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9: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博智
研究生(外文):Chuang Po-Chih
論文名稱:天庾重地-明清時期漕運制度下的通州
論文名稱(外文):Grain Tribute System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Tongzhou during the Ming-Qing Period
指導教授:徐泓徐泓引用關係巫仁恕巫仁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HongWu, Jen-shu
口試委員:賴惠敏邱澎生徐泓巫仁恕
口試委員(外文):Lai, Hui-minChiu, Peng-shengHsu, HongWu, Jen-shu
口試日期:2011-07-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通州南北大運河漕運制度明清時期
外文關鍵詞:Tongzhouthe North-South Grand CanalGrain Tribute SystemMing-Qing Peri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明清時期的南北大運河,是連結政治中心北京與經濟中心江南地區的重要人工渠道,也帶動沿岸興起了一批包括通州在內的新城鎮。通州位於大運河的最北端,距離首都北京僅有25公里,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朝廷在此設有大型漕倉,是非常典型的運河城市,其興衰與漕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文主要討論明清漕運制度下,通州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層面的變化。透過研究可以發現,通州受到漕運制度的影響非常巨大,再加上臨近首都,因此其城市命運為國家力量所強力掌控。但是,另從軍事戰略地位、經濟發展等角度分析之後,則可看到通州此一城市在其他不同面向所呈現出的歷史樣貌。

The North South Grand canal in the Qing and Ming eras was an artificial waterway served as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hub for Beijing and Jiang Nan region, which also generated the foundation of several new towns and cities along the banks including Tong zhou. Tongzhou is situated at the most northern part of the Grand canal, twenty five kilometres from the Capital Beijing, possessing great geographical advantage. The palace had constructed a great granary as it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a canal city, the prosperity of the city depends on the traffic of the grain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on the discussion of how the politics, military, economy and other elements are influenc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Tribute System. This research shows Tongzhou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Grain Tribute System and whilst being so close to the capital, the fate of this city was tightly gripped by the power of the state. However, after an analysis of its military stratigic pos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arious other aspects, we can see Tongzhou in a different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前言.......................................................................................................................................1

第一章 城市的建立及其變遷.......................................................................................23

  第一節 通州的建置與沿革...................................................................................23
  第二節 明清通州城的建造與修繕.......................................................................43
  第三節 華北軍事防務體系下的通州-以明代為主..........................................48

第二章 漕運制度下的通州倉.........................................................................................63
  
第一節 通州的漕倉..................................................................................................63
  第二節 通倉的倉儲管理組織.................................................................................74
  第三節 廢通倉之議..................................................................................................85

第三章 望帆雲表-通州城市的經濟發展.....................................................................93
  
第一節 通州地區的人口變化....................................................................................93
  第二節 大運河的南北物資流通................................................................................96
  第三節 通州境內村莊、集市的變化......................................................................102
  第四節 通州城城廂內外之發展...............................................................................113

結論.......................................................................................................................................120
參考書目...............................................................................................................................123
附錄.......................................................................................................................................140

