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
(一)女同文本
八王子,《八王子遺書》,台北:唐山,2000年。
朱天心,〈春風蝴蝶之事〉,收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年,頁189-210。
安克強主編,《樓蘭女與六月青》,台北:熱愛,1999年。
安克強主編,《青春放歌》,台北:熱愛,1999年。
安克強主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年。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1996年。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年。
邱妙津,〈水甕裡的紅蠍〉,後收於鄭麗娥主編,《露水──當代小說家精選集》。台北:時報,1995年。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北縣:印刻,2006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北縣:印刻,2006年。
邱妙津著、賴香吟編,《邱妙津日記1989-1991》,北縣:印刻,2007年。
邱妙津著、賴香吟編,《邱妙津日記1981-1995》,北縣:印刻,2007年。
邱妙津,〈履歷表〉,《印刻生活文學誌》第一卷第十期(2005.1),頁81。
邱妙津,〈創作構想〉,《印刻生活文學誌》第一卷第十期(2005.1),頁75-80。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平安文化,1995年。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時報,1990年。
張漠藍,《激浪》,台北:北極之光,2004年。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1996年。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北縣,探索文化,1998年。
陳雪,《鬼手》,台北:麥田,2003年。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年。
陳雪,《蝴蝶》,台北:遠流,2005年。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2002年。
陳雪,《天使熱愛的生活》,北縣:印刻,2000年。
陳雪,《附魔者》,台北:麥田,2009年。
陳雪,《橋上的孩子》,北縣:印刻,2004年。
陳雪,《她睡著時他最愛她》,北縣:印刻,2008年。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1999年。
Yang,《樹纏藤》,北縣:集合出版社,2011年。
(二)其他文本
三毛,《傾城》,台北:皇冠雜誌社,1985年。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雜誌,1976年。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1998年。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平安文化,1995年。
曾陽晴,《裸體上班族》,台北:平安文化,1995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
安部公房著,鍾肇政譯,《箱子裡的男人》,台北:遠流,1979年。
孟祥森譯,杜斯妥也夫斯基原著(Fyodor Mikhaylovich Dostoyevsky),《地下室手記 Zapiski iz Podpolya》,台北:桂冠,1994年。
戴欽之、沈樹萱合譯,沙特(Jean-Paul Sartre)原著,《無路可通Huis Clos》,收錄於李英豪編,《沙特戲劇選》,1965年。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鶴,1999年。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朱偉誠,《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卅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2008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2008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何寄澎編,《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何春蕤編,《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壢: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卅別研究室,1998年。
何春蕤,《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中壢: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5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1978年。
李銀河,〈譯者前言:關於酷兒理論〉,《酷兒理論──西方九○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相》,台北:駱駝,1996年。
林燿德等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1997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台北:文津,1999年。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北縣:印刻,2007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1991年。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欲,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馬中欣,《三毛真相》,台北:華文網,2001年。
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遠流,1999年。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北縣:左岸文化,2006年。
張容,《法國當代文學》,台北:遠流,1993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2000年。
張高評主編,《清代文學與學術──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三》,台北:新文豐,2007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1995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陳建忠等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曹順慶等著,《比較文學論》,台北:揚志文化,2003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台北:麥田,1998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台北:爾雅,2003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1977年。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1997年。
劉亮雅,《欲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台北:麥田,2006年。
劉亮雅,《同志研究》,台北:文建會,2010年。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7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1998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北縣:立緒,2000年。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2005年。
顏亮一,《記憶與地景:2005~2009論文選》,台北:高遠,2009年。
蘇偉貞,《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2003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二)翻譯論著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南京:譯林,2000年。
