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1: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棨淞
研究生(外文):CHI SONG-YU
論文名稱: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指導教授:萬金川萬金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 CHWAN W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犯淫戒僧尼三言馮夢龍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27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本論文之目的在藉由馮夢龍所整理後及創作成果:《三言》、《情史》、《墨憨齋三笑》、《掛技兒》及《智囊補》等作品中,有關對僧尼的評論或嘲諷訕笑加以研究,透過馮夢龍對僧尼看法的窗口,去解讀馮氏在這部分所彰顯的意義:包含了馮氏對情欲、縱慾、修行、及佛教教理甚至他個人的「情教」主張;並理解
馮氏在「姦僧淫尼」所描寫的文字表象之後,掌握屬於馮夢龍個人心理的及當時社會實際所呈現的意義。茲將本論各章之大要概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共分四節。第一節敍述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概述;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和所使用之文本;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明末時代背景與馮氏生平簡述及思想」共分三節。第一節從明末的時代背景,來看馮氏當時所處的社會現象及文風;第二節論述馮氏的生平、概分成三個時期;第三節陳述馮氏提倡情教的主張及對禁欲思想之抨擊。
第三章「馮氏教化觀和其作品流行銷售」,共分兩節。第一節從教化的觀點分析馮氏的小說教化觀並分析其教化效果未必如預期的原因;第二節從作品流行觀點分析,從社會觀察角度切入明末流行文類和馮氏作品銷售概況
第四章「馮氏作品中姦僧淫尼的可能成因」共分三節。第一節從明末佛教戒律及僧眾來源探討明末佛教現象;第二節敍述僧尼故事從神聖到破戒的轉變現象,並分析東、西方修行者的共同試煉;第三節從僧尼是社會上的代罪羔羊觀點及馮氏以儒家傳統自視心態的觀點分析。
第五章「佛典作品中對淫欲的看法」,共分三節。第一節從傳說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四十二章經》來理解佛陀對淫慾的呵斥有哪些;第二節論述其他佛經對淫慾的看法;第三節論述淫慾為何會障礙修行者求道。
第六章「馮氏作品中對姦僧淫尼的嘲諷」,共分三節。第一節從《情史》、《智囊補》二書中看馮氏對僧尼犯姦淫的描述和評論;第二節從《三言》一書中看馮氏對僧尼犯姦淫的猥褻描述、嘲諷和訕笑;第三節從《墨憨齋三笑》一書看馮氏對僧尼性笑話的戲謔。
第七章「結論」可分成三部分,首先評論馮夢龍在僧尼故事題材上以姦淫模式處理之原因除了傳統儒家自視心態之外,另外逐利目的亦是不可免卻包裹在教化的藉口中;更重要的是此一題材,完全成為其情教思想之唱本。其次檢討本論文之缺失並希望本論文能成為日後學者研究此類題材時,提供一個較整完整的考量。最後則說明個人在本論文中所得到的感動和啟發。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Meng-Long, Fong’s works – San Yang, Ching Shih, Mo Han Chai San Hsaio, Gua Chi Er, and Chih Nang Pu. The researcher detects Fong’s comments on the monks, explains passion, lust, practic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Buddhism from Fong’s viewpoints, discovers Fong’s psychological statement and social phenomenon in terms of the erotic monks in his texts. The outline of the present thesis is as follows.
This first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s, while the second section is literature review.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preview of the texts, and the last section includes research mythology and producers.
The second chapter, Fong’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and Thoughts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styles of writing in Fong’s era. The second part states Fong’s life and separates it into three phases. The third part expresses Fong’s points of view in emotionism and his comments on mortifi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Fong’s Edification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s Works,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Fong’s opinions in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it is ineffective. The second section observes the writing styl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Fong’s works.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ppearance of Erotic Monastics in Fong’s Works, is divided into th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of Buddhism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econd section describes the abstinence and the break of it of monastics. It also analyzes the common trials of Easter and Western hermits.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Fong’s viewpoints as a traditional Confusionist.
