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尤建捷(2008)。POE教學策略對於九年級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 王晉基(1991)。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 王敏祝(2004)。以探究導向教學提昇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光學」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 王尹玲(2006)。利用網頁輔助學習(CAL)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光的反射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班論文。
6. 田中康博、林拓也(2009)。ActionScript 3.0 活用範例大辭典。台北:博碩文化。
7. 古智雄(1992)。凸透鏡成像迷思概念的詮釋系統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 江淑卿 (1999)。圖解理解策略在學習輔導的運用-談如何提高中小學學生的理解力。 學生輔導,(62),8-19。9.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0. 李玉貞(2000)。利用光學史融入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本質觀及光概念的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 李佳燕(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直流電路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
12.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與相關因素探究。 屏東師院學報,20,315-354。
13. 何秋萱(2005)。Flash 融入五階段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對國中生遺傳概念改變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所碩士論文。14. 杜美芬(2009)。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分析光學教材的內容與銜接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15. 吳武雄、陳瓊森(1992)。有效的科學概念教學:職前科學教師教學能力培養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6. 吳政勳(2002)。高中學生光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所碩士論文。17. 吳俊慶(2008)。Flash遊戲式形成性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8. 金明花、于慧(2008)。Flash CS3從入門到精通。台北:博碩文化。
19. 林宣安:光的反射與折射。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科學研習雜誌44卷第2期。
20. 林新德(2007)。Flash CS3 ActionScript 3.0應用程式設計。台北:博碩文化。
21. 林楷植(2002)。發展二段式紙筆測驗探討國中學生「力與運動」之迷思概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在職碩士班論文。22. 林素妃(2007)。運用概念圖教學探究國中生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壓力」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3. 柯啓瑤(1977)。科學概念的學習。台北:幼獅文化。
24. 郭重吉(1990)。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PP.279-379。25. 徐綺穗(1995)。概念教學模式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8,199-218。26.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97課程綱要。
27. 楊明祥(2003)。融入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中光學單元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學碩士論文。28. 楊宜雯(2008)。探究七年級在「光學」建模教學的心智模式改變與建模能力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29. 陳均伊、張惠博與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11-340。30. 陳姿妙(2006) 。利用探究式教學提昇七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1. 葉連祺(2002)。概念構圖在教學之運用。國教世紀,201,29-36。32. 黃子晏(2004)。利用科學寫作探究國中學生有關光的迷思概念。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3.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5。
34. 黃建彰 (2006)。發展資訊融入之5E探究教學教材做國中光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學碩士論文。35. 黃國禎、郭凡瑞、蔡新德(2009)。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線上資料搜尋能力及知識結構的影響-以自然科課程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7(5),367-385。36.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出版。
37.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8. 蔡佳芳(2003)。以概念構圖評量方式探討運用改良式概念圖之學習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39. 蕭倍如(2005)。台中縣中小學學生對於光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40. 賴廷維(2006)。以探究式教學法發展國中光學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學碩士班論文西文部分
1. Andersson, B., & Karrqvist, C. (1983). How Swedish pupils,aged 12-15 years,understand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5(4), 387-402.
2. Arnone(1971).Human centered method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electronic resource]: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 Steve Clarke, Brian Lehaney.
3. Ausubel, D. P.(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4. Bruner, J., Goodnow, J., & Austin , A. (1956). A Study of Thinking, New York: Wiley.
5. Driver, R., & Oldham, V. (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6. Goldberg, F. M., & McDermott, L. C. (1986). Student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image formation by a plane mirror. The Physics Teacher, 24(472-480).
7. Hewson, P. W., & Hewson , M. G. (1988). An appropriate conception of teaching science: Aview from studies of science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2, 597-614, in sixth-grader’ concepts of force and motion.
8. Kauchak, D. P. & Eg gen, P. D. (1993). Learning and teaching . Allen &Bacon
9. Klausmeier, H. J. (1974). Con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0. Lawson, A., & Abraham, M. R., (1986).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 & Thinking Skills. NARST Monograph, no. l.
11. Linder, C. J. (1993). A challenge to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7(3), 293-300.
12. Mervis, C. B. & Rosch, E. (1981). Categorization of natural objects. I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pp. 89-115). Retrieved 2008/12/29, from http://arjournals.annualreviews.org
13.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Novak, J.D., & Musonda, D. (1991). A twelve -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 28 ,117 -153
15. Pella,M.O.(1966).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9), 31-34.
16. Razik, T. (1966). Recent Findings and Developments in Creativity Studies, Theory into Practice, 5(4), 160-165.
17. Stice, C. F. & Alarez, M. C. (1986). Hierarchical concept mapping: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how to learn(A viable heuristic for the primary grad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74946.).
18. Tennyson , R, D., & Park, O. C. (1980). The teaching of concepts: A review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 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