(一)史料

(1)正史、政書、典籍
〔周〕左丘明,《左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漢〕許慎,《說文解字》,收入《景印四部善本叢刊》﹙台北:台灣商務,1965﹚。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上海:上海古籍據清乾隆敕刊聚珍版叢書影印,1990)。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台北:中華書局,1975)。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明〕王在晉,《通漕類編》,收入《明代史籍彙刊》,第22種(台北:學生書局,
據明天啓、崇禎年間刊本,1970年)。
〔明〕王國光、張學顏編纂,《萬曆會計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冊831-8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9年刻本影印,1999)。
〔明〕吳仲,《通惠河志》(台北:正中書局據明嘉靖戊午刊本影印,1981)。
〔明〕宋濂等修,《新校本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明〕李東陽、申時行等修,萬曆《大明會典》,收入《元明史料叢編》,第1輯(台
北:文海出版社據明萬曆刊本,1986)。
〔明〕李賢,《明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冊472-473(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默、黃養蒙撰,《吏部職掌》,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職官類,
冊258(濟南:齊魯書社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明〕沈國元,《兩朝從信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冊356(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崇禎刻本影印,1995)。
〔明〕周之翰撰,《通糧廳志》,收入《明代史籍彙刊》,冊21-22(臺北:台灣學生
書局據明萬曆33年原刊本影印,1970)。
〔明〕金日昇,《頌天臚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5-6(北京:北京
出版社據明崇禎2年刻本影印,2000)。
〔明〕茅瑞徵、劉效祖撰,《四鎮三關志》,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
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10(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明萬曆4年刻本影印,2000)。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中國史學叢書》,冊7(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據明崇禎刻本,1965)。
〔明〕高汝栻,《皇明法傳録嘉隆紀》,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史部,編年類,
冊38(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浙江圖書館藏明崇禎九年刻本影印,2005)。
〔明〕畢自嚴撰,《度支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冊483-4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崇禎刻本影印,1997)。
〔明〕陳子龍等輯,《明經世文編》,冊1-6(北京:中華書局據明崇禎年間雲間平露堂刻本影印,1962)。
〔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收入《中國史學叢書》,8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據明崇禎刻本,1986)。
〔明〕陳組綬,《皇明職方地圖》,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冊26(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明崇禎刊本,2005)。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冊100-106(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明萬曆44年刻本影印,1996年)。
〔明〕程開祜,《籌遼碩畫》,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冊243(台北:新文
豐書局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89)。
〔明〕楊宏、謝純撰,《漕運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冊8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嘉靖7年楊宏刻本,1999)。
〔明〕張鹵校刊,《皇明制書》(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1969)。
〔明〕潘季馴,《河防一覽》,收入《中國水利要籍叢編》,第2輯(台北縣:文海出
版社據民國25年排印本影印,1969)。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收入《史料四編》(台北:廣文,1972)。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收入《北京古籍叢書》,冊1-4(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1983)。
〔清〕不著撰人姓氏、乾隆12年奉敕編,《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20-625(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不著撰稿人、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冊1-20(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方觀承編,《畿輔義倉圖》,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194
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乾隆18年刊本,1969)。
〔清〕林春熙輯,《國朝掌故輯要(上、下)》,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3
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緖28年刊本影印,1972)。
〔清〕席裕福、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8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緖29年上海圖書集成局排印本影印,1982)。
〔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盛康等輯,《皇朝經世文續編》,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4-85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清〕陳琮,《永定河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冊850(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大圖書館藏清乾隆內府抄本影印,1999)。
〔清〕陳夢雷編、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成都:中華書局,1985)。
〔清〕傅澤洪撰,《行水金鑑》,收入沈雲龍主編,《中國水利要籍叢編》,第1集,
冊1-10(台北:文海,1969)。
〔清〕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4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緖12年重校本影印,1972)。
〔清〕楊錫紱,《漕運則例纂》(香港:蝠池書院據清乾隆刻本影印,2004)。
〔清〕溥崑岡、劉啟瑞等奉敕撰,《清會典事例》,冊1-12(北京:中華書局據光緒
25年石印本影印,1991)。
〔清〕溥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光緒25年刻本景印,1963)。
〔清〕劉錫信,《潞城考古錄》,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94輯(台北縣:藝文印
書館據清光緒年間刊本影印,1966)。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4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據民國景十通本影印,1988)。
〔清〕潘世恩、祁寯藻編纂,道光《欽定戶部漕運全書》,收於《故宮珍本叢刊》,
冊319-321(海口市:海南出版社據清道光24年刻本影印,2000)。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冊613-624,收於《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據四部叢刊續編本影印,1995)。
〔清〕戴齡、福趾等修,光緒《欽定戶部漕運全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冊836-8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光緒2年刻本影印,1999)。
〔清〕覺羅勒德洪撰,《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版重
印,1985)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稿本》(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1986)。
趙爾巽等纂,《清史稿校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62年刊本,(台北: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84)。

