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以作者第一個字筆劃排序)
一、史料
1、官方典籍
【明】胡廣等,《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
【明】楊士奇等,《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年代不詳。
【明】楊士奇等,《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年代不詳。
【明】楊士奇等,《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年代不詳。
【明】陳文等,《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年代不詳。
【明】劉吉等,《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年代不詳。
【明】呂本等校、朱錦等閱,《明憲宗寶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黃彰健,《明憲宗實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明】李東陽、焦芳等,《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明】費宏等,《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明】張居正等,《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明】張居正等,《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明】周延儒等,《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溫體仁等,《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佚名,《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
《萬曆起居注》,明抄本,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年。
【明】王逢年等重修,《南京吏部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天啟二年刊本之微卷。
【明】宋啟明,《皇明吏部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泰昌元年刊本。
【明】朱元璋,《御製大誥》,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862,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洪武內府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東陽等撰,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萬曆)大明會典》,明萬曆十五年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明】宋濂等纂修,《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73,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刻本,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俞汝楫等編,《禮部志稿》,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59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脫脫等纂修,《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等纂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傅鳳翔輯,《皇明詔令》,收入於劉海年、楊一凡等編輯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冊3,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明】楊慈、傅玳等纂修,《大明令》,收入於劉海年、楊一凡等編輯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冊1,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明】楊一清、張璁等奉撰,《明倫大典》,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八年湖廣重刊本之膠片。
【明】翟善等編,《諸司職掌》,收入於《玄覽堂叢書》,初輯12-13,明刊本,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龎嵩等修,《南京刑部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
2、政書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類書類185,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曹時聘等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唐】杜佑,長澤規矩也、尾崎康校訂,韓昇譯訂,《北宋版通典》,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北宋仁宗刊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范欽等編,《嘉靖事例》,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5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清】俞森,《荒政叢書》,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66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劉元霖、馮生虞、李復陽輯,《品級考》,收入於《稀見明史史籍輯存》30,據清抄本影印,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3、地方志
總志
【清】王士俊等監修,《(雍正)河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29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佚名,《山西通志》,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二年刊本之影本。
【清】田文鏡、王士俊等監修,孫灝、顧棟高等編纂,《河南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53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侃、胡謐纂修,《(成化)山西通志》,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74,據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二年影鈔明成化十一年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李賢等撰,《明一統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47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維楨修,《山西通志》,收入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4,明萬曆刻後印本,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明】陸釴等纂修,《(嘉靖)山東通志》,收入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51,據嘉靖刻本,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楊宗氣修、周斯盛纂,《嘉靖山西通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攝製之膠片。
【明】鄒守愚修、李濂纂,《(嘉靖)河南通志》,據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之膠片。
【明】虞懷忠、郭棐等纂修,《(萬曆)四川總志》,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99,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趙廷瑞,《(嘉靖)陜西通志》,收入於《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冊3,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清】趙宏恩等修,《江南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51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地方分志
【明】王瓚等編,《溫州府志》,收入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32,據明弘治刻本,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王珂等撰,《絳州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正德十六年刊嘉靖年間修補本。
【清】李文藻等纂,《(乾隆)歷城縣志》,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志694,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余世堂等纂修,《洪洞縣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一年補刻清雍正八年刊本。
【清】呂士鵕修,《鹿邑縣志》,收入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35,清康熙刻本,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佚名,《(正德)平陽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正德刊本殘卷。
【明】沈應文、張元芳纂修,《(萬曆)順天府志》,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08,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周璣纂修,《河南省杞縣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85號,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施誠重修,《河南府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四十四年刊本。
