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2: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嘉偉
論文名稱: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實作教材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eveloping the Meterials of the Energy Technology for Liv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石文傑石文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自然與生活科技能源科技教材學習成就學習反應
外文關鍵詞: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energy technologyteaching materialslearning achievementlearning respon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旨在探討能源科技教材之內涵與發展模式,據以發展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能源科技實作教材。為達成研究目的,經教材分析、設計、發展、進行教學活動後、再進行評估。本研究能源科技實作教材之教學活動分成八個單元,教材編寫完成後,經專家審查修正。本研究採用「單組前後測設計」之準實驗研究方法,以彰化縣二水國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教學完成後,採用「學習反應量表」與「學習成就量表」,調查學生對課程學習與實作教材的學習反應與學習成就。由教學前、後測的施測結果可以推斷教學後的學習成效。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學習成就」成績前後測達顯著差異。後測成績顯著優於前測成績。
二、學生對實作教材與課程呈現正向的反應,學生反應喜歡所設計的實作教材與課程活動。
將研究的結果分析整理後做成結論,並將研究過程所遇到的問題及想法做出教學上的建議。


關鍵字:自然與生活科技、能源科技、教材、學習成就、學習反應。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f engery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is research goal, new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designed, developed, and after the teaching activity was carried, the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The developed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subject of engery technology consisted of 8 units. After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ation was completed, revision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suggestions of the expert reviewing. This research followed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of third-grader students in Ershuei Junior High School of Changhua County as the subjects. After the teaching was completed, the “the learning response scale”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scale”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learning respons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about the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The research infer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from the pre-education and posttest results. The findings are:
1.The scores of pretest-posttest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posttest scores are higher than pretest scores.
2.The student demonstrated positive respons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generally liked the design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activities.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will analyze the result of the thesis and make conclusions. By talking about the questions and the ideas presented during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will als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structions.

Keywords: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energy techn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response.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目錄 VII
圖次 IX
表次 X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5
第三節研究問題 6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名詞釋義 8
第二章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生活科技課程之實施 11
第二節薄膜太陽能電池概念 17
第三節氫燃料電池概念 26
第四節能源教育意義與內涵 33
第五節課程與教材發展模式 40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研究流程 53
第三節研究設計 56
第四節研究工具 57
第五節研究實施 61
第六節資料處理 62
第四章資料分析 63
第一節「能源科技」課程與教材學習成就分析 63
第二節「能源科技」課程與教材接受的程度分析 64
第三節「學習反應量表」中開放性問題之分析 68
第四節討論 7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結論 75
第二節建議 77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薄膜太陽能電池與氫燃料電池實作教材 89
附錄二學習成就量表 130
附錄三學習反應量表 133
附錄四專家審查名單 135
附錄五專家審查意見 136
附錄六能源科技教學活動設計表 138


圖次
圖2-1 太陽能光電發電原理 18
圖2-2 燃料電池發電原理 29
圖2-3 能源教育的STS/EEE 背景模式 38
圖2-4 工藝課程模式 41
圖2-5 教材發展系統圖 48
圖3-1 研究流程圖 54

