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0: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宜慧
研究生(外文):Yi-hui Chen
論文名稱:楊尚昆之研究(1926-1966)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Yang Shangkun (1926-1966)
指導教授:齊茂吉齊茂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o-chi 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楊尚昆毛澤東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外文關鍵詞:Yang ShangkunDirector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CP CentraMao Zedongthe Twenty-eight and a half Bolshevik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被鄧小平稱為「革命元老」的楊尚昆,出身地主家庭,在動亂的年代中,受到兄長的影響,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1926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之後,遠赴異鄉至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留學經歷,是促使楊尚昆共產主義思想真正成熟的重要關鍵。那段期間,楊尚昆有機會結識了中共早期黨內的重要人物,如王明、博古、張聞天、王稼祥等,甚至被視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更在共產國際對留蘇成員的支持下,開啟了政治生涯的發展契機。但是,自蘇聯回國後所感受到的中共發展困境,以及「長征」所累積的實戰經驗,讓楊尚昆逐漸從堅決遵循共產國際指揮與「以俄為尊」的立場,趨向於認同考量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路線。基於對毛澤東的信服,以及善於察言觀色、因時利導的個性,楊尚昆總是默默接受指令,盡責地完成分內工作,這樣溫馴內斂的態度,為他往後在共黨內部的晉升奠下良基,有利於他一步步走向以毛澤東為首的權力核心。
除了對毛澤東的忠誠外,楊尚昆憑藉著圓滑的手腕和兼顧各方各面的人格特質,獲得毛澤東的信任與重用,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等高層職位。但是,1958年「三面紅旗」的失利及1960年代初中蘇交惡等一連串國內外局勢所造成的衝擊,使毛澤東產生強烈的危機意識,有意發動政治鬥爭以鞏固權勢。此時,長期掌管中央辦公廳的楊尚昆被撤職,成為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犧牲者,並被打成「彭、羅、陸、楊反黨集團」,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長期監禁,直至1978年才獲得中共平反。
Yang Shangkun, born in a landlord family, was considered a "revolutionary veteran" by Deng Xiaoping. In that era of political uncertainty, Yang adopted the ideology of commun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brothers and joine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1926. Later, he was sent to study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 It was the very experience during that critical period that Yang not just mellowed his thoughts of communism but also got acquainted some key persons of early CCP, including Wang Ming, Bo Gu, Zhang Wentian, Wang Jiaxiang, etc. Yang were ev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oup known as the Twenty-eight and a half Bolsheviks and turned over a new leaf in political career with the aid of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Nevertheless, the perce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ardship of CCP along with the actual combat experience accumulated from the Long March had turned gradually from follow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firmly and the position of making USSR the top priority to the tendency toward identifying with the Maoist line, which took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nto consideration. Yang used to abide by decree quietly and took full respon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his duty according to following reasons: being convinced by Mao Zedong, being skilled at watching and observing, being capable of offering a position if necessary. It was his meek, modest attitude that not only provided him a good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o a higher position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also paved him the way to the authority core of Mao’s camp.
