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6: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宏育
研究生(外文):Hung-Yu Peng
論文名稱:明代中後葉徽商遠途貿易之風險與控管
論文名稱(外文):Ming Dynasty in the posterior lobe of the merchants trading risk and long-range control
指導教授:吳振漢吳振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Han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徽州徽商客商風險控管
外文關鍵詞:Huizhou MerchantsRisk managementHuizho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明代商業蓬勃的發展促成商人群體的出現,其中又以晉商與徽商的發展最受世人矚目。徽州人離鄉業賈在宋代開始就有文獻紀錄,但真正成為雄霸一方的商人群體則是在明代以後。徽州因鄰近淮揚鹽場,於是開始經由運糧實邊換取鹽引,進而累積大量資本。同時,又因靠近江南富庶之區,龐大的市場趨力讓一心向外尋求發展的徽州人找到新的出路。而徽商也因為源自於高度文化發展的地區,使得徽商的事蹟得以藉由各種文獻資料流傳至今。此外,徽州文化其實就是中原文化與在地文化交織涵化的結果,儒學在徽州的生根與發展,徹底改變了徽州的社會原貌。舉凡徽州人的學術、思想與家庭生活等,皆受以程朱理學為基軸的儒學相當大的浸染,這也讓徽商在事業經營上展現出鮮明的特色。
明代當時的社會環境,行商作客他鄉是充滿荊棘與考驗,舉凡詐欺、偷竊、強盜等事件在商業活動裡可謂層出不窮。再加上自然環境的波折所造成的種種牽絆,客商的成功顯然不是單憑運氣可得,其中當存有更理性的因素。畢竟,商業的運作是需要一股正向的精神在背後支持著,這股動力就是誠信。而除了道德原則外,更重要的是在商業活動中的實際執行面,諸如洞察機先與決策謀畫的能力,客商倘能提早審視風險並策劃出規避風險的手段,對事業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除此,徽州客商又恃其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之能力,讓風險知識以親授或文獻傳遞的方式獲得承接。本研究的時間斷限自弘治五年(1492)戶部尚書葉淇(1426-1501)針對「開中法」的缺弊進行改革為始,到明朝覆滅為止的這段時間做為研究範疇。討論徽商於經營遠途貿易的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客商如何有效控管這些人為、自然的因素干擾,將風險降低與排除,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同時,本文也將一併討論徽商又是利用哪些方式將這些風險知識傳承予下一代。透過對徽商事業過程中風險調控的審視,才能更清楚勾勒出明代徽商經營遠途貿易的真實面貌。
Ming Dynasty 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riving merchant business groups emerged, among which the most development of Shanxi and merchants worldwide attention. Huizhou away from home industry began there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Jia record, but to truly become Xiongbayifang business groups is in the Ming dynasty. Huaiyang nearby Huizhou salt because, by and transportation began to lead the solid side in exchange for salt, and thus accumulate large amounts of capital. Also, because the area near the affluent south, a huge market trend as on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 outside for people to find a new way. The merchants also because from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making the merchants of the story to be spread by a variety of literature so far. In addition, the Huizhou culture, in fact,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acculturation in the mixed results of local culture, Confucian roots and development in Huizhou, Huizhou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community. Whether it''s academic Huizhou people, ideas and family life, are subject to Neo-Confucianism as the base axis of a large dip, which allows merchants to show business caree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Ming Dynasty wa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alesmen are full of thorns and a guest Abroad test of anything, including fraud, theft, robbery and other events i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in an endless stream. Coupled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various twists and turns tie him down, obviously not alone the success of customers can get lucky, which when there are more rational factors. After all, business operations is the need to surge forward to support the spirit behind this momentum is integrity. In addition to moral principles, but more important is the actual business activities in implementation, such as decisions to seek insight into the machine first, and the ability to draw, customers if it can examine the risks and plan ahead to avoid the risk of a means of career development are key impacts. In addition, Huizhou merchants and relies on its know-how and ability to apply, so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or literature to Qinshou way to get to undertake. In this study, time-off limit of five years from Koji (1492) minister of revenue leaves Ki (1426-1501) for "on France," the mischief to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to the period until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scope of the study. Merchants on long-haul business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rade may face various risks, traders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se people, natural disturbance factors, the risk reduction and elimination,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will be discussed is the use of merchants and the ways in which knowledge will be passed to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se risks. The cause of the mercha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isk control review, in order to more clearly outline the Ming Dynasty, merchants operating long-haul trade, the true face.
緒論..................................................1