表次
表2-1 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主題 12
表2-2 太陽能電池種類及材料 19
表2-3 薄膜太陽能電池分類 20
表3-1 實驗設計與流程表 57
表3-2 項目分析表 59
表3-3 雙向細目表 61
表4-1「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 64
表4-2「學習反應量表」總量表t考驗摘要表 65
表4-3「學習反應量表」課程學習向度t考驗摘要表 66
表4-4「學習反應量表」教材內容向度t考驗摘要表 67
壹、中文部分
工研院IEK-ITIS 計畫(2004)。節錄自「2004 電機產業年鑑」,1-7。
王文科(1991)。課程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田振榮(1992)。國民中小學如何推動能源教育。國民中小學能源教育研討及輔導研究計畫,38-46。
田振榮(1993)。高工機械群共同專業科目教科書能源教育內容分析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2-0111-S-003-019。
田振榮(1995)。從STS談國民的能源素養。能源報導,4,18-21。
全國能源會議(2005)。全國能源會議-會議具體結論。2009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moeaboe.gov.tw/Policy/98EnergyMeeting/conclusion/conclusion_1.html。
衣寶廉、陳憲偉(2003)。燃料電池-高效、環保的發電方式。台北:五南。
吳天方(1999)。教材編制與能力本位教育。職教園地,26,40-42。
吳信達(2009)。綠色能源運用於環境生態。能源報導,7,31-34 。
吳財福(2004)。整合再生能源、燃料電池及市電之直流供電系統研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3-ET-7-194-001-ET。
吳財福、張健軒、陳裕愷(2003)。太陽能供電與照明系統綜論。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李景峰(1993)。技職教育的新利器-模組化教學。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13,41-46。
李隆盛(1995)。技職教材設計與教學法舉隅。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6,40-45。
李隆盛(1996)。教學設計的必要與大要。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2,13-17。
李雯雯(2008)。備受矚目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子報,18。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翁上錦(1991)。發展我國職業訓練基礎電子模塊化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9NTNU2037013。
柯賢文(2006)。未來的氫能經濟。科學發展,399,68-75。
孫邦正(1995)。普通教學法:教課教材教法通論,40-45。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能源教育資訊網(2009)。2009年9月14日,取自ttp://energy.ie.ntnu.edu.tw/
康自立(1994)。職業訓練教材發展策略。就業與訓練,12(2),19-25。
張雨青(2005)。氫燃料電池車乾淨上路。科學人,4,57-63。
許志義(1994)。論當前能源教育推展方向。能源季刊,24(1),1-7。
張俊彥、賴麗琴(2003)。它可行嗎?「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教學模組研究。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科學課程論述,149-179。
陳 芃(2008)。薄膜太陽能電池與市場發展。能源報導,11,10-12。
陳 芃(2009)。節能而乾淨的移動汽車動力來源與發展限制。能源報導,3,31-34。
陳志堅、黃達海(2007)。飛揚經濟 魅力台灣——能源永續發展,全民節能運動。能源報導,17 -19。
陳彥民(2009)。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傳播科技教材發展之研究-以「相機教學」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8NCUE5037001。
陳振源(2005)。未來的綠色能源─燃料電池。科學發展,391,62-65。
陳陵援、林修正(2003)。萬事具備,不可欠「東風」─燃料電池中的觸媒。科學發展,370,24-27。
黃惠雪(1999)。非正式能源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能源態度之影響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CUE0037023。
曾國鴻(1996)。教材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楊志忠、林頌恩、韋文誠(2003)。燃料電池的發展現況。科學發展,367,30-33。
楊鏡堂(2005)。能源、幸福、未來──潛力無窮的再生能源發展。能源報導,7,14-16。
經濟部(2007)。能源科技研究發展白皮書,68-70。
經濟部能源局(2004)。九十三年經濟部節約能源表揚大會論文專輯-再生能源及能源新利用技術。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85)。節約能源手冊。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7)。推動學校能源教育成果簡介。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8)。能源教育目標與課程內涵之研究計畫。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2)。國小低年級能源教師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葉淑梅、洪立祥、邢毓(1997)。太陽電池發電系統之應用及市場。太陽能學刊,2(2),2-6。
雷永泉、萬群與石永康(2004)。新能源材料。台北:新文京。
鄭進丁(1997)。學校經營社區化的理念與實施。社教雙月刊,81,46-51。
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
簡茂發(1994)。尖端教學法:教學歷程與策略。台北:教師研習中心研習叢書。

貳、英文部份
Bagdonis,A.S. & Sailisbury,D.F.(199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odul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 Technology, 34(4), 26-32.
Bartel,C.R.(1976).Instructional analysis and materials development. Chicago : American Technical Society.
Dick,W.,&Carey,L.(1985). Te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2nd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man.
Educational Test Service.(1976). Content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five regional hearings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needs in-school energy education .Washington,D C : Federal Energy Adiministration .
Gaskell,G.,& Eillis,P.(1982). Energy conservation: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ultidisciplinary phenomenon .In. P. Stringer (Ed),Confronting social issues.(p.1).London : Academic.
Heinloth,K.(2002). Energy Technology.Springer-Verlag, Berlin.
James,E.O.,& Robinson,M.,& Powell ,R.R.(1994). Beyond STS :An energy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xt for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5(1),6-14.
Kemp,J.E.(1985).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New York : Harper & Row.
Noll,V.H.,Scannell,D.P.,& Craing,R.C.(1979).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d.).Boston:Houghton Mifflin.
Nunnally,J.C.(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itchey,R.(1986). The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bas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 Nichols.
Romiszowski,A.J.(1988).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nd ed.). London :Kogan Page.
Seels,B., & Glasgow, Z.(1990). Exercise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lumbus, Ohio : Merrill.
Shyr, W. J. (2007). A photovoltaic systems laboratory activity plan for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s. World Trans. on Engng. and Tech. Educ., 6(1), 185-188.
Taba,H.(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Y.:Harcourt, Brace & World.
Taylor, P.H.(1970). How teacher plan their cours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London.
Taylor,P.H.,& Richards,C.M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2nd ed.). Windsor, Berkshire:NFER-Nelson Publishing CO.,Ltd.,3-4,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