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2.中央檔案館編,《中共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年3月第1版。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1-1942)》,第1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
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4.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冊。
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書信選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1月第1版。
6.中共湖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委員會、中共武漢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委員
會編,《抗戰初期中共長江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7.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合編,《廣
東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服務團史料—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廣東省內部刊物,
1985年8月。
8.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辦公室編,《東
江縱隊資料》。廣東省內部刊物,1983年12月2日出版。
9.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
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3年4月第1版。
10.宋慶齡基金會、人民出版社合編,《宋慶齡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
11.李淵庭、閻秉華《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7
月。
12.杜埃,《杜埃作品選萃》。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13.《東江縱隊志》編委會編,《東江縱隊志》,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0
月第1版。
14.尚明軒、陳民、劉家泉、趙楚雲,《宋慶齡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86年10月第1版。
15.南方局黨史資料編輯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軍事工作》。重慶:重慶出
版社,1990年。
16.南方局黨史資料征集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大事記》。重慶:重慶出版
社,1986年5月第1版。
17.南方局黨史資料編輯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文化工作》。重慶:重慶出
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18.胡愈之等著,《不盡長江滾滾來:范長江紀念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年9月第1版。
19.祝均宙、蕭斌如編《薩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
5月第1版。
20.袁殊文集編輯組編,《袁殊文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
21.張樹軍、齊生,《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實錄》,上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22.連貫同志紀念文集編寫組,《賢者不朽—連貫同志紀念文集》。北京:中國華
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23.復旦大學新聞系研究室編,《鄒韜奮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2年4
月第1版。
24.鄒韜奮,《韜奮文集》,第二卷。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10月第1版。
25.鄒韜奮,《韜奮文集》,第三卷。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56年1月第1版。
26.廖承志文集編輯辦公室,《廖承志文集》,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10
月第1版。
27.廖承志文集、傳記、編輯辦公室編,《廖承志文集》,下冊。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0 年8月第1版。
28.蔡仁龍、郭梁主編,《華僑抗日救國史料選輯》。福州:中共福建省委黨史工
作委員會、中國華僑歷史學會,1987年7月。
二、專書
1.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33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
社,1987年7月第1版。
2.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25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
社,1985年11月第1版。
3.王俊彥,《廖承志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4.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
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5.尹騏,《潘漢年的情報生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6.生活書店史稿編輯委員會編,《生活書店史稿》。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7
月第2版。
7.司馬璐,《中共歷史的見證—司馬璐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4
月第2版。
8.弗蘭克.韋爾什(Frank Welsh)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北京:中央
編譯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9.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3月第10版。
10.李谷城,《香港報業百年滄桑》。香港:明報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11.李谷城,《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
