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可嘉
論文名稱:美國法上個人公開權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ight of Publicity in American Law
指導教授:王敏銓王敏銓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個人公開權形象權
外文關鍵詞:right of publicitypublicity righ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7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個人形象具有經濟上的價值,這在許多現代社會中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個人形象經濟利益之保障,亦為當代法制發展的趨勢之一。一般而言,此等保護制度之發展與一個社會娛樂、傳媒產業發達的程度息息相關,而在舉世各國中,娛樂傳媒事業最發達者莫過於美國,故本研究以介紹美國對於個人形象經濟利益保護法制—即所謂「個人公開權」(right of publicity)—為主,藉由檢視分析美國法上個人公開權之歷史、理由、制度具體內涵以及主要爭議,並將相關學術意見與著名之實務案例相互對照,再與我國現行法之適用進行比較,以檢討我國法制對於個人形象經濟利益保護是否尚有不足之處,並嘗試提出必要之建議。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個人公開權在美國法上的歷史、理由與法源 4
 第一節 歷史沿革 4
第一項 Warren 與 Brandeis 的主張 4
第二項 Prosser 的隱私權理論 5
第三項 個人公開權的誕生 6
 第二節 保護個人公開權之理由 8
第一項 道德上的理由(Natural Right Justification)8
第二項 追求成就的動機(Incentive Justification)11
第三項 經濟效益上之理由(Economic Justification)13
第四項 避免欺騙性廣告(Falsity Justification)15
第五項 維護個人人格自主(Right of Self-definition Justification)16
 第三節 個人公開權之法源 16
第一項 概說 16
第二項 各州之普通法 17
第三項 州制定法 18
第四項 聯邦法相關規定 21
第五項 制定個人公開權聯邦法之可能性 23
 第四節 小結 24

第三章 個人公開權在美國法上的要件與救濟 26
 第一節 構成個人公開權侵權行為的法律要件 26
第一項 客觀要件 26
   第一款 權利之有效性 26
    第二款 權利遭到侵害 27
第一目 形象表徵被盜用 27
第二目 形象表徵具可識別性 27
第三目 商業利益之損失 34
第二項 被告之主觀與侵權行為之成立 35
    第一款 應否適用真正惡意法則? 35
    第二款 被告主觀作為可識別性要件之證據 36
    第三款 嚴格責任之例外──散布侵權物品者之意圖與其法律責任 36
第一目 其他法律之相關規定 37
第二目 適用於個人公開權之原則 37
第三項 合法之抗辯事由 38
 第二節 個人公開權受侵害時的救濟 39
第一項 禁制令 39
   第一款 永久性禁制令 40
   第二款 臨時性禁制令 41
第一目 臨時性禁制令的檢驗標準 42
第二目 臨時性禁制令與禁止事前限制原則 43
   第三款 禁制令的地域範圍 44
第二項 損害賠償 45
   第一款 形象的合理市場價值之返還 46
第一目 形象的財產價值 46
第二目 對原告職業地位和形象公開價值(publicity value)的賠償 48
第三目 被告不當得利之返還 49
第二款 懲罰性損害賠償 50
第一目 懲罰性損害賠償概說 50
第二目 懲罰性損害賠償之功能 51
    第三目 懲罰性損害賠償的要件及適用之案件類型 53
    第四目 懲罰性損害賠償的合憲性問題 53
    第五目 個人公開權侵權案件中懲罰性賠償之實踐 54
 第三節 小結 56

第四章 美國法上個人公開權之範圍─主體與客體之問題 58
 第一節 概說 58
 第二節 個人公開權之主體 58
第一項 知名人物(Celebrity) 58
   第一款 「知名人物」的定義 58
   第二款 知名人物的形象商業價值 59
   第三款 知名人物作為個人公開權之主體 60
第二項 非知名人物 61
   第一款 少數說:非知名人物不受個人公開權法保護 61
   第二款 多數說:非知名人物亦得享有個人公開權 62
   第三款 相關討論:損害名譽法所提供的借鏡 65
   第四款 原告形象表徵商業價值推定原則 65
   第五款 相關爭議案件 66
    第一目 The Lerman Case 67
    第二目 對 Lerman 案之批評 67
第三項 政治領域成員 68
   第一款 政治領域成員的個人公開權 69
    第一目 「政治領域成員」之定義 69
    第二目 沿革 69
    第三目 例外情況 70
   第二款 政治性言論的判準與被告使用原告表徵之情境 71
   第三款 在政治活動中使用非政治領域人物形象表徵 72
   第四款 已故之政治人物 73
    第一目 概說 73
    第二目 馬丁.路德金恩案 73
    第三目 金恩博士案的討論 74
第四項 非自然人的個體 76
   第一款 動物 76
   第二款 法人及其他團體 77
    第一目 少數說:Bi-Rite 案之判決 77
    第二目 多數說:反對將法人及其他團體列為個人公開權之保護主體 78
 第三節 個人公開權之客體 79
第一項 姓名 79
   第一款 概說 79
   第二款 同名同姓的問題 80
   第三款 常用詞彙與某人姓名同一的問題 81
   第四款 將他人姓名修改後使用 81
   第五款 綽號、藝名及筆名 81
    第一目 概說 81
    第二目 著名案例:Crazylegs 案 82
   第六款 使用他人姓名之一部:Johnny Carson 案 82
第二項 肖像 83
   第一款 肖像的可識別性判斷基本原則 83
   第二款 肖像不限於「面孔的呈現」——The Cohen Test 84
   第三款 加州特別法規 85
   第四款 使用模仿者之肖像 85
第三項 虛構角色形象 87
   第一款 將虛構角色形象列為保護客體之理由 87
   第二款 將虛構角色形象列為保護客體的門檻 88
   第三款 實務上的發展 89      
第一目 Loftus 案的開創 89
    第二目 Logusi 案的論辯 90
    第三目 「不可分原則」(Inextricably identified test)的建立:McFarlan 案 91
    第四目 後期著名案例:Marx 案 91
   第四款 個人公開權與著作權的競合 92
第四項 聲音 93
   第一款 概說 93
   第二款 聲音作為個人形象表徵——早期相關案件 94
   第三款 里程碑——Bette Midler 案 95
   第四款 後續發展——Tom Waits 案 96
   第五款 音樂演奏 97
第五項 其他物件 98
   第一款 具有象徵意義的物件 98
   第二款 著名案例(一):Motschenbacher 案 98
   第三款 著名案例(二):Vanna White 案 100
 第四節 小結 103