(2)地方志
《至順鎮江志》,〔元〕脫因修、俞希魯纂,元至順3年修、清道光22年丹徒包氏刻
本影印,收入中國地志研究會編,《宋元方志叢刊》,冊3(北京:中華
書局,1990)。
《至正金陵新志》,〔元〕張鉉修纂,元至正4年刊本影印,收入《宋元地方志三十
七種》,冊6(台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通州志》,〔清〕王維珍纂、高建勳等修,清光緒5年刊本影印,收入《新修方志
叢刊.河北方志》,冊5(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通州志》,〔清〕高天鳳修、金梅纂,清乾隆48年刊本、道光18年修訂本影印,
收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冊18-19(北京 : 北京圖
書館出版社,2005)。
《通州志》,〔清〕陸茂騰纂、吳存禮修,清康熙36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地方志
集成.北京府縣志輯》,冊6(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通州志略》,〔明〕楊行中纂、劉宗永校點,據嘉靖28年刻本校記,收入《北京舊
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2007)。
《通州新志》,〔清〕黄成章纂修,清雍正2年刻本。
《通縣志要》,金士堅等修、徐白等纂輯,民國30年鉛印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
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號136(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順天府志》,〔明〕沈應文、張元芳纂修,明萬曆刻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冊20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順天府志》,〔清〕萬青黎、周之楣纂,清光緒12年刻本影印,收入《中國地方志
集成 .北京府縣志輯》,冊1-3(上海:上海書店,2002)。
《順天府志殘存二卷》,〔明〕不著撰人姓氏,永樂大典本攝製,國立故宮博物院攝
製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寧夏新志》,〔明〕胡汝礪纂,明抄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寧夏省》,
號8(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畿輔通志》,〔清〕唐執玉、李衛等監修、田易等編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照相
縮印本,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冊504-507(北京:
商務印書館據,2005)。
《畿輔通志》,〔清〕黃彭年等纂,清宣統2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省志彙編》,冊11(台北:華文書局,1968)

(3)文集、奏疏、筆記小說與其他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收入《四部備要》,2函,冊1-12(上海:中華書局據
東雅堂本校刊影印,1934)。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據記錄彙編本影印,1966)。。
〔明〕朱紈,《甓餘雜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78(台南:莊嚴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明朱質刻本影印,1996)。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冊8(北京:中華書局據清光緖王灝輯刊本影印,1981)。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250-1254
(北京:商務印書館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1987)。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17-11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明〕夏良勝撰,《東洲初稿》,收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三集》,集部,別集
類,冊1278-1289(台北:台灣商務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
庫全書本影印,1972)。
〔明〕徐階,《世經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79-80(台南:莊嚴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明萬曆徐氏刻本影印,1996)。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08(台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收於《元明史料叢編》,第2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據
民國排印本影印,1985)。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陳全之,《蓬窗日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25(上
海:上海古籍圖書館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影印,
1999)。
〔明〕陳洪謨,《治世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喬璧星,《喬中丞奏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明萬曆39年序刊本。
〔明〕黃汴撰,《一統路程圖記》,收入楊國泰撰,《明代驛站考(增訂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吳岫校鈔本點校影印,2006)。
〔明〕劉侗撰,《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明〕楊博,《本兵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冊61
(濟南市:齊魯書社據明萬曆14年刻本影印,1996)。
〔明〕董應舉,《崇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03(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0)。
〔明〕談遷,《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顧九思撰,《掖垣題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冊
64(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明萬曆29年自刻本影印,1996)。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入《明清筆記史料叢刊》,第78-88輯(北京:中
國書店據清光緒9年刻本影印,2000)。
〔清〕董恂,《江北運程》,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北京,北京出版社據
清咸豐刻本影印,1998)。
〔清〕談遷,《國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許喬林編,《陶文毅公集》,收入《中國史料叢刊》,第29輯,冊1-8(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8)。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陳洪範,《北使紀略》,收入中國歷史研究社編,《崇禎長編》(上海:神州國
光社,1952)。
〔清〕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林基中主編,《燕行錄全集》,100冊(韓國:東國大學出版社,2001)。