【明】徐用檢修,《浙江省蘭谿縣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17號,明萬曆三十四年刊,清康熙間補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栗可仕修,《(萬曆)汶上縣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攝製北平圖書館萬曆三十六年刊本之膠片。
【明】夏良勝等纂,《建昌府志》,收入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1,據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刻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崔銑,《彰德府志》,收入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4,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章潢,《(萬曆)新修南昌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12,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十六年刻本,北京:書目文獻,1992年。
【清】許元基纂,《(乾隆)榮昌縣志》,收入於《故宮珍本叢刊216‧四川府州縣志12》,乾隆十一刻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陳宣、喬縉等撰,《河南郡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弘治十一年刊本。
【明】陳魁士等纂修,《舒城縣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八年刊本之膠片。
【明】曹樹聲等纂修,【清】張尚修補,《平陽府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清順治二年修補本之膠片。
【明】馮惟敏纂修、王國楨續修、王政熙續纂,《(萬曆)保定府志》,收入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曆三十六年刻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
【清】賈懋功修,《福建省順昌縣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20號,據道光十二年修,清光緒七年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劉瀚芳等修纂,《扶風縣志》,收入於《孤本舊方志選編》13,順治十八年刻本,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清】劉徵廉修、鄭大綱纂,《(康熙)獻縣志》,收入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49,據(大陸)國家圖書館藏康熙十二年刻本,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
【清】劉棨修,孔尚任等纂,《平陽府志》,收入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6,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4、奏議
【明】王恕,《王公奏稿》,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影印。
【明】朱吾弼等輯,《皇明留臺奏議》,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75,蘇州市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余子俊,《余肅敏公奏議》,《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57,明嘉靖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2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何孟春,《何文簡疏議》,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疏類42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朱燮元,《少師朱襄毅公督蜀疏草》,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65,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九年朱人龍等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胡世寧,《胡端敏奏議》,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28,據明崇禎雲間平露堂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文集
【明】王恕,《王端毅公文集》,收入於沈雲龍主編,《明人文集叢刊》5,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王鏊,《震澤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5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書》,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6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直,《抑菴文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4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直,《抑菴文後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亻與,《思軒文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29,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王雲鳳,《博趣齋藁》,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1,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丘濬,《瓊臺詩文會稿重編》,影印自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元年瓊山丘爾穀等刊清瓊州知府佟湘年修補本,收入於《丘文莊公叢書》(下),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年。
【明】史鑑,《西村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5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入於《歷代畫家詩文集》39,明正德徽州刊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收入於《明代論著叢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九年刊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92,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至隆慶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何文淵,《東園遺稿》,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嘉靖三十八年刊本攝製。
【明】何喬新,《椒丘文集》,收入於沈雲龍主編,《明人文集叢刊》9,據明嘉靖元年廣昌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祁彪佳,《祁彪佳文稿》,冊1-2,據北京圖書館藏,北京:書目出版社,1991年。
【明】柯潛,《竹巖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29,據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十一年柯潮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75,遼寧省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詒燕堂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林俊,《見素集》,卷18,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5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6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姚夔,《姚文敏公遺稿》,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34,北京圖書館藏明弘治姚璽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姚希孟,《公槐集》,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8,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張叔籟等刻清閟全集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夏言,《夏桂洲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75,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吳一璘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孫繼皐,《宗伯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徐溥,《徐文靖公謙齋文集》,收入於沈雲龍主編,《明人文集叢刊》10,明嘉靖八年宜興徐氏本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徐光啟,王重民重編,《徐文定(光啟)集》,收入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九輯82,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明】倪謙,《倪文僖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4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秦夔,《五峰遺稿》,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0,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元年秦銳等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唐順之,〈鳯陽等處災傷疏〉,《荊川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7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許相卿,《雲村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7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陳柏,《蘇山選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24,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五年陳文燭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康海,《對山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5,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年潘允哲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張同德,《昭甫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二十八年大梁張氏原刊本。