第五章 個人公開權在我國的現況與可能之發展 105
 第一節 概說 105
 第二節 民法 107
第一項 人格權之概念 107
第二項 人格權之主體 108
第三項 人格權之客體 110
第四項 人格權的財產性質 111
第五項 相關實務見解之探討 113
第六項 民法與個人公開權 119
 第三節 著作權法 120
第一項 著作保護要件與著作權之侵害 120
第二項 著作權法對真實人物形象表徵之保護 122
第三項 著作權法與個人公開權 125
 第四節 商標法 126
第一項 要件與適用之商標類型 127
第二項 權利侵害與救濟 128
第三項 商標法與個人公開權 129
 第五節 公平交易法 130
第一項 有關商品與服務表徵之保護 130
第二項 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之禁止 131
第三項 相關實務判決——台灣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三一四四號「伍佰案」 133
第四項 公平交易法與個人公開權 136
第六節 展望與建議──代小結 136

第六章 結論 139

參考文獻 144
一、中文書籍 144
二、中文期刊論文 144
三、中文學位論文 145
四、外文書籍 145
五、外文期刊論文 146
六、網路資料 148
一、中文書籍

1.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訂版,2009。
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1998。
3.汪渡村,公平交易法,三版,2007。
4.汪渡村,商標法論,2008。
5.陳文吟,商標法論,三版,2005。
6.賴源河編審,公平交易法新論, 三版,2005。
7.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七版,2009。
8.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I),七版,2009。
9.愛倫.艾德曼(Ellen Alderman)、卡洛琳.甘迺迪(Caroline Kennedy)著,吳懿婷譯,隱私的權利(The Right to Privacy),二版,2006。

二、中文期刊論文

1.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3):肖像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7期。
2.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四)-人格權的主體-」,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3期,2008年2月。
3.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五)-人格權的性質及構造: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的保護(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4期,2008年3月。
4.何愛文,美國法之個人公開權(Right of Publicity)於我國受保護之可能性,全國律師第3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
5.吳永乾,美國誹謗法所稱「真正惡意」法則之研究,中正法學集刊,15期,2004年4月。
6.林正雄,肖像權之保障,司法新趨勢,第24期。
7.黃立,「人死後有無人格權侵害之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0期。
8.劉得寬,人格權上的「Publicity權」(公表權)—以日本判例、學說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
9.謝銘洋,論人格權之經濟利益,固有法制與當代民事法學,戴東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三、中文學位論文

1.林鋕豪,真實人物商品化之研究—以美國公開化權(Right of Publicity)為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2.葉國良,專利訴訟之定暫時狀態處分救濟,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3.鄭巧筠,論侵害專利權之懲罰性賠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4.盧佳德,專利排他權之研究:以美國專利案件永久禁制令之核發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5.羅淑婷,外國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承認與執行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四、外文書籍

1.FUNK, WILFRED, WORD ORIGINS (1950).
2.MCCARTHY, J. THOMAS,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4th ed. 2010).
3.MCCARTHY, J. THOMAS, RIGHTS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 (2d ed. 2000).
4.NIMMER, MELVILLE B., NIMMER ON COPYRIGHT (1984 rev.).
5.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4th ed. 1992).
6.PROSSER, WILLIAM L., LAW OF TORTS (4th ed. 1971).
7.SMOLLA, RODNEY A., LAW OF DEFAMATION (2d ed. 2010).


