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籍
(一)經(依引用順序排列)
1、易餘籥錄 〔清〕焦循(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廿九 冊影印《木犀軒藏書》)。 2、論語注疏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4、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5年)。 5、毛詩正義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6、尚書正義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7、周易正義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8、孝經注疏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9、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0、詩經全譯注 樊樹雲譯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二)史(依引用順序排列)
1、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3、舊唐書 〔後晉〕劉昫(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4、明史 〔清〕張廷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5、宋書 〔南朝梁〕沈約(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6、史記 〔漢〕司馬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三)子(依引用順序排列)
1、紅樓夢叢書全編 蔡義江主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2、說苑全譯 〔漢〕劉向著,王鍈、王天海譯(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3、西遊記 〔明〕吳承恩(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年)。 4、二十四孝圖文解讀 〔元〕郭居敬著,陳少梅繪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 社,2007年)。
(四)集(依引用順序排列)
1、宋元戲曲考 〔清〕王國維(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元曲選 〔明〕臧懋循(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年影印雕蟲館刊本)。 3、孤本元明雜劇 王季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據商務印書館版本 重印)。 4、靜安文集 〔清〕王國維(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5、袁枚全集(肆) 〔清〕袁枚(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6、蒲松齡全集(第壹冊) 〔清〕蒲松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7、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8、文選 〔梁〕蕭統編、〔唐〕李善註(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9、三蘇全書(18)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10、小倉山房詩集 〔清〕袁枚(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方望溪全集〔清〕 方苞(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1年)。 1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著,黃霖導讀,黃霖整理集評(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8年)。 13、歷代文話(七) 王水照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14、韓昌黎文集校注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6年)。 15、歐陽修全集 〔宋〕歐陽修(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16、臨川先生文集 〔宋〕王安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7、賈誼文賦全譯 〔漢〕賈誼著,夏漢寧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6年)。 18、陶淵明集全譯 〔晉〕陶潛著,郭維森、包景誠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 版社,1992年)。 19、三蘇全書(10)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年)。 20、稼軒詞編年箋注 〔宋〕辛棄疾著 鄧廣銘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年)。 21、嘉祐集箋注 〔宋〕蘇洵著 曾棗莊、金成禮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年)。 22、文章緣起註 〔梁〕任昉著 〔明〕陳懋仁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八○冊影印《學海類編》)。 23、詩品 〔梁〕鍾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七 八冊影印《學津討原》)。 24、主客圖 〔唐〕張為(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 七八冊影印《函海》)。 25、苕溪漁隱叢話 〔宋〕胡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26、朱子全書(1)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27、陳子昂集 〔唐〕陳子昂(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28、歷代小說序跋(上) 丁錫根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29、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 王利器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30、歷代小說序跋(中) 丁錫根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二、現代專著(依引用順序排列)
1、中國文學史 王孝(臺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 2、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1950~2000) 龔鵬程主編(臺北:臺灣學生 書局,2001年)。 3、中國文學史(上) 龔鵬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4、魯迅全集(13) 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5、民俗學 林惠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胡適文集(8) 胡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7、七綴集 錢鍾書(北京:三聯書局, 2002年)。 8、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五卷) 〔俄〕普列漢諾夫(北京:三聯書 店,1984年)。 9、民俗文化的歸向 李威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10、中國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上海:三聯書局,2002年)。 11、從傳統到現代 金耀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12、現代漢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就所詞典編輯室編(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5年第5版)。 13、中國文學概論 劉麟生等著(香港:南國出版社,未標明出版日期)。 14、中國文學藝術論 朱志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中國古史分期討論的回顧與反思 張廣志(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 16、孝道與孝行研討會論文集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3年10月 16日)。 17、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 陳國強主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 18、文化模式 〔美〕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北京:三聯 書店,1988年)。 