(二)專書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北京民俗博物館編,《漕運文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尹均科,《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王雲,《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北京市通州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古韻通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史念海,《中國的運河》(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安作璋,《中國運河文化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43,1961)。
李文治、江太新著,《清代漕運》(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谷光隆編,《大運河調查報告書》(愛知大學,1992)。
周良,《通州漕運-通州運河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東吳大學歷史系編,《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三)》(台北:東吳大學歷
史系,2007)。
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河北省志》(石家莊市: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
星斌夫,《大運河:中国の漕運》(東京:近藤出版社,1971)。
星斌夫,《明代漕運の研究》(東京:學術振興社,1963)。
星斌夫,《明清時代交通史の研究》(東京:山川出版社,1971)。
倪玉平,《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徐永傑,《漕運重地周家口:會館》(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哲郎,《清代的漕運》(台灣: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印行,1969)。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陳正祥著,《中國文化地理》(台北市:木鐸,1983)。
陳橋繹,《中國運河開發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彭雲鶴,《明清漕運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黃仁宇著,張皓、張升譯,《明代的漕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美國密西根
大學博士論文,1964。
劉士林、耿波、李正愛等著,《大運河城市群敘事》(遼寧:遼寧出版社,2008)。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2)。
鄭肇經,《中國水利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鄧拓,《中國救荒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蕭立軍,《明代中後期九邊兵制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韓光輝,《北京歷史人口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Will, Pierre-Etienne, tr. by Elborg Forster, Bureaucracy and Famin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18世紀中國的官僚主義與災荒),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Li, Lillian M.,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1690s-1990s(1690—1990年間華北的饑荒:國家、市場與環境的退化),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三)期刊論文
于志嘉,〈明代江西衛所屯田與漕運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2分(2001),頁301-338。
于德源〈清代的京、通二倉〉,《中國農史》,1996年1期,頁29-37。
山口迪子,〈清代の漕運と船商〉,《東洋史研究》,卷17期2(1958),頁59-70。
中原晃雄,〈清代における漕糧の商品化について―漕運研究の一齣〉,《史学研究》,期70(1958)。
中原晃雄,〈清代漕船における商品流通について〉,《史学研究》,期7(1959)。
王守中〈山東運河城市興衰鑒〉,收於《山東運河文化文集》(濟南:山東科技出版
社,1998)。
王俊中,〈明代漕運與海洋政策的一些觀察-以隆慶末年「漕糧海運」的興罷為例〉,
《史繹》,期21(1990),頁57-87。
王雲,〈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區域的徽商〉,《安徽史學》,2004年3期,頁12-19。
史為樂,〈大運河的開鑿及其影響〉,收入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北京民俗博物館編,《漕運文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頁40-45。