Owing to Yang’s diplomatic practice and his trait of taking good care of everything in addition to his faith, Mao appointed him 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such as the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CP Central Committee, alternate secretary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CCP Central Committee. However, the impact of a seri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vents, such as the failure of “Three Red Flags” in 1958 and the siutation of the “Sino–Soviet split” in the early 1960s invoked Mao’s intense crisis consciousness. As a result, he attempted to launch a political struggle to consolidate his authority. At that time, Yang, after administering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CP Central Committee for a long time, was dismissed by Mao from the office and turn out to be the victim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unched by Mao. Yang, being grouped into the "Peng-Luo-Lu-Yang Anti-Party Clique," was imprison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ill 1978, when he was rehabilitated by CCP.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嶄露頭角-------------------------------------------------------19
第一節 家世淵源與共產思想的啟蒙--------------------------19
第二節 留蘇時期與「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28
第三章 思想的轉折----------------------------------------------------49
第一節 理論與現實的初相遇 ---------------------------------49
第二節 反羅明路線的戰將與省思----------------------------59
第三節 在紅三軍團的實戰經驗-------------------------------72
第四章 步向權力核心圈---------------------------------------------87
第一節 「長征」期間的職務調動----------------------------87
第二節 北方局書記與延安的際遇----------------------------100
第三節 初掌中共中央辦公廳---------------------------------118
第五章 政治生涯的挫折--------------------------------------------131
第一節 五十年代的政治風波---------------------------------131
第二節 六十年代的猜忌與罷黜------------------------------154
結論--------------------------------------------------------------------------181
徵引書目--------------------------------------------------------------------191
徵引書目
(一)史料檔案
《人民日報“思想評論”集》,一九五九年第三集,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59年。
山西省檔案館編,《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一、二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太行黨史資料匯編》,第三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九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九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朱德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共中央北方局》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戰爭時期卷》,上、下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共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五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六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七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八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九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三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六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遵義會議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九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十三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十四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中共黨史資料》,第一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吳玉章傳》編寫組編,《吳玉章文集》,下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主編,《“文化大革命”研究資料》,上冊,北京:內部出版,1988年。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編,《紅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毛澤東選集》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思想萬歲(1958-1960)》,內部發行,未註明出版項。
《毛澤東思想萬歲(1961-1968)》,內部發行,未註明出版項。
《王稼祥選集》編輯組編,《王稼祥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百團大戰歷史文獻資料選編》編審組,《百團大戰歷史文獻資料選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6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張聞天選集》編輯組編,《張聞天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0年。
───────────,《張聞天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5年。
───────────,《張聞天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無錫市史志辦公室編,《秦邦憲(博古)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楊尚昆,《楊尚昆日記(上、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論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原件,現存國立政治大學。
楊闇公,《楊闇公日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7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蘇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院編輯,《斯大林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斯大林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斯大林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中共中央關於延安整風的一組文件〉(1941年9月—1943年3月),《文獻與研究》,期9(1984年9月),頁1-14。
〈國際東方部關於中國黨三中全會與李立三同志的錯誤的報告〉,《布爾塞維克》,卷4期3(1931年5月),頁66-75。
馬貴凡譯,〈蘇聯新發表的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檔案文件(之二)〉,《中共黨史研究》,期2(1988年2月),頁83-84。


(二)年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楊尚昆年譜(1907-1998)》,上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三)中文專著
三軍大學戰史編纂委員會,《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三部──剿共》,上、下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二部編,《周恩來自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
────────────,《朱德自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任弼時傳(修訂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朱德傳(修訂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周恩來傳(1898-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2版。
──────────,《周恩來傳(一~四)》,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陳雲傳(上、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劉少奇傳(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1921-1949)》,第一卷(上、下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
──────────,《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編,《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實錄》,第一~三卷,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
