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2: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成懷慶
研究生(外文):Chen,Huaiching
論文名稱:臺灣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以新北市新店區為個案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Female New Immigrants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Xindian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陳佩修 老師
指導教授(外文):Chen, Pei-Xiu
口試委員:陳佩修 老師楊昊 老師陳尚懋 老師
口試委員(外文):Chen, Pei-Xiu
口試日期:2011-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東南亞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外籍新娘(配偶)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政治參與
外文關鍵詞:foreign bride (spouse)female new immigrantsocialized politic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4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文名稱:臺灣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以新北市新店區為個案
校院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研究所) 頁數:129
畢業時間:100年6月 學位別:碩士論文
研究生:成懷慶 指導教授:陳佩修
摘要
隨著跨國婚姻的普及,衍生出臺灣新移民女性對中文識字能力、生活適應、子女教育及就業上面的種種需求越來越明顯。截至民國九十九年二月底,國人配偶為新移民的人數已高達近43萬人。關注新移民女性來臺的生活適應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本研究主要針對新北市新店區就讀國中小補校的新移民女性在進入校園之後對其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行為和國家認同有無受到家庭、學校、同儕團體與社會媒體的影響來做探討。藉由深入訪談的方式,取樣十八位臺灣新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歸納如下:
一、婚嫁管道已由單一仲介方式轉趨多元,如親友介紹、工作認識及自由戀愛等。
二、臺灣新移民女性女性與丈夫間的相處語言溝通並不會構成太大的障礙,反而是觀念、風俗及生活習慣的落差才會造成適應不良的情況產生。
三、大部分臺灣新移民女性的婆媳問題由於臺灣新移民女性在夫家中地位較低、很少有頂撞或衝突發生,應對上採取容忍、欲言又止的態度來面對;大約等到孩子出世後,部分婆婆的態度很大的轉變,顯示出婆家對臺灣新移民女性有著基本的防衛態度。
四、家庭對於臺灣新移民女性是一個認識臺灣,進入社會中最重要的管道;大多數的臺灣新移民女性都希望不要因選舉政治等議題而影響家庭安寧。
五、現今國中小補校教學環境提供識字、閱讀及書寫等方面明顯,對於臺灣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則較少著墨。
六、原生國學歷的高低對臺灣新移民女性在政治社會化的結果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七、臺灣新移民女性在臺灣初期皆有被人排斥與歧視的經驗。
八、臺灣新移民女性皆能把握手中的選票,積極參與投票選舉,投下她們認為理想中的候選人。
九、在國家認同上大約能認同臺灣意識,主張維持「現狀」者較多,對於國名到底是中華民國還是臺灣仍感到困惑,乃至於無所適從。

關鍵字:外籍新娘(配偶)、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政治參與
Title of Thesis: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Female New Immigrants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Xindian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Name of Institute: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National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cum
Pages:129
Graduation Time:6/2011 Degree Conferred:Master of Arts
Student Name:Huai-Ching, Cheng Advisor Name:Pei-Xiu, Chen

Abstract
Along with popularity of cross-county marriage, various demands derived in term of Chinese recognition, living adaptation, child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re getting obvious. By the end of February 2010, the new immigrant spouses had reached almost 430 thousands. Paying attention to issues regarding living adaptation is urgent now. The study aimed at whether the political recognition, attitude, behavior an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female new immigrants studying at subsidiary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Xindian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are affected by families, schools, peers and social media. Through depth interview, 18 female new immigrants were samples of subject. The researching finding and result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channel of marriage has transformed from single intermedi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such as introduction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knowing each other from work and free love.
2. The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female new immigrants and their husbands is not a big problem. Instead, the maladjustment usually caused by gap of concept, customs and living habits.
3. Most problems between mother-in-law and daughter-in-law arise from relative low status of female new immigrant in the family. They seldom contradict or conflict with mother-in-law and usually confront with tolerance or about to speak, but saying nothing. After the child born, some mother-in-law would change a lot and are defensive to female new immigrants.
4. Family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female new immigrants to recognize Taiwan and enter the society. Most new immigrants hope that issues like election or politics would not interrupt the peace of family.
5. Current subsidiary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bviously provide the environment for word recognition, reading and writing, but seldom mention the role of new immigrants in term of socialized politics.
6. Female new immigra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ould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toward results of socialized politics.
7. All female new immigrants had experiences of being excluded or discriminated as arriving Taiwan.
8. Female new immigrants would seize their votes and aggressively participate voting to vote for their ideal candidates.
9. In term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y generally accept the identity of Taiwan and mostly agree to maintain “current status”. They are still confused about the name of country and at a loose end whether it is actually Republic of China or Taiwan

Keywords: foreign bride (spouse), female new immigrant, socialized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錄 iv
圖 次 v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03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限制 06
一、研究流程 06
二、訪談大綱 07
三、研究限制 09
第四節 新移民女性之概念界定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跨國婚姻研究 13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 18
第三節 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 34
第四節 國內外「爭取權益」之相關研究 45
第五節 相關國家新移民教育措施 46
第六節 生活適應文獻探討 47
第三章 個案研究分析與相關因素論述 49
第一節 國小補校 49
第二節 新北市臺灣新移民女性國中小補校的概況 50
第三節 受訪個案及其配偶基本資料分析 54
第四節 生活適應之深究探討 65
第五節 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就業因素探討 67
第六節 臺灣新移民女性被歧視因素探討 72
第七節 投票行為及投票取向 75
第四章 臺灣新移民女性政治社會化之差異分析 80
第一節 個人因素 80
第二節 家庭因素 82
第三節 學校社會科教育影響 85
第四節 同儕團體 89
第五節 社會及媒體影響 92
第五章 臺灣新移民女性國家認同之差異分析 97
第一節 臺灣新移民女性之政治認知 97
第二節 臺灣新移民女性之政治態度 98
第三節 臺灣新移民女性之政治行為 101
第四節 臺灣新移民女性之國家認同 102
第六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5
附件一 參考文獻 115
附件二 補校課程及學力鑑定等相關措施 122
附件三 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認定標準 124
附件四 就業服務法(修改條文:46、48、51、52、53) 126


