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8: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蔣盛暐
論文名稱:以Flash概念圖診斷及改進國中生之光折射概念
論文名稱(外文):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light refraction concepts by Flash concept map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洪連輝洪連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Flash概念圖迷思概念
外文關鍵詞:FlashConcept MapMiscon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Flash概念圖用於診斷與改進國中生光的折射單元的迷思概念之成效。透過傳統的選擇題型、晤談與學生使用Flash概念圖之後做比較,瞭解其迷思概念。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量的研究為輔。
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選取彰化縣內某國民中學進行教學改進研究。在預試教階段,先以學習過折射單元的國三學生進行教學改進,設計教具與教學流程。接著在正式教學過程,以一個班尚未學習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計三十二人。在教學前施行選擇題型的前測,教學後實施選擇題型的後測,再輔以Flash概念圖測驗。研究工具包含融合POE教學模組的設計、工作單,輔以教具幫助學生學習。概念測驗卷與Flash概念圖的發展經專家概念圖、命題與雙向細目表設計,專家與共同研究成員審查後修訂而成,試卷信度為KR-20 =.83。
研究發現,透過教具的輔助,學生在光的實像與虛像、光線經由透鏡折射的路徑的輔助有其成效。在迷思概念上,概念圖與在題目上反應的不完全相同。對於概念的階層與因果關係,低學成就學生的概念圖架構與專家的概念圖架構,其在連接詞上有其認知上的差異性。迷思概念的部分,學生會認為光線的發散是特性之一,不清楚發散是由透鏡或是面鏡所造成的,忽略了並非光本身所能產生的情況。

Flash concept map is used to diagnose and to improve the misconception of light refrac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fter answering the choice questions, teacher takes an interview with students before they use Flash concept map to clarify their misconception. The author uses qualitative data, and quantitative data as auxiliary in this study.
In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chooses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o make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plan. In the beginning, teaching plan and tools are designed for grade 9 students that had learnt light refraction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Later, in the formal teaching phase, thirty-two students who haven’t learnt light refraction are chosen to be the objects of study. After pretest and posttest, students carry on Flash concept map examination.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better,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POE teaching design, working sheet and teaching tool. The concept test sheet and Flash concept map are revised by the specialists and team study members,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test sheet is KR-20=.83.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tudents learn better in real and virtual image of light and the way of light refract through above teaching tools. When it comes to the misconception, the specialist’s concept map is not totally the same with what students answer. The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in the hierarchical framework and cross-links of concepts are different from experts. Students tend to believe that the light radiation is a characteristic of light, and they can’t understand that radiation is caused by lens or mirror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待答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
第五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概念起源與發展…………………………………… 5
第二節 概念圖與概念構圖式評量………………………… 9
第三節 迷思概念的探討…………………………………… 13
第四節 學生光的折射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3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在發展「互動式Flash概念圖診斷工具」的歷程所遭遇的困難
及解決策略歷程…………………………………………… 32
第二節 透過「Flash概念圖」教學後,學生學習的成效……… 56
第三節 學習感受學生在Flash概念圖上在折射的迷思概念…… 74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90
附錄…………………………………………………………… 93