第一章 徽商貿易網路之建立.............................23
第一節 徽商崛起的人文與地理優勢.......................23
第二節 便捷的水陸交通系統.............................33
第三節 區域貿易市場之建立.............................40

第二章 遠途貿易之經營風險.............................48
第一節 商業信用的迷失.................................48
第二節 社會秩序的敗壞.................................54
第三節 自然環境的波折.................................66

第三章 商業風險的規避與排除...........................75
第一節 援引官方的介入.................................75
第二節 利用訴訟解決紛爭...............................85
第三節 民間力量的調解.................................92

第四章 風險知識的教育與傳承...........................103
第一節 宗族的訓誨.....................................103
第二節 商業書的傳授...................................109
第三節 小說中的寓意...................................118

結論..................................................126

參考書目..............................................133
參考書目

一、古籍與史料

(一)史書、政書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出版,2010年。
〔明〕李東陽等撰,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
〔明〕朱純等,《明熹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列傳》,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明〕夏原吉等,《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 年。
〔明〕張岱,《石匱書後集》,收入《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104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明〕張溶等,《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年。
〔明〕顧秉謙等,《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年。
〔明〕張輔等,《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年。
〔明〕張懋等,《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年。
〔明〕孫繼宗等,《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年。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6年。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8年。
〔明〕劉邦謨、王好善撰,《寶坻政書》,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第48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明〕撰人不詳,《藏鈔本崇禎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明〕撰人不詳,《痛史本崇禎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清〕張廷玉纂修,《明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

