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台北:弘
智文化。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1996)。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台北:師大書
苑有限公司。
天下編輯(1997)。海闊天空—教育的美麗新世界。台北:天下雜誌。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4)。測驗與評量—教室學
習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佩琪(2008)。臺灣客家採茶戲傳承之探討_以知名藝人阿玉旦到黃秀滿為
主要觀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敬一、戴華(1996)。教育鬆綁。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
朱仲謀(譯),(2006)。Andrew P.Johnson原著。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彥瑮(2006)。台灣客家戲劇團之經營管理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
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福田(1996)。我心如是。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何福田(2002)。教育的春風秋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何東錦(2004)。台灣客家改良戲唱腔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3年
演出之【錯冇錯】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在職專班音樂教育組碩士
論文。
李咏吟(1992)。教學原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苹綺(譯)(1998)。James A.Banks原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國立
編譯館。
李茂興(譯)(2002)。Kenneth D.Hopkins原著。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學富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宗薇(1993)。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李文勳(2008)。客家大表演型態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永奕(2007)。台灣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曲調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
林本炫、何明修(2004)。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玫伶(2008)。假如要有學習單—學習單設計的原則與實例。台北:幼獅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曉雯、陳佩君(2005)。科學教學評量的反思與實踐:教師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005,第十三卷第一期,1-27。林子傑(2006)。臺灣閩南、客家小戲的互動滲透:以(桃花過渡)、(十八摸)、
(病子歌)為主的考察。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
邱瑗(2006)。音樂劇的九種風情。台北:音樂時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春美(1993)。台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的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學者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高雄:麗文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柯慶輝(2006)。 以「小組加速教學」改進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十七期:55-81,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范光宏(2005)。台灣客家採茶戲之研究—以新竹市龍鳳園歌劇團為例。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音樂教學
碩士班論文。
范韵青(2003)。從「情」、「意」觀點探討客家改良採茶大戲—以<乞米養
狀元>等十二齣戲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胡紫雲(2004)。臺灣客家現代戲劇及其劇本研究:以加里山劇團與歡喜扮
戲團為對象。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堯(2005)。龍鳳園戲劇團研究:兼論臺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演變。
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中:精華書局。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James A.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心理
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雨璋(1984)。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故事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齊家(2008)。1980年代以後客家創作歌曲之發展、反思與覺醒。國立台
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資料館(1995)。當前教育問題對策。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屏師國教所研究會(2002)。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1997)。
教學原理。國立空中大學。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
苑有限公司。
麥楨琴(2004)。台灣客家改良戲之音樂研究—以「平板」唱腔演變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美玲(2005)。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棚頭」之研究—以《張三郎賣茶故事》「十大齣」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心穎(1998)。台灣的客家戲。台北:台灣書店。
黃永達(2004)。台灣客家讀本。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心穎(1997)。臺灣客家戲劇現況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黃筠軒(2007)。苗栗造橋客家八音樂師蘇添富之研究。台北藝術大學音樂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依春(2004)。北管八音融入國小鄉土音樂教學之研究:以苗栗縣南河國
小北管八音團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教
育研究所音樂教學班碩士論文。
曾先枝、鄭榮興(2000)。客家大戲選讀「三娘教子」。台北:國立台灣戲曲
專科學校。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詹俐俐(2008)。臺灣客家創作歌曲在客語教學上的運用:以陳永淘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瓊枝(2008)。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國立中央
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楊蕙嘉(2009)。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元智大學資訊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世傑、吳錫金、黃崑巖、陳偉德(2007)。藉由互動性教學系統提昇醫學
院課堂講授教學成效。醫學教育‧第十一卷‧第二期。
鄭榮興(2005)。郭華郎買胭脂。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蔡清華(2000)。師資培育課程比較研究。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
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東籬(2007)。客家「撮把戲」的傳統技藝及其音樂之研究─以楊秀衡與
林炳煥為研究對象。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權總編輯(1999)。台灣省八十八年度客家藝術季、戲說客家本色、戲
曲表演成果專輯。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賴文權總編輯(1999)。台灣省八十八年度客家藝術季、戲說客家本色、文
物展覽成果專輯。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賴慧玲(譯) (2002)。Mary Alice Gunter、Thomas H. Estes、Jan Schwab著。
教學模式。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賴惠真(2008)。【羅芳伯傳奇】中的認同與流離。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
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鍾永宏(2007)。從落地掃到文化場:客家撮把戲在臺灣的形成與轉變。國
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駿楠(2008)。台灣客家大戲發展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一如(1997)。台灣客家戲曲之流變與發展從客家採茶戲到客家大戲。文
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飴(1999)。戲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國立空中大學。
蘇秀婷(2005)。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蘇秀婷(1999)。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國立成功大
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惠美(2003)。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中小
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W.(1996).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Clandinin, D., & Connelly, F.(1995).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s: Secret, sacred, and cover stories. In F. Connelly & D. Clandinin (E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s (pp.1-15).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ge(1978).“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Art if Teaching”.Teachers Collage Press .pp.13-20
Gagne, R. (1962). Military training and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Hensen,K.T.(1996).Teachers as researchers.In J. Sikula, T. J. Buttery, & E. Guy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pp.53-66).New York:Simon & Schuster.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 Allyn and Bacon
Linn, R. L. & Gronlund, N.E.(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ichardson, V. (1994).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23(5),5-10.
Richardson, V. (1996a). From behaviorism to constructivism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19(3),263-71.
Richardson, V. (1996b). The case for form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nquiry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F. Murray (Ed.), The teacher educator’s handbook (pp.715-737).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Stenhouse, L.(1975).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Heinemann.
三、網路資料:
Meme(2009)。教師評鑑之功勞與苦勞。
http://edumeme.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8.html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戲遊記。
http://cuz.tcpa.edu.tw/onweb.jsp?webno=3333333345
台灣立報(2003),教育論壇:表演藝術教育 還有明天嗎?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0791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國民教育社群網,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