The fifth chapter, Lust in Buddhism Work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states Buddha’s criticism on lust whil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lust in Buddhism works. The third part states the reason why lust becomes obstacles for monastics.
The sixth chapter, Sarcasm about Erotic Monastics in Fong’s work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and comments on erotic monks and nuns from Fong’s works, Ching Shih and Chih Nang Pu.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Fong’s statement on indecent attitudes in the book, San Yang. The third section expresses Fong’s opinions on monk’s nasty jokes on the basis of the book, Mo Han Chai San Hsaio
The seventh chapter,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s conclusion. It first concludes the reasons why Fong states monastic stories in an obscence way. Besides, it provides the limitation of this thesis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researcher expresses his own inspiration in this thesis.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 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概述………………………………………………………3
   第三節、研究範圍和材料…………………………………………………………12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步驟…………………………………………………………19

第二章 明末時代背景與馮夢龍生平簡述及思想………………………………………21
   第一節、從明末時代背景看馮夢龍………………………………………………21
一、仕宦路遙寄情文學…………………………………………………………21
二、流連青樓沉湎逸樂…………………………………………………………24
三、理學沉淪人欲橫流…………………………………………………………29
 第二節、馮夢龍生平簡述…………………………………………………………32
  一、失意潦倒寄情青樓之時期…………………………………………………32
  二、執巨擘和影響力發揮之時期………………………………………………33
  三、反清復明倡愛國思想之時期………………………………………………36
 第三節、馮夢龍提倡情教抨擊禁欲之思想………………………………………37

第三章 馮夢龍教化觀和其作品流行銷售………………………………………………44
 第一節、從教化的觀點分析………………………………………………………44
一、馮夢龍的小說教化觀………………………………………………………44
二、教化效果未必如預期………………………………………………………49
 第二節、從作品流行銷售的觀點分析……………………………………………52
一、流行文類及傳播情形………………………………………………………52
  二、馮夢龍的作品及銷售概況…………………………………………………58

第四章 馮夢龍作品中姦僧淫尼現象的可能成因………………………………………63
   第一節、明末佛教現象……………………………………………………………63
一、 戒律鬆弛教義不彰…………………………………………………………63
二、 度牒虛設僧眾複雜…………………………………………………………67
 第二節、僧尼觸犯姦淫……………………………………………………………70
  一、僧尼故事從神聖到破色戒的轉變…………………………………………70
  二、色戒是和尚、尼姑及教士、修女的共同試煉……………………………76
 第三節、僧尼是代罪羔羊…………………………………………………………81
一、僧尼是社會中的弱勢族群…………………………………………………81
  二、傳統儒家老大自視的心態…………………………………………………84

 
第五章 佛典作品對淫欲的看法……………………………………………………….87
 第一節、《四十二章經》對淫慾的呵斥…………………………………………87
 第二節、其他佛經對淫慾的論述……………………………………………….95
 第三節、淫欲障道的論述……………………………………………………….99

第六章、馮夢龍作品中對姦僧淫尼的嘲諷……………………………………………104
 第一節、《情史》、《智囊補》中的姦僧淫尼…………………………………..104
  一《情史類略》中僧尼犯姦淫的評論………………………………………104
  二《智囊補》中僧尼犯姦淫的評論…………………………………………111
 第二節、《三言》中的姦僧淫尼………………………………………………..114
  一、<月明和尚度柳翠>中僧尼犯姦淫的評論……………………………116
    二、<明悟禪師趕五戒>中僧尼犯姦淫的評論……………………………117
  三、<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中僧尼犯姦淫的評論…………………………119
    四、<赫大卿遺恨鴛鴦縧>中僧尼犯姦淫的評論…………………………120
    五、<汪大尹火燒寶蓮寺>中僧尼犯姦淫的評論…………………………123
 第三節、《三笑》對僧尼性笑話的戲謔………………………………………..125

第七章 結論……………………………………………………………………………134

參考書目………………………………………………………………………………….139
          參 考 書 目
古籍
(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年1月修訂版)
(魏晉南北朝)《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魏晉南北朝)范曄,《後漢書》〈烈女傳〉(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12月。)
(唐)趙璘,《因話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慧能,《六祖壇經》(台北:金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03月)
(宋)洪邁,《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5年09月)
(宋)莊綽,《雞肋編》(台北:新文豐書局,1980年初版)
(明)朱元璋,《明太祖御制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朱元璋,《御製資世通訓》,(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明)雲棲祩宏撰,陳慧復校勘,《竹窗隨筆》(臺北:臺灣印經處,1958年)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陶宗儀,《輟耕錄》(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04月)
(明)袁宏道,《袁中郎尺牘》〈陶石簣〉(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02月)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明)湛然圓澄,《卍續藏經》(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圓會,1968年)
(明)謝肇淛著,《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1975年9月)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02月一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張潮,《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明)胡應麟,《文淵閣四章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03月)
(明)凌濛初著,《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智揚出版社,1990年09月)
(明)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出版社,1993年09月再版)
(明)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06月初版五刷)
(明)馮夢龍編,《情史類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里仁出版社,1991年05月初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上)(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05月30日)
