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6: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至展
研究生(外文):Chih-Chan Hsiao
論文名稱: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蔡金田蔡金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Tien Tsai
口試委員:江志正林孟潔
口試日期:2011-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社群學習社群教學效能
外文關鍵詞: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Learning Communities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6
  • 點閱點閱:5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學效能上的現況知覺及差異情形,以及分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各層面對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情形及預測力。
本研究以彰化縣現職國小教師為母群體,依據研究架構編製「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分層叢集抽樣及配額抽樣調查,依學校班級數類別(12班以下、13至24班、25班至48班、49班以上)抽取各類別學校數的五分之一,合計36所學校,共484名國民小學現職教師,有效樣本為426份,回收可用率為88.02%,調查資料回收整理後,將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 積差相關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將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彰化縣國小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現況屬於中高程度重視,其中以「反省的對話」層面的得分最高。
二、彰化縣國小教師知覺教學效能的現況良好,其中以「師生關係和諧」層面的得分最高。
三、彰化縣國小教師擔任「教師兼主任」在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及「教學效能」之得分較高。
四、服務年資在「5年以下」之彰化縣國小教師在知覺「教學效能」有較高之得分。
五、「有參加與教學有關之專業學習社群」之彰化縣國小教師在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及「教學效能」之得分較高。
六、彰化縣國小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相關情形為中度正相關。
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整體教學效能具有預測力,其中以「共享價值與標準」層面之預測力最高。
綜合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供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全面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方案,讓教師能參與各類型專業學習社群。
(二)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進程,提升學校整體效能。
二、對學校組織之建議
(一)學校行政人員身先士卒,帶領同仁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促進專業成長。
(二)強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價值,建構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
三、對國民小學教師之建議
(一)應多體驗不同職務,並積極參與各類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二)多進行專業對話反思自己教學,建構符合自我需求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三)營造和諧、溫馨的師生關係有助於教師自我教學效能的提升。
三、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一)蒐集更多樣本進行跨樣本分析驗證。
(二)進行實地觀察及深度訪談之質性研究方法驗證。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anghua Coun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compared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statu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ifferences of perception and thus analyzed different face layer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f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predictive power.
This study took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uanghua County as participants. Moreover, a questionnaire on the base of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nd quota sampl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as designed. Twenty percent of 484 teachers are included in 36 schools in total which contains less 12 classes, 13-24 classes, 25-48 classes and more than 49 classes. Results were collected based on 426 effective samples and 88.02% of effective sample rat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
1.”Reflective dialogue” gets the highest score in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ies .
2.”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gets the highest score in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3. Teachers have higher awareness in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f they are also the manager in the school.
4. Teachers have higher awareness if they served less than 5 years.
5. Teachers have higher awareness in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f they participated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6.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how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7.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re predictable to the whol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haring value and standard” gets the highest scor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or consideration:
1.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executive institution:
(1)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which allows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kind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2)In order to raise whol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combining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y be done.
2. Suggestions for school organization:
(1)School administrators may lead colleagues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us, promote professional growth.
(2)Strengthen the valu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conduct a learning culture of school organization.
3. Sugges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1)Participate in various typ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positions.
(2)Reflect self teaching experience through talking with the professions and condu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hat meet self need.
(3)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may enhanc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4.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1)Collect additional samples for cross-sample analysis and testing.