中華民國留俄同學會編,《六十年來中國留俄學生之風霜踔厲》,臺北:中華圖書,1988年。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傳播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力,《王力反思錄(上、下)》,香港:北星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王凡西,《雙山回憶錄》,北京:現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
王光美、劉源著,郭家寬編,《你所不知道的劉少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建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三編,臺北:正中書局,1965年。
王若水,《智慧的痛苦》,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新發現的毛澤東──僕人眼中的偉人》,上、下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
司馬璐,《中共歷史的見證──司馬璐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何方,《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上、下冊,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年。
何載,《懷念與回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杜維運發行,2003年。
余伯流、淩步機,《中央蘇區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玉章,《吳玉章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
吳安家,《中共意識型態的變遷與持續(1949-2003)》,臺北:國史館,2004年。
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
吳明剛,《福建事變始末》,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保樸、李志英,《秦邦憲(博古)傳》,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7 年。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下)》,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李德、舒雲編著,《林彪日記》,上、下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上、下卷,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
──,《廬山會議實錄》,香港:天地圖書,1993年。
沈志華,《思想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沈誠,《兩岸密使秘聞錄》,臺北:商周文化,1995年。
汪雲生,《二十九個人的歷史》,北京:崑崙出版社,1999年。
周天瑞,郭宏治著,《沈誠:我替楊尚昆傳信給蔣經國》,臺北:新新聞文化,1995年。
周國全、郭德宏,《王明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二版。
周國全、郭德宏、李明三等著,《王明評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蘊暉,《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林蘊暉、范守信、張弓著,《1949-1989年的中國:凱歌行進的時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師哲口述,師秋朗筆錄,《我的一生──師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徐向前,《徐向前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徐則浩編,《王稼祥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秦福銓,《博古和毛澤東──及中華蘇維埃的領袖們》,香港:大風出版社,2009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92年九版四刷。
───,《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1998年。
張素華,《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二、三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二~四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79年。
陳丕顯,《陳丕顯回憶錄──在「一月風暴」的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臺北:聯經,2001年
單剛、王英輝編著,《歲月無痕:中國留蘇群體紀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彭德懷傳》編寫組編,《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智效民,《劉少奇與晉綏土改》,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程中原,《張聞天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程杏培、陶繼明編,《紅色學府──上海大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黃美眞、石源華、張雲等編,《上海大學史料》,上海:復旦大學,1984年。
黃崢,《王光美訪談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劉少奇的最後歲月(1966-196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黃華,《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楊尚昆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上、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09年第七版。
萬亞康,《共產主義在中國的興起(1920─1950)》,香港:中樞出版,1952年。
葉子龍口述、溫衛東整理,《葉子龍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葉劍英傳》編寫組編,《葉劍英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董必武傳》編寫組,《董必武傳(1886-1975)(上、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董邊、鐔德山、曾自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增訂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路海江,《張國燾傳記和年譜》,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
熊向暉,《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
───,《歷史的註腳──回憶毛澤東、周恩來及四老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7年。
鄧榕,《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劉伯承,《劉伯承回憶錄》,第一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劉英,《劉英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振德,《我為少奇當秘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蔣伯英,《閩西革命根據地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
鄭言實編,《斯大林反對托洛斯基主義和哈布林主義的鬥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二版。
鄧力群,《延安整風以後》,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錢庠理,《歷史的變局──從挽救危機到反修防修》,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薄一波,《七十年奮鬥與思考》,上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領袖元帥與戰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年。
羅明,《羅明回憶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羅瑞卿傳》編寫組,《羅瑞卿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蘇維民,《楊尚昆談新中國若干歷史問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龔楚,《我與紅軍》,香港:南風出版社,1955年。

(四)外文譯著
Harrison E. Salisbury (哈里森‧沙茲伯里)著、文森譯,《長征》,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Otto Braun (李德)著、李逵六等譯,《中國紀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Peter Vladimirov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著、奚明遠等譯,《延安日記》,臺北:黎明文化,1982年第三版。
Rea K.W. 及Brewer J.C. (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
Roderick MacFarquhar 及Michael Schoenhals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沈邁克)著、關心譯,《毛澤東最後的革命》,臺北:左岸文化,2009年。
Thomas Kampen (托瑪斯‧凱平)著、連暉譯,《毛澤東周恩來與中共領導權的變遷1931-1945》,香港:時代潮流出版社,2005年。
王明著、徐小英等譯,《中共50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盛岳著、奚博銓、丁則勤譯,《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北京: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
楊炳章著、郭偉譯,《從革命到政治:長征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五)學位論文
沈銘鐘,〈王明路線之研究(一九三一—一九三五)──中共國際路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Miin-ling Yu,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 1925-1930”,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1995.