【元】張養浩,《歸田類稿》,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19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馮琦,《宗伯集》,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彭韶,《彭惠安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費宏,《太保費文憲公摘稿》,收入於沈雲龍主編,《明人文集叢刊》15,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正德二年徽州知府何歆刊本。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23,據清景元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81,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楊榮,《文敏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4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葛守禮,《葛端肅公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93,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黎淳,《黎文僖公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0,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五年陳甘雨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劉玉,《執齋先生文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4,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八年傅鎮濟南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韓邦奇,《苑洛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6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蕭鎡,《尚約文鈔》,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33,據江西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一年蕭氏趣園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魏驥,《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30,北京圖書館藏明弘治十一年洪鐘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羅倫,《一峰文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5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羅玘,《圭峰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5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傳記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637,據明崇禎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焦紘輯,《國朝獻徵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525-531,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533-53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筆記
【明】尹直,《謇齋瑣綴錄》,收入於屈萬里主編,《明代史籍彙刊》3,國立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藏明藍格鈔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239,北京圖書館藏明鈔國朝典故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2,收入於吳湘相主編,《中國史學叢書》16,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50,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于慎行,《穀山筆麈》,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於《明季史料集珍》,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李樂,《見聞雜紀》,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242,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8、匯集史料
張德二主編,《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明代》,冊2,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9、經書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106,臺北:新文豐,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禮記注疏》,收入於國立編譯館主編,《中華叢書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1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9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0、其它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史部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0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2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入於《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冊23,據(大陸)國家圖書館藏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73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徐允希、李杕,《徐文定公年譜》,收入於于浩輯,《明代名人年譜》9,清光緒二十二年鉛印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明】俞憲輯,《皇明進士登科考》,收入於屈萬里主編,《明代史籍彙刊》11,國立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七年錫山俞氏鴸鳴館刊、二十九年增補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1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傅梅,《嵩書》,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31,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入於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25,國立臺灣大學藏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清】崔國因,《出使美日秘國日記》,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518,據清光緒二十年鉛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黃汴,《一統路程圖記》,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66,上海圖書館藏明隆慶四年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明】應檟編輯,劉堯誨重修,《蒼梧總督軍門志》,屈萬里主編,《明代史籍彙刊》23,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九年廣東布政司刊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聯合報》,2008年1月30日、2008年1月30日,版A1、A14。
《聯合晚報》,2008年2月3日、2008年2月4日,版A3、A7。
(二)現代研究專書與論文
1、專書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頁235。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方志遠,《成化皇帝大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吳洛,《中國度量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吳秀玉,《楊東明學行與其〈饑民圖說疏〉研究》,臺北:師大書苑,2003年。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年。
