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毛連塭(1995)。盲童定向移動研究。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訓練班。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學報,21,27-51。王印財(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朱啟華(2004)。視覺障礙學生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慧玥(1993)。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余蓮菁(譯)(1997)。Hill, E.W.&Ponder, P.著。定向與行動技術-專業人員指引。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李美佳(2008)。不同同儕關係類別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杞昭安(1987)。視障教育研究之回顧。特殊教育季刊,25,32-35。
杞昭安(1999a)。定向行動能力檢核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杞昭安(1999b)。視覺障礙學生定向行動能力之研究。載於杞昭安主編,視覺障礙教育理論與實務(頁29-52)。台北: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杞昭安(2000)。定向行動教材教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杞昭安(2001)。視障者定向行動輔具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07-127。周桂鈴(2002)。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習經驗與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林利真(2006)。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林育毅(2010)。大專視障學生自我決策、學校生活適應及職業興趣廣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林怡杏(2006)。台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林怡慧(2005)。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林進財(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慶仁(2003)。臨床低視力評量的角色與功能/兼論低視力服務團隊。啟明苑通訊,49,36-46。
林慶仁、陳清溪(1999)。台灣省國高中弱視學生騎機車及自行車能力及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245-279。施清嵐(2003)。臺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柯俊銘(2003)。視障與非視障青少年心理及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柳嘉玲(2010)。北部地區國中普通班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徐文志(1993)。視障兒童的親職教育。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翁資雄(2004)。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實施另類課程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致遠管理學院,台南。張千惠(1999)。簡介定向與行動師資之培育-以美國為例。特教新知通訊,6(4),5-7。張千惠(譯)(2000)。Pogrund, R., Healy, G., Jones, K., Levack, N., Martin-Curry, S., Martinez, C., et al著。定向行動能力評估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張弘昌(2005)。視障教育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勝成(1991)。定向行動相關訓練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6,89-112 。張勝成(1999)。定向行動訓練。彰化:品高。
張華興、戴文允(1998)。淺談視障學生學前定向行動評量表。載於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第二十二輯。台北:台北市立啟明學校。
張照明(2002)。普通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教育部(2000)。特殊教育學校(班)學前、國民教育階段視覺障礙類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梁菊歡(1992)。漫談定向行動教學。載於楊振隆主編,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第十五輯(頁47-54)。台北:台北市立啟明學校。
章開衍(2001)。我有視障生。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視障教育與重建
中心。
莊文庭(2007)。普通班盲生定向行動教學實施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陳英三(1995)。特殊兒童教材教法-數學篇。台北:五南。
陳英三(譯)(1983)。佐藤泰正著。視覺障礙兒童心理學。台南:台灣。
陳麗君(1995)。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曾怡惇(2009)。透過定向行動發展數學概念。啟明苑通訊,60,2-6。
曾景蘭(2006)。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和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黃素貞(2002)。高中(職)階段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相關家庭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黃韻如(2006)。視障教育教師定向行動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楊玉儀(2009)。資深定向行動師對定向行動教學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萬明美(1996a)。視覺障礙教育。台北:五南。
萬明美(1996b)。台中市國民中小學視障生級任導師特教知能研習會手冊。台中市政府主辦。
萬明美(2000)。視覺障礙。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頁265-294)。台北:五南。
萬明美(2001)。視障教育。台北:五南。
萬明美、杞昭安(1993)。視覺障礙學生統整過程能之研究。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大學同儕對其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39。詹文宏(2005)。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劉佑星(1985)。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劉信雄(1979)。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兒童自我觀念與焦慮之調查研究。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劉信雄(1981)。盲童定向行動訓練。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劉信雄(2001)。如何指導視覺障礙兒童定向行動。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劉信雄、王亦榮、林慶仁(2000)。視覺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教育
劉靜怡(2008)。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鄭雅玲(2005)。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魏國峰(2000)。盲生安置在普通班級-定向行動能力強化的必要性。研習資訊,17(5),78-82。魏國峰(2003)。定向行動訓練對高中盲生搭公車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蘇彥如(2008)。桃園縣國中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台北。二、英文部分
Ambrose, G. V. (2000). Sighted children’s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concepts and ability to orient in an unfamiliar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Blindness ,94 ,509 - 520 .
Beaty. L. A. (1992). Adolescent Self-Perception as a Function of Vision Loss
(ERIC Accession No. EJ451221).
Berndt, T. J., & Keefe, K. (1995). Friend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6, 1312-1329.
Bullis, M., & Foss, G. (1986). Assessing the employment-relate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of mildly mentally retarded workers .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1, 43 -50.
Chua, T. T. (1984). The special child: Symposium II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3363)
Geraldine, T. S. (1982). Affective competencies of teachers of visually handicapped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18894)
Griffin-Shirley, N. (1992). Teaching in an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program for Chinese special educator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86, 371-372.
Griffin-Shirley, N., Trusty, S., & Rickard, R. (2000).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In Koenig, A. J. Holbrook, M. C. (Eds.),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pp. 529-568). New York: AFB Press.
Hill, E. W. (1986).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In G. T. School (Eds.),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blind and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 Theory and practice. (pp.315-340). New York, NY: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Hill, E. W. (1989).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for infants who are visually impaired. RE: View, 21, 47-60.
Horton, J. K. (1988). Educat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pupils in ordinary school (Report No. ED-88/WS/30).Fr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1218)
Jacobson, W. H. (1993).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to perso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New York, NY: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1997).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owenfeld, B. (1981). Berthold Lowenfeld on blindness and blind people. New York, N. Y.: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Mckim, B. J. & Cowen, E. L.(1987). Multiperspective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6, 370-381.
Sabina Kef. (2002).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the meaning of social support for visually impair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6, 22-37.
Scholl, G. T. (1986).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blind and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Smith, T. E. C., Polloway, E. A., Patton, J. R., & Dowdy, C. (1998).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Boston: Allyn & Bacon.
Stone, J. (1996). Mobility: providing trained personnel to facilitate independent travel. The British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14(3), 107-108.
Tuttle, D. W. (1984). Self-esteem and adjusting with blindness,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Tuttle, D. W. (1986).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In Scholl,G.T.(ed.),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Blind and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Amern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Zettergren, P. (2003). Schoo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for previously rejected, 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2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