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大紀元(2004)。上班族=光電族 六成下班只有電視電腦。2010年8
月23日,取自:http://64.62.138.84/b5/4/10/16/n692107.htm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活動。臺北:東大。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信豪(2010)。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為
例。立德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
王原政(2010)。台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
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中。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高雄師
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
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亞
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
王懿欣(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屏
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
江淑惠(2010)。國小教師深度休閒經驗與專業發展之研究。暨南大
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南投。
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臺灣
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
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
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枝樺(2005)。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
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中。
李明宗(1988)。戶外遊憩名詞釋義。戶外遊憩研究,1(1),83–86。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林冠州(2010)。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
究。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忠濱(2007)。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林建地(2001)。台北縣立高中學生休閒生活之調查—以台北縣立三
重高中為例。重中論集,1,17–30。
林素卿(2005)。高雄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與工作壓力之長
期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花蓮。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輔仁大學。
林雪如(2007)。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滿
意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
林國順(2005)。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及
休閒滿意度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彰化。
周文慶(2009)。雲嘉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滿
意度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嘉義。
洪嘉隆(2007)。休閒阻礙對國小體育教師休閒活動之影響—以彰化
縣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彰化。
施淑芬(2008)。國小女教師家庭工作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
與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彰化。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 —
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彰化。
孫謹杓(2007)。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
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
秦仙津(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滿意度與親子依附關係之
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
陸象君(2005)。高雄市成人親水活動現況及滿意度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
許嘉祥(譯)(1997)。 毛利好彰原著。樂在休閒。臺北市:星光。
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行
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月玲(2008)。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
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
陳明勇(2005)。國小教師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以彰
化縣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
陳佳君(2006)。工作壓力與休閒生活的均衡—以教師生涯為例。諮商與輔導,252,52–56。
陳秋曇(2008)。臺中市國小教育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其阻礙因素之
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
陳柏誠(譯)(2006)。大前研一著。OFF學–會玩,才會成功。臺
北:天下雜誌。
陳南綺(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
陳綉香(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相關研
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
陳靖宜(2005)。桃園地區國民中學教師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與休
無聊感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陳畹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中正
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
研究。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臺北:淑馨。
張坤鄉(1991)。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7,129–169。
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提升生活品質的心理探索。中國論壇,15(9,10), 21-26。
張訓豪(2005)。雲林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身心健康之
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
張婉晴(2010)。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休閒參與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1)。各教育階段特教班設置情形查詢。
2011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set.edu.tw/static/clslist.asp
黃仲明(2007)。新竹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中。
黃光賢(2004)。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黃定國(1991)。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482,1–6。黃珮綺(2007)。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活動、家庭休閒阻
礙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高學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高雄。
黃德祥(1996)。休閒教育與休閒輔導,輔導通訊,46,4–6。馮璽璁(2008)。國小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關係之研
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
游淑如(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求、阻礙、滿意度之研究。
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
楊怡寧(2007)。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探索休閒
多樣性之影響。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嘉義。
鄒爵丞、康雅淑(2008)。從快樂的觀點看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衛生。國小特殊教育,46,54–61。
詹春美(2003)。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臺
中師範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
臺北市政府(2008)。臺北市運動休閒概況調查報告。臺北市政府主
計處。
熊明禮(2004)。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知、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
研究—以宜蘭縣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
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臺北:三民。
蔡培村(1991)。從教育的價值談休閒生活(二)。台北:台灣省政府
教育廳。
蔡培村(1992)。從教育的價值談休閒生活,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
73–80。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
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
劉秀鳳(2009)。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
之相關研究。中台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中。
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
-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彰化。
鄭賀文(2010)。探討台灣離島幼稚園教師休閒活動、休閒效益與生
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金馬地區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在
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鄭照順(2000)。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
能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賴雪芬(2008)。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身心健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以嘉義市國立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在職
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謝智謀(1998)。休閒態度、動機、參與和滿意度:休閒行為模式測
試。印地安納大學健康體育休閒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美國。
謝智謀(2000)。休閒行為研究。臺北: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顏智淵(2002)。TYPE A-B 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
滿意度之差異研究。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
簡順勇(2008)。高高屏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動機之相關研
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
嚴詠智(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
度之研究。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
二、英文部份
Argyle, M. (199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m. C. Brow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215.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0-33.
Bobby, G. (1995).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ucher, C.A., Shiver, J. S., & Bucher, R. D. (1984).
Recreation for today's society. NJ: Prentice-Hall.
Chalip, L., Thomas, D. R. & Voyle, J. (1992). Sport,
Recreation and well-Being. In D. R. Thomas & H. Veno
(eds), Psychology and Social Change (pp. 132-156).
Polminton North, New Zealand: Dunmore Press.
Chris, K. (2001). Teacher Stress: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 Review. 53, 28-35.
Clawson, M. & Knetsch J. L.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350-361.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11-128.
Decarlo, T. J. (1974).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successful aging.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9, 416-
422.
Dumazedier, J. (1974). Social of leisure. NY: Elsevier.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ay, L. R. & Airasio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J:
Prentice-Hall.
Godbey, G. C.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Godbey, G. C.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
(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Godbey, G. C.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6nd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Graney, M. J. (1975). Happines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aging.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0, 701-706.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Iwasaki Y. (2003). 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Leisure Sciences, 25, 183-206.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Y: Wiley.
Kelly, J. R. (1990). Leisure. NJ: Prentice-Hall.
Kelvin, P. (1979). A memorandum on leisure. London, Soprts
Council/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Joint Panel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mimeo.
Koenemann, E. J. (1994). Recreation:“An Opportunity for
Self-knowledge and Satisfaction". Parks & Recreation,
April,2 &7. Leitner, M. J., & Leitner, S. F. (1996).
Leisure enhancement. New York: Haworth.
Loesch, L. C. & Wheeler, P. T. (1982). 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Minneapdis, Mn: Educational Media
Corp. U. S.
Maclean, J. R.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NY: John.
Mannell, R. C. (1989). Leisure satisfaction.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pp. 281-301).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A:
Venture.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Thomas.
Palmore, E.B. (1979). 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19, 427-431.
Parker, 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NY:
Praeger.
Parker, S. (1976).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Ragheb, M.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 138-149.
Ragheb, M.G., & Griffith, C.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4), 295-306.
Ragheb, M. G. (1993). Leisure and perceived wellness: a
field investigation. Leisure Sciences, 15(1), 13-24.
Ragheb, M. G., & Tate, R. L. (1993). A behavio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tudies, 12,61-70.
Richard F., Mull, Kathryn G., Bayless, Craig M. R. (1987).
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ming (Second edition). The
Athletic Institure.
Riddick, C. C., & Daniel, S. N. (1984).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orde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2), 136-148.
Riddick, C. 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265.
Root, C. B. (197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Sneegas, J. J. (1986). 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social
competence to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er adults
(CD-ROM).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8521882.
Tinsley, H.E.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