田口宏二朗,〈明代の京・通倉〉,《待兼山論叢(史学篇)》,期34(2000),頁49-74。
田口宏二朗,〈明代の漕糧と餘米〉,《東洋史研究》,卷64期3(2005),頁67-103。
田口宏二朗,〈淺析明代北京的糧穀再分配機制〉,收入《慶祝王鍾翰教授八十五暨
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論文合集》(安徽:黃山書社,1999),頁121-130。
江太新、李文治〈論清代中葉後漕政的敗壞〉,《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4期,
頁112-123。
江太新、蘇金玉,〈漕運與淮安清代經濟〉,《學海》,2007年2期,頁56-61。
吳洪琳,〈清代陜西社倉的經營管理〉,《陜西師範大學》,2004年2期,頁97-101。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的社會功能〉,《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4期,頁103-117。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與商品流通〉,《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1期,
頁78-82。
吳琦,〈清代漕糧在京城的社會功用〉,《中國農史》,1992年2期,頁60-62
吳琦,〈清後期漕運衰亡的綜合分析:兼評胡林翼漕運改革〉,《中國農史》,1990年
2期,頁69-76。
吳琦,〈漕運與民間組織探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1期,頁120-126。
吳琦〈清代漕運水手行幫會社的形成:從庵堂到老堂船〉,《江漢論壇》,2002年12
期,頁57-61。
吳滔,〈 論清前期蘇松地區的倉儲制度〉,《中國農史》,1997年2期,頁40-49。
吳滔,〈明代蘇松地區倉儲制度初探〉,《中國農史》,1996年3期,頁53-61。
吳滔,〈明清蘇松倉儲的經濟社會職能探析〉,《古今農業》,1998年3期,頁54-64。
吳緝華,〈元朝與明初的海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
(1956),頁363-380。
吳緝華,〈明代的海陸兼運及運河的竣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29本下(1958),頁721-755。
吳緝華,〈明代臨清德州的地位及其漕倉的研究〉,《大陸雜誌》,卷21期1、2合刊
(1960),頁40-44。
宋軍,〈集市、廟會與紅陽教的傳播──以嘉慶年間直隸順天府通州為中心〉,《中國
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2期,頁78-88。
李文治,〈清代屯田與漕運〉,《學原》,卷2期2(1948),頁52-55。
李文治,〈歷代水運之發展和漕運的關係〉,《學原》,卷2期8(1949),頁62-83。
李映發,〈清代州縣儲糧〉,《中國農史》,1997年1期,頁35-48。
汪火根,〈明代社倉的社會功用初探〉,《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4期,頁11-13。
邢淑芳,〈古運河與臨清經濟〉,《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2期,頁68-75。
周祚紹,〈清代前期漕運及其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
年1期,頁55-62。
易升運,〈關於清代嘉道年間的漕糧海運問題〉,《華中師院學報》,1985年2期,頁
92-97。
林純業,〈明代漕運與天津商業城市的興起〉,《天津社會科學》,1984年5期,頁87-90。
林純業,〈清代前期天津商品經濟的發展〉,《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4期,頁83-86。
林純業、張增元,〈明清漕運和鹽業與天津城市的發展〉,《天津史研究》,1987年2
期,頁56-63。
俞玉儲,〈清代前期漕糧蠲緩改折概論〉,《歷史檔案》,1990年2期,頁80-88。
姚建平,〈清代兩湖地區社倉的管理及其與常平倉的關係〉,《社會科學輯刊》,2003
年4期,頁98-102。
封越健,〈明代漕船修造制度述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4期,頁44-57。
施由民,〈清代江西的倉儲述論〉,《農業考古》,1998年3期,頁249-254。
段自成,〈明中後期社倉探討〉,《中國史研究》,1998年2期,頁121-128。
洪璞,〈試論明代蘇州地方倉廩的社會調控功能〉,《中國農史》,1997年4期,頁44-56。
韋占彬,〈明代九邊設置時間辨析〉,《石家莊師範學校學報》,2002年4卷3期,頁44-48。
唐文基,〈明代的漕軍和漕船〉,《中國史研究》,1989年4期,頁47-57
唐文基,〈明代糧食倉儲制度研究〉,《明史研究論叢》,第6輯(安徽:黃山書社,
2004),頁120-135。
宮美堞,〈明清時期的張秋鎮〉,《山東大學學報》,1996年2期,頁17-22。
殷黎明,〈運河與臨清的變遷〉,《山東運河文化文集》(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8),
頁4-10。
高惠冰,〈清代前期的佛山義倉〉,《華南師範大學大學學報》,1985年3期,頁39-44。
高壽仙,〈明代京通二倉述略〉,《中國史研究》,2003年1期,頁115-130。
高壽仙,〈漕鹽轉運與明代淮安城鎮經濟的發展〉,《學海》,2007年2期,頁40-52。
張岩,〈論清代常平倉與相關類倉之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4期,
頁52-58。
張惠珠,〈清代四川常平倉的興衰〉,《國史館館刊》,期25(1998),頁27-47。
