胡幼慧 (主編) (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版)。臺北:巨流。
孫嘉玲、黃美瑜、宋梅生、陳施妮、李綉彩、王秀香 (2005)。中風病患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支持。臺灣醫學,9(3),303-310。孫宗慧、陳淑銘、邱金菊 (2006)。協助一位主要照顧者減輕身、心、社會、經濟負荷的照護經驗。長期照護雜誌,10(2),167-177。馬永年、梁琬華(譯) (2009)。家庭理論。臺北:五南。(White, J. M., & Klein, D. M., 2007)
郝溪明 (1998)。老人長期照護中家庭功能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3,265-272。秦燕、游育蕙、黃孝鏘 (1999)。台中市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的壓力與需求。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7,75-103。徐慧娟 (2001)。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之照顧信念:照顧信念的測量及其對照顧付出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許雅娟 (2002)。家庭主要照顧者的需求及資源,載於陳慧姿 (主編),長期照護實務 (頁1-23)。臺北:永大。
許淑敏、邱啟潤 (2003)。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源與因應行為─以一個支持團體為例。護理雜誌,50(5),47-55。陳景寧 (1996)。女性照顧者角色之成因、處境及其福利政策分析─以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陳圭如 (2000)。男性家庭照顧者之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惠姿 (2002)。緒論。載於陳惠姿 (主編),長期照護實務 (頁1-28)。臺北:永大。
陳美妙、陳品玲、陳靜敏、徐亞瑛 (2004)。機構式喘息服務對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負荷之影響。長庚護理,16(2),152-166。
陳燕禎 (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158-174。陳燕禎 (2007)。老人福利─理論與實務的本土的觀點。臺北:雙葉。
陳正芬、吳淑瓊 (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32,83-121。
陳武宗、李彥蓉 (2008)。臺灣長期照顧政策演進與制度規畫之初探─新制度論觀點。臺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頁187-210),嘉義縣:中正大學。
陳麗娜 (2008)。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對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之影響。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張晉芬、黃玫娟 (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載於劉毓秀 (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頁227-253)。臺北:女書。
黃金鳳譯 (1993)。家屬照顧酬金方案─消費者關典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62,43-49。
黃俐婷 (2003)。女性照顧者角色負荷及其資源運用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224-238。曾孆瑾 (2003)。「愛」或「礙」的勞務─從照顧角色變遷思考女性照顧者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01,213-223。
曾孆瑾 (2005)。從老年的家庭照顧支持系統思考老年人口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10,274-283。曾薔霓 (2007)。尋找家庭場域中:「照顧選擇及實踐」的可能與價值: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的政策思考。臺灣社會福利學刊,6(1),131-175。湯麗玉 (1991)。癡呆症老人照顧者的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湯麗玉、葉炳強、陳良娟、謝碧容 (2000)。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成效初探。應用心理研究,7,171-190。楊珮琪 (1990)。老年痴呆症病患家屬之壓力與需求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溫秀珠 (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趙善如 (2005)。從平衡觀點來探討老年妻子照顧者的內在心理適應。2005年老化社會與健康照顧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 (頁222-255)。屏東縣:美和技術學院。
劉淑娟、蘇秀娟、謝美娥 (1998)。北市失能老人其主要照顧者資源需求之初探。長期照護雜誌,2(2),31-47。劉芳助 (1999)。誰來照顧這群「隱形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顧者。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劉欣宜 (2000)。居家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劉明浩 (2004)。家庭照顧者津貼理想與實踐難題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劉雅文、莊秀美 (2005)。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之相關探討:關於福利使用自主權與照顧者女性化議題。社區發展季刊,108,237-248。潘依琳、田聖芳、張媚 (1998)。居家臥床病人其主要照顧者之壓力源、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公共衛生,24(4),219-234。潘淑滿 (200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譯) (2004)。家庭壓力。臺北:五南。(McKenry, P. C., & Price, S. J., 2000)
謝美娥 (2000)。美國對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協助措施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92,242-252。韓佩軒 (2000)。影響居家失能老人家庭照顧品質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韓佩軒、黃璉華 (2002)。臺灣中部地區居家失能老人家庭照顧品質之探討。榮總護理,19(2),205-212。簡春安、鄒平儀 (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蕭金菊 (1995)。家屬長期照顧慢性病老人對支持性服務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蘇嫺敏 (2009)。主要照顧者的照顧信念與照顧負荷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居家服務使用者為例。國立暨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西文文獻】
Becker, G. S. (1981).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ss, D. M., & Noelker, L. S. (1987).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elder's use of in-come services: An expande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8(6), 184-196.
