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國善(2004)。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擎天 (2009)。教孩子,我只是比較有方法。台北市:凱信企管。
王鴻哲(2009)。偏遠地區原住民國小學童數理科學營創意教學對其學習表現之影響。慈技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瑋樺(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加法文字題解題歷程與補救教學之
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朝清(2009)。不同電腦輔助學習策略輔助數學分數概念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
林彥宏(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診斷與補救教學。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林福來和黃敏晃和呂玉琴 (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 第四卷第二期, PP.161~196.
林宏仁(2003)。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教學評估之研究:以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為例。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林怡如,何信助,廖年淼 (2004)。 提升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師友月刊, vol. 440, pp.43-47。林怡靜、曹雅玲(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數感教學之研究---以分數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儒(2002)。國小閱讀運動的分析。 教育資料與研究,44,55。朱經明、蔡玉瑟(2000):動態評量在診斷國小五年級數學障礙學生錯誤類型之應用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 期,173-189 頁。何英奇(2001)。學習輔導。 臺北市:心理。
何秀芳(2008)。低年級看圖作文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TNU5808002。江秉叡(2006)。國小第一階段數常識電腦化診斷測驗系統之開發與應用。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宏毅(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低年級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吳建志(1995) 。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吳相儒(2001)。運用國小數學科「分數」教學模組實施診斷與補救教學之研究— 以四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呂玉琴(1991)。分數迷思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73-606。周台傑(2001)。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辦「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李翠玲(1993)。教國中低成就班級。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4卷第4期。
李宜玫(2002)。為學習開創一片天--談教師進行班級學習輔導策略。 國民教育,42卷第3期,頁58~62。李忠屏、沈中偉(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國語科教學活動設計之策略運用。 國教天地,155,2-11。李樹芬(2009)。書法融入創意教學之研究-以花蓮縣忠孝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HLT5576033。李嘉鈴(2006)。創意遊戲教學對提昇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正方體長方體和球,周長與面積,統計圖表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TCT1284007。柯華葳(2005)。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診斷與確認。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頁 114-124。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 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 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素敏、楊德清(2003)。創意教學~分數的補救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素敏、楊德清(2002)。創意教學分數的補救教學。科學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29,33-52。洪清一(1993)。國小一年級學習遲緩學生國語科補救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邱佳寧(2001)。 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慧禎(2002)。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的補救教學~以動態評量介入。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書局。
許斯琪 (2002)。數學教師降低國中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侯禎塘(2004)。特殊教育需求兒童數學學習困難之特質、教學策略與創意遊戲教學數學之應用。特殊教育叢書,9302,47-66。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第17 期,p85-106。張超翔(2006)。以數學遊戲促進國小學生分數概念之建立。2006年數學創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張郁樺、張瑞敏(2003)。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學習策略教學方案設計。 台東特教,17,46-52。康木村、吳吉昌(2000)。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救教學實驗研究。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
邵宜翠(2003)。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加法概念的試題編製與分析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文典(2002)。「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評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陳月英(2001)。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 國教輔導,41(2),21-26。陳和貴(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極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以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晚蓁、楊德清(2002)。國一新生數學迷思概念分析。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 基礎研習手冊。
陳東陞(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5,169-198。
陳瑞發(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 91NTPTC476008。陳梅芳、劉安倫、廖雪華、楊美雪、林聯賓(2004)。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部補助九十三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期中報告,22-30。
陳瓊瑜(2002)。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乘法應用問題解題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論文。
陳靜姿(1997)。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陳龍安、毛連塭、郭有遹、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初版二刷)。台北:心理。
翁筱婷(2010)。原住民學生創意英語課業輔導成效之研究~以一所偏遠地區原住民國中為例。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楊壬孝(1989)。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曾靖雯(2003)。以表徵觀點看國小三年級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曹博盛 (2005)。TIMSS 2003 台灣國中二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第283期,中文電子期刊服務網莊裕庭(2002)。國二高低數學成就學生解題之後設認知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政雄(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5,37-67。湯錦雲 (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榮貴 (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 屏縣教育,12,16-21。黃靖瑩(2003)。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香喻 (2008)。因、倍數創意教學作品分析與比較-以「中小學數學教師創意教學競賽」作品為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湘媛(2005)。談創意教學與創意教師。 國教天地,160,36-42。洪英哲 (2007)。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在解決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之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敦平(2000)。補救教學的迷思--談回歸起點的教學。師說,138,36-43。劉世能(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孫淑柔(2001)。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之探討。 國教世紀,197,27-32。詹婉華(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探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馮莉雅 (2003)。數學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50, 64-72。謝芳蕙(2001)。直接教學法與課程本位評量模式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謝君琳 (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廖美惠( 2003)。教導學習策略對國中學生數學科的學習成效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龐嘉芬(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外文部分:
Bergeron, J.C., & Herscovics, H. (1987). Unit Fraction of a Continuous Whol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Heddens, J. W. (1984). Today’s Mathematics. 5thed. Chicago: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
Hunting, R. P. (1986). Rachel’s schemes for constructing fraction knowledge, Educational Study in Mathematics, 17 49-66.
Lesh, R., Post, T., & Behr, M.(1987).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33-40). Hillsdale, NJ:Erlbaum.
Lerner, J. W. (1997).Learning disabilities :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6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ack, N. K. (1995). Confounding Whole -Number and Fraction Concepts When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5), 422-441.
Mitchell, J. & Marland, P. (1989).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The next phase. 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 5(2), 115-128.
Riley, M. S., Greeno, J. G., & Heller, J. I. (1983).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Rosenshine, B. (1986).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xplicit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 60-69.
Zuber-Skerrit, O. (1996).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Falmer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