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2010)。內政部統計處。2010年08月21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伯英、曲宗湖(1988)。體育教學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王萩惠(2008)。臺北市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建臺(1996)。國小體育課程改革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4),130-136。方炳林(1979)。教育原理。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白秀雄(1984)。高雄市長青學苑意見調查表。社區老人教育。高雄:復文書局。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體育之願景白皮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研中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建構運動與健康兼具的新生活觀。國民體育,34(1),4-6。
余季容(2000)。健康體適能在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育教學之應用。特教園丁,15(4),8-12。余益興(1996)。如何幫助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篇。學生輔導,47,104-107。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臺灣省學校體育,6(5),42-48。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景崇(1992)。體育課程標準修訂的概念分析。國民體育季刊,21(3),58-63。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何松茂(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與融合式教育的體育、適應體育之因應。國教新知,46(2),43-57。
何麗玉(2007)。最少限制環境與適性教育的實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53-63。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3/63-53.htm
宋孟遠(2001)。勤益技術學院學生對體育教學重視度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52,42-48。林小玲(2005)。以家庭模式為基礎之學齡前發展遲緩幼兒體適能介入成效探討- 以高功能自閉症及輕度智能發展遲緩幼兒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秋慧(1997)。南亞工商專校特殊體育教學分析。南亞學報,17,167-182。
林佩怡(1998)。二專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家弘(1999)。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清財(1986)。國中生對學校態度之研究。輔導月刊,22(5),31-36。
林偉仁(1999)。彰化啟智學校學生體適能現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31(1),74-80。
林貴福(1993)。建立國小學生健康體能常模之可行性研究。新竹師院學報,7,165-194。林曼蕙(1997)。特殊體育的理論與實務。論文發表於臺北市八十七學年度國小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臺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0-21。
林義男(1985)。大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程度與學習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8,1-18。林鎮坤(2003)。身心障礙者運動人口倍增策略:一個政策分析的觀點。國民體育,32(2),53-57。
林鎮坤(2004)。美國身心障礙運動之推行概況。國民體育,33(1),90-96。
林博文(1999)。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谷忠(2009)。臺南縣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志超、劉紹曾、曲宗湖(1993)。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北京:人民體育。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台北:知
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姿瑩,楊克平,Pender,& Nola(2002).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and American Adolescents.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0:1, 57-64.吳武典(1990)。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婉如(1993)。台灣地區長青學院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萬福(1982)。體育課與體育教師。國民教育,24(5),3-5。
吳萬福(2009)。兒童身體活動的教與學。國民教育,49(4),22-31。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官德財(2003)。肢體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金松(1988)。不同對象之體育經營策略。國民體育季刊,17(1),3-6。周宏室(1994)。臺北市學生對體育課程目標認知之調查研究。臺北:文鶴。
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教育研討會,39-47。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尚憶薇(2003)。探討體育活動與智障成人學生行為模式之影響-花蓮啟智學校成人學生。新竹師院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2(1),33-43。
胡文聰(2004)。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臺北:師大書苑。
徐憶雯(2008)。台灣地區適應體育演進之研究─以學前教育階段為中心。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銘松(2000)。國小啟智班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許錫銘(1998)。我國試辦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許義雄(1998)。體育課應合理安排。臺灣省學校體育,8(5),2-3。莊燿洲(2003)。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訓練對智能障礙者體適能及職業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弘烈(1996)。活動分析在特殊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5(2),8-12。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生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學習滿意度及父母養育方式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89-98。陳長明、廖運榮(2002)。臺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349-355。
陳俊忠(1993)。殘障者的體適能。國民體育季刊,22(2),25-31。陳理哲(2001)。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進祿(2001)。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之研究–彰化縣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福順(2002)。國小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麗如(2004)。美國身心障礙者重要法案之陳述。台東特教,19,41-47。趙厚銘(2008)。高雄縣原住民學童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游宜樺(2004,1月6、7日)。關懷弱勢族群運動專題。中國時報。
教育部(1995)。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實錄。臺北市。
教育部(1996)。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專題研究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6)。國內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設施現況調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8)。適應體育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臺北。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
教育處(2010)。彰化縣教育處特殊教育網路通報系統。2010年10月25日。取自
http://www.set.edu.tw/spcs2003/site/彰化縣/
教育部體育司(2005)。改進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張秋沐(2005)。金門縣國小學生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思敏(1994)。如何規劃及設計體育課程及教學。大專體育,15,25-29。張家銘、孫美蓮、江長慈(2000)。我國大學校院對體育課程的態度與滿意度之調
查研究。中華體育季刊,52,29-35。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政傑(1994)。民主教育與課程。教師天地,70,2-6。黃相瑋(2003)。淺談推廣適應體育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32(2),79-82。黃雅陵(1998)。體育課程教學的新趨勢。臺灣省學校體育,8(1),43-47。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臺灣教育,419,34-38。楊忠和(2004)。真誠關懷身心障礙者之健康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7-14。楊忠祥(1989)。省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設施及其相關問題調查研究。臺北師院學報,2,371-408。
楊昌珣、楊漢琛、許富淑(2003)。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探討-以台北市立仁愛國中為例。2003年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3-102)。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巿:復文。
葉憲清(1989)。學校體育之教材。國民體育季刊,18(3),31-43。葉憲清(1991)。體育教育目標,臺灣省學校體育,1(4),6-13。葉憲清(1996)。學校體育教學目標。臺灣省學校體育,2(4),6-13。葉麗琴(2002)。崇右企專普通體育課滿意度調查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378-389。