(六)期刊專文
子舒,〈小說《劉志丹》被批判內情〉,《黨史縱橫》,期4(2002年4月),頁9-13。
中共四川黨史研究室,〈赤旗高舉丹心動天地──緬懷張秀熟早年為四川革命的貢獻〉,《四川黨史》,期3(1994年6月),頁13-15。
巴人,〈震動中共高層的“秘密錄音事件”〉,《文史博覽》,期1(2008年1月),頁46-47。
王中人,〈鬥爭激烈的“赤都聖地” ──莫斯科中山大學全程實錄(中)〉,《黨史縱橫》,期2(2003年2月),頁21-23。
───,〈鬥爭激烈的“赤都聖地” ──莫斯科中山大學全程實錄(下)〉,《黨史縱橫》,期3(2003年3月),頁34-36。
王友平,〈楊尚昆與楊闇公的手足情〉,《百年潮》,期8(2008年8月),頁30-32。
王玉貴,〈對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團主要組成人員的初步考察〉,《黨史文苑(學術版)》,期14(2006年7月),頁12-13、19。
王作化、王晉陽,〈“長征”一詞的由來及二萬五千里路程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黨史縱覽》,期7(2006年7月),頁36-39。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回憶〉,《百年潮》期2(2005年2月),頁32-36。
史進平,〈楊尚昆:西柏坡中央大院的大忙人〉,《縱橫》,期3(2008年3月),頁15-18。
何立波,〈中央蘇區時的周恩來與毛澤東〉,《文史精華》,期7(2004年7月),頁4-13。
───,〈反“江西羅明路線”始末〉,《文史精華》,期4(2004年4月),頁31-37。
何定,〈千秋友誼話彭楊──楊尚昆和彭德懷〉,《湘潮》,期7(2008年7月),頁10-14。
余敏玲,〈國際主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1925-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6(1996年12月),頁237-264。
吳冷西,〈同田家英共事的日子(上)〉,《黨的文獻》,期4(1996年7月),頁61、83-92。
───,〈同田家英共事的日子(中)〉,《黨的文獻》,期5(1996年9月),頁79-86。
吳達德,〈吳玉章與四川“中國青年共產黨”的創建〉,《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2期4(2005年7月),頁71-76。
宋鍵,〈楊尚昆對長征勝利的重要貢獻〉,《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期3(2007年7月),頁89-91。
志文,〈楊尚昆在山西(上篇)〉,《黨史文匯》,期8(2007年8月),頁13-18。
──,〈楊尚昆在山西(下篇)〉,《黨史文匯》,期9(2007年9月),頁16-23。
李秀芹,〈秘書要確保證物信息暢通無阻〉,《工會論壇》,卷10期4(2004年7月),頁115-116。
李欣、王凡,〈中共中央機關的第三次大搬遷〉,《黨史博覽》,期1(2008年1月),頁4-9。
──────,〈楊尚昆初掌中央辦公廳〉(上),《黨史博覽》,期7(2007年7月),頁30-36。
──────,〈楊尚昆初掌中央辦公廳〉(中),《黨史博覽》,期8(2007年8月),頁23-27。
──────,〈楊尚昆初掌中央辦公廳〉(下),《黨史博覽》,期9(2007年9月),頁40-43。
李筱春,〈楊尚昆的檔案觀〉,《蘭臺世界》,期17(2008年9月),頁50-51。
李毅弘,〈楊尚昆對中共政治思想工作的貢獻初探〉,《綿陽師範學院學報》,卷26期9(2007年9月),頁67-70。
李穎,〈新中國中央辦公廳主任崗位上的楊尚昆〉,《中共黨史資料》,期3(2007年9月),頁153-163。
──,〈楊尚昆與中共中央機關三次“大搬家”〉,《百年潮》,期8(2007年8月),頁33-38。
孟紅,〈重返政壇之初的楊尚昆〉,《福建黨史月刊》,期7(2007年4月),頁22-24。
──,〈雲水襟懷、松柏氣節──楊尚昆革命生涯軼事〉,《黨史縱覽》,期7(2007年7月),頁4-12。
孟紅、李海燕,〈楊尚昆和毛澤東的故事〉,《黨史縱橫》,期8(2007年8月),頁26-29。
林工、李欣,〈楊尚昆與中共中央文件〉,《紅岩春秋》,期4(2007年8月),頁10。
延淵〈難忘楊尚昆伯伯對我們的關懷〉,《黨史博覽》,期10(2006年10月),頁26-27。
武健華,〈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的小整風〉,《世紀》,期2(2011年4月),頁18-22。
邵雍,〈瞿秋白與中山大學政治風波〉,《黨史研究與教學》,期2(2006年3月),頁9-21。
邱建、葛幼力,〈楊尚昆的晚年情懷〉,《傳承》,期9(2007年9月),頁14-17。
柳百琪,〈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稱號的由來〉,《炎黃春秋》,期12(1999年12月),頁70-72。