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著、李明譯,《記憶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s》,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胡大平譯:《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索雅(Edward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眞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 Third 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北縣:桂冠,2004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La Poetique de L''espace》,台北:張老師,2003年。
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od Welzer)著,季斌、王立君、白錫堃合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台北:商周,2007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2003年。
約翰.艾倫、朵琳.瑪西、邁可.普瑞克等著(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移動卅定著 Unsettling Cities》,台北:群學,2009年。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卅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苗栗:桂冠,2008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台北:群學,2006年。
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著,嚴韻譯,《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Negotiating with the Dead a Writer on Writing》,台北:麥田,2004年。
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與認同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2006年。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Histoire de la folie á l’âge classique》,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台北:群學,2003年。
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Body Work: 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北京:新星,2005年。
雪倫‧朱津(Sharon Zukin)著,國立編譯館等譯,《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台北:群學,2010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台北:聯經,2006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2006年。
Virinder S. Kakra、Raminder Kaur、John Hutnyk等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韋伯文化,2008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台北:臉譜,2002年。
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汪民安等人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劉人鵬、鄭勝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新竹:清華大學亞太卅文化研究室,2010年。
三、期刊會議論文
《文訊》,第182期(2000.12)
《婦言綜橫》,第91期(2009.10)
《女朋友》第1-35期(1994.8-2003.4)
丁乃非,〈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8),頁48-67。
丁乃非,〈藍調石牆T,紅色石頭婆──尋找跨性別的運動意識和歷史伙伴〉,發表於「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II」國際研討會,2000.11.26,頁1-17。
丁文玲,〈邱妙津日記,沉寂13年終出版〉,《中國時報˙文化新聞》,2008.1.30,A14版。
王派桓,〈狂歡的鬼──記邱妙津〉,《文訊》(1991.6)第68期,頁122。
王德威發言,王立記錄,〈仲夏,小說之光〉,《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七卷》(台北:聯經,1998.1),頁9。
王浩威,〈心理與文學──個人與家的拔河〉,《聯合文學》,第16卷3期(2000.1),頁120-127。朱偉誠,〈作家與穩私的另類(同性戀)邏輯〉,《聯合文學》15:11=179(1999.9),頁20-23。江中明,〈第一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選〉,《聯合報》,2000.9.21。
安克強,〈同志心、同志情:重同志的因,結文學的果〉,《G&L熱愛雜誌》第16期(1998.12),頁84。
祁立峰,〈邱妙津密碼:對印刻版《蒙馬特遺書》中〈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的探析〉,《中國現代文學》第十三期(2008.6),頁205-226。吳錫德,〈卡繆作品的中譯及其在台灣的影響〉,收錄於吳錫德,《世界文學6:消費、流行與文學》(台北:麥田,2002年),頁101-110。
吳佩玹,〈城市的戀與厭──郝譽翔《幽冥物語》中的北投書寫〉,《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五輯(2009.10),頁1-17。
吳佩玹,〈銘記與遺忘──試論電影《刺青》〉,《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2期(2009.10),頁141-159。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新生版),第5期,頁36。
邱雅芳,〈「異」國的流亡──解讀女同志作家邱妙津的家國認同〉,第十六屆中區中文系論文研討會(1998.11)。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與書寫〉,《印刻生活文學誌》第一卷第十期,2005.1,頁84-90。
林惠娥,〈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在台灣的風貌〉,收於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3:小說裏的「我」》(台北:麥田,2002年),頁???
林燿德,〈前言(都市卷)〉,林燿德、黃凡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1989年),頁13。
林耀盛於「城市的災難」座談會的發言,刊載於《中外文學》卷30期8(2002.1),頁278。
胡錦媛,〈鉛筆與像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14:5=161(1998.3),頁60-66。胡錦媛,〈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84:5=521(1997.5),頁43-46。胡錦媛,〈繞著地球跑──當代台灣旅行文學(上)〉,《幼獅文藝》,第83卷11期,1996.11,頁24-28。胡錦媛,〈繞著地球跑──當代台灣旅行文學(下)〉,《幼獅文藝》,第83卷12期,1996.12,頁51-59。胡錦媛,〈台灣當代旅行文學〉,收於國立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台灣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五南,2006.6),頁269。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2卷11期(1994.4),頁71-96。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第229期(2004.11),頁54-56。紀大偉,〈違章建築的手記──讀郭啟宏小說《稻草人長大了》〉,收於郭啟宏,《稻草人長大了》(台北:九歌,2006.6),頁???