張照東,〈清代大運河的經濟價值與環境制約〉,《東岳論叢》,1992年2期,頁86-89。
張照東,〈清代漕運與南北物資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3期,頁67-73。
張照東,〈道咸時期雇商海運漕糧的得失〉,《歷史檔案》,1988年2期,頁97-101。
張照東,〈論清代水路漕運方式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社會科學戰線》,1989
年2期,頁190-197。
清水泰次、王崇武譯,〈明代之漕運〉,收於周康燮主編,《明代社會經濟史論集》,
第1集(香港:崇文書店,1975),頁185-196。
莊吉發,〈清代漕運糧船幫與青幫的起源〉,《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18(1986),
頁1-22。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的城鎮與城鎮人口〉,《清史論叢》,1996年第13輯,頁62-83。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運河沿線的商業城市〉,《貨殖》,1999年3期,頁32-56。
許檀,〈明清時期的臨清商業〉,《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2期,頁135-157。
陳春聲,〈清代廣東的社倉--清代廣東糧食儲備研究之二〉,《紀念梁方仲教授學術
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頁308-332。
陳春聲,〈清代廣東社倉的組織與功能〉,《學術研究》,1990年1期,頁76-80。
陳春聲,〈論清代廣東的常平倉〉,《中國史研究》,1989年3期,頁65-83。
陳峰,〈清代漕運運輸者的私貨運銷活動〉,《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4
期,頁30-33。
陳峰,〈略論清代倉場官吏的舞弊活動及其危害〉,《西北大學學報》,1996年2期,
頁6-10。
陳峰〈清代漕運水手的結幫活動及其對社會的危害〉,《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2
期,頁140-145、
陳峰〈略論清代的漕弊〉,《西北大學學報》,1998年4期,頁89-92。
陳關龍,〈論明代的備荒倉儲制度〉,《求索》,1991年5期,頁122-128。
彭澤益,〈清代財政管理體制與收支結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2
期,頁48-59。
馮超、張義豐,〈論元、明、清河漕與海運之變遷〉,《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
年3期,頁89-94。
黃十慶,〈清代運軍的構成與性質〉,《江淮論壇》,1990年3期,頁74-79。
楊月芍,〈明代通糧廳統轄關係之研究〉,《東方工商學報》,期17(1994),頁19-24。
楊亞非,〈論明代蘇松地區的濟農倉〉,《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2期,頁111-114。
楊杭軍〈略論清朝嘉道時期漕運之弊及其影響〉,《中州學刊》,1998年1期,頁108-111。
熊元斌,〈清代河運轉向海運的轉變〉,《江漢論壇》,1984年1期,頁63-69。
趙永康,〈清代川糧儲備及其歷史意義〉,《史學月刊》,1995年6期,頁44-47。
劉石吉,〈小城鎮大問題:江南市鎮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近代史學刊》,2005年第2輯,頁1-10。
劉捷,〈明清漕運與通州城市建設研究〉,《華中建築》,2008年26卷7期,頁173-175。
劉翠溶,〈清代倉儲制度穩定功能之檢討〉,《經濟論文》,卷8期1(1980),頁1-31。
蔣武雄,〈論明代救荒之倉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21期8(1988),頁27-38。
鮑彥邦,〈明代漕糧折徵的形式及原因〉,《明史研究》,1992年2輯,頁73-82。
鮑覺民,〈天津都市聚落的興起和發展〉,《南開大學學報》,1956年1期,頁5-25。
戴鞍鋼,〈清代浙江漕政與農民的抗漕鬥爭〉,《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3期,
頁84-89。
魏夢太,〈論明清時期山東運河沿岸城市經濟〉,《濟甯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
2期,頁9-14。
鐘永寧,〈明代江南濟農倉初探〉,《學術研究》,1995年2期,頁94-98。
鐘行明,〈明代京通倉的營造〉,《建築與文化》,2010年11期,頁104-105。

(四)碩博士論文
李順民,《清代漕運「制度變遷」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2001年。
指導教授::莊吉發。
杜佑寧,〈從屯堡到邊墻-明代北邊防務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南,2009年。
指導教授::鄭永常。
徐安琨,《清代大運河鹽梟研究》,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6年。
指導教授::莊吉發。
梁科,〈明代京通倉儲制度研究〉,北京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北京,2005年。
指導教授:王天有。
陳一銘,〈晚清漕運變革之研究〉,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北,1999年。
指導教授:張哲郎。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