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3: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堂瑋
論文名稱: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 i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
指導教授:洪志洋洪志洋引用關係黃經堯黃經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6
中文關鍵詞:技術移轉機制科技基本法技轉辦公室
外文關鍵詞: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amental 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amental 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amental 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amental 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amental 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amental 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 fTL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自民國 89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術 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移轉單位, 推廣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 本研究 以個案本研究 以個案本研究 以個案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 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智權中心同仁。 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希冀所呈現之研 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究發現將成功因素分三面向整理: 究發現將成功因素分三面向整理: 究發現將成功因素分三面向整理: 究發現將成功因素分三面向整理: 究發現將成功因素分三面向整理:
一、技術提供者: 一、技術提供者: 一、技術提供者: 一、技術提供者: 一、技術提供者: 1. 交大在 ICT ICT領域優異的學術研究實力 領域優異的學術研究實力 領域優異的學術研究實力 領域優異的學術研究實力 2. 符合業界需 符合業界需 求的研發成果 求的研發成果 3. 交大親產學文化。 交大親產學文化。 交大親產學文化。
二、中介單位: 二、中介單位: 1. 智權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理念 智權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理念 智權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理念 智權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理念 2. 多元彈性的配套措 多元彈性的配套措 多元彈性的配套措 多元彈性的配套措 施。
三、技術需求者: 三、技術需求者: 三、技術需求者: 三、技術需求者: 1. 竹科之地緣關係 竹科之地緣關係 2. 竹科之交大校友聯繫 竹科之交大校友聯繫 竹科之交大校友聯繫 3. 學校和 學校和 廠商了解彼此的文化和限制。 廠商了解彼此的文化和限制。 廠商了解彼此的文化和限制。 廠商了解彼此的文化和限制。
自民國89年科技基本法通過後,國科會陸續補助大專院校成立技術移轉單位,推廣單位內研發成果,尋求與業界的合作機會。綜觀十年來,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屢獲技術移轉績優獎項。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對交通大學智權中心進行研究,探討其技術移轉機制與績效的成功因素,透過多方面的訪談,包括參與廠商、合作教授、學校高層與智權中心同仁。希冀所呈現之研究結果,能對於國內大專院校推動技術移轉提供借鏡。研究發現將成功因素分三面向整理:
一、技術提供者:1. 交大在ICT領域優異的學術研究實力2. 符合業界需求的研發成果3.交大親產學文化。
二、中介單位:1. 智權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理念2. 多元彈性的配套措施。
三、技術需求者:1. 竹科之地緣關係2. 竹科之交大校友聯繫3. 學校和廠商了解彼此的文化和限制。
成功因素可歸納為,從校內產出優異研發成果,經由智權中心完善的服務制度,媒合技術需求者和技術供給者,並由廠商提供回饋權利金,持續投入研究資源,形成交大技術移轉正向回饋。

After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amental law in 1989,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grant institutions set up another uni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promotion unit within the R & D results, to seek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with industry. Looking at the past decad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 has been awarding outstanding technology transfer awards. In this study, case study of NC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Center study to explor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 success factors, through various interviews, including the participating manufacturers, co-professors, the dean of R & D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enter colleagues. Hope presented by the studies can promote technology transfer for domestic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learning.
First, the technology supplier: 1. Chiao Tung University Academic excellence in ICT research capabilities 2.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s R & D results 3. Pro-industry-university culture.
Seco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enter: 1. Intellectual Property Center, a service-oriented philosophy 2. multiple flexible supporting service.
Third, the technology demander: 1. Hsinchu Science Park, the geopolitical 2. NCTU alumni in Hsinchu Science Park 3. understand each other's culture and constraints.
