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3: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惠華
研究生(外文):Chou hui-hua
論文名稱: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瞭解與需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in Gifted Edu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指導教授:賴翠媛賴翠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資賦優異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資優學生家長資優教育的瞭解程度瞭解資優教育的需求
外文關鍵詞:parents of gifted studentsthe extent of understanding gifted educationneeds of understanding gifted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3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高中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瞭解與需求兩者的現況,及其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就學地區、就讀年段、資優班類別、家長性別、家長學歷及家庭型態)上的差異,並分析兩者的關係。
以自編之「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調查問卷」做為資料收集的工具,根據390位資優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採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重要發現如下:
壹、國高中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瞭解與需求為中等程度。
貳、不同背景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瞭解程度,在下列部份有顯著差異:
一. 以不同就學地區而言,關於「資優教育的目標」的部份,台中市高於台北市。
二. 以不同類別資優班而言,關於「資優的定義與資優生特質」部份,數理班均高於舞蹈班、美術班和音樂班。
三. 以不同家庭型態而言,關於「資優的定義與資優生特質」部份,正常家庭高於單親家庭。
四. 以不同性別的家長而言,關於「資優教育的實施方式」部份,女性高於男性。
參、不同背景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的需求程度,在下列部份有顯著差異:
一、 以不同就學地區而言,關於「資優教育的實施方式」部份,台南市高於台北市、台中市也高於台北市。
二、以不同家庭型態而言,關於「資優教育的目標」部份,正常家庭高於單親家庭。
肆、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瞭解與需求有低度正相關。
最後,根據結論本研究提出對學校、教育行政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A Study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in Gifted Edu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Chou Hui-Hu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in gifted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in Taiwan,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n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self-designed is a tool for collecting data. The participants are 390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Data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e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are revealed as follows:
1.The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in gifted edu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are intermediate level.
2.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xtent of understanding gifted education .
(1)About “the target of gifted education”, Taichiung City is better than Taipei City.
(2)About “the defition of giftedn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students.”,classes for gifted in math and science are better than the dance,art and music classes for gifted.
(3)About “the defition of giftedn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students.”,normal families are better than single-parent families.
(4)About “the execution of gifted education”,females are better than males.
3. The needs in knowing gifted edu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varies on location and family.
(1)About “the execution of gifted education”, the parents in Taichiung and Tainan City are higher than Taipei City.
(2)About “the purpose of gifted education”, normal families are higher than single-parent families.
4.The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in gifted edu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parents are low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 offered.
Keywords: parents of gifted students,the extent of understanding gifted education,needs of understanding gifted education.

目 次
中文摘要……………………………………………………………… Ι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資優教育目標………………………………………… 11
第二節 資優親職教育………………………………………… 21
第三節 資優生家長之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及需求之現況分析…… 59
第二節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的差異情形…………… 75
第三節 資優學生家長瞭解資優教育需求之差異情形………… 86
第四節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的相關情形…… 9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部份…………………………………………………………113
二、英文部份…………………………………………………………120
附錄 122
附錄一 初版問卷: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調查問卷(專家效度)…122
附錄二 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調查問卷專家效度意見彙整………135
附錄三 預試問卷: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調查問卷(預試)…… 141
附錄四 正式問卷: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調查問卷……………… 146

表次
表2-1 資優之定義………………………………………………………… 12
表2-2 資優學生的優弱勢分析…………………………………………… 15
表2-3 資優學生家長的相關研究………………………………………… 29
表3-1 99學年度資優班班級數統計表…………………………………… 34
表3-2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研究之母群體…………… 34
表3-3 預試問卷樣本分佈與回收情形…………………………………… 35
表3-4 預試樣本基本資料………………………………………………… 35
表3-5 研究對象人數分配………………………………………………… 36
表3-6 學歷等級分類表…………………………………………………… 40
表3-7 向度一:資優的定義與資優生特質瞭解量表…………………… 44
表3-8 向度二:資優教育的目標瞭解量表……………………………… 44
表3-9 向度三:資優教育的實施方式瞭解量表………………………… 44
表3-10 向度四:資優生的親職教育瞭解量表…………………………… 45
表3-11 向度五:資優的定義與資優生特質需求量表…………………… 45
表3-12 向度六:資優教育的目標需求量表……………………………… 45
表3-13 向度七:資優教育的實施方式需求量表………………………… 46
表3-14 向度八:資優生的親職教育需求量表…………………………… 46
表3-15 資優教育瞭解量表信度分析……………………………………… 47
表3-16 資優教育需求量表信度分析……………………………………… 49
表3-17 正式問卷回收統計表……………………………………………… 52
表3-18 研究對象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 53
表3-19 研究程序計畫表…………………………………………………… 55
表4-1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分析表……………………… 60
表4-2 資優生家長對「資優的定義與資優生的特質」瞭解情形分析表 61
表4-3 資優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目標」瞭解情形分析表…………… 63
表4-4 資優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的實施方式」瞭解情形分析表……… 64
表4-5 資優生家長對「資優生的親職教育」瞭解情形分析表………… 66
表4-6 資優學生家長瞭解優教育需求情形分析表……………………… 67
表4-7 資優生家長瞭解「資優的定義與資優生的特質」需求情形分析表 69
表4-8 資優生家長瞭解「資優教育的目標」需求情形分析表………… 71
表4-9 資優生家長瞭解「資優教育的實施方式」需求情形分析表…… 72
表4-10 資優生家長瞭解「資優生的親職教育」需求情形分析表……… 74
表4-11 不同就學地區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變異數分析表75
表4-12 不同年段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t考驗分析摘要表 76