周榮,《明清社會保障制度與兩湖基層社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郁維民,《明代周忱對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改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胡吉勛,《「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孫玉良、邱雲飛,《中國災害通史‧明代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 : 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年。
唐克軍,《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運行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04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晁中辰,《明成祖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中國歷史地震圖集‧明時期》,北京:地圖出版社,1986年。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明時期》,第4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維邦主編,陳敦義副主編,《中國省市區經濟地理叢書‧山西省經濟地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年。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彭勇,《明代班軍制度研究──以京操班軍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閻守誠主編,《危機與應對:自然災害與唐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龔篤清,《明代科舉圖鑑》,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2、期刊論文
王衛平、馬麗,〈袁黃勸善思想與明清江南地區的慈善事業〉,《安徽史學》期5 (2006年),頁39-50。
伍躍,〈明代的社會:納貢與例監──中國近世社會庶民勢力成長的一個側面〉,《東吳大學歷史學報》,期20(2008),頁155-191。祁磊,〈試論萬曆朝救荒專著的特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期3(2006年),頁54-56。
余新忠,〈1980年以來國內明清社會救濟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期9 (1996年),頁18-24。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粥廠煮賑〉,《淡江史學》,期9 (1998年),頁113-130。邱仲麟,〈明代世醫與府州縣醫學〉,《漢學研究》,卷22期2(2004),頁327-359。邱仲麟,〈明代燒荒考——兼論其生態影響〉,《臺大歷史學報》,期38(2006),頁25-63。林金樹,〈明朝老年政策述論〉,《中國史研究》,期2 (1998年),頁110-120。
周致元,〈明代的賑災制度──以鳳陽一府為例〉,《安徽大學學報》,卷24期4 (2000年),頁76-80。
周致元,〈明世宗朝的宗教救災活動〉,《安徽史學》,期2 (2005年),頁25-29、37。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與宗族的救荒功能〉,《安徽大學學報》,卷30期1 (2006年1月),頁107-112。
商傳,〈從蠲賑到減賦──明朝災害政策轉變的三個個案〉,《史學集刊(長春)》,期4 (2006年),頁22-32。
梁庚堯,〈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新史學》,卷4期4(1993),頁45-93。張兆裕,〈明代萬曆時期災荒中的蠲免〉,《中國經濟史研究》,期3 (1999年),頁102-110。
張繼瑩,〈平糴、給米與施粥——明季荒政的個案分析〉,《明代研究通訊》,期6 (2003),頁27-46。常建華,〈明代溺嬰的問題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輯4(2002年),頁121-136。
雷家聖,〈明代的地震災害及其因應——以嘉靖三十四年晉陝大地震為例〉,《史耘》,期7 (2001年),頁39-51。楊紹溥,〈明崇禎十三年的山東災荒〉,《齊魯學刊》,期4 (1996年),頁71-76。
滿志敏,〈明崇禎後期大蝗災分布的時空特徵探討〉,《歷史地理》,輯6 (1988年),頁232-244。
趙玉田、方順姬,〈明前期北方災荒與農業開發〉,《東北師大學報》,期1 (2005年),頁68-74。
蔣武雄,〈明代之蝗災與治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22期3 (1989年),頁62-68。劉太祥,〈漢代巡行使的職能和作用〉,《史學月刊》,期1(1997),頁14-18。
蔡泰彬,〈明代黃河沿岸州縣生祠之建置與水患災民賑濟〉,《淡江史學》期10(1999年),頁147-184。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1):災後賑濟政策〉,《華學月刊》,期142(1983年),頁14-24。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2):租稅蠲免政策〉,《華學月刊》,期144(1983年),頁23-34。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3):捐納政策〉,《華學月刊》,期147(1984年),頁40-49。譚書龍,〈宋文帝遣使與元嘉之治〉,《西華師範大學學報》,期5(2005),頁48-51。
羅麗馨,〈明代災荒時期之民生——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史學集刊(長春)》, 期1 (2000年),頁41-52。
3、碩博士論文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朱冬芝,〈一個明末士紳的社交生活:祁彪佳的交遊、社群與地方活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邱雯惠,〈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孟紅梅,〈明代蝗災與治蝗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胡衛偉,〈明前期(1368-1487)自然災害與荒政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許敏玲,〈痲瘋病與明清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許凱翔,〈唐代水旱災的祈祭──以政治為中心〉,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年。許倪菁,〈明代溺女問題初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年。張煥卿,〈明代災荒及其救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年。
黃森茂,〈晚明陳龍正鄉村賑濟思想與活動〉,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黃俊憲,〈唐代災害思想及其水旱災害防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魯建國,〈萬曆時期的災蠲制度研究〉,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蕭英,〈明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鞠明庫,〈災害與明代政治〉,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4、已出版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編,《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國明代硏究學會,1998年。
5、日文專書
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年。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星斌夫,《中國の社會福祉の歷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8年。
6、日文期刊
清水泰次,〈明代の救濟制度〉,《經濟論叢》,第12卷第4號(1921年),頁150-160。
堀地明,〈明末江南の搶米風潮と救荒政策〉,《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吿》,第23卷(1999年),頁54-87。
藤田佳美,〈明末,嘉興府嘉善縣における救荒について〉,《侍兼山論叢》,第18卷(1985年),頁23-44。
7、英文專書
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中譯本),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
Wakeman, Frederic E. Jr. & Grant, Carolyn,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Wakeman, Frederic E. Jr. editor, Ming and Qing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1980.
Will, Pierre-Etienn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Elborg Forster, Bureaucracy and Famin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0.
Will, Pierre-Etienne & R. Bin Wong, Nourish The People: The State Civilian Granary System in China, 1650-1850,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1.
8、英文期刊
Brokaw, Cynthia, “Yüan Huang(1533-1606) and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7:1(1987), pp. 137-195.
Dunstan, Helen, “The Late Ming Epidemics: A Preliminary Survey.” Ch’ing-shih wen-t’i, Vol. 3:3(Nov. 1975), pp. 1-59.
Leung, Angela Ki Che, “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 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8:1(June 1987), pp. 13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