19、社會心理學 羅石編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20、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楊國樞、文崇一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 21、中國青銅器時代(二集) 張光直(北京:三聯書局,1990年)。 22、文化.社會.生活 馬森(臺北:圓神出版社,1986年)。 23、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合訂本) 費孝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24、人格與文化 陳紅(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25、文化人類學散論 黃劍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6、文化與文本 葉舒憲主編(北京:中央編譯社,1998年)。 27、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下的文學研究 葉舒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3年)。 28、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cross Disciplines: Narrative Literature, Theater, Film, and Translation, Fernando Poyato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001)。 29、社會心理學詞典 費德宇、張潘仕主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30、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 翟學偉(臺北:桂冠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1、論實證精神 〔法〕孔德(Auguste Comte)(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年)。 32、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 瞿海源、蕭新煌主編(臺北: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2年)。 33、社會心理學 〔美〕泰勒(Taylor)、佩普勞(Pelau)、希爾斯 (Sear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版)。 34、錢鍾書傳稿 愛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35、美國人與中國人──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比較 〔美〕許烺光(北京:華夏 出版社,1989年)。 36、歐美心理學史 羅繼材編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37、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 趙敏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年)。 38、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 周憲(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39、文學文化學 暢廣元主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40、拯救與逍遙——中西方詩人對世界的不同態度 劉小楓(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8年)。 41、中西文化的深層結構和中西文學的思想導向 肖錦龍(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5年)。 42、中西文論源流縱橫論 李家驤(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年)。 43、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律——葉維廉比較文學論文選 葉維廉(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44、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 查屏球(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年)。 45、魏晉文學與政治的文化觀照 衛紹生、閩虹(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 2005年)。 46、文化視野中的漢代文學 張新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 47、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 曾大興(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48、中國文學中「地域觀」的發展:以文人與民歌之關係為主要範圍的探討 蔡幸娟(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49、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 范宜如(臺北:臺灣師 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50、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 龔斌(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 社,2001年)。 51、漢族桃文化與文學研究 顏素足(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2002年)。 52、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 尚永亮(蘭 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53、文化與修養 李亦園(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54、家族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 曹書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55、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 申荷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56、文化利益論──基於政治經濟學視角的研究 呂健(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 位論文, 2009年)。 57、中國傳統文化散論 李土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 58、宏觀文化人類學 武文(蘭州:蘭州大學,1990年)。 59、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 李一氓(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 年)。 60、中國文章論 〔日〕佐藤一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1、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 萬建中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9年)。 62、孟姜女故事研究論集 顧頡剛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3、主題學研究論集 陳鵬翔主編(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3年)。 64、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 李春青(北京:北京師範大 學出版社, 1996年)。 65、文化主體論──一種價值實現的精神科學 司馬云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 社,1991年)。 66、大團圓:一種複雜的民族心理映射 李春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 1988年)。 67、魯迅全集(1) 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68、胡適文集(7) 胡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9、魯迅全集(6) 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70、中國人 林語堂(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71、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黃光國、胡先縉等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2004年)。 