(明)馮夢龍編;竹君校點,《笑府(附《廣笑府》)》(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
【明】唐伯虎《僧尼孽海》(新北市:雙笛國際出版,1995年1版1刷)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明)馮夢龍編著;魏同賢 馬清江校點,《馮夢龍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04月第1版)
(明)馮夢龍編刊,《醒世恆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4年)
(明)馮夢龍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西周生,《醒世姻緣》(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明)馮夢龍等編著;李曉 愛萍 主編,《明清笑話十種》〈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1998年)
(明)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謝肇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天啟刻本,集部第176冊
(明)雲棲祩宏,〈僧務雜術〉,《竹窗三筆》,收入《蓮池大師全集四》
(明)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
(清)張廷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清)張伯行輯、夏錫疇錄,《課子隨筆鈔》(台灣:廣文書局,1975年)
(清)朱珪修、李拔纂,《福寧府志》,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緒六年重刊本,(台北:成文)
(清)王弘撰,《山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近人著作
《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5月)
(英)A.C格雷林著;劉川、王學成譯,《生活.性與思想》(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05月1版1刷)
(法)E.迪爾凱姆著;狄玉明譯,《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1版5刷)
(法)Jean Boisselier著;蕭淑君譯,《佛陀》(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丁峰山《中國性愛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1刷)
丁敏,《佛教神通》(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9月初版1刷)
丁敏,《佛學與文學》(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初版)
(加)卜正民;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03月1版2刷)
(加)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1刷)
尹飛舟,《中國古代神鬼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11月1版2刷)
方立天,《中國佛教散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1刷)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06月2刷)
王小波,《思維的樂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1版7刷)
王列耀,《宗教情結與華人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03月1版)
(美)王國斌著;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07月1版2刷)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03月)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06月)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07月5版)
弘學,《人間佛陀與原始佛教(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1月1版2刷)
白化文,《漢化佛教與佛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01月1版)
白逸琦,《專制極權的明清盛世》(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02月初版)
伊凡,《西藏度亡經》(台北:曼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05月1版1刷)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女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05月1版1刷)
刑義田、林麗月,《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04月1版)
印順,《成佛之道》(台北:正聞出版社,1983年09月3版)
吉布,《唐卡的故事之男女雙修》(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01月1版1刷)
吉兒.法瑞-霍爾斯,《女性修行的心路歷程》(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02月初版)
安.霍柏著;林蓼攸譯,《女人與性愛》(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10月1版2刷)
(日)安田喜憲,《蛇與十字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01月1版)
(法)托多洛夫著;黃東亮、王晨陽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03月2版)
朱壽桐,《文學與人生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01月1版)
江曉原,《性張力下的中國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2刷)
江燦騰,《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09月1版1刷)
(法)米歇爾.福柯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09月1版1刷)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07月1版2刷)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西格蒙特.弗洛依德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05月2版1刷)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04月2刷)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年08月)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社,1994年09月1版2刷)
(美)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11月1版1刷)
何雲著、王志遠主編,《佛教文化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02月初版)
何滿子著,《中國愛情故事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書館,1995年01月台灣初版)
佐佐木現順著;周柔含譯,《業的思想》(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02月)
吳光正,《女性與宗教信仰》(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年02月1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07月2版)
吳光遠、徐萬里,《弗洛伊德:欲望決定命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01月1版1刷)
吳志翔,《肆虐的狂歡》(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01月1版1刷)
吳東權,《文學境界》(台北:三友圖書公司,1994年02月初版)
吳德新,《佛家簡史》(北京:華齡出版社,2005年05月1版)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04月1版1刷)