表4-13 不同年段的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之單一題項t考驗分析摘要表 77
表4-14 不同類別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變異數分析表 78
表4-15 不同家庭型態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t考驗分析表79
表4-16 不同家庭型態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單題t考驗摘要表……………………………………………………………………… 80
表4-17 不同性別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t考驗分析表… 80
表4-18 不同性別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單題t考驗摘要表 82
表4-19 不同學歷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變異數分析表… 83
表4-20 不同學歷的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之單題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21 不同地區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變異數分析表87
表4-22 不同年段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t考驗分析 88
表4-23 不同年段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單題t考驗摘要表……………………………………………………………………… 89
表4-24 不同類別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變異數分析表90
表4-25 不同家庭型態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t考驗分析表……………………………………………………………………… 91
表4-26 不同家庭型態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單題t考驗摘要表……………………………………………………………………92
表4-27 不同性別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t考驗分析 93
表4-28 不同學歷的資優學生家長對瞭解資優教育需求情形之變異數分析 94
表4-29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 95
表4-30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相關係數分析表…………… 96
表4-31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與需求現況之分析………………… 99
表4-32 資優學生家長對資優教育瞭解情形的差異綜合分析…………… 101
表4-33 資優學生家長瞭解資優教育的需求差異綜合分析……………… 102
表4-34 資優學生家長在瞭解量表和需求量表單一題項之統計分析…… 104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 32
圖3-2 問卷架構圖……………………………………………… 3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淑仙(2000)。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啟智班實施障礙學生家長親職教育意見之調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王淑仙(2005)。高職特教班學生休閒知覺、偏好、及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縣。
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江民瑜(2005)。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之影響機制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宜潔(2003)。國小美術班家長與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威辰(2000)。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
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偉清(2007)。國中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休閒生活現況與關聯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李德高(1996)。資賦優異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縣:知城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武典(1994)。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載於台灣師大特教系與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印: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17。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行政與體制的檢討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9,1-10。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1-7。
吳武典(1997)。資優教育向誰看齊。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41-63,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2003)。三十年來的台灣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88,1-5。
吳武典(2004)。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載於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194-205,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2006)。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展望。資優教育季刊,100,3-20。
吳昆壽(2006)。資優教育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汪履維(1981)。台北市國民中學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月娥(2005)。國民小學一般能力資優學生教育安置相關問題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林良惠(2000)。談資優父母與學校之合作關係。國小特殊教育,30,25-29。
林幸台(1996)。資優學生鑑定與安置問題之檢討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60,2-7。
林幸台(1997)。資優學生需要特教育服務。載於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65-72,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美惠(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修榆(2007)。中部地區國小資優生家長對於資優教育方案實施現況的認知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晏瑢(2007)。台北市公立幼稚園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雅敏(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家長背景因素與家長參與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聰池(1997)。國中資賦優異學生家庭動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邱珍琬(2006)。親職教育(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華鑫(2008)。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知與參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雙葉書廊,台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侯東成(2001)。巨變時代的親職關係。台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洪麗玲(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振耀(2007)。多元智能的理論與應用。台南市:中小學教師資優教育概論6學分研習講義,國立台南大學。
章昆超(2002)。國小資優班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莊惠玲(2001)。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莊錦源(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資優資源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莊懷義、陳伯璋、謝文全、吳明清、王培光合著(2000)。教育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郭明科(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郭靜姿(1994)。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問題探討。資優教育季刊,53,1-9。
郭靜姿(1998)。資優鑑定之研究與應用—兼談未來之鑑定與教學趨勢,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二十五週年研討會論文專輯,51-61,台北市:中華民國資優教育學會。
張兆麗(2005)。新竹縣國民小學學童父母參與親職教育與父母效能感、親子互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縣。
張怡婷(2008)。中學階段家長參與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毓如、張美貞譯(2004)。協助資優孩子展翅高飛。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郁珽(2010)。台北市國小普通班家長與資優班家長對資優教育的看法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教育部(200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法修訂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市。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http://www.set.edu.tw/default.asp。
陳玉賢(1998)。如何協助資賦優異兒童家庭。資優教育季刊,67,32-34。
陳采明(2005)。資優幼兒親職教育方案中的成長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昭儀(1996)。父母—資優生得最佳輔導者。資優教育季刊,61,13-18。