(二)古文書
王鈺欣等編,《徽州文書類目》,合肥:黃山書社出版, 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收藏整理,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組編,王鈺欣、周紹泉主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第2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田濤、宋格文、鄭秦主編,《田藏契約文書粹編:田濤藏契》,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安徽省博物館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第1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陳智超,《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伯山主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編,《徽州文書》第1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卅卅¬卅¬主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編,《徽州文書》第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6年。
卅卅¬卅主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編,《徽州文書》第3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9年。
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59年。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碑刻資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國平、唐力行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三)文集、筆記
〔宋〕朱熹,《家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宋〕袁甫,《蒙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元〕汪克寬,《經禮補逸》,北京:商務印書出版,2005年。
〔明〕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 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15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方承訓,《方鄈復初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8 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 年。
〔明〕田生金編,《徽州府賦役全書》,收入《明代史籍彙刊》第24冊,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70 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泰昌元年徽州府刊本影印。
〔明〕江東之,《瑞陽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7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朱升,《朱楓林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2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2編第7冊,台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入《徽學研究資料輯刊》,合肥:黃山書社,2004 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3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 年。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
〔明〕李樂,《續見聞雜記》,收於《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第5-7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明〕吳士奇,《史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史鈔類第14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6年。
〔明〕吳士奇,《綠滋館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73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吳子玉,《大鄣山人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41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吳文奎,《蓀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9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吳時行,《兩洲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林俊文,《方齋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明〕金聲,《金正希先生文集輯略》,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明末邵鵬程刻本。
〔明〕金聲,《金正希先生燕詒閣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8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明末刻本。
〔明〕祁彪佳,《宜焚全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9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姚舜牧,《來恩堂草》,收入《四庫禁燬叢書》集部第10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收入《筆記小說大觀》33編第1冊,台北:新興出版社,1983年。
〔明〕祝枝山,《懷星堂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六集》第6集第27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明〕柴奇,《古菴毛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67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32編第5冊,台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113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6年。
〔明〕倪岳,《青溪漫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明〕程可中,《程仲權先生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90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程瞳撰,胡益民等點校,《新安學繫錄》,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6年。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4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125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明〕黃希憲,《撫吳檄略》,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明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明〕黃克纘,《數馬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
〔明〕陳繼儒,《捷用雲箋》,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3輯第30冊,北京:北京書局出版,2000年。
〔明〕陳龍正,《幾亭外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陳去病,《五石脂》,收入《江蘇地方文獻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葉向高,《新安里記》,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明〕葉永盛,《玉城奏疏》,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72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葉永盛,《浙鹺紀事》,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773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明〕葉權,《賢博編》,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明〕趙汸,《東山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明〕傅巖撰,陳春秀校點,《歙紀》,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7年。
〔明〕熊開元,《熊魚山先生文集》,清光緖乙未(二十一)年(1895)泠然閣刊本。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收入《四庫珍本十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2年。
〔明〕劉城,《嶧桐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6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明〕張國維,《撫吳疏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9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
〔明〕張翰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入《筆記小說大觀》8編第6-7冊,台北:新興書局出版,1975年。
〔明〕繆昌期,《從野堂存稿》,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據常州先哲遺書本影印。
〔明〕戴廷明、程尚寬等撰,《新安名族志》,收入《徽學研究資料輯刊》,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4年。
〔明〕顏俊彥,《盟水齋存牘》,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明〕儲巏,《柴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42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魏學洢,《茅簷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集部第6別集類第5,台北:台灣商務書局出版,1973年。
〔明〕歸有光,《震川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3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清〕許承堯撰,《歙事閑譚》,收入《徽學研究資料輯刊》,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1年。
〔清〕葉夢珠,《閱世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35編第5冊,台北:新興書局出版,1983年。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55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影印。
〔清〕廖騰煃,《海陽紀略》,收入《四庫未收輯刊》第7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四)小說、商業書與日用書
〔明〕余象斗編,坂出祥伸、小川陽一新編,《三台萬用正宗》,東京都:汲古書院出版,2000年。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仁井田文庫本影印。
〔明〕李晉德撰,楊正泰校注,《客商一覽醒迷》,收入《天下水陸路程》,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明〕凌濛初著,陳邇冬、郭雋杰校註,《初刻拍案驚奇》,台北:光復書局出版,1998年。
〔明〕凌濛初著,陳邇冬、郭雋杰校註,《二刻拍案驚奇》,台北:光復書局出版,1998年。
〔明〕徐三友撰,坂出祥伸、小川陽一新編,《五車拔錦》,收入《中國日用類書集成》第2卷,東京都:汲古書院出版,1999年。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影印。
〔明〕陸人龍,《型世言》,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陳慶浩影印本影印及朝鮮京城帝國大學圖書館之復印本補配。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存仁堂本影印。
〔明〕陶承慶,《商程一覽》,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
〔明〕程春宇,《士商類要》,收於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明天啟六年(1625)刊刻。
〔明〕黃汴著,楊正泰校注,《一統路程圖記》,收入《天下水陸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隆慶四年(1570)刊本。
〔明〕馮夢龍著,顧學頡校註,《醒世恆言》,台北:光復書局出版,1998年。
〔明〕馮夢龍著,嚴敦易校註,《警世通言》,台北:光復書局出版,1998年。
〔明〕馮夢龍著,許政揚校註,《喻世明言》,台北:光復書局出版,1998年。
〔明〕憺漪子輯,楊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圖引》,收入《天下水陸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天啟六年(1625)刊本。
〔明〕不著撰人,坂出祥伸、小川陽一新編,《五車萬寶全書》,東京都:汲古書院出版,2001年。據據宮內廳書陵部所藏本影印。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4編,台北:新興書局出版,1978年。