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說中的佛教修行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1版1刷)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07月1版)
李玉珍、林美玫合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05月1版)
李明軍,《禁忌與放逐──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06月1版1刷)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1刷)
李剛,《佛教大德談佛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李國文,《中國文人的活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03月1版)
李瑞爽著,《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03月2版)
李樹青,《蛻變中的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03月1版)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灣:藍燈書局,1975年)
汪玢玲、陶路,《俚韻驚塵──三言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1刷)
邢麗風、劉彩霞、唐名輝,《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05月1版1刷)
阮煒,《中國與西方:宗教、文化、文明比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09月1版1刷)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01月7刷)
周明初,《晚晴人士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08月1刷)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03月第1版)
周齊,《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1版1刷)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09月初版)
孟森,《明史講義》(台北:中華書局,2006年版)
孟超,《明清秘密教門滋蔓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孟瑤,《中國小史》(台北:傳紀文學出版社,1991年04月)
岫峨,《一任袈裟萬里遊》(台北:圓明出版社,1994年06月1版1刷)
(美)彼得.蓋伊著;劉森堯譯,《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06月1版2刷)
明暘法師,《佛.菩薩的故事》(台北:圓明出版社,1995年03月1版4刷)
明暘法師,《佛法概要》(台北:世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06月)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06月1版1刷)
金澤,《宗教禁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2年02月2版1刷)
芮傳明,《淫祀與迷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
俞曉虹,《古代白話小說研究》(合淝: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1版2刷)
南炳文,《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04月1版1刷)
南懷瑛,《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台北:考古文化,1992年)
哈迎飛,《五四作家與佛教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06月1版)
柯平,《明清文人生活──都是性靈食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刷)
洪修平,《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08月1版1刷)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胡萬川撰,《古典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初版)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09月1版)
韋政通,《中國文化與社會生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07月1版)
孫尚揚,《基督教與明末儒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06月1版2刷)
孫昌武,《文壇佛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09月1版1刷)
孫敏,《風流書家──唐伯虎的生平及其藝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06月1版)
孫琴安,《性文學十講》(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02月1版1刷)
孫楷第,《小說旁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孫維,《聖俗之間──宗教與社會發展互動關係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01月1版1刷)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04月1版3刷)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1版1刷)
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02月1版2刷)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266刷)
(日)荒木見悟著;杜勤、舒志田等譯,《佛教與儒教》(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01月2刷)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德)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1版3刷)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06月第1版)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07月3刷)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09月1版)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未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01月1版1刷)
(日)高橋信次慰萱,《生死的覺醒(上)》(台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08月修訂版3刷)
(荷)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11月初版)
勒內.吉拉爾著;馮壽農譯,《替罪羊》(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01月1版》
(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01月1版1刷)
康正果,《重審風月鑒》(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張大春,《小說稗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08月1版2刷)
張沛,《隱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07月1版)
張恩富,《道家簡史》(北京:華齡出版社,2005年05月1版)
張稔穰,《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05月3刷)
張輝銘,《娼妓的歷史》(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02月1版1刷)
張燕瑾,《中國古代小說專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08月12刷)
張燕瑾、呂薇芬,《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張懷承,《無我與涅槃》(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09月1版2刷)
(美)梅里.E.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歷史中的性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01月1版1刷)