Success factors can be summarized as, output excellent R & D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through the center of intellectual and service system, matches technology demanders and technology suppliers, manufacturers provide feedback by royalty and sustained investment in research resource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to positive feedback.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美國技術移轉法案 4
2.2 『技術移轉』的定義 5
2.3 技術移轉參與者 6
2.4 技術移轉模式 8
2.5 影響技術移轉之因素 10
2.6 台灣產學合作研究 12
2.7 科學技術基本法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3.1研究方法 15
第四章 技轉績效之探討 20
4.1 國內學研機構技術移轉中心現況 20
4.2 技術移轉面臨的挑戰 21
4.3國立交通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現況 23
4.3.1簡介 23
4.3.2 交大智權中心營運概況 27
4.3.3關鍵成功因素探討 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2
5.1 研究發現 42
5.2策略建議 42
5.3 研究限制 43
參考文獻 44
中文部份
1.方世杰,企業技術交易模式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商業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2.曾信超、王文賢,研究機構技術移轉之探討-以工研院為例,促進產業升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1993年。
3.耿筠,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技術移轉業務之調查研究,2009年
4.黃經堯,建構一有效率之智權管理中心 — 以國立交通大學為例,高教技職簡訊第16期。
5.蔡千姿、龍士璋、許瓊文、劉尚志,科技管理,智勝文化,2005。
6.李素美,OECD 產研互動研究報告對我國科技基本法及技術移轉相關法制之省思,科技法律透析2003年3月。
7.李素華,先進國家技術移轉模式對於國內產業技術之省思,經濟.情勢暨評論2004 年9 月,
8.經濟部智財局網站
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網站
10.張彥輝、林佩芬、翁順裕,我國學研機構技轉單位與技轉人員之發展概況,商管科技季刊2008年
11.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智勝文化,民國91年。
12.莊耿銘,國際企業-國際企業投資之策略分析,翰軒出版社,民國90年。
13.曾信超,技術之移轉、擴散與交流的探討,中山管理評論,第二卷第四期,民國83年。
14.賴士葆,科技管理,國立空中大學出版,民國86年。
15.羅麗珠,技術移轉應注意事項,智慧財產權季刊,民國86年。
16.王健全,論加速技術擴散以促進產業升級,產業金融季刊,第71期,1991年。
17.周延鵬,一堂課2000億:智慧財產的戰略及戰術,工商財經數位,2006
18.蔡千姿,我國當前產學合作政策發展與規劃─ 美、日、英、陸之經驗分析研究,工研院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2006。
19.王本耀、黃宗能,美國技術移轉措施與機制-兼論對我國的啟示,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2000。
20.江雪嬌,從國家創新系統探討大學推動研發服務業的推動,經濟情勢暨評論,2004。
21.張彥輝、林佩芬、翁順裕,我國學研機構技轉單位與技轉人員之發展概況,商管科技季刊 第九卷 第四期 民國九十七年。
22.王淑娟,技術移轉績效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逢甲大學為例,工研院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2006。
23.薛又軒,研發成果商品化-大學技轉中心運作模式之探討,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2。
24.劉江彬,美國拜杜法案與台灣科技基本法之比較--過去10年檢討與未來10年因應,科技基本法10週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技術移轉與利益衝突迴避,2010。
25.徐作聖,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華泰文化,1999。

英文部份
1.Joseph Friedman、Jonathan Silberman,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Do Incentives,Management, and Location Matter?,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8, 17–30, 2003
2.David C. Mowery 、 Arvids A. Ziedonis ,Academic patent quality and quantity before and after theBayh–Dole act in 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 policy,2001。
3.J. Lee , H.N. Win,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and industry in Singapore,technovation,2004
4.Yin, Robert K,個案研究,弘智文化,民國90年。
5.Etzkowitz, H. and Leydesdorff, L.,‘Triple-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vol. 58, Number 2, pp.191 – 203.
,1997。
6.Bloedon,R.V.、Stoke,D.R.,Mak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37(2), pp.44-49,1994。
7.Bozeman B.,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ublic Policy: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Research policy, vol. 29, pp.627-655.,2000。
8.Etzkowitz, H. and Leydesdorff, L.,Triple-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Economy, vol. 58, Number 2, pp.191 – 203.,1997。
9.Geisler, E. and Rubenstein, A.,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 Link &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New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ness,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pp.43-62.,1989。
10.Hameri, A.,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Basic Research and Industry,Technobation, vol. 16, Number2, pp.51-57.,1996。
11.Vedovello, C.,Science Parks and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 Geographical Proximity Between the Agents as a Driving Force ,Technovation, vol. 17, Number 9, pp.491-502.,1997。
12.Siegel, D.S.,Toward A Model of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Academicians to Practitioners: Qualitative Evidence from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ies,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21, Number 1-2, pp.115-42.,2004。
13.Mowery,D.C.,The Growth Of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By US Universit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Research Policy,30(1),Jan.2001,P99-119,2001。
14.Martino,J.P,The Rol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Vo10(5),P316-320,Oct.1996,1996。
15.Joseph Friedman and Jonathan Silberman,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Do Incentives, Management, and Location Matter?,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ume 28, Number 1, 17-30, DOI: 10.1023/A:1021674618658。
16.Jerry G. Thursby and Sukanya Kempb,Growth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Research Policy Volume 31, Issue 1, January 2002, Pages 109-124,200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