(五)方志
〔宋〕羅願撰,淳熙《新安志》,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六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76年。
〔明〕牛若麟等撰,《吳縣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
〔明〕朱朝藩修,汪慶百纂,崇禎《開化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7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據明崇禎(1628-1644)刻本影印。
〔明〕何東序、汪尚寧纂修,嘉靖《徽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第2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93年。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何棠等纂修,萬曆《績溪縣志》,縮影資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明萬曆九年(1581)刊本。
〔明〕沈傑修,吾冔、吳夔同編,弘治《衢州府志》,收入《天一閣地方志選刊續編》第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明弘治刻本影印。
〔明〕汪宗伊、程嗣功修,陳舜仁等纂,萬曆《應天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0冊,頁1-450。據明萬曆五年(1577)刻增修本影印。
〔明〕吳吉祜纂,《豐南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17,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年。據安徽省圖書館1981年抄本影印。
〔明〕栗祁、唐樞等撰,《湖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
〔明〕彭澤、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180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明弘治刻本。
〔明〕陳善等修,萬曆《杭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2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萬曆七年(1579)刊本影印。
〔明〕陳文燭撰,萬曆《淮安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8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0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陳策、劉錄纂,正德《饒州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0年。據明正德刻本影印。
〔明〕張濤等撰,萬曆《歙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刊本,據藏於日本尊經閣文庫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楊洵等纂修,萬曆《揚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第2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趙錦修,張袞纂,嘉靖《江陰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明嘉靖年刊本,影印自寧波天一閣。
〔明〕韓浚等修,萬曆《嘉定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20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謝存仁等纂修,萬曆《祁門縣志》,善本書,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刊,清順治十年(1653)修補本。
〔明〕鄒壁等撰,嘉靖《太平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明嘉靖十年(1531)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清〕余華瑞纂,雍正《岩鎮志草》,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7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年。據清雍正十二年(1733)抄本影印。
〔清〕王讓等纂修,道光《祁門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63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據清道光七年(1826)刊本影印。
〔清〕伊會一、程夢星等纂修,雍正《揚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4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清雍正十一年(1732)刊本影印。
〔清〕李瑞鍾等纂修,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常山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3冊,台北: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出版,1975年。
〔清〕沈世奕纂修,康熙《蘇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0年,清康熙二二年(1683)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清〕蔣燦等纂修,康熙《婺源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67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影印。
〔清〕吳吉祜纂修,《豐南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輯第17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據安徽省圖書館1981年抄本影印。
〔清〕吳甸華等原修、吳子珏等續修,《黟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72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周溶修,同治《祁門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華中地方第24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影印。
〔清〕陳錫等修,趙繼序等纂,乾隆《績溪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72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據清乾隆二十年(1755)刊本影印。
〔清〕程文翰編,光緖《善和鄉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輯第27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年。據清光緖七年(1881)抄本影印。
〔清〕謝永泰、程鴻詔等纂修,同治《黟縣三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90年。據清同治九年刊本影印。
〔清〕勞逢源、沈伯棠等纂修,《歙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71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清〕崔華、張萬壽纂修,康熙《揚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15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6年,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1661-1722)刻本影印。
〔清〕楊廷望纂修,《衢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華中地方第19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清康熙五十年修,清光緖八年重刊本影印。
〔清〕靳治荊、吳苑等纂修,康熙《歙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71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據清康熙(1661-1722)年間刊本影印。