(日)梅原猛著;劉瑞芝、卞立強譯,《地獄的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07月1版)
梅家玲、康韻梅、洪淑聆、鄭毓瑜、陳翠英、蔡瑜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09月)
淨明,《不淨觀》(台北:大千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淨慧,《在家教徒必讀經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04月1版2刷)
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02月1版1刷)
許振東,《17世紀白話小說的創作與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07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06月2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1991年01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刷)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07月1版)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199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引馳,《佛教文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08月1版1刷)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06月初版)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04月1版1刷)
陳建民,《佛教禪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陳建憲,《僧道小品》(番禺: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2刷)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01月1版2刷)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2刷)
陳琛,《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03月1版1刷)
陳萬益著,《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05月第2版)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08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07月1版)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02月1版)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1月,2版一刷)
麥柯.赫奇森著;廖世德譯,《性與權力:心身政治的剖析》(台北:自立晚報社,1994年01月1版1刷)
傅玉璋、傅正,《明清史學史》(合淝: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01月2刷)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傅惠生,《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三國、水滸社會心理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1刷)
傅勤家著,《中國道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
(日)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02月1版3刷)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02月1版)
游彪,《宋代特殊群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08月1版1刷)
程大城,《文學原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09月)
(法)菲利浦.阿里耶斯;安德烈.貝金主編;李龍海、黃濤譯,《西方人的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03月1版1刷)
費孝通,《美國與美國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05月初版)
辜美高、黃霖,《明代小說面面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09月1版)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美)黃仁宇,《明代的遭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04月1版)
(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08月1版)
黃自恒等主編,《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漫談》(台北:雙迪出版社,1996年)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
黃明同,《明代心學宗師──陳獻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07月1版1刷)
黃訓,《黃潭先生讀書一得》(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黃健彰等編,《明代例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80年)
黃笠耘,《小說創作十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01月2刷)
黃勝常,《學持戒》(台北:東山講堂,2002年04月1版1刷)
黃漢耀,《女人說不就是不》(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0年05月初版1刷)
黃瑩娟,《佛教的重要經典》(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04月初版)
(奧地利)奧托魏寧格著;肖聿譯:《性與性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09月1版1刷)
奧塔維歐.帕茲著;蔣顯璟、真漫亞譯,《雙重火焰──愛情與愛欲的幾何學》(台北:邊城出版:城邦出版文化發行,2004年)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社會經濟轉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01月1版)
楊啟樵,《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
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06月1版)
萬明,《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1版)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香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社,2005年07月1版)
聖凱,《無悔人生──佛教懺悔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03月2版3刷)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08月)
葉慶炳,《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09月1版)
葛鴻楨,《吳中才子──文徵明的生平及藝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06月1版)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03月1版1刷)
鄔國平,《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1刷)
寧世群,《苦行與樂趣》(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09月1版2刷)
廖肇亨《中邊.禪詩.戲夢》(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8人09月初版)
熊秉真主編,王璦玲、胡曉真合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蒲慕州,《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厲社,2005年04月1版)
趙含坤,《中國類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05月1版1刷)
趙章超,《宋代文言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04月1版2刷)