五、外文期刊論文

1.Beverley-Smith, Huw, The Commercial Appropriation of Personality, CAMBRIDGE UNIV. PRESS 313 (2002).
2.Cohen, Felix S., Transcendental Nonsense and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35 COLUM. L. REV. 809 (1935).
3.Denicola, Robert C., Institutional Publicity Rights: An Analysis of the Merchandising of Famous Trade Symbols, 62 N.C. L. REV. 603 (1984).
4.Dogan, Stacey L. & Lemley, Mark A., What the Right of Publicity Can Learn from Trademark Law, 58 STAN. L. REV. 1161 (2006).
5.Felcher, Peter L. & Rubin, Edward L., Privacy, Publicity and the Portrayal of Real People by the Media, 88 YALE L.J. 1577 (1979).
6.Grady, Mark F., A Positiv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Right of Publicity, 1 UCLA ENT. L. REV. 97 (1994).
7.Goldman, Lee, Elvis is Alive, but He Shouldn’t Be: the Right of Publicity Revisited, 1992 B.Y.U. L. REV. 597.
8.Gordon, Harold R., Right of Property in Name, Likeness, Personality and History, 55 N. U. L. REV. 553 (1960).
9.Halpern, Sheldon W., The Right of Publicity: Maturation of an Independent Right Protecting the Associative Value of Personality, 46 HASTINGS L.J. 853 (1995).
10.Hoffman, Steven J., Limitations on the Right of Publicity, 28 BULL COPYRIGHT SOC'Y 111 (1980).
11.Kulzick, Kenneth E. & Hogue, Amy D., Chilled Bir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Eighties, 14 LOYOLA L.A. L. REV. 57 (1980).
12.Kwall, Roberta Rosenthal, Fame, 73 IND. L.J. 1, 41 (1997).
13.Langvardt, Arlen W., The Troubling Implications of a Right of Publicity “Wheel” Spun Out of Control, 45 U. KAN. L. REV. 329 (1997).
14.Lewis, Anthony, 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 Reconsidered: Time to Return to The Central Meaning of the First Amendment, 83 COLUM. L. REV. 603 (1983).
15.Madow, Michael, Private Ownership of Public Image: Popular Culture and Publicity Rights, 81 CAL. L. REV. 125 (1993).
16.Malkan, Jeffrey, Stolen Photographs: Personality, Publicity, and Privacy, 75 TEX. L. REV. 779 (1997).
17.McCarthy, J. Thomas & Anderson, Paul M., Essay, Protection of the Athlete’s Identity: the Right of Publicity, Endorsements and Domain Names, 11 MARQ. SPORTS L. REV. 195 (2001).
18.Nimmer, Melville B., The Right of Publicity, 19 LAW & CONTEMP. PROBS 203 (1954).
19.Ochoa, Tyler T., The Schwarzenegger Bobblehead Case: Introduction and Statement of Facts, 45 SANTA CLARA L. REV. 547 (2005).
20.Prosser, William L., Privacy, 48 CAL. L. REV. 383 (1960).
21.Reichman, Courtland L. & Cannady, M. Melissa, False Advertising Under the Lanham Act, 21-SPG FRANCHISE L.J. 187 (2002).
22.Rielly, Eileen R., Note, The Right of Publicity for Political Figures: Martin Luther King, Jr., Center for Social Change, Inc. v. American Heritage Products, 46 U. PITT. L. REV. 1161 (1985).
23.Robinson, Richard S., Preemption, the Right of Publicity and a New Federal Statute, 16 CARDOZO ARTS & ENT. L.J. 183 (1998).
24.Singer, Barbara, The Right of Publicity: Star Vehicle or Shooting Star?, 10 CARDOZO ARTS & ENT. L.J. 1, 49 (1991).
25.Salomon, J. Eugene, Jr., Note, The Right of Publicity Run Riot: The Case for a Federal Statute, 60 SO. CAL. L. REV. 1179 (1987).
26.Savare, Matthew, The Price of Celebrity: Valuing the Right of Publicity in Calculating Compensary Damages, 11 UCLA ENT. L. REV. 129.
27.Solove, Daniel J., The Origings and Growth of Information Privacy Law, 748 PLI/Pat 29 (2003).
28.Thompson, Robert T., Image as Personal Property: How Privacy Law Has Influenced the Right of Publicity, 16 UCLA ENT. L. REV. 155 (2009).
29.Treece, James M.,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Names, Likenesses, and Personal Histories, 51 TEXAS L. REV. 637 (1973).
30.Warren, Samuel D. & Brandeis, Louis D.,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L. REV. 193 (1890).
31.Whaley, Sean D., “I’m A High Way Star”: An Outline for a Federal Right of Publicity, 31 HASTINGS COMM. & ENT L.J. 257 (2009).
32.Winner, Ellen P., Right of Identity: Right of Publicity and Protection for a Trademark's "Persona," 71 TRADEMARK REP. 193 (1981).
33.Note, Federal Estate Tax and the Right of Publicity: Taxing Estates for Celebrity Value, 108 HARV. L. REV. 683(1995).


六、網路資料

1.http://www.qscores.com/pages/Template1/site11/28/default.aspx (last visited on 2010/08/0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