〔清〕廖騰煃、汪晉徵等纂修,《休寧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9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影印。
〔清〕顧炎武撰,譚其驤、王文楚、朱惠榮等點校,《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六)譜牒
〔明〕李暉、李春等纂修,《三田李氏統宗譜》,微縮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1986年。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刻本。
〔明〕汪奎等纂修,《重修汪氏家乘》,收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早期稀見家譜叢刊》第46種,北京:線裝書局出版,2002年。據明正德(1505-1521)間木活字本影印。
〔明〕程昌纂修,程鈁重修,周紹泉、趙亞光校注,《竇山公家議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明〕謝惟仁編纂,《王源謝氏孟宗譜》,微縮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1986年。
〔清〕王懋竑纂訂,《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翟輯撰,劉夢芙點校,《茗洲吳氏家典》,收入《徽學研究資料輯刊》第4冊,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6年。
〔清〕胡廣植纂,《金紫胡氏宗譜》,微縮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1986年。據清光緖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余攀榮編纂,《環山余氏宗譜》,微縮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1986年。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卜正明(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卞利,《明清徽州社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4年。
卞利等撰稿,王鑫義主編,《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 2001年。
王世華,《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振忠,《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新發現的16-20世紀民間檔案文書硏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卅卅¬卅,《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6年。
王廷元、王世華,《徽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磊,《徽州朝奉》,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組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劉淼輯譯,《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8年。
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44年,頁124-126。
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編,《徽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1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汪崇篔,《明清徽商經營准鹽考略》,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李琳琦,《徽商與明清徽州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周紹泉、趙華富主編,《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5年研討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紹泉、趙華富主編,《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8年研討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周曉光、李琳琦著,《徽商與經營文化》,上海:世界圖書出版,1998年。
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編著,《史學導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5年。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 : 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台北:五南書局出版,2008年。
范金民等著,《明清商事糾紛與商業訴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范金民,《國計民生:明清社會經濟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卅卅¬卅,《商人與文化的雙重變奏:徽商與宗族社會的歷史考察》,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
卅卅¬卅,《徽州宗族社會》,收入《徽州文化全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卅卅¬卅,《蘇州與徽州: 16-20世紀兩地互動與社會變遷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年。
禹成華主編,《徽州名族志》,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3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94年,頁22-23。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出版, 1997年。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1979年。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卅卅¬卅,《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5年。
張愷,《無徽不成鎮:徽商足跡遍天下》,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0年。
葉顯恩,《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樸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 : 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中和:谷風出版社,1986年。
萬正中編撰,《徽州人物志》,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8年。
楊國禎、陳支平著,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趙華富主編,《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5年首屆研討會,合肥:黃山書社出版, 1996年。
劉淼輯譯,《徽州社會經濟史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8年。
劉道勝,《明清徽州宗族文書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謝國禎編選,牛建強、王學春、汪維貞校勘,《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繆全吉,《明代胥吏》,台北:中國行政人事月刊出版,1969年。
韓秀桃,《明清徽州的民間糾紛及其解決》,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譚正壁,《三言兩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曉園出版社, 1991年。
嚴桂天、王國鍵著,《徽州文書檔案》,收入《徽州文化全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二)外文專書
Ho, Ping-ti (何炳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9-191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中島楽章,《明代鄉村の紛爭と秩序:徽州文書を史料として》,東京都:汲古書院出版,2002年。