陳娟娟(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慧雅譯(Monk,F.J,1992)。資優教育的發展:青年的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45,7-12。
黃正弘(2006)。國民小學中藝術才能班學生家長教育期望及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世鈺(199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634-658,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裕惠譯(Passow,H.A,1992)。培育和發展資賦優異者:學校、家庭及社區。資優教育季刊,45,13-17。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二版)。台北:偉華出版社。
楊大龍(2009)。台北市國小資優生家長教育期望及參與家庭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惠琴(2000)。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楊淑貞(2009)。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資優資源班家長對資優教育的期望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詹素滿(2011)。雲林縣國小學童父母對學校親職教育的態度和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典謨(1996)。美國華裔學生的傑出成就。資優教育季刊,60,25-30。
蔡秋桃(1984)。資優兒童父母的參與,資優教育季刊,11,8-11。
蔡崇建(1989)。資優父母的三角習題,資優教育季刊,32,6-7。
蔡惠銘(2004)。國民中學親職教育方案之評估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劉嘉新(2008)。學前特教班家長親職教育需求與父母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束靜(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鄭德怡(2006)。國民小學資優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盧雪梅(1994)。資優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盧淑娟(2005)。國民小學親職教育方案規劃成效之自我評估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謝幸核(2006)。國民小學資優班教師與啟智班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看法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簡茂發、蔡崇建、陳玉珍(1995)。資優概念探析。資優教育季刊,57,1-7。
譚德玉(2001)。國中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二、 英文部份
Airasian,P.W.,&Gay,L.R.(2003).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7th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CABC網站(2001). http://abcoalgary.org/. 上網日期: 2000/11/17
Clark, B. (1998). Growing up gifte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Creswell,J.W.(2002).Educational research:Planning conducting,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Upper Saddle River,N.Y.:Pearson Education,Inc.
Dangel, H. L. & Walker, J. J.(1991). An assement of the need of parents of gifted students to parents education program. Ropor Review ,14, 40-48.
Gallgher, J. J. (1993). Current status of gifte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In K. A. Heller, F. J. Monks & A. H. Passow(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755-767. Oxford: Pergamon.
Gagn´e, F. (1995). From giftedness to talent: A development model and its impact on the language of the field. Ropor Review, 18(2), 103-111.
Gardener, H. (1983). Fram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eller, K. A. (1993). Structional tendencies and issue of research on giftedness and talent. In K. A. Heller, F. J.Mónks, & A. H. Passow(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49-68. Oxford: Headington.
Marland, S. (1972).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Report to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earl, P. (1997). Why some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parents of gifted children succeed and others do not?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30, 41-48.
Renzulli, J. S.(1978). What makes giftedness? Reexamining the definition. Phi Delta Kanppan, 60(3), 180-184, 261.
Renzulli, J. S.(2000). A rising tide lifts all ships: Applying gifted education know-how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potential in all students. In K. Maitra(Ed), Toward excellence: Developing and nurturing giftedness and talent, 3-33. New Delhi: Mosaic Books.
Richert, E., Alvino, J., & McDonnal, R.(1982). The national report on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youth. Sewell, NJ: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Center-South.
Riley, T. L. & Karnes, F. A.(1993). Joining together with other assosiation: Strategies for cooperation. Ropor Review, 15, 250-251.
Ross, P. O. (Ed.)(1993). National excellence: A case for developing American talent. Washington, DC: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narey, J. (1993). How fathers ca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A four-decaded stud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Sternberg, R. J., & Davidson, J. (1986).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New York, NY: Cambridge.
Taylor, C. W. (1968). The highest talent potential of man. Presentation to the 15th Annunal Conference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Chicago, IL.
Taylor, C. W.(1988). Various approaches to and definitions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99-121.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民瑜(2005)。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之影響機制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2. 李偉清(2007)。國中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休閒生活現況與關聯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3. 吳武典(1994)。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載於台灣師大特教系與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印: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17。
4.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行政與體制的檢討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9,1-10。
5.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1-7。
6. 吳武典(1997)。資優教育向誰看齊。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41-63,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7. 吳武典(2003)。三十年來的台灣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88,1-5。
8. 吳武典(2006)。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展望。資優教育季刊,100,3-20。
9. 林良惠(2000)。談資優父母與學校之合作關係。國小特殊教育,30,25-29。
10.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1. 莊惠玲(2001)。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12. 郭靜姿(1994)。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問題探討。資優教育季刊,53,1-9。
13. 陳玉賢(1998)。如何協助資賦優異兒童家庭。資優教育季刊,67,32-34。
14. 陳昭儀(1996)。父母—資優生得最佳輔導者。資優教育季刊,61,13-18。
15. 蔡典謨(1996)。美國華裔學生的傑出成就。資優教育季刊,60,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