(2)Field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study could be also made.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5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探討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現況分析與討論 59
第二節 教學效能之現況分析與討論 67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差異情形分析與討論 73
第四節 教學效能差異情形分析與討論 89
第五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積差相關分析與討論 104
第六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效能之預測分析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 論 115
第二節 建 議 120
參考文獻 124
一、中文部分 124
二、英文部分 132
附錄 134
附錄一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初稿 134
附錄二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預試問卷 138
附錄三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正式問卷 143


一、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家瑞(2007)。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江易穎(2002)。國中音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芳盛譯(2004)。Gary Sykes 原著。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The new professionalism in education: An appraisal.)。張鈿富主編,教育行政研究手冊,363-01。台北:心理。
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旭平(2009)。從實踐社群探看中等教師於在職進修之創化。論文發表於東海大學主辦之「教育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台中。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操作與應用統計分析(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俐錦(2006)。國民小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修瑋(2006)。台北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雪華(2006)。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雲道(2006)。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淑惠(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岳青(2006)。教師建置幼兒學習檔案歷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航申(2005)。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杜欣蓉(2008)。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錫欽(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東源(2006)。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宣嫚(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思伶、蔡進雄(2004)。從科層體制到學習社群:建構活躍的教師學習社群。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之「第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29-44。
林秋惠(2006)。高高屏地區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紀慧(1999)。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44,2-12。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95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熱情卓越新典範。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靜宜(2004)。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應用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東源(2005)。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威年(2004)。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國賢(2004)。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邱柏翔(2001)。國民小學教師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侯辰宜(2007)。桃園縣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
柳雅梅譯(2006)。Roberts, S. M., & Pruitt, E. Z.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台北:心理。
孫志麟(2008)。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4-18。
孫若梅(2006)。台北市幼稚園實施園本教師績效獎賞之調查研究--以教師參與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郁荃(2006)。國民中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志文(2009)。教師教學效能與學校組織創新氣氛對創造力教學行為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馬蕙慈(200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張哲豪(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文,未出版,台北。
張雲珠(2007)。國民中學英語科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銘峰(2005)。國中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梁玟燁(2004)。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筱玉(2005)。教師專業知識建構、轉化及發展之研究-一位技術學院英文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翠珠(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瓊潔(2004)。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金發(2005)。基隆市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及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朝渭(2006)。桃園縣國中領域教學研究會運作與提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
陳文富(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如意(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聿芸(2005)。高職電腦相關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佩正譯(2004)。Douglas B. Reeves 原著。學習的績效:老師與學校的領導者可以掌控的績效。台北:心理。
陳明謙(2008)。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振興(2007)。國民小學實踐社群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煦梁(2007)。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未出版,嘉義。
陳靜婷(2009)。屏東縣城郊地區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玉齡(2007)。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評鑑規準。台北:教育部。
黃秋柑(2004)。彰化縣高職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秋鑾(200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偉菖(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塗淑君(2007)。教學資訊素養、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美惠(2005)。國民小學教師課程領導行為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智先(2006)。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彰化縣政府教育處(2010)。彰化縣各國民中小學校基本資料平台。2010年12年26日,擷取自 http://erw.chc.edu.tw/schdatav2/normal.php
熊召弟(1996)。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宗明(2007)。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明峰(2008)。教學視導對私立高中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政明(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家廷(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蔡淑玲(2005)。一位國民小學校長領導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景文(2006)。國中資優教育教師工作情緒智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元(2002)。國小校長提昇教學效能的教學領導研究-以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台南市國小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謝明俸(2004)。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傳崇(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簡木全(2003)。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佳雯(2003)。國民小學班群式合作教學之探討-以東部某國小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毓玲(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永進(2002)。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運作現況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alach, C. A.,& Szymanski, G. J. (2003). The growth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7527).
Brown, A. L.,& Campione, J.C.(1994). Guided discovery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In K.McGilly(Ed.), Classroom lessons: I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 classroom practice, (p. 229-272).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radford Books.
Brown, J.S.,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1), 32-42.
Buskist, W.(2002). Effective teaching: Perspectives & insights from division two’s 2-& 4-year awardees.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9,188-194.
Chu, C. L.(2003).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reward & non-reward kindergarten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palding University, Kentucky.
Collins, A., Brown, J.S. & Newmam, S.E.(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Resnick, L. B.(Ed.),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pp. 453-494). New Jersey: Lawerence Erlbaum Assiciates.
Giselle, B. E.(2004). Teacher behaviors that Foster Creatic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2),185-202.
Glenn, R. E.(2001). What teachers need to be. Education Digest, 67,19-21.
Grossman, P., Wineburg, S., & Woolworth, S. (2001). Toward a theory of teacher communit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3(6), 942-1012.
Hord, S.(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Hord S.M.(Eds.). Leari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 1-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ave, J.& Wenger, E.(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Louis, K. S., Marks, H. M. &Kruse, S.(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4), 757-798.
Muirhead, B.(20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6(2), 45-51.
Riggs.(1989). Determining an effective marketing mix. in R.G. Simerly(3rd ed.). Handbook of marketing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egiovanni, T. J.(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 San Fmcisco: Jossey-Bass.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Currency Doubleday .
Thompson, S. C., Gregg, L., & Niska, J.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eadership, andstudent learning. Research in Middle Level Education Online, 28(1). Retrieved [date], from http://www.nmsa.org/Publications/RMLEOnline/tabid/101/Default.aspx
Toennies, & Ferdinand. (1963). Community and society (C. P. Looomis, Trans.). New York: Harper & Row.
Wenger, E(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 identity. Cambridge: Engl&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