倪良端,〈彭德懷楊尚昆並肩保衛中央蘇區〉,《湘潮》,期8(2006年8月),頁14-15。
───,〈楊尚昆和彭德懷在中央蘇區〉,《黨史天地》,期10(2007年10月),頁33-36。
高華,〈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二十一世紀》,總期93(2006年2月),頁75-89。
孫言誠,〈中南海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炎黃春秋》,期7(2010年7月),頁29-34。
容全堂,〈中南海的“黑旗事件”〉,《炎黃春秋》,期12(2007年12月),頁5-9。
徐黎,〈論楊尚昆對朱德建設現代化軍隊思想的發展——紀念楊尚昆誕辰100周年〉,《毛澤東思想研究》,卷24期4(2007年7月),頁56-59。
張彥臺,〈楊尚昆指揮中共中央三次“大搬家”〉,《黨史博采》,期4(2008年4月),頁13-16。
張國新,〈論“文革”前楊尚昆的憂患意識〉,《毛澤東思想研究》,卷25期2(2008年3月),頁59-64。
張澤宇,〈莫斯科中山大學停辦原因論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2期3(2006年5月),頁7-11。
曹春榮,〈博古對待福建事變的態度緣何前許後拒?〉,《黨史研究與教學》期6(2007年12月),頁52-56。
梁正,〈黨在山西統戰工作中的一個成功經驗──淺談“犧盟會”的形成發展與歷史作用〉,《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卷24期1(2001年2月),頁56-58。
郭華倫,〈五次圍剿與蘇區紅軍的失敗〉,《匪情月報》,卷10 期6(1967年),頁102-115。
陳永發,〈毛澤東與七千人大會:民主發揚還是文革預演?〉,《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69(2010年9月),頁127-169。
陳修良,〈懷念戰友孫冶方〉,《上海社會科學》,期7(1983年7月),頁44-47。
章學新、謝景星,〈被鄧小平稱為革命元老的楊尚昆〉,《炎黃春秋》,期10(2000年10月),P2-10。
彭鋼,〈患難見真情──彭德懷與楊尚昆的交往〉,《縱橫》,期5(2007年5月),頁4-7。
程文,〈吳玉章同志為革命奮鬥的一生〉,《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2(1987年4月),頁104-111。
程世剛,〈楊尚昆家世略說〉《黨史縱覽》,期7(2007年7月),頁13-16。
黃一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楊尚昆生平思想幾個問題研究──讀《楊尚昆年譜》上卷〉,《中共黨史研究》,期6(2007年6月),頁104-111。
黃瑤,〈長征途中會理會議之真相〉,《黨史博覽》,期9(2007年9月),頁13-16。
楊尚昆,〈回憶高饒事件〉,《黨的文獻》,期1(2001年1月),頁14-22。
───,〈回憶高饒事件(續)〉,《黨的文獻》,期2(2001年3月),頁16-23、85。
───,〈回憶與懷念〉,《中共黨史研究》,期4(1997年4月),頁3-5。
───,〈給劉英的信〉(1983年3月26日),《文獻與研究》,期2(1984年2月),頁15。
───,〈關於“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問題〉,《百年潮》,期8(2001年8月),頁10-22。
楊尚昆口述,張培森整理,〈楊尚昆1986年談張聞天與毛澤東〉,《炎黃春秋》,期3(2009年3月),頁29-36。
楊奎松,〈“江浙同鄉會”事件始末〉,《近代史研究》,期3(1994年6月),頁193-219。
───,〈“江浙同鄉會”事件始末(續)〉,《近代史研究》,期4(1994年8月),頁213-241。
楊宣國、李明瞳,〈楊尚昆與毛澤東的幾段軼聞〉,《協商論壇》,期2(2006年2月),頁56。
楊煒,〈碧血青春灑江天──紀念童庸生同志誕辰100周年〉,《四川教育學院學報》,卷14期3(1998年7月),頁113-116。
熊華源、曹前發,〈回眸百年楊尚昆〉,《紅巖春秋》,期4(2007年8月),頁3-9。
劉明剛、鄭豔清,〈楊尚昆與身邊的偉人們〉,《黨史天地》,期4(2004年4月),頁12-16。
劉海軍,〈吳玉章與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攀枝花學院學報》,卷26期5(2009年10月),頁26-29。
劉源,〈做好人,才能做好官──回憶楊尚昆主席〉,《領導文萃》,期6(2008年3月),頁76-81。
慶新,〈中共旅莫支部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動略述〉,《黨的文獻》,期5(1991年10月),頁80-83。
鄭洪泉,〈楊闇公〉,《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82年3月),頁39-51。