范銘如對談陳雪,〈挑撻與挑釁──敗德惡女一鳴驚人〉,《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北縣:印刻,2007.12),頁???
洪凌,〈沒有「男人」能再現的man貨:諷謔(虐)理體中心的Fe/mail Man〉,卓安納.拉思(Joanna Russ)著,洪凌譯,《女身男人The Female Man》,頁312。
徐淑卿,〈有志一同攻佔文學獎〉,《中國時報》(1998.6.25)第41版。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12),頁140-145。
馬森,〈女性書寫與男性的尊嚴〉,《聯合文學》第145期(1996.11),頁46。唐毓麗,〈「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第182期(2002.10),頁118-141。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3=67(2007.09),頁165-173。莊宜文訪談陳雪,〈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99=137(1997.3),頁34。
陳建忠,〈私語敘事與性/別政治──陳雪與陳染的「私小說」比較研究〉,《2005台中學術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台中:文化局,2005年),頁152-191。
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話語、言說、論述」論文,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4.11-1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明〉,《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9),頁162-173。張小虹,〈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講評稿,收於《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頁170-171。
張小虹,〈看‧不見九二一:災難、創傷與視覺消費〉,《中外文學》,30:8=356 (2002.1),頁83-130。許俊雅,〈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收於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1996。
曾秀萍,〈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4),頁10-32。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第三期(2000.6),頁193-211。曾秀萍,〈跨時代卅世代的越界流離:白先勇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收於陳芳明、范銘如主編:《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縣:印刻,2009年),頁77-115。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收於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頁122。
黃克武,〈暗通款曲:明清豔情小說中的情欲與空間〉,《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243-278。
黃宗慧,〈走出歇斯底里之後──試論以戀物癖建構女性主體之可能與困境〉,《歐美研究》,35卷1期(2005.3),頁51-95。黃雅歆,〈從三毛「撒哈拉傳奇」看「女遊」的潛能開發與假想〉,《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八期(2003.6),頁27-54。黃筱威記錄整理,〈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3:2=38(2006.10),頁30。
甯應斌,〈現代死亡的政治〉,《文化研究》,創刊號(2005.9),頁1-45。程章燦,〈士人談鬼:於俗趣中求雅理──讀南海霍氏藏本羅聘《鬼趣圖》題詠詩文〉,收於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易》,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頁375。
辜敏倫,〈家〉,《愛福好自在報》第三期(1994),第四到第五版。
辜敏倫,〈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聯合文學》,11:4=124(1995.2),頁134-139。廖咸浩,〈合成人羅曼史──當代台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互動〉,《當代》,第144期(1999.8),頁110-131。廖朝陽,〈災難無意識:地震、暴力、後現代空間〉,《中外文學》,30:8=356 (2002.1),頁9-44。魯迅,〈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人,1992年,頁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第3期(1997.1),頁59-64。趙彥寧,〈新酷兒空間性:空間、身體、垃圾與發聲〉,《中外文學》26卷12期(1998.5),頁90-108。趙彥寧,〈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份初探〉,收於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政治讀本》,頁269-302。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10),頁69-104。
劉人鵬,〈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第5期(2000.11),頁19-21。
劉人鵬,〈傷逝與暴亂──讀《八王子遺書》〉,發表於「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II」(2000.11.26),頁1-13。
魏可風記錄,〈跨越世紀末的新興小說家──第十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決審實錄〉,《聯合文學》,第145期(1996.11),頁28。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13:4=148 (1997.2),頁66-69。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5期(1997.8),頁137-154。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25:1=289(1996.6),頁39-59。司徒琳(Lynn A. Struve)著,王成勉譯,〈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6,頁1-16。
馬嘉蘭(Fran Martin)著,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卅現邏輯〉,《中外文學》第26卷12期(1998.5),頁130-149。
四、碩博士論文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年。辛佩青,《異質經驗‧中界書寫:以邱妙津小說開展之卑賤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吳佳原,《城市荒模中的綠洲臺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1998年。
吳佳盈,《重返西門町──青少年與男同志再現空間的政治經濟分析(1994-201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2010年。
何書豪,《溫泉空間,體熱邊緣:論男同性戀於「公共」溫泉空間之個人化「私密」情卅慾活動》,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論,2001年。
呂錦媛,《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2003年。
李金梅,《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1年。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年。李宜羲,《毀滅與完成──邱妙津的自我書寫》,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9年。李東霖,《台灣當代男同志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碩士班論文,2011年。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林慧音,《邱妙津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年。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專班論文,2006年。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6年。張巧瑜,《台灣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情慾書寫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陸雪芬,《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研究(一九八七~二○○三)》,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傅淑萍,《卑賤、荒誕與儀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嘉義: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鄧雅丹,《《失聲畫眉》研究:鄉下酷兒的再現與閱讀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賴孟如,《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論,1999年。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7年。羅毓嘉,《男柯一夢夢紅樓:西門紅樓南廣場的「同志市民空間」》,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2010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五、外文著作
Bell Hooks, “ Homeplace: A Site of Resistance,” in Year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90),p.42.