圖 次
圖2-1 影響政治社會化的因果關係 23
圖2-2 社會化機構與政治社會化成效的假設性關係 23
圖2-3 影響政治態度六大關係圖 26
圖2-4 政治社會化的具體行為關係圖 28


表 次
表1-1 我國與外籍配偶婚配人數統計(民國87-98年) 2
表2-1 政治學習的九個面向 21
表2-2 相關國家臺灣新移民教育措施相關規範 46
表3-1 民國99學年度全國國中小補校學生性別概況 51
表3-2 新北市補校之新移民學生人數統計表 52
表3-3 新北市新店區99學年度國小補校學生統計表 52
表3-4 臺灣新移民女性上課缺席統計表 53
表3-5 受訪新移民女性個人資料簡表 61
表3-6 訪談對象教育程度比較表 62
表3-7 訪談對象夫家語言使用比較表 63
表3-8 訪談對象與先生認識之婚嫁管道比較表 64
表3-9 訪談對象工作性質比較 71
表3-10 新北市新店區第一屆區域議員選舉(2010年)候選人得票數一覽表 78
表3-11 新北市第一屆市長選舉(2010年)新店區候選人得票數一覽表 78
表3-12 總統副總統選舉第12任(2008)新北市新店區候選人得票數一覽表 78
表5-1 各集群的政治態度類型 99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紅葉文化。
周崇儒,2002,淺析學童的政治社會化,中等教育,53(6),82-94。
林水波,1999,選舉與公投,初版,智勝文化。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書局。
馬起華,1981,政治社會學,臺北:正中書局。
許禎元,2000,影響校園政治學習意願之因素--班級與課程參與的調查,通識教育,7(2/3) 121-140。
(二)網路報紙
中央社,2009.11.12,搶攻外來票源 參選人請新移民女性助選。
內政部戶政司,2010,http://www.ris.gov.tw/ch9/f9b.html。
內政部統計通報、月報,2010,http://www.moi.gov.tw/stat/。

(三)中文論文與期刊
王宏仁,2001,社會階級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臺灣社會學,6,177-221。
王良芬,2004,臺北縣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之探析─以板橋市中山社區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246-257。
王明輝,2004,臺灣新移民女性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
朱雲漢,1993,選民的政黨選擇,台大政治所「選舉行為、憲法秩序與政治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
余孟哲,2010,我國女性外籍配偶政治認同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地區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吳宗雄,2001,新舊版國小補校社會科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研究。成人教育學刊,5,51-84。
李明岳,2006,大陸配偶來台後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以臺北縣大陸配偶個案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海鴒,2008,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杜淑貞,2008,高雄市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2002年與2006年高雄市市長選舉之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周正勝,2007,直轄市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
林栴君,2006,國際人口遷徙及其政治社會化─以臺北市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的形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2006,「異文化婚姻、溝通與家庭關係」,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頁313-332。
胡佛、陳德禹、朱雲漢、徐火炎、遊盈隆、陳明通,1993,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胡佛、遊盈隆,1985,選民的投票動機,社會科學論叢,第33期。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12.9~10,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第二屆「跨界流離」國際學術研討會:公民身份、認同與反抗。
徐瑞霙,2006,外籍新娘子女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所碩士論文。
袁鶴齡,2003,跨國婚姻家庭之新移民女性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銘森,2004,異國婚姻對我國社會與國家認同衝擊之探討:以雲林縣台西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小紅,2005,跨國婚姻中人權問題之探討:來台生活「大陸配偶」案例之檢視,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1期,頁141-164。
陳韋碩,2001,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態度-以八十九學年度宜蘭地區高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泰綸,2010,析探新移民女性之文化與社會認同--以彰化縣芬園鄉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清泉,2008,新移民女性的政治態度比較-以參加2007年高雄市新移民女性識字班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色玉,2005,高雄市女性外籍與大陸及配偶投票行為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
葉佩芸,2008,新移民女性國家認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孟宗,2004,跨國婚姻家庭之新移民女性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雅莉,1991,選民投票行為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傳習期刊,第九期,第177-180。
劉玟妤,2008,台灣新移民女性之公共參與:賦權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謝志成,2006,探討新移民女性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澄鈺,2004,我國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

二、英文文獻
Almond, G. A., & Powell, G. B. (1978).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s, process, and policy (2nd). Boston: Little, Brown.
Cheng. Fei-wen.(2003).The Wounded Nation: Trauma,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Society. PhD Thesis, Lancaster University, UK. , 28-33。
Easton and Dennis (1999). A Political Theor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Dennis,op.cit:32~34
Gupte.Kalpana.(1982)A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mbay Himalayo Pub.House.
Schwartz, A. J. (1975). The schools and socialization. New York: Harp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