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史料
(一)檔案、統計書
山田伸吾,《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年。
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收入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十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11月。
不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收入於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10月。
沈葆楨,〈臺灣擬建一府三縣摺〉,《福建臺灣奏摺》,收入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洪敏麟、陳漢光編,《臺灣堡圖集》,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6月。
郁永河,《裨海紀遊》,收入於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陳漢光、賴永祥,《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10月。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三)第一編 行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5年。
臺北廳役所,《臺北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臺北:臺北廳役所,1915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號外》,明治三十年(1897)6月10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315號,明治三十一年(1898)6月28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349號,明治三十一年(1898)8月16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951號,明治三十四年(1901)5月3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1054號,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11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2805號,明治四十二年(1909)10月5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2819號,明治四十二年(1909)10月25日。
臺灣總督府官房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甲種第三卷,明治二十八年(1895)。
臺灣總督府官房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甲種第四卷,明治二十八年(1895)。
臺灣總督府官房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甲種第一卷,明治二十九年(1896)。
臺灣總督府官房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乙種第三卷,明治二十九年(1896)。
臺灣總督府官房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乙種第四十六卷,明治三十年(1897)。
臺灣總督府官房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乙種第三卷,明治三十一年(1898)。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臺灣埤圳統計(明治四十四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3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8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表》,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05年至1935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概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5年。
蘆洲市公所,《臺北縣蘆洲市統計要覽(民國九十二年度第七期)》,臺北:蘆洲市公所,2002年。
(二)方志
三重市志編纂委員會,《三重市志》,臺北:三重市公所,1996年。
尹章義,《泰山志》,臺北:泰山鄉公所,1994年7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收入於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十五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6月。
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第二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收入於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十八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6月。
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莊英章,《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六年)》,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六年 (1931)刊本影印,1985年3月。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七年)》,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七年 (1932)刊本影印,1985年3月。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十年 (1935)刊本影印,1985年3月。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新莊市志》,臺北:新莊市公所,1997年。
臺北廳總務課,《臺北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明治三十六年(1903)刊本影印,1985年3月。
蘆洲鄉志編輯委員會,《蘆洲鄉志》,臺北:蘆洲鄉公所,1996年。
蘆洲市志編輯委員會,《蘆洲市志》,臺北:蘆洲市公所,2009年。
(三)族譜
不著撰人,《兌山李氏煙墩兜族譜》,出版年不詳。
李其忠,《隴西李氏大族譜》,1977年。
李開忠,《重修兌山壠尾井下厝二房李氏族譜》,1980年。
二、專書
于景讓,《臺灣之水利問題》,收入於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四種》,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0年。
王鑫,《地形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年。
尹章義,《新莊發展史》(臺北:新莊市公所,1980年7月),頁23。
卞鳳奎,《李氏家族與北部地區移民史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2001年。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內政部民政司,《九十七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宗教團體表揚大會手冊》,臺北:太乙廣告行銷公司,2008年。
內政部民政司,《九十八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宗教團體表揚大會手冊》,臺北:太乙廣告行銷公司,2009年。