Boss, P. G. (1988). Family Stress Manage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Berry, G. L., Zarit, H. Z., & Rabatin, X. R. (1991). Caregiver activity on respite and nonrespite days: A comparison of two service approaches. The Gerontologist, 31(6), 830-935.
Bywaters, P., & Harris, A. (1998). Supporting Carers: is Practice still Sexist?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6(6), 458-463.
Becker, S., Aldridge, J., & Dearden, C. (1998). Young carers and their families. Black Science Ltd.
Cantor, M., & Little, V. (1985). Aging and social care. In R. H. Binstock, & E. Shanas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2nd ed.) (pp. 745-781).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appell, N. L. (1990). Aging and social care. In R. H. Binstock, & L. K. George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3rd ed.) (pp. 438-454).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Inc.
Cavaye, J. (2006). Hidden carers. Dunedin Academic Press.
Department of Health (1995). Carers (Recognition and Services) Act 1995. London: HMSO.
Graham, H. (1983). Caring: A labour of love. In J. Finch, & D. Groves (Eds.), A labour of love: Women work and caring (pp. 13-30). London:Routledge.
Greenberg, J., Seltzer, M., & Brewer, E. (2006). Caregivers to older adults. In B. Berkman (Ed.),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in health and aging (pp. 339–35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ll, R. (1958). Social Stress on the Family─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ies under Stress. Social Casework, 49, 139-150.
Haley, W. E. (1991). Caregiver intervention programs: The moral equivalent of free haircuts? The Gerontologist, 31(1), 7-8.
Harris, P. B. (1993). The misunderstood caregiver?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male caregiver of Alzheimer’s disease victims. The Gerontologist, 33, 551-556.
Hash, K. (2003). Practice with caregivers: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 M. J. Naleppa, & W. J. Reid (Eds.),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A task-centered approac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itwak, E. (1985). Helping the elderly:Th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informal networks and formal systems.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Lavee, Y., McCubbin, H., & Patterson, J. M. (1985).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and Adap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by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7(4), 811-826.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Sage.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2). Family Adaptation to Crisis. In H. I. McCubbin (Ed.), Family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pp.26-47).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Miller, B. (1990). Gender difference in spouse caregiver strai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311-321.
Montgomety, R. J. V. (1992). Examining respite: Its promise and limits. In M. Gory, & A. P. Duncker (Eds.), In-Home Care for older people: Health and supportive service (pp. 75-96). CA: Sage.
Olson D. H., & John D. F. (1989).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3rd ed.). CA:Sage.
Pearlin, L. I., Lieberman, M. A., Menaghan, E. G., & Mullan, J. T. (1981). The stress proc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2, 337-356.
Pearlin, L. I., Mullan, J. T., Semple, S. J., & Skaff, M. M. (1990). Caregiving and the Stress Process: An Overview of Concepts and Their Measures. Gerontologist, 30, 583-594.
Pealin, L. I., Aneshensel, C. S. Mullan, J. T., & Whitlatch, C. J. (1996). Caregiving and Its Support. In R. H. Binstock, L. K. George, J. H. Schulz, G. C. Myers, V. W. Marshall & J. E. Birren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pp. 283-301). Academic Press.
Riessman, C.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CA: Sage.
