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周榮與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 年會學刊。
周倩 (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檢自: http://report.ice.ntnu.edu.tw/nscreport/872511009013N
陳淑惠 (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檢自: http://report.ice.ntnu. edu.tw/nscreport/872511002023N
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許惠珠(1995)。人際關係的新天地。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國文(2007)。高中學生族群網路使用行為、成癮及戒減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森期(2000)。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維基百科(2009)。Facebook。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acebook&oldid=11676580
eNews網路新聞網(2009)。你「Facebook」了沒?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4日,檢自:http://enews.tw/news_view.aspx?id=INF_INFORMAYION000001009
波仕特市調網(2009)。六成七Facebook台灣用戶最常玩小遊戲。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9日,檢自: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55560892004
一、外文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