石再添主編,《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5年。
石再添,《地形學講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71年。
伊能嘉矩原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伊能嘉矩,《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9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下)》,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吳建民編,《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四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李豐楙主編,《蘆洲湧蓮寺丁丑年五朝慶成祈安福醮志》,臺北: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1998年7月。
李豐楙主編,《蘆洲湧蓮寺己丑年五朝福成圓醮志》,臺北: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2010年7月。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雄師出版社,1993年。李進億、楊蓮福,《臺灣環境發展歷史與蘆洲》,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05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2003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林朝棨編,《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六冊‧地球科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年12月。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年。
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
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原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8年6月。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6月。
高明士主編,《臺灣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4月。
高樹藩編,《正中形音義綜合大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12月。
陳在正,《蘆洲李氏家族變遷史》,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
陳鐵如、吳鍾玲,《水域氣候》,臺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5月。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6月。
黃雯娟,《陽明山地區地名探源與調查研究》,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8年。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出版社,1991年。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文化中心,1998年。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69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楊蓮福,《戀戀蘆洲情─鄧麗君在蘆洲的歲月》,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01年10月。
萬良,《臺灣省臺北縣蘆洲鄉鄉土地理學之研究》,出版地不詳,出版年不詳。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臺灣水利之問題》,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0年7月。
增田福太郎著、江燦騰主編,《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蔡相煇,《復興基地臺灣的宗教信仰》,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
鄭政誠,《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鄭益洲,《蘆洲故鄉情》,臺北:蘆洲國小,1998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小百科‧廟祀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小百科‧醮事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戴寶村、溫振華,《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8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5月。
鍾振坤,《蘆洲的大神將》,臺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2005年。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蕭新煌,《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12月。
蘆洲市公所、成功國小合編,《千禧心‧蘆洲情─鄉土文化專輯》,臺北:蘆洲市公所, 2000年。
蘆洲文武大眾爺管理委員會,《蘆洲文武大眾爺廟簡介》,臺北:蘆洲文武大眾爺管理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蘆洲湧蓮寺佛祖宮簡介》,臺北: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2008年。
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蘆洲湧蓮寺農民曆》,臺北: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2010年。
蘆洲保佑宮管理委員會,《保佑宮說明書》,臺北:蘆洲保佑宮管理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蘆洲保和宮管理委員會,《蘆洲保和宮》,臺北:蘆洲保和宮管理委員會,2005年2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頁1-10。王志宇,〈臺灣寺廟碑碣與村莊社會(1683-1945)〉,《通識研究集刊》,第15期(2009年6月),頁1-23。
王鑫,〈臺北山水〉,《大自然》,第61期(1998年10月),頁18-25。
王見川、李世偉,〈日本據臺以來大龍峒保安宮概況〉,《臺北文獻》,直字第135期(2001年3月),頁62- 64。
石再添,〈塭子川沼澤區的水文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8期 (1982年6月) ,頁1-40。
李進億,〈「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臺灣史研究上的結合應用─以後村圳灌溉區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為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電子報》,第20期(2010年7月),頁1-36。
林美容,〈從祭祀圈來看臺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臺灣風物》,第37卷第4期(1987年),頁143-168。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7年),頁53-114。