劉再清(2004)。澎湖縣國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歐陽金樹(1997)。國立聯合工商專校學生對興趣保齡球運動滿意度之調查。大專
體育,31,35-46。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鄭麗月(1998)。智能障礙者的休閒教育。國民教育,38(5),106 -111。
蔡貞雄(1994)。體育教學的意義和本質。國民體育季刊,23(3),22-27。蔡明砡(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長青學院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賴宏明(2002)。大專生體育課興趣選項教學滿意度調查研究—以中國技術學院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357-367。
賴秋進(2006)。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賴錦堂(2004)。台北縣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盧居福(2000)。臺灣大學大一新生知覺體育教學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8,251-260。謝美雲(2006)。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謝明儒(2005)。臺中市國小適應體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體育季刊,62,1-5。潘義祥(1998)。國小教師體育教學目標與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蕭安成(1998)。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5(2),38-42。闕月清(2002)。適應體育教學與課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適應體育種子茲教師研習手冊。未出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廖榮啟(2001)。國小適應體育之基本認識與教學實施。國教天地,146,31-37。羅映清、劉紹曾、曲宗湖、萬德光、孫耀鵬(1990)。學校體育學。北京:體育。
魏世臺、盧美秀(1993)。臺北醫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北醫學報,22(2),153-178。二、英文部份
Betz,E.L.,& Klingensmith,J.E.(1970).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 tsatisfactio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3,110-118.
Dattilo,J.,& Hoge,G.(1999).Effects of a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on youth with mental retardation.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34 (1),20-34.
DePauw,K.P.(1990).PE and sport for disabled individ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61(2),53-57.
Dessler,G.(1994).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hall.,Trans.Vol.(6th ed.).).
Domer,D.E.,Carswell,J.W.,& Spreckelmeyer,K.F.(1983).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E.600,Trans.Vol.).
Fragala- Pinkham,M.A,Haley,S.M.,Rabin,J.,& Kharasch,V.S.(2005)A fitness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Phys Ther;85:1182-200.
Fragala-Pinkham M.A.,Bradford,L.,& Haley,S.M.(2006)Evaluation of the nutrition counselling component of a fitness programme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y.Pediatr Rehabil:9:378-88.
Jansma,P.,& French,R.(1994).Specai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activity, sport,and recreation.Cliffs,N.J.:Prentice-Hall.
Joycem,M.H.,& Connie,L.B.(1992).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SchoolPhysical Education Wm.C.Brown Phblishers.
Jurasek,G.(2000).A positive spirit.The Exceptional Parents,30(5),40-45.
Lieberman,L.J.,& McHugh,B.E.(2001).Health related fitness of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and blindness.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95,272-286.
Lieberman,L.J.,Lauren,J.,Mac,Vicar.,& Janet,M.(2003).Play and recreational habits of youths who are deaf-blind.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97(12),755-769.
Longmuir,P.E.,& Bar-Or,O.(2000).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youths with physical and sensory disabilities.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7,40-53.
Lotan,M.,Isakov,E.,Kessel,S.,& Merrick,J.(2004).Physical fitness and functional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effects of a short–term daily treadmill intervention.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4 :449-7.
Luke,M.D.,& Sinclair,G.D.(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cent’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ing Physical ducation,11,31-46.
Martin,C.L.(1988).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The Physical Educator,45(4),196-209.
Maslow,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odell,S.J.,& Megginson,N.L.(2001).Life after school: A transition model for adapted physical Eeucator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72(2),45-50.
Ohtake,Y.(2004).Meaningful inclusion of all students in teamsports.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37(2),22-27.
Rowland,T.W.(1990).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Sayers,L.K.,Shapiro,D.R.,Webster,G.(2003).Community-based physical activities forelementary student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74(4),49-54.
Sayers,L.K.,Shapiro,D.R.,& Webster,G.(2003).Community-based physical
activities forelementary student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74(4),49-54.
Schipper,W.(1991).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irectors of Special Education(1991)‘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The unfulfilled promise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Liaison Bulletin 17(6).1-10.
Seaman,J.A.,Corbin,C.E.,& Pangrazi,B.(1999).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for personswith disabilities.Research Digest,3(5).
Shapiro,D.R.,&Sayers,L.K.(2003).Who does what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regard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5(6),32-38.
Sherrill,C.(2004).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5th ed.).New York:McGraw Hill.
Siedentop,D.(1991).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3rd ed.).Palo Alto,CA:Mayfield.
Tannehill,D.,& Zakrajsek,D.(1993).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A multicultural study.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3,78-84.
Tripp,A.,French,R.,& Sherrill,C.(1995).Contact theory and attitudes of children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toward peers with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2,323-332.
UNESCO(1978).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aris: General Conference at UNESCO 20th sess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0).Healthy people 2010.
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