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珮馨(2009)。基本性格、職業興趣、及人境適配度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之影響。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FGU05071009。方紫微(2000)。學習輔導。論文發表於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與網路課程研討會」會議。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朱湘吉、羅文基、陳如山(1995)。生涯規劃與發展的基本理念。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余朝權(1992)。卓越的前程計畫。台北:長程。
吳天方(1997)。我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生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114-132。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TCTC576006。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思達(1997)。職業學校試辦「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學生無法從事基層技術工作因素之研究。高市文教,59,66-70。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TKU00396014。李俊億(2004)。探究高中學生以e-Learning的教學策略學習基礎生物之效益分析—以「生命世界中的交互作用」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鍾桂(1995)。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務通訊,573,2-12。杜衡(1992)。圓一個快樂生涯的夢想。臺北:圓神。
周凡淇和賴阿福(2006)。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網路行為探討-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主題學習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78-114。
周文祥(1996)。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28-37。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268-320。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生涯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之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3NTNT3212011。邱皓政(200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金樹人(1991)。大專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學生輔導通訊,14,28。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洪鳳儀(2000)。生涯規劃。台北:揚智。
洪鳳儀(2000)。生涯規劃自己來。台北:揚智。
范惠苓(2005)。退休教師生涯規劃需求之探討。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徐明志(2000)。高職「生涯規劃」課程內涵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TIT00677026。翁秋玲等(2000)。高雄市高中職學生思考風格之分析。發表於「第二屆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育學程。
康自立(1988)。生涯教育與職業教育。教師天地,32,11-15。
康自立(1992)。職業發展理論的探討。職業教育學院學報,1,1-31。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添洲(1994a)。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添洲(1994b)。峰迴路轉生涯路。台北:書泉出版社。
許智偉(1982)。論美國生計教育與我國教育革新。台北:幼獅。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郭淑惠(1999)。淺談實用技能班之班級經營。職教園地,26,26-28。
郭福豫(2008)。高級中等進修學校機械科學生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規劃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CUE5037008。陳正田(2004)。原住民學生生涯教育規劃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TTC576025。陳美紀、徐敏芳(1999)。合作學習法應用在實用技能班會計科目學習研究。商業職業教育,74,12-20。陳啟發(2006)。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銘村(2005)。成人網路學習者學習風格、自我調控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142007。陸啓超(2002)。生涯規劃。台北:全威。
彭文松(2004)。認知風格、學習風格與思考風格之區辨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CT5329003。游政男(2001)。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DHU0331013。黃中天(1995)。生涯規劃概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國倫(2003)。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學習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KNU0332037。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
楊朝祥(1985)。國中實施生計輔導應有的認識與作法。就業與訓練,3(5),9-16。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朝祥(1991)。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劉俊祥(2000)。實用技能班實施現況與建議。職教園地,35,3-7。蔡培村(1997)。從發展任務論成人生涯教育。成人教育,40,2-9。
蔡淑薇(200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UE0464003。蔣永勝(2005)。我國工業類科職業學校電機科學生生涯規劃與技能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UE5037053。鄭金謀、邱紹一(2001)。全方位生涯規劃:建構多角化的人生藍圖。台北:文京。
蕭錫錡(2000)。技藝教育課程發展的原則與架構。技藝教育,30,7-8。謝念儒(2007)。新世紀的生涯輔導~綜合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轉化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TCU05331020。謝榮茂(2002)。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工作壓力、退休生涯規劃及其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CTC576022。謝豐昌(2008)。師資培育學系學生生涯規劃之研究--以台東大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蘇輝明(2004)。原住民學童學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TTC576107。饒達欽、許智偉主編(1982)。生計教育在美國。台北:幼獅。
饒達欽(1990)。技術職業教育理念與實施。臺北:文景。
貳、英文部分
Baily, L. J. (1982).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education to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J. D. Krumboltz & D. A. Hamel. (Eds.), Assessing career development(pp. 3-17). Palo Alto, CA: Mayfield.
Bostrom, R.P., Olfman, L., & Sein, M.K. (1990).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tyle in end-user Training. MIS Quarterly, 14(1), 101-119.
Brolin, D. E. (1995). Career education: a functional life skills approach(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Clarina, R, B., & Smith, L. (1988). Learning style shifts i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setting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5796)
Dunn, R., &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Gregorc, A. F. (1979). Learning/teaching styles: Potent forces behind the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34-236.
Herr, E.L., & Cramer, S.H. (1996).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life 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5th ed.).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Hoyt, K. B., & Shylo, K. R. (1987). Care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ERIC digest. ED 290-933)
Hoyt, K. B. (1993). Reaction to the three solutions for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employment. Youth Policy, 15(6), 6-7.
Keefe, J. W. (1987). Theory and practice.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Kolb, D. A. (1976). Learning style technical manual.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Kolb, D. A. (1984). Exper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lb, D. A. (2005). The kolb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version 3.1 200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Boston, MA: Hay Group.
Mayer, R. R. (1985). Policy and program planning: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asmussen, K. L., & Davidson-Shivers, G. V. (1998). Hypermedia and learning Styles: Can performance be influenced?. Journal of Education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7(4), 291-308.
Sharpiro, M. (1973). The urban dropout and the world. In L. McClure, & C. Buan. (Eds.), Essays on career education. Portland, OR: 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119 Laboratory.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ru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 282-298.
Super, D. E. (1984). Carr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ooks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wisher, K. (1994). American Indian learning styles survey: An assessment of teachers knowledg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ssues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13, 59-77
Zunker, V. G. (1998). Career counseling: 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5th ed.).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 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