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芳敏(2007)。中原大學學生的全人教育目標知覺、校園參與經驗與學習成果的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王仁弘(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 。臺北市:五南。
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 : 心理。
王泳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王彥程(2000)。臺灣企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之衡量及其量表發展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江淑瑩(2007)。大學生服務性社團參與、人際關係及人生目標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何華國(2005)。人際溝通。臺北市 : 五南。
何麗君(2005)。溝通媒介認知、人際溝通能力、溝通滿足對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電子資訊業與銀行業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緹湄(2004)。人際溝通技巧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音樂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文琪(1998)。台北市國中生之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文琪、李蘭(2001)。台北市國中生之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的關係。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 (6)。吳政達、陳治堯、徐宗盛(2010)。APA第六版參考書目寫作格式。教育研究月刊,194,65-77。
李宜娗(2008)。國中教師期望、教室目標結構、成就目標與課業投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燕、李浦群譯(1996),Sarah Trenholm與 Arthur Jensen原著。人際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李靜怡(200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 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子毓(2009)。個人專業程度、人際溝通能力與個人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學術機構研究者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我崇(2003)。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技職校院學生行銷研究學習成效及人際溝通能力提昇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林東源(2006)。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晶珮(2007)。透過探究教學培養七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與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小組(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2010年9月5日取自http://hope.nyc.gov.tw/download/files/090408183317.pdf
柯珮婷(2007)。科技大學不同校區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以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夏其玖(2007)。科學社團活動對國小學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孫珮瑜、廖瑞真(2007/08)。溝通能力決定你的成功機率。天下雜誌 379期。2010年9月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3457。
張沂浴(2005)。高職學生社團活動參與程度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工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育綾(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 : 臺灣東華。
張雪梅 (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張老師。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忠(2004)。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金貴(2001)。學生涉入理論運用在學生事務的探討。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81-97。臺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陳烽堯(2003)。人際溝通。研習論壇月刊,27,13-25。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舜芬(2008)。松竹陽梅四校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及其啟示。研習資訊雙月刊, 25(6),57-68。陳新轉(1992)。桃園縣國中學生團體活動參與情形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曾瑞真、曾玲珉譯(1996),Verderber, R. F.與 Verderber K. S.(1995)原著。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文化。
黃玉(1999)。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發表於中國訓育學會八十八年度年會。臺北:中國訓育學會。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運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35-80。臺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黃玉(2004)。E世代多元背景大一學生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認知發展歷程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IAIR)、中國輔導學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測驗學會、台灣原住民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第三屆國際跨文化研究會議,臺北市。
楊永森(2002)。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 : 禾楓書局。
葉紹國、何英奇、陳舜芬(2007)。大一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與收穫自評─以淡江、清華、師大三校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2(3),91-114。趙婉君譯(2002),Richard J. L.原著(2001)。哈佛經驗 : 如何讀大學。臺北 : 立緒文化。
劉孟珊(2004)。人際溝通能力量表之發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劉若蘭(2006)。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多元族群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的發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307-338。劉若蘭(2008)。大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多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為例。長庚技術學刊,9,119-134。
劉若蘭(2008)。大學生對教育的期待、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學校滿意度之關係。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0。2010年8月9日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epaperi/prevcato/index2.php
劉若蘭、楊昌裕(2009)。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1-22。潘俊良(2010)。主要國家學生領導能力之探索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鄭聖敏(2006)。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蕭燕慧(2009)。台中縣市國民小學校長人際溝通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二、英文部分
Allman, J. L. ,O’Hair, D. ,& Stewart, R. A. (1994). Communication and aging: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hort-centrism and perceived decoding ability 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2 (4), 363-378.
Andersen, K. L.(2000). Student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 closer look at student gains.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lib.vt.edu/theses/available/etd-04282000-14470036/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4), 297-308.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Astin, A. W. (1999).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Astin, A.W., & Sax L. J.(1998). How undergraduates are affected by servic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9(3),251-263.
Cupach, W. R. (1982). Perceive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choice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message strate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Western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enver, C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15381)
Frymier ,A. B.(2005)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3, (2), 197-212.
Hunt,S.K.(2003). Encouraging student involvement: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tudies, 54, (2),133-136.
Lamont A Flowers.(2004)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student involvement o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5,(6),633-654.
Marks, H. M. (1995). Student engagement in the classrooms of restructuring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1884)
Spitzberg, B. H., & Cupach, W.R. (1983). The relational competence construct: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46 490)
Spitzberg, B.H., & Cupach, W.R.(1984).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verly Hills : Sage.
Spitzberg, B.H., & Hurt, H.T. (1987).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in instructional context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36, 28-45.
Tinto, V. (1993). 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 (2n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nto, V. (2003). Promoting student retention through classroom practic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European Access Network and the Institute for Access Studies at Staffordshire University. Amsterdam, November 5-7, 2003.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95).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elmont, CA. :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