Sussman, M. B. (1985). The family life of older people. In R.H. Binstock, & E. Shanas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2nd ed.) (pp. 415-449). New York:Vab Nostrand Reinhold.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2nd ed.).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網路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 (2007)。近年我國老年人口數一覽表。2010年2月2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7/1/1-03.htm
內政部統計處 (2009)。歷年平均餘命時間數列資料。2009年12月28日,取自:sowf.moi.gov.tw/ stat/Life/10timeseries.xls
內政部統計處 (2010)。98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估測結果。2010年2月24日,取自:sowf.moi.gov.tw/stat/Life/98年平均餘命估測結果.doc
內政部統計處 (2010)。育齡婦女生育率。2010年9月19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0)。各國(地區)平均壽命。2010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3123&CtUnit=214&BaseDSD=7&nowPage=2&pagesize=25
台灣經貿網 (2009)。台灣國際銀髮族暨健康照護產業展專題報導:政策助攻、市場潛在需求旺盛,健康照護市場商機看漲。2010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taiwantrade.com.tw/CH/query.do?Method=showPage&name=cetraNewsDetail&pathfrom=cetraNewsSearch&id=13175&table_class=I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8)。性別工作平等法。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law.
moi.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30014
行政院主計處 (2003)。台閩地區老人居住安排與健康照護之研析。2010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174&ctNode=548
行政院 (2006)。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核定本)。2010年3月5日,取自:http://www.tccgc.gov.tw/inc/dl.asp?f=../ files/i/%A6%E6%ACF% B0%7C%
B0%7C%BBO%A4%E5%A6r%B2%C40940014390%B8%B9%A8%E7%AE%D6%A9w(1).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9)。中低收入戶老人特別照顧津貼。2010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99e3dd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9)。長期照護保險規劃報告。2010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835
行政院主計處 (2010)。性別統計指標。2010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dgbas.
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324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0)。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第一期。2010年3月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65
吳慈恩 (1998)。由婦女之照顧者角色、經濟需求及工作權談婦女之福利政策規劃。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2010年3月5日,取自: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0002_3.htm
吳淑瓊 (2010)。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2010年3月5日,取自:http://www.psc.ntu.edu.tw/newsletter/journal28/longcare.htm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2007a)。2007第二屆家庭照顧者日:家庭照顧者觀察。2009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familycare. org.tw/fcgnew/prom_doc_list.aspx?art=research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2007b)。什麼是照顧。2009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familycare.org.tw/fcgnew/prom-intro-3.aspx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2007c)。關於我們。取自2009年12月6日:http://www.familycare.org.tw/fcgnew/prom-about-1.aspx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2007d)。國內有多少位家庭照顧者。2010年1月3日,取自:http://www.familycare.org.tw/fcgnew/prom-intro-2.aspx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2008)。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緣起,取自2010年1月19日:http://www.familycare.org.tw/supportcenter/p1.aspx
財稅部稅務入口網 (2005)。免稅額篇。2010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etax.
nat.gov.tw/wSite/ct?xItem=21201&ctNode=11175
陳穎叡 (2009)。負擔照顧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義務。2010年1月3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takeday1126/article?mid=1245&prev=1246&next=1242
陳素玲 (2009)。女性薪資,還沒反平。聯合晚報。2009年11月11日,取自:http://blog.udn. com/tpa285/3482195
趙善如 (2001)。失能老人女性照顧者的經濟生活現況。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2009年11月20日,取自:http://taiwan.yam.org.tw/nwc/ nwc6/safe/10.htm
蔡鐿安 (2006)。論家庭變遷下老人之家庭照顧支持系統。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2009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5/55-62.htm
西文部分
Chan, H.S., & Lin, C.C. (2005). Crisis and challenge of Taiwan’s aging society. NPF Backgrounder. Retrieved January 13, 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B-htma
Approachinh Aged Society Steps for Welfare of Old People Should Be Prepared (2004). The Korea Times. Retrieved January 14, 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globalaging.org/elderrights/world/2004/approach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