林秀英,〈蘆洲的寺廟與聚落〉,《臺灣文獻》,第29卷第1期(1978年3月),頁176-180。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9卷第4期(1960年12月),頁14-29。
洪燦楠,〈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臺灣文獻》,第29卷第2期(1978年5月),頁13-47。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9期(1991年6月),頁46-50。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頁191-208。高傳棋,〈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壹)〉,《北縣文化》,第50期(1996年9月),頁19-26。
高傳棋,〈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貳)〉,《北縣文化》,第51期(1996年12月),頁64-71。
高傳棋,〈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参)〉,《北縣文化》,第52期(1997年3月),頁71-76。
唐羽,〈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貳)〉,《北縣文化》,第49期(1996年6月),頁53-60。
唐羽,〈溪尾古契彙續編(下)〉,《臺北文獻》,直字第79期(1987年3月),頁207-257。
黃雯娟,〈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臺灣文獻》, 第49卷第3期(1998年9月),頁147-169。陳正祥,〈臺北盆地之散村〉,《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第3卷第1期(1953年6月),頁35-40。
陳憲明,〈臺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臺灣文獻》,第25卷第3期(1974年)頁33-47。陳秋坤,〈清初臺灣土地的開發(1684-1855)〉,《臺北文獻》,第38期(1976年12月),頁23-32。
陳岫傑,〈蘆洲之經濟變遷與區域發展〉,《地理教育》,第24期(1998年5月),頁17-35。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1978年),頁59-68。惠屯,〈清代臺灣的租賦〉,《臺灣文獻》,第10卷第2期(1959年6月),頁91-147。
富田芳郎著,粵華譯,〈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3期(1956年),頁99-109。溫振華,〈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北縣文化》,第50期(1996年10月),頁4-9。
楊萬全,〈臺北盆地零公尺地區的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6期(1980年6月),頁45-70。
楊護源,〈蘆洲地區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1700-1945)〉,《臺北文獻》,直字第150期(2004年12月),頁83-105。
劉俞青,〈身價超越郭台銘卅台灣真首富林堉璘傳奇〉,《今週刊》, 第689期(2010年3月),頁72-81。
(二)專書論文
王世慶,〈日據時代臺灣政府公報及其史料價值〉,《臺灣史料論文集(上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頁271- 318。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10月,頁29 - 172。
吳學明,〈現世功利-從歷史觀點看傳統民間信仰〉,《點燃人生希望》,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頁223- 236。
伍啟銘、陳俊宏,〈臺灣北部海岸水仙尊王信仰實調〉,《文化臺灣‧卷一》, 臺北:大道文化事業,1996年,頁273-297。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頁91-109。
林美容,〈臺灣民俗宗教文化的社會圖像〉,《何謂臺灣-臺灣近代美術與文化認同》,臺北:雄師美術月刊社,1997年,頁56-68。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95-125。
林明德,〈觀音之匾額探索〉,《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12月,頁137-175。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頁249-319。
紀榮達,〈淡水河口寺廟系列-關渡宮(一)〉,《1998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9年,頁389-474。
翁佳音,〈舊地名考證與歷史研究-兼論臺北舊興直、海山堡的地名起源〉,《異論臺灣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2月,頁99-110。
盛清沂,〈臺北縣疆域沿革誌略〉,《臺北縣文獻叢輯(第二輯)》,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頁231-275。
陳漢光,〈臺北縣地名研究初稿〉,《臺北縣文獻叢輯(第一輯)》,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頁17-29。溫振華,〈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1996年9月,頁321-355。
溫振華,〈清代武朥灣社社史〉,收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合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年12月,頁136-147。
溫振華,〈清朝臺灣北部的拓墾與族群關係〉,《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頁61-87。
楊雲萍,〈關於北部臺灣開發的一些資料〉,《臺北縣文獻叢刊(第二輯)》,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頁631-634。
盧堅,〈臺灣之暴雨〉,《臺灣之自然災害》,收入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九十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年,頁71-77。
(三)學位論文
王志文,〈淡水河岸同安人祖公會角頭空間分布-以燕樓李、兌山李、西亭陳、郭子儀會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2月。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李進億,〈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陳憲明,〈臺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董羽,〈臺北盆地水災因素之分析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5月。
鄧天德,〈臺北盆地洪患地理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6月。
四、其它
不著撰人,〈保佑宮重建捐題碑記〉,咸豐十年(1860)。現置於保佑宮廟內旁。
不著撰人,〈保佑宮沿革史石碑記〉,2008年。現立於保佑宮廟前旁。
不著撰人,〈保和宮重修捐題碑記〉,大正元年(1912)。現置於保和宮內殿前兩旁。
不著撰人,〈湧蓮寺沿革碑誌〉,民國八十三年(1984)。現置於湧蓮寺後殿懋德宮內。
李種玉,<蘆洲保和宮建設記>,大正元年(1912)。現置於保和宮廟內旁。
李雲雷,〈鄭成功祭祀記碑誌〉,明治三十四年(1901)。現置於湧蓮寺後殿懋德宮內。
陳經,〈保佑宮楹聯石柱記〉,咸豐十年(1860)。現置於保佑宮廟內旁。
蘆洲湧蓮寺管理委員會,〈湧蓮寺第一至五屆管理委員會組織成員碑記〉,1996至2008年。現置於湧蓮寺廟前兩側。
蘆洲清海宮管理委員會,〈蘆洲水湳清海宮建廟碑誌〉,1990年。現置於清海宮內殿前左廊旁。
蘆洲集善宮重建委員會,〈蘆洲集善宮沿革碑記〉,1991年。現置於集善宮廟內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