版。
12.余繩武、劉蜀永,《20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1998年再版。
13.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1930年-1939年)》。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
12月初版。
14.何銘恩,《家國情懷》。香港:明報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15.《宋慶齡紀念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16.宋慶齡基金會研究室,《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1989年8月第1版。
17.沈謙芳,《鄒韜奮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18.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1
月第1版。
19.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11月第1版。
20.周子峰,《圖解香港史(遠古至1949)》。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7月初版。
21.尚明軒,《何香凝傳》。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
22.房學嘉、葉澄海主編,《廖安祥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月第1版。
23.吳學文、王俊彥,《廖承志與日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
版。
24.吳琴,《鄧穎超與何香凝》。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5.南方日報社、廣東《華商報》史學會合編,《白首記者話華商(1941-1986)》。廣
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26.胡肇楓、馮月華、吳民,《劍膽琴心—紅色情報員袁殊傳奇》。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7.馬勇,《梁漱溟評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28.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2010年。
29.徐林祥、朱玉,《傳奇將軍李克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
版。
30.袁小倫,《粵港抗戰文化史論稿》。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
版。
31.張雲,《潘漢年的一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32.張雲,《潘漢年傳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3.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縣:國史館,1999年初版。
34.陳荷夫編,《張友漁回憶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35.陳達明,《香港抗日游擊隊》。香港:環球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36.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2010年2
月2版。
37.夏衍,《懶尋舊夢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9月第1
版。
38.梁上苑,《中共在香港》。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39.梁漱溟,《憶往談舊錄》。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40.黃秋耘、夏衍、廖沫沙等編著,《秘密大營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年10月。
41.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
月第1版。
42.楊奇,《虎穴搶救》。香港:香港各界紀念抗戰活動籌委員會有限公司,2005
年5月。
43.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北京:三聯書店,1950年2月第1版。
44.廖安祥,《梅州大俠香港六十年》。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2月第1版。
45.鄧廣殷,《我的父親鄧文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46.鄧開頌、陸曉敏,《粵港關係史(1840-1984)》。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7
年。
47.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省港抗戰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8
月。
48.廣東青運研究委員會研究室編,《香港學運的光輝》。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2年4月頁16。
49.劉家泉,《宋慶齡在香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50.劉永蜀,《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3月第1版。
51.劉曉滇、劉小清,《民國時期政要與香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
月第1版。
52.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10月。
53.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4.鄭大華,《梁漱溟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5.鄭彭年,《宋慶齡和她的助手金仲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
版。
56.闌肅、董嵕峰,《孔祥熙和宋靄齡》。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年6月第1
版。
57.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58.鍾桂松,《茅盾正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59.鍾紫主編,《香港報業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60.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9月第1版。
61.鐵竹偉,《廖承志傳》。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7月第1版。
三、期刊論文:
1.丁俊萍,〈宋慶齡和保衛中國同盟的國際宣傳工作〉,《武漢大學學報》,第1期
(1993年1月),頁109-114。
2.《大眾生活》(香港),合訂本,新14號(1941年8月16日),頁324-347。
3.王寶書、貫平、高主友,〈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處機構在抗日戰爭中的
作用〉,《中共黨史研究》,第5期(1992年10月),頁27-34。
4.王炳毅,〈隱入歷史帷幕的風雲人物—胡鄂公〉,《鐘山風雲》,第2期(2007年4
月),頁36-39。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戰爆發後中德易貨檔案史料選(下)〉,《民國檔案》,
第3期(1995年8月15日),頁21-28。
6.火生,〈貢獻兩點小意見〉,《酒樓月刊》,第1卷第1期(1938年1月),頁1-3。
7.尹騏,〈袁殊諜海風雨16年〉,《炎黃春秋》,第12期(2002年12月4日),頁52-59。
8.本社同人,〈復刊詞〉,《大眾生活》(香港),合訂本,新1號(1941年5月17日),
頁1。
9.朱敏彥,〈宋慶齡與八路軍〉,《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4年2月),頁
103-109。
10.李志寬、李東光,〈八路軍總部和駐各地辦事處的關係與作用〉,《東南文化》,
第3期(1995年),頁28-40。
11.杜俊華,〈論抗戰時期周恩來“求同存異”國際統戰策略與實踐〉,《中共四川
省委黨校學報》,第4期(2002年12月),頁69-72。
12.杜俊華,〈廖承志與香港抗戰報紙〉,《文史雜誌》,第1期(2002年1月),頁60-62。
13.沈謙芳,〈鄒韜奮與中國共產黨〉,《學術月刊》,第12期(1995年12月),頁53、
66-71。
14.何錦洲,〈在香港、海南鬥爭中壯烈犧牲的李碩勛烈士〉,《特區展望》,第4
期(1997年8月),頁20、37-38。
15.林影,〈宋慶齡與「保衛中國同盟」〉,《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9年3
月),頁41-46。
16.吳杉,〈抗戰時期的廖承志與統戰工作〉,《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
期(2004年1月),頁72-75。
17.吳杉,〈廖承志與新華社〉,《黨史天地》,第1期(2004年1月),頁30-31。
18.重慶市檔案館,〈胡鄂公為呈報土肥原謀籌江漢偽政府有關情況致孔令侃密電
一組〉,《民國檔案》,第2期(1991年7月2日),頁36-44。
19.茆貴鳴,〈廖承志和戰時的香港文化〉,《百年潮》,第2期(2003年2月),頁36-43。
20.柳慶仁,〈香港以特殊的地位做着特殊的貢獻〉,《蘭台世界》,第7期(1997年
7月),頁14-15。
21.俞筱堯,〈鄒韜奮戰鬥在新聞出版戰綫上—從《生活》週刊到《大眾生活》述
要〉,《新文化史料》,第6期(1995年12月),頁8-14、28。
22.陝西中醫學院學報編輯,〈援助抗日戰爭的三支醫療隊〉,《陝西中醫學院學
報》,第4期(1983年8月),頁41-46。
23.酒樓月刊編著,〈寫在卷頭〉,《酒樓月刊》,第1卷第1期(1938年1月),頁1。
24.亞歷山大、張旻、姜成華,〈白求恩在中國〉,《解放軍醫院管理雜誌》,第5
期(1999年10月),頁399。
25.陳揮,〈鄒韜奮在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2月),頁138-147。
26.陳仁溥,〈鄒韜奮離渝亡港原因略論〉,《學海》,第4期(1990年8月),頁79-84。
27.梁上苑,〈八路軍香港辦事處建立內情〉,《世紀》,第3期(1997年5月),頁9-11。
28.梁上苑,〈活躍在香港的抗戰文化〉,《世紀》,第3期(1997年5月),頁12-14。
29.莫振山,〈廖承志與華南的抗日救亡工作〉,《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第3期(1989年10月),頁45-51。
30.郭美蘭,〈廖承志組織華僑抗日功垂千史〉,《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
年),頁95-99。
31.張虎,〈抗日時期中共在香港的活動—從廖承志、潘漢年、宋慶齡談起〉,《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期(1992年1月),頁91-100。
32.凌樹勳,〈前奏〉,《文網》,第1卷第1期(1937年9月),頁1-2。
33.華嘉,〈憶記香港《華商報》及其副刊〉,《新文學史料》,第1期(1986年2月),
頁142-152。
34.曾養甫,〈五十自敘〉,《傳記文學》,第27卷第3期(1975年9月),頁59-64。
35.程儀,〈袁殊的情報生涯〉,《黨史天地》,第11期(2004年11月15日),頁36-44。
36.鄒韜奮,〈我們的燈塔〉,《大眾生活》(上海),第1卷第1期(1935年11月16
日),頁1-2。
37.鄒韜奮,〈韜奮緊要啟事〉,《大眾生活》(上海),第1卷第16期(1936年2月
29日),頁388。
38.鄒韜奮等9人,〈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大眾生活》(香港),合訂本,
新4號(1941年6月7日),頁93-95。
39.鄒金城,〈廖承志與抗戰〉,《嶺南文史》,第2期(1996年),頁38-43。
40.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7期(1999年3月),137-155。
41.蔚建民,〈抗戰初期的廖承志與香港《華商報》〉,《中國記者》,第8期(2005
年8月),頁35。
42.黎遠明,〈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桂林紀事〉,《八桂僑史》,第2期(1998年5月),
頁42-47。
43.譚元亨,〈中共情報史上絕無僅有的「五重間諜」〉,《四川監察》,第3期(2000
年3月),頁29-38。
四、報紙:
1.《大公報》(香港),1938年10月13日。
2.《大公報》(香港),1938年10月17日。
3.《大公報》(香港),1938年12月19日。
4.《大公報》(香港),1939年1月14日。
5.《大公報》(香港),1939年1月15日。
6.《大公報》(香港),1939年2月5日。
7.《大公報》(香港),1939年3月10日。
8.《大公報》(香港),1983年7月19日。
9.《文匯報》,1984年5月22日。
10.《國際商報》(北京),2002年11月8日。
11.《華商報》,1941年4月8 日至1941年12月12日。
12.《新華日報》,1938年12月17日。
五、網路:
1.http://www.szlgnews.com/jdxl/content/2007-06/08/content_1219276.htm(擷取日期:
2010年11月4日)。
2.http://search.huaxia.com/s.jsp?iDocld=487046(擷取日期:2010年11月9日)。
3.http:baike.baide.com/view/585841.htm(擷取日期:2010年11月7日)。
4.http://www.microsofttranslator.com/bv.aspx?from=&to=zh-CHT&a=http%3A%2F%2Fw ww.f81.net%2Fgjls%2FClass100%2F200503%2Fgjls_20050305000052_3224.htm(擷取
日期:2010年11月28日)。
5. http://www.ourzg.com/bbs/simple/?t66599.html(擷取日期:2010年12月31日)。
6.http://www.peninsula.com/Hong_Kong/sc/~/media/84D91841A49B4EAA9F8F49C9889 05EC0.ashx(擷取日期:201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