鄧壽明,〈四川黨團組織的創始人──王右木〉,《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期1(2004年1月),頁58-59。
───,〈馬克思主義在四川傳播的第一人──王右木〉,《四川黨史》,期3(2001年6月),頁32-35。
戴向青,〈論AB團和富田事變〉,《中共黨史研究》,期2(1989年3月),頁22-27。
戴珮娟,〈秦邦憲之研究(1926-194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謝懷丹口述,曹敏華整理,〈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生活回憶〉,《黨史研究與教學》,期8(1983年8月),頁41-53。
韓亮、王安平,〈楊尚昆軍隊建設思想芻議〉,《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2008年6月),頁33-34。
關相生,〈尚昆同志永遠活在我的心中〉,《廣東黨史》,期6(2007年12月),頁4-6。
閻明復、朱瑞真,〈中辦翻譯組成員眼中的楊尚昆〉,《百年潮》,期151(2010年7月),頁35-41。
蘆荻,〈相識相知葉與楊──葉劍英與楊尚昆紀事〉,《同舟共進》,期9(2009年9月),頁63-67。
蘇維民,〈聽楊尚昆談“四清”運動〉,《百年潮》,期10(2007年10月),頁11-19。
───,〈楊尚昆被免去中辦主任以後〉,《百年潮》,期11(2007年11月),頁18-21。
───,〈楊尚昆談廬山會議〉,《百年潮》,期1(2008年1月)第,頁10-17。
───,〈改革開放之初楊尚昆在廣東〉,《百年潮》,期2(2008年2月),頁18-24。
───,〈楊尚昆談所謂“秘密錄音”〉,《百年潮》,期4(2008年4月),頁19-22。
───,〈楊尚昆談在中央辦公廳二十年〉,《百年潮》,期7(2008年7月),頁17-23。
───,〈楊尚昆與三年困難時期精減城市人口〉,《百年潮》,期10(2008年10月),頁10-15。
───,〈楊尚昆憶兼任中直機關黨委書記〉,《百年潮》,期1(2009年1月),頁19-23。
───,〈楊尚昆談抗美援朝戰爭〉,《百年潮》,期4(2009年4月),頁10-14。
───,〈懷念楊尚昆〉,《百年潮》,期7(2009年7月),頁42-46。
───,〈楊尚昆談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醞釀到八大路線的形成〉,《中共黨史資料》,期2(2009年6月),頁39-53。
───,〈楊尚昆領導下的群眾工作組〉,《中共黨史資料》,期3(2009年9月),頁177-184。

(七)報刊
博古,〈擁護黨的布爾塞維克的進攻路線〉,《鬥爭》,第三期(1933年2月23日),頁4-10。
中共中央局,〈關於擴大紅軍的決議〉,《鬥爭》,第十九期(1933年7月25日),頁2-5。
李富春,〈把擴大紅軍的突擊到群眾中去〉,《鬥爭》,第三十八期(1933年12月12日),頁5-7。
楊尚昆,〈紀念『二七』與我們的中心任務〉,《紅色中華》,第五十期,1933年2月7日,版一。
───,〈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逃跑路線〉,《紅色中華》,第五十四期,1933年2月19日,版二。
───,〈紀念馬克思與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紅色中華》,第六十期,1933年3月12日,版一。
───,〈緊急動員起來,粉碎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大舉進攻〉,《紅色中華》,第九十四期,1933年2月4日,版一。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鬥爭》,第一期(1933年2月4日),頁10-11。
───,〈反對腐朽的自由主義〉,《鬥爭》,第三期(1933年2月23日),頁18-20。
───,〈馬克思逝世五十週年紀念〉,《鬥爭》,第四期,1933年3月5日,頁5-8。
───,〈紀念『三二一』與『四二一』〉,《鬥爭》,第六期(1933年3月25日),頁4-7。

(八)網路資訊
李永昌,〈浙同鄉會事件”的幾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網》,網址:http://myy.cass.cn/file/2006010518038.html(擷取日期:2010年7月26日)
林蘊暉,〈高崗事件與中共高層在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上的分歧〉,《二十一世紀》網絡版,期74(2008年5月),網址: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5002.htm(擷取日期:2010年2月1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