三、期刊論文

卞利,〈徽商的商業人才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卷4期(1999年7月),頁70-76。
中島樂章,〈圍繞明代徽州—宗族的糾紛與同族整合〉,《江淮論壇》,2期(2000年2月),頁102-109。
卅卅¬卅,〈圍繞明代徽州—宗族的糾紛與同族整合(續)〉,《江淮論壇》,3期(2000年3月),頁105-111。
王世華,〈徽商研究:回眸與前瞻〉,《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卷6期(2004年11月),頁631-643。
王廷元,〈略論徽州商人的義利觀〉,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頁47-61。
王振忠,〈民間檔案文書與徽州社會史研究的拓展〉,《天津社會科學》,5期(2001年9月),頁140-144。
卅卅¬卅,〈同善堂規則章程—介紹徽商於蕪湖的一份史料〉,《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卷4期(1999年7月),頁77-79。
卅卅¬卅,〈同善堂規則章程—介紹徽商於蕪湖的一份史料〉,《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3卷1期(2000年1月),頁57-58。
卅卅¬卅,〈抄本《便蒙習論》—徽州民間商業書的一份新史料〉,《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2期(2000年3月),頁131-138。
卅卅¬卅,〈從祖籍地緣到新的社會圈—關於明清時期僑寓徽商土著化的三個問題〉,《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 1996年,頁54-66。
卅卅¬卅,〈徽州人編纂的一部商業啟蒙書—《日平常》抄本〉,《史學月刊》, 2002年2期(2002年2月),頁103-108。
朱德貴,〈試論明代市場管理制度〉,《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期(2005年),頁95-99。
臼井佐知子,〈試論中國徽州商人與日本近江商人商業倫理之異同〉,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頁71-84。
卅卅¬卅,〈徽商及其網路〉,《安徽史學》,第4期,1991年月。
宋和理〈徽州地區的發展與當地的宗族—徽州休寧范氏宗族的個案研究〉,收入《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8年,頁19-75。
李令媛,〈從”三言”、”二拍”、《幻影》看徽商〉,《杭州師範學院學報》,5期(1994年9月),頁34-38。
李琳琦,〈徽州書院略論〉,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頁440-458。
卅卅¬卅,〈徽商的商業人才觀〉,《孔孟月刊》,36卷12期(1998年8月),頁24-27。
李琳琦、孟醒,〈明清小說與歷史文獻中的徽商形象之比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卷2期(2008年2月),頁161-167。
周紹泉,〈徽州文書與徽學〉,《歷史研究》,2000年1期(2000年1月),頁51-60。
周曉光,〈新安理學源流考〉,《中國文化研究》,期16 (1997年),頁29-36。
卅卅¬卅,〈新安理學與徽州宗族社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9期1 (2001年),頁26-31。
金先憓,〈從祁門縣”謝氏訴訟”看明代中期徽州的訴訟處理和里老〉,《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4期(2005年7月),頁67-73。
洪璞,〈儒家宗法倫理與徽商的道德風尚〉,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7年,頁222-237。
高葉華,〈明代牙人牙行考略〉,《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期(2007年),頁62-67。
郭齊,〈朱熹入徽考〉,《安徽史學》,期2 (1997年),頁22-26。
孫強,〈論明代居間信用〉,《史學集刊》,3期(2003年),頁95-100。
陳智超,〈新發掘出的徽州文書—方元素信件介紹〉,《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卷4期(1998年8月),頁449-454。
陳瑞,〈明代徽州家譜的編修及其內容與體例的發展〉,《安徽史學》,期4 (2000年),頁23-27。
陳學文,〈明清徽學發展新趨勢的一個例證—評黃汴與《一統路程圖記》〉,《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卷2期(2001年5月),頁7-11。
卅卅¬卅,〈明清時期江南的商品流通與水運業的發展—從日用類書中商業書有關記載來研究明清江南的商品經濟〉,《浙江學刊》,90期(1995年1月),頁31-37。
張海鵬,〈徽商在兩淮鹽業經營中的優勢—明清徽商與兩淮鹽業研究之二〉,《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 1996年),頁172-189。
葉顯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較研究〉,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7年,頁1-19。
卅卅¬卅,〈儒家傳統文化與徽州商人〉,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頁21-46。
卅卅¬卅,〈徽商成功三百年探密〉,《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卷6期(2008年11月),頁670-675。
楊其民,〈買賣中間商“牙人”、“牙行”的歷史演變—兼釋新發現的《嘉靖牙帖》〉,《史林》,4期(1994年),頁8-13。
葛劍雄,〈從歷史地理看徽商的興衰〉,《安徽史學》, 5期(2004年5月),頁84-87。
趙華富,〈明代中期徽州宗族統治的強化〉,收入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頁216-242。
卅卅¬卅,〈徽州宗族族規家法〉,《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 1996年,頁1-33。
鄭曉文,〈試論明清牙行的商業資本〉,《開封大學學報》,19卷1期(2005年)頁43-45。
錢耕森、郭振香,〈徽商與「人和」—兼談「人和」在商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孔孟月刊》,35卷4期(1996年12月),頁38-43。
薛貞芳,〈徽州譜牒述略〉,《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2期(2000年3月),頁104-108。
鶴見尚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約文書〉,《中國歷史研究動態》,第4期,1995年4月。

四、學位論文

田聖山,〈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5月。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許秀華,〈徽商商業體的擴展與家族組織的延續(1465~1850)〉,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張純寧,〈明代徽州散件賣契之研究—兼論土地所有權的變化〉,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