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郁青(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王錦鈴(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對班級經營策略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文雄(1999)。班級經營。高雄:復文圖書。
江玉群(2008)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新北市。江展塏(199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秀貞(2003)。國民小學特教班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明芳(2001)。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吳明隆(2009)。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基(2009)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2010年12月22日,引用自網站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_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璟均(2010)。探索教育對班級團隊凝聚力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李慕臺(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臺北市仁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沈揚恩(2006)。體驗教育專業化程度對參與者健康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原作者Bandura A.)。臺北市:桂冠。(原出版年,1977年)。
林三維(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新北市。林吉城(2008)。雲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秀燕(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科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林芳菁(2007)。企業員工參與探索教育對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壽險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秋榮(2007)。特殊教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進材(2007)。愛與關懷的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 ,154,5-15。
竺定宇(2005)。探索教育對企業團隊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姚培鈴(2005)。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江文慈(2001)。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臺北: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6 -15 。
徐仲欣(2005)。探索教育活動帶領者休閒效益與自我實現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臺南市。校園團契飛颺教師組(2004)。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臺北市:校園書房。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圖書出版公司。
張廣義(200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關連資本、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領域。臺北:教育部。
曹天瑞、周鳳琪、陳穆瑩(2001)。探索教育在臺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0,179-209。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清田(2003)。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許煌龍(2008)。體驗式教育訓練對部屬主管互動關係與員工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金龍(2002)。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佩妏(2010)。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士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陳建成(2010)。教育訓練新趨勢~體驗式學習法。2010年12月12日,引用自網站http://scout.cve.ntnu.edu.tw/tcourse/research.asp
陳昭銘(2003)。國民小學特殊教育全面品質管理與資源班教師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祝筠(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湘玲(2000)。國小六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陳銘谷(2009)。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月秀(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教師自我效能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楊明珠(2010)。探索教育課程教師對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楊琬萍(2007)。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潘義祥(2003)。國民小學健康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教學承諾與教學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體育學院體育,臺中市。
蔡居澤(1995)。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蔡居澤(2001)。探索教育活動領導討論技能之探討。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童軍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29-37。臺北:教育部。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承翰(2010)。彰化縣國小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對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鄭英耀、黃正鵠(1996)。教師自我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學刊,12,219-244。鄧桂菊(2007)。探索教育活動對企業員工團隊效能之影響-以彰化縣Y環保科技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謝忠明(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實施探索教育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雯惠(2007)。國小教師領導風格對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鍾文彬 (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臺北縣。鍾文琳(2003)。我國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羅元駿(2004)。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貳、 西文部分
AEE.(1995).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EE defini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The AEE Horizen,15(1),21.
Ashton, P.T.(1984). Teacher's efficacy: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5),28-32.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rainard, E. (2001) Classroom management: Serenty-three suggestions f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e Cleaning House, 74(4), 207-210.
Bunker, L., & Rotella, R. (1977). Getting them up, not uptight. In J. R. Thomas (Ed.),Youth sport guide for coaches and parents (pp.75-87). Washington, DC: NASPE.
Ellmo, W., & Graser, J. (1995). Adapted adventure activities: A rehabilitation model for adventure programming and group initiatives. MA: Project Adventure.
Fabio, A,D., &Palazzeschi, L.( 200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fficacyin a sample of italian high school teachers. Social Behavior andPersonality, 36 (3), 315-326.
Gass, M. A. (1993). The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adventure therapy experiences . In M. A. Gass (Ed.)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219-229). Dubuque, IA:Kendall/Hunt.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6(4),569-582.
Greene, J. H. ,&Thompson, D. (1990). Outward bound USA. In J. C.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Education.(pp.5-9).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enton, M. (1996). 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 Dubuque, IA: Kendall/Hunt.
Kraft, R. J., & Sakofs, M.(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CO: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Larson, Bruce A.(2007).Adventure Camp Programs, Self-Concept, and Their Effects on Behavioral Problem 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Loynes, C.(1990). Development Train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Miles, J., & Priest, S.(Eds.). Adventure Education.(pp.45-52).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Lupton, F.(1990). WEA History , In Miles, J. & Priest, S.(Eds.). Adventure Education.(pp.89-95).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Radamacher, J.A., Callahan, K., & Pederson-Seelye, V.A.(1998). How do your classroom rules measure up?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33(5), 24-29.
Ross, J. A., Cousins, J. B., & Hannay, L. (1999). Administrative assignment of teachers in restructuring secondary schools:The effect of out-of-field course responsibility on teacher efficac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5, 782-804.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1),1-28.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 (1988). 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 Hamilton, MA: Project Adventure.
Schunk,D.H.(1989).Self-efficacy and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In C.Ames,& R.Ames (Eds.),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Vol3: Goal and Cognitions (p.13-44).San Diego: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