表目錄
表2-1-1 概念定義相關研究……………………………………………… 6
表2-1-2 概念性質文獻…………………………………………………… 8
表2-2-1 概念關連性文獻………………………………………………… 10
表2-2-2 Novak概念構圖評分機制……………………………………… 13
表2-3-1 迷思概念來源相關文獻………………………………………… 14
表2-3-2 國內外學者迷思概念來源彙整………………………………… 16
表2-3-3 迷思概念特性相關文獻………………………………………… 16
表2-4-1 國內外學者光的折射迷思概念………………………………… 18
表2-4-2 國內外學者光的折射相同迷思概念彙整……………………… 19
表3-4-1-1 光的折射概念試題雙向細目表……………………………… 25
表3-4-1-2 發展診斷性測驗工具之程序………………………………… 25
表3-4-3-1 教學計劃書…………………………………………………… 27
表3-4-3-2 教學活動(節錄活動一) …………………………………… 28
表3-5-1 待答問題與研究資料關係……………………………………… 31
表3-5-2 資料編碼方式…………………………………………………… 31
表4-1-1-1 自然與生活科技有關光的教材內容細目…………………… 33
表4-1-1-2 光的折射概念………………………………………………… 35
表4-1-2-1 初始版本Flash概念圖操作介面步驟說明………………… 37
表4-1-2-2 施行版本Flash概念圖操作介面步驟說明………………… 41
表4-1-3-1 光的折射單元教學目標……………………………………… 42
表4-1-5-1-1 活動未修改前的工作單設計……………………………… 45
表4-1-5-1-2 活動修改後的工作單設計………………………………… 45
表4-1-5-1-3 三原色教具功能介紹……………………………………… 45
表4-1-5-2-1 光線會轉彎工作單修改前後的對照……………………… 47
表4-1-5-2-2 光線折射教具功能介紹…………………………………… 48
表4-1-5-3-1 工作單圖例修改對照……………………………………… 50
表4-1-5-3-2 折射教具功能介紹………………………………………… 50
表4-1-5-4-1 透鏡成像模組功能介紹…………………………………… 52
表4-1-5-5-1 透鏡成像模組使用介紹…………………………………… 53
表4-2-1-1 概念前後測相依樣本T檢定…………………………………… 56
表4-2-2-1-1 問題一前後測答題統計…………………………………… 57
表4-2-2-1-2 問題一改選答案比重……………………………………… 57
表4-2-2-2-1 問題二前後測答題統計…………………………………… 58
表4-2-2-3-1 問題三前後測答題統計…………………………………… 59
表4-2-2-4-1 問題四前後測答題統計…………………………………… 60
表4-2-2-5-1 問題五前後測答題統計…………………………………… 61
表4-2-2-5-2 問題五改選答案比重……………………………………… 62
表4-2-2-6-1 問題六前後測答題統計…………………………………… 62
表4-2-2-6-2 問題六改選答案比重……………………………………… 63
表4-2-2-7-1 問題七前後測答題統計…………………………………… 64
表4-2-2-8-1 問題八前後測答題統計…………………………………… 65
表4-2-2-9-1 問題九前後測答題統計…………………………………… 66
表4-2-2-9-2 問題九改選答案比重……………………………………… 66
表4-2-2-10-1 問題十前後測答題統計………………………………… 67
表4-2-2-10-2 問題十改選答案比重…………………………………… 68
表4-2-2-11-1 問題十一前後測答題統計……………………………… 68
表4-2-2-12-1 問題十二前後測答題統計……………………………… 69
表4-2-2-13-1 問題十三前後測答題統計……………………………… 70
表4-2-2-14-1 問題十四前後測答題統計……………………………… 71
表4-2-2-14-2 問題十四改選答案比重………………………………… 71
表4-2-2-15-1 問題十五前後測答題統計……………………………… 72
表4-2-2-15-2 問題十五改選答案比…………………………………… 73
表4-2-2-16 各階層與概念內容的改善率………………………………… 73
表4-3-1 個案學生S06答題與概念圖資料………………………………… 74
表4-3-2 個案學生S20答題與概念圖資料………………………………… 75
表4-3-3 個案學生S27答題與概念圖資料………………………………… 77
表4-3-4 個案學生S23答題與概念圖資料………………………………… 78
表4-3-5 個案學生S07答題與概念圖資料………………………………… 79
表4-3-6 個案學生S15答題與概念圖資料………………………………… 80
表4-3-7 學生互動式概念圖學習的感受統計表………………………… 81
表4-3-8 概念圖在折射單元的學習感受統計表………………………… 81
表4-3-9 互動式Flash概念圖之延伸看法統計表……………………… 82
表4-3-10 各教學活動喜好程度統計……………………………………… 82
表4-3-11 各教學活動喜好程度原因記錄………………………………… 83
表4-3-12 概念圖評量上的看法與意見…………………………………… 83

圖目次
圖1-1 行動研究流程……………………………………………………… 4
圖2-2-1 Novak的概念構圖範例………………………………………… 12
圖3-2-1 研究流程圖……………………………………………………… 21
圖3-4-1-1 光的折射之專家概念圖……………………………………… 24
圖3-4-2-1 互動式Flash概念圖操作介面……………………………… 26
圖3-4-2-2 互動式Flash概念圖操作介面說明………………………… 26
圖4-1-1-1 初始版本的光學概念圖……………………………………… 34
圖4-1-1-2 施行版本的光學概念圖……………………………………… 36
圖4-1-2-1 初始版本互動式Flash概念圖操作介面…………………… 37
圖4-1-2-2 施行版本的互動式Flash概念圖介面……………………… 40
圖4-2-2-1-1 問題一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57
圖4-2-2-2-1 問題二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58
圖4-2-2-3-1 問題三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59
圖4-2-2-4-1 問題四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1
圖4-2-2-5-1 問題五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2
圖4-2-2-6-1 問題六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3
圖4-2-2-7-1 問題七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4
圖4-2-2-8-1 問題八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5
圖4-2-2-9-1 問題九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6
圖4-2-2-10-1 問題十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7
圖4-2-2-11-1 問題十一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8
圖4-2-2-12-1 問題十二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69
圖4-2-2-13-1 問題十三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70
圖4-2-2-14-1 問題十四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71
圖4-2-2-15-1 問題十五答題前後測答題趨勢………………………… 73