Biddy Martin and Talpade Mohanty, “Feminist Plitics: What’s Home Got to Do With It?” in Feminist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ed Teresa de Laureti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191-212.
Bonnie Honig, “Differencr Dilemmas, and the Politics of Home,” Social Research 61.3 (Fall 1994): 563-7.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D.J. Van Lennep, “The Hotel room,”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The Dutch School, ed. Joseph J. Kockelmans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1987), 209-15.
Fran Martin, Backward glance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 female homoerotic imaginar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2000).
Nicola King, Memory, Narrative, Identity: Remembering the Self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Rita Felski, Doing Time: Feminist Theory and Postmodern Cultur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Rubin, Gayle.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1992) ed. Henry Abelove, Michèle Aina Barale and David M. Halperin., pp. 3-44.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 ,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igmund Freud” Ed-by James Strachey (1995) London: Hogarth. p.217-252.
Steven Earnshaw, The Pub in Literature: England’s altered stat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Showalter, Elaine. Sexual Anarchy: Gender and Culture at the Fin de Siécle. New York: Viking, 1990.
Susan Stanford Friedman, “Telling Contacts” in Mappings: Feminism and the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Encount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Teresa de Lauretis, “Eccentric Subjects: Feminist Theo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Feminist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16.1 (Spring 190):115-50.
Ivy I-chu Chang “Mourning Love: Queer Performativity and the Affect of Shame in Zero Chou’s Spider Lilies and Splendid Float.” Concentric 35.2 (September 2009): 277-307.
Lewis A. Coser,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in Maurice Halbwachs,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 On Collective Memory, pp26-27,46-51.
六、網路資料
王蕙萱,〈髮與性別認同──〈柏拉圖之髮〉與〈薇薇的頭髮〉的分析與比較〉: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wang-hui-xuan/wang-hui-xuan_01.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王德威,〈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America/wang-de-wei/wang-de-wei_01.htm#_ftn8(最後確定日期:2011.4.1),原發表於聯合報副刊,2004.4.23~4.29。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348&catid=159&Itemid=114(最後確定日期:2011.2.23)。
吳瑞元,〈讀八王子的感想:愛情的壽命有多長?〉網路資料:http://mypaper.pchome.com.tw/askwusir/post/88471(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李麗斐、趙啟麟,〈華麗死亡的停格透視:重讀邱妙津〉,網路資料:http://www.books.com.tw/editorial/author/2002020401all.htm (2000.9.18)(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柯裕棻,〈回應鐘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一文──作者恆然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性〉,《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網路資料: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3/journal_park90.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陳祐禎,〈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網路資料: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89.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陳雪在女同廣播節目「拉子三缺一」的訪談,2005.1.7。http://www.helloqueer.com/lezradio/index.html(最後確定日期:2011.2.23)。
鍾瀚慧,〈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輿論論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第12期(2002.2.15),網路資料: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2/journal_park81.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一九六七俱樂部──駱以軍vs.董啟章私對話〉: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79289/。(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