72、中國古代的食人、人吃人的行為透視 〔美〕鄭麒來(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院出版社,1994年)。 7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美〕孫隆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 74、四庫全書纂修研究 黃愛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75、漢語詞義學 蘇新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76、語匯文化語義的認知研究 張再紅(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 2009年)。 77、中國家訓史 徐少錦、陳廷斌(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78、在民族靈魂深處 高亞彪、吳丹毛合著(臺北:臺灣高等教育,1990 年)。 79、古今稱謂字典 楊應芹、諸偉奇(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1988年)。 80、中國傳統文化潛結構的改造──溫元凱談改革 溫元凱(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8年)。 81、論剽竊 〔美〕理查德.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10年)。 82、朝向事情本身:現象學導論七講 張祥龍(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 年)。 83、中國文化史新論──關於文化傳統與中國現代化 何新(哈爾濱:黑龍江人 民出版社,1987年)。 84、神經語言學 王德春、吳本虎、王德林(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年)。 85、文化決策論 鮑宗豪(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86、中華家庭文化 丁曉山等(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 87、西方大觀念 陳映嘉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88、舊約全書 中國基督教協會編(上海:中國基督教協會,1989年)。 89、在歷史表象背後──對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探索 金觀濤(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90、宗法中國 劉廣明(上海:三聯書局,1993年)。 91、中國人的新孝觀 余德慧、林麗雲等著(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 年)。 92、東方與西方 黃天麟(臺北:全壘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93、中國孝文化研究 肖群忠(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94、孫中山全集(第九卷) 孫中山(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95、漫話二十四孝 陳正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 96、信仰與文化 李亦園(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97、中國人的性格 李亦園、楊國樞編(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 98、異端簡史:對正統說「不」的歷史 〔英〕吉爾.R.埃文斯(Gill R. Evan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99、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饒宗頤(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100、中國文學批評史(下)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2版)。 101、談藝錄(上) 錢鍾書(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102、唐宋詩之爭概述 齊治平(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 103、詩詞散論 繆鉞(上海:開明書局,1948年)。 104、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北京:高等教育版社, 2006年)。 105、論道 金岳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106、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 張立文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年)。 107、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二) 胡經之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108、文心雕龍文體論中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之理路成變——從人類學及宗教 社會學抉微 許玫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109、解凍家譜文化 王鶴鳴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0、從鍾嶸詩品到司空詩品 蕭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111、中國文學批評史(上)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2版)。 112、聞一多全集(3) 聞一多(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三、期刊論文(依引用順序排列)
1、為什麼我們要建立本土心理學? 楊國樞 本土心理學研究 第1期 1993年10月。 2、文學人類學:歷史、概念、語境、方法——文藝與人類學的相互碰撞與整 合共生 李鳳亮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24期 2004年。 3、作為文化思維的文學理論 張大為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1 卷第5期 2009年9月。 4、文學批評的現代走向——從文本批評走向文化批評 孫曉燕、姚倩 求索 第8期 2009年。 5、文化社會學:文學理論研究的新範式 楊向榮、劉永利 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 2010年。 6、歷史中的英雄——從文學看中西文化中的英雄觀念 程羽 天府新論 S1 期2008年6月。 7、《詩經》和《聖經》對中西文學影響的比較研究 于曉梅 邊疆經濟與文 化 第10期 2009年。 8、文化轉型與宋代文學 林繼中 長江學術 第1期 2006年。 9、元代文化轉型與古典文學 徐子方 文藝研究 第2期 2007年。 10、宋代文學的文化學研究 鄧喬彬、昌慶志 學術研究 第5期 2008年。 11、巫山神女:一種文學現象的地理淵源 林娟、張偉然 文學遺產 第4期 2004年。 12、兩宋地域文化與家族文學 呂肖奐、張劍 江海學刊 第5期 2007年。 13、唐代文學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 童岳敏 人文雜誌 第3期 2009年。 14、楊貴妃題材文學的文化解讀 郝曉麗 語文學刊 2009年。 15、從中國文學作品看中國文化的底蘊之恭維現象 周晨霞 綿揚師範學院學 報第28卷第9期 2009年9月。 16、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變 李姍姍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 第22卷第3期 2010年5月 。 17、宋代以降家族文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及文獻問題 張劍 文學評論 第4 期 2010年。 18、價值反思與倫理教訓——中西方戲劇對待復仇的不同態度 吳宏峰 現代 語文 第12期 2009年。 19、中國祖先崇拜的起源和種族神話 〔澳〕劉莉 南方文物 第73卷第128 期 2006年3月。 20、文化對中國文思維方式的影響 侯玉波、朱瀅 心理學報 第34卷第1期 2002年。 21、從弒父主題的有無看中西文化傳統的差異 張磊 雁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 22卷第4期 2006年8月。 22、古代文人的用典與崇古意識 李光信 文教資料 2月號 2009年。 23、孔子與朱子的詩教思想比較──兼及對現代詩歌教育的啟示 彭維杰 國文 學誌 第6期 2008年12月。
四、其他
1、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9年. 2、談四庫全書底本的價值──從本所蒐藏談起 黃寬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語研究所演講講講稿 2002年11月30日。 3、古本小說集成 安平秋等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