中文部分
1. 尤建捷(2008)。POE教學策略對於九年級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 王晉基(1991)。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敏祝(2004)。以探究導向教學提昇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光學」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王尹玲(2006)。利用網頁輔助學習(CAL)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光的反射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班論文。
6. 田中康博、林拓也(2009)。ActionScript 3.0 活用範例大辭典。台北:博碩文化。
7. 古智雄(1992)。凸透鏡成像迷思概念的詮釋系統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 江淑卿 (1999)。圖解理解策略在學習輔導的運用-談如何提高中小學學生的理解力。 學生輔導,(62),8-19。
9.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0. 李玉貞(2000)。利用光學史融入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本質觀及光概念的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 李佳燕(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直流電路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
12.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與相關因素探究。 屏東師院學報,20,315-354。
13. 何秋萱(2005)。Flash 融入五階段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對國中生遺傳概念改變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所碩士論文。
14. 杜美芬(2009)。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分析光學教材的內容與銜接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15. 吳武雄、陳瓊森(1992)。有效的科學概念教學:職前科學教師教學能力培養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6. 吳政勳(2002)。高中學生光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所碩士論文。
17. 吳俊慶(2008)。Flash遊戲式形成性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金明花、于慧(2008)。Flash CS3從入門到精通。台北:博碩文化。
19. 林宣安:光的反射與折射。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科學研習雜誌44卷第2期。
20. 林新德(2007)。Flash CS3 ActionScript 3.0應用程式設計。台北:博碩文化。
21. 林楷植(2002)。發展二段式紙筆測驗探討國中學生「力與運動」之迷思概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在職碩士班論文。
22. 林素妃(2007)。運用概念圖教學探究國中生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壓力」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3. 柯啓瑤(1977)。科學概念的學習。台北:幼獅文化。
24. 郭重吉(1990)。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PP.279-379。
25. 徐綺穗(1995)。概念教學模式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8,199-218。
26.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97課程綱要。
27. 楊明祥(2003)。融入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中光學單元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學碩士論文。
28. 楊宜雯(2008)。探究七年級在「光學」建模教學的心智模式改變與建模能力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29. 陳均伊、張惠博與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11-340。
30. 陳姿妙(2006) 。利用探究式教學提昇七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葉連祺(2002)。概念構圖在教學之運用。國教世紀,201,29-36。
32. 黃子晏(2004)。利用科學寫作探究國中學生有關光的迷思概念。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5。
34. 黃建彰 (2006)。發展資訊融入之5E探究教學教材做國中光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學碩士論文。
35. 黃國禎、郭凡瑞、蔡新德(2009)。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線上資料搜尋能力及知識結構的影響-以自然科課程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7(5),367-385。
36.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出版。
37.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蔡佳芳(2003)。以概念構圖評量方式探討運用改良式概念圖之學習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39. 蕭倍如(2005)。台中縣中小學學生對於光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40. 賴廷維(2006)。以探究式教學法發展國中光學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學碩士班論文

西文部分
1. Andersson, B., & Karrqvist, C. (1983). How Swedish pupils,aged 12-15 years,understand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5(4), 387-402.
2. Arnone(1971).Human centered method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electronic resource]: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 Steve Clarke, Brian Lehaney.
3. Ausubel, D. P.(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4. Bruner, J., Goodnow, J., & Austin , A. (1956). A Study of Thinking, New York: Wiley.
5. Driver, R., & Oldham, V. (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6. Goldberg, F. M., & McDermott, L. C. (1986). Student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image formation by a plane mirror. The Physics Teacher, 24(472-480).
7. Hewson, P. W., & Hewson , M. G. (1988). An appropriate conception of teaching science: Aview from studies of science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2, 597-614, in sixth-grader’ concepts of force and motion.
8. Kauchak, D. P. & Eg gen, P. D. (1993). Learning and teaching . Allen &Bacon
9. Klausmeier, H. J. (1974). Con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0. Lawson, A., & Abraham, M. R., (1986).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 & Thinking Skills. NARST Monograph, no. l.
11. Linder, C. J. (1993). A challenge to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7(3), 293-300.
12. Mervis, C. B. & Rosch, E. (1981). Categorization of natural objects. I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pp. 89-115). Retrieved 2008/12/29, from http://arjournals.annualreviews.org
13.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Novak, J.D., & Musonda, D. (1991). A twelve -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 28 ,117 -153
15. Pella,M.O.(1966).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9), 31-34.
16. Razik, T. (1966). Recent Findings and Developments in Creativity Studies, Theory into Practice, 5(4), 160-165.
17. Stice, C. F. & Alarez, M. C. (1986). Hierarchical concept mapping: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how to learn(A viable heuristic for the primary grad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74946.).
18. Tennyson , R, D., & Park, O. C. (1980). The teaching of concepts: A review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 55-7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