趙興勤,《古代小說與傳統理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05月1版)
劉文明,《上帝與女性──傳統基督教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女性》(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07月1版)
劉召明《晚明蘇州劇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2月1版1刷)
劉安海、孫文憲,《文學理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10月8版)
劉庚堯、劉淑芬,《城市與鄉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04月1版)
劉明良、劉方,《市井民風──二拍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05月1版1刷)
劉敬圻,《明清小說補論》(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10月1版)
劉道超,《中國風俗文化集萃──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05月2版)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01月1版1刷)
劉達臨編著,《中國古代性文化》(上)(中)(下)(台北:新雨出版社,1995年09月初版)
劉緒貽著/葉巍等譯,《中國的儒學統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05月1版)
劉寬重、劉增貴,《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04月1版)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05月2版)
樊樹志,《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01月3刷)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悲歡離合》(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3年09月)
蔣玉斌,《明代中晚期小說與士人心態》(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07月第1版)
蔣美華,《馮夢龍婦女觀析論》(彰化: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1998年06月)
蔡美儀等,《中國通史》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蔡景康,《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01月1版)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09月)
鄭明娳,《貪瞋癡愛》〈古典小說中的婦女形象〉(師大書苑出版,1989年01月初版)
鄭欣淼,《魯迅與宗教文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1989年10月)
蕭兵、周俐,《古代小說與神話宗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05月1版)
蕭欣橋,《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04月1版)
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文化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2刷)
錢發平,《儒家簡史》(北京:華齡出版社,2005年05月1版)
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
(美)默里.斯坦因著;喻陽譯,《變形:自性的呈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01月1版1刷)
戴偉著,《中國婚姻性愛史稿》(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06月)
(日)謙田茂雄,《沉默的教義──維摩經》(台北:武陵出版社,1984年11月)
謝冰瑩等注譯,《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07月1版2刷)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2刷)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07月1版1刷)
霞爾.魯妥努著;衛惠林譯,《男女關係的進化》(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07月1版1刷)
(美)韓南(Patirck Hanan)著、尹慧岷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
羅秉祥、萬俊人,《宗教與道德之關係》(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2刷)
羅偉虹,《世界邪教與反邪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07月1版1刷)
羅基,《中華民俗文化研究:地獄眾生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04月第1版)
(英)羅賓.貝克著;龐秀成譯,《未來的性》(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01月1版1刷)
譚耀炬,《三誩二拍語言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04月1版)
關大眠著;鄭柏銘譯,《佛學》(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嚴耀中,《中國東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1版1刷)
蘇浙生,《神州佛境──佛山、佛寺、佛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08月1刷)
蘇樹芬,《中國宗教與人生修養》(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1版)
釋大恩,《律宗大義》(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09月1版1刷)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05月初版)
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1992年)
釋普獻,《佛教養生觀》(台中:中觀佛教文化中心,1990年07月初版)
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台北:慈雲岩慈航文庫,1970年)
龔鵬程著,《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30日)
(法)讓-弗朗索瓦.勤維爾;馬蒂厄.里卡爾著/陸元昶譯,《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09月1版2刷)

期刊論文
人弋,〈世紀回眸:馮夢龍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殷都學刊》,2001年)
文仲瑄,〈明代流民與資本主義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史苑》第六十一期,2001年06月)
王顯春,〈《三言》、《二拍》、《聊齋》與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年08月)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八期,2003年06月)
李漢濱,〈元雜劇裡的僧尼道士〉(《人文與社會》學報第四期,2004年06月)
沈廣仁,〈明代小說中主題物的象徵性與情節性〉(《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卷第六期,2001年11月)
周觀武,《把笑話請入文學殿堂──從《墨憨齋三笑》的出版談起》(鄭洲: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99年01月)
林珊妏<明代短篇小說之僧人犯戒故事探討>(南大學報第39期第1期人文與社會類,1995年)
林禎祥〈探析笑府中所嘲諷的世情〉(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5年7月)
林璀瑤〈奸、邪、淫、盜:從明代公案小說看僧侶的形象〉(歷史教育第九、第十期合刊,2003年12月)
金明求,〈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年)
孫京榮,〈關於明清通俗小說作者別號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二期,1991年)
徐志平,〈明末清初話本小說對科舉制度之批判〉(《嘉義技術學院學報》,1999
徐志平,〈從三言看明代的僧尼〉(嘉義:《嘉義農專學報》第十七期,1998年4月)
馬森,〈愛慾的文化意義〉(《聯合文學》第四十七期〈愛慾與文學專輯〉,1988年9月出版)
高若蘭,〈初探宋代話本中僧尼形象塑造之意義〉(《雲漢學刊》第四期,1997年)
康來新,《知情更淫──小說史觀下的女性情欲閱讀》(文訊別冊1998年03月)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台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2004年12月)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慾世界及其意蘊>《古典文學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9月)
曹仕邦,〈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淫戒的一些實例〉(《華岡學報》,1981年05月)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第二百五十期,2001年01月)
陳益源,〈《歡喜冤家》的和尚形象及其影響〉,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小說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收入論文集《中國小說與宗教》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清華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1988年06月)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6年)
曾昭旭,〈中國人的愛慾問題〉(《鵝湖月刊》十四卷七期,1989年01月)
游友基,〈略談三言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影響〉(《寧德師專學報哲社版》,1996年)
游友基,〈融合與碰撞:釋道思想對“三言"思想藝術的滲透〉(《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月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黃宗慧〈性、笑話、潛意識:從精神分析的觀點看淫穢笑話的愉悅卅踰越性〉(中外文學第30卷第3期,2001年8月)
黃筱慧,〈女性、陰性論述與書寫的誕生〉(《哲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0年08月出版)
黃麗月,〈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碩博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
楊惠南,〈黃門或不能男在律典中的種種問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
楊劍影,〈平凡生命的讚歌──論“三言"女性意識〉(《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期,1999年)
暴鴻昌,〈明朝對僧道的管理〉(《北方論叢》第五期,1986年)
歐陽代發,〈三言中的馮夢龍作品〉(《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
蔣美華〈馮夢龍婦女觀析論〉(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月刊1998年6月)
鄭培凱,《當代》〈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的問題〉第十六期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壁畫中的降魔變與西域美術的比較研究〉(《西藏研究》第一期,1999年)
藍吉富,〈傳燈的人──歷代僧侶的分類考察〉(《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台北:聯經,1982年8月)

學位論文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文,1992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朱珮瑩,《明清話本僧道人物形象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4年06月)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0年08月)
林漢彬,《「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0年)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05月)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06月)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05月)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台北:淡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01月)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06月)
徐一智,《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祩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班研究生碩論文,2001年05月)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06月)
張清二,《漢語佛典之淫欲問題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班哲學研究所論文,1998年06月)
陳秀珍,《三言、二拍情色世界探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06月)
陳清俊撰,《中國古代笑話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06月)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中戒淫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06月)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台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06月)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05月)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06月)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2月)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2002年06月)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5年12月)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0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宗慧〈性、笑話、潛意識:從精神分析的觀點看淫穢笑話的愉悅卅踰越性〉(中外文學第30卷第3期,2001年8月)
2. 曾昭旭,〈中國人的愛慾問題〉(《鵝湖月刊》十四卷七期,1989年01月)
3.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第二百五十期,2001年01月)
4. 高若蘭,〈初探宋代話本中僧尼形象塑造之意義〉(《雲漢學刊》第四期,1997年)
5. 馬森,〈愛慾的文化意義〉(《聯合文學》第四十七期〈愛慾與文學專輯〉,1988年9月出版)
6. 徐志平,〈從三言看明代的僧尼〉(嘉義:《嘉義農專學報》第十七期,1998年4月)
7. 徐志平,〈明末清初話本小說對科舉制度之批判〉(《嘉義技術學院學報》,1999
8. 金明求,〈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年)
9. 林璀瑤〈奸、邪、淫、盜:從明代公案小說看僧侶的形象〉(歷史教育第九、第十期合刊,2003年12月)
10. 林禎祥〈探析笑府中所嘲諷的世情〉(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5年7月)
11. 文仲瑄,〈明代流民與資本主義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史苑》第六十一期,2001年06月)
12. 黃筱慧,〈女性、陰性論述與書寫的誕生〉(《哲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0年08月出版)
13. 黃麗月,〈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碩博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
14. 楊惠南,〈黃門或不能男在律典中的種種問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
15. 鄭培凱,《當代》〈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的問題〉第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