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大延(譯)(1997)。自閉症家長手冊。臺北市:中華民過自閉症總會。
王怡雯(2010)。身心障礙家庭之父職知覺、壓力與效能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王虹雯(2010)。自閉兒父母的照護經驗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
學系,花蓮縣。
王華沛(1990)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教育安置現況調查及其學校生活適應相關 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叢桂(2000)。促進父職參與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史錫蓉(譯)(2007)。自閉症100問。臺北市:新苗文化。(Campion, Q., 2006)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未出版,臺北市。
汪麗真(1994)。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家琦(2008)。自閉症母親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長庚
大學臨床行為科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杜宜展(2006)。家庭類型、幼兒父親個人因素及父職參與意願之研究。國民教 育研究集刊,15,225-249。
宋維村(1992)。自閉症兒童輔導手冊。臺北市:台灣師大特研所。
宋鴻燕(2008)。自閉症-早期介入與家庭支持。臺北市:心理。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
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周月清(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臺北:桂冠。(Pauline, B., 1988)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臺北:五南。
周純玉(2009)。從心出發-自閉兒母親參與家長團體的歷程之探討。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周文欽,孫敏華,張德聰(2004)。壓力與生活。臺北:空大。
林盈璋(2008)。一位自閉症兒童父親的生命故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雅慧(2006)。學齡前自閉症兒童家長親子互動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未出版,臺北縣。
林菱佩(2009)。自閉症兒童父母生活適應與其社會參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縣。
李穎慧(2006)。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親職壓力、休閒效益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邱毓玲(2001)。自閉症父母照顧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吳永怡(1998)。X染色體斷裂症候(Fragile X Syndrome)。國教之聲,31(4),12-16
徐美蓮(2003)。永不停止的拔河~一個自閉兒母親形塑生命調適歷程之故事敘
說。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倪志琳(1995)。自閉症兒童與其家庭。特殊教育季刊,56,16-22。柯依彣(2009)。自閉症幼童其父母及教師在教育態度、生活適應知覺與因應策
略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花蓮市。
張正芬(1996)。自閉症診斷標準的演變。特殊教育季刊,59,1-9。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琰(譯)(1999)。正面管理壓力-壓力可以轉化為積極的動力。
台北市:麥格羅希爾。(Barbara J. B., 1994)
張嘉倫(2009)。母親對手足衝突的處理策略、手足關係與幼兒同儕互動行為之
關係。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習碩士班,未出版,臺南市。
陳一蓉(1993)。自閉症兒童的母親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其適應關係之探討。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乃銓(2006)。尋找生命的出口:星星兒童家庭的生命故事敘說。國立台灣體
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楷嬿(2009)。自閉症兒童父母參與早期療育服務之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曹純瓊、章玉玲(2007)。父母教養自閉症幼兒之心理適應研究。東臺灣特殊教 育學報,9,109-124。
郭屏萍(2002)。自閉症兒童家長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
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黃淑賢(2003)。復原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南投縣。
游恆山(譯)(2003)。壓力與創傷。臺北市:五南。(Patricia A. R., 2001)
游輝龍(2010)。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親職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葛竹婷(2000)。脆弱的X染色體(Fragile X)。國小特殊教育,29,17-21。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Fraenkel, J.R.,& Wallen, N.E.,2000)
楊孟姍(2010)。自閉症者母親的失落與轉化~~一個星媽的自我敘說。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縣。
楊蕡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臺北市:心理。
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臺北市:心理。(Jerrold S. G., 1993)
熊谷高幸(2000)。自閉症的訊息:探討自閉症,了解它、幫助他。臺北市:國
際村。
蔡孟芬(1996)。生命中的一個意外-罕見疾病患者之家庭壓力與因應策略。屏東 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燕饒(1989)。如何面對智障的孩子。國教輔導,28(6),23-26。劉美蓉(譯)(2000)。自閉症的真相。臺北市:心理。
鄭雅薇(2007)。自閉症的破鏡之旅-鏡像神經元。臺北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戴郁庭(2007)。推開另一扇門聽見花開的聲音-照顧自閉症兒童母親的心路歷
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美香(2007)。由家庭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家庭壓力管理。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羅婉榛(2006)。身心障礙兒童父母的失落與悲傷及其調適歷程之研究。南華大
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Davis, N. O., & Carter, A. S. (2008). Parenting stress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todd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1278-1291.
Dunn, M. E., Burbine, T., Bowers, C. A., & Tantleff-Dunn, S. (2001). Moderators of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37, 39–52
Dale, N. (1996). 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partnership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Drotar, D., Baskiewicz, A., Irvin, N., Kennell, J., & Klaus, M. (1975). The adaptation of parents to the birth of an infant with a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A hypothetical model. Pediatrics, 56(5), 710-717.
Gray, D. E. (2006). Coping over time: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0(12), 970-976.
Hastings, R. P. (2003).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nd partner mental health as correlates of stress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7(4), 231-237.
Hobfo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3): 513-524.
Judge, S. L. (1998). Parental coping strategies in famili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Family relations, 47(3), 263-268.
Kanner, L. (1943).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Nervous Child, 2, 217-250.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466-475.
Morris, C. (1990).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effective behavior(7th ed.).
Glenview, IL: Scott,Foresman.
Obama, B. (2009). April 2, 2009, Washington: the White House.
Olshansky, S. (1962). Chronic sorrow: A response to have a mental defective children. Social Case Work, 43, 190-193.
Pottie, C. G., & Ingram, K. M. (2008). Daily stress, coping, and well-being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 multilevel mode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2(6), 885-864.
Ramachandran, V. S., & Oberman, L. M. (2006).Broken mirrors: a theory of autism. Scienctific American,12(10), 1-5.
Ritvo, E. R., Jorde, L. B., Freeman, B. J., Pingree, C., Jones, M. B., McMahon, W. M., Petersen, P. B., Jenson, W. R. & Mo, A. (1989).The UCLA-University of Utah epidemiologic survey of autism: recurrence risk estimates and genetic counseling.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46, 1032-1036.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4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arakeshwar, N., & Pargament, K. I. (2001). Religious Coping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6(4), 247-260.
Twoy, R., Connolly, P. M., & Novak, J. M. (2007).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 19, 251-260.
The United Nations (2007). 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62,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Weiss, S. J. (1991). Stressors experienced by family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21(3), 203-216.
Zimbardo, P. G. (1988).Psychology and life adjustment (12th ed.).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三、網路資料
人民網(2006)。台灣傳統家庭完全解構 單身、兩夫婦戶成主流。2009年11月12日,取自http://tw.peopledaily.com.cn/BIG5/14812/14874/4551831.html
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2011)。我們的會員。2011年7月1日,取自http://www.autism.org.tw/modules/tinyd4/
內政部(2010)。九十九年第七週內政統計通報(98年底列冊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2010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3854
陶瑜(2001)。淺談X染色體脆弱症候群(FXS)的診斷與評估。2009年11月1日,取自http://w2.mcps.tp.edu.tw